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内部的温度和能量分布,是地壳各种构造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主导因素。温泉是被地下热源加热的深部地下水,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壳深部区域热状态及其变异。研究温泉出露规律、成因类型及泉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等,对于探讨地壳深部热状态、区域应力状态和孕震构造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而研究预测发震标志是有意义的。本  相似文献   

2.
地震是地下岩体大规模失稳破裂的扩展过程,尽管在地震孕育的全 过程中,可能有多种物理化学过程的参与,但临震前一刻,最终必须转化为应力的变化表现出来,因此,把握地壳内控制破裂失稳扩展的力学条件,对地震预报具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在许多震前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如何有效准确地捕捉这种反映地壳应力应变变化过程的信息,为震情的跟踪和判定提供有利的依据呢?由深圳市嘉意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GW112AD型水下监视系统作为携带方便、结构新颖、功能齐全和图像逼真的一款水下监视装置,是进行地下水异常核实的理想设备。  相似文献   

4.
地下气体运移变化的物理化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清武 《地震地质》1997,19(1):54-58
在河北省怀来县后郝窑地区,对地下气体运移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野外模拟实验研究。选择3个试验点,对地下气体的扩散作用,物理化学影响因素及水压效应等进行了模拟实验,主要研究H2,CO2气体运移变化机制。实验研究表明,H2,CO2气体运移变化机制不尽相同,水压效应对H2,CO2等地下气体运移影响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地球深部的岩石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在叙述孕震介质变化时,常用到一些高温高压矿物岩石名词术语,辨清这些名词术语的含义是正确运用它们的基础。通过辨析若干高压矿物与晶体结构名词以及高压岩石与变质相名称的异同点,指出如何正确应用这些术语叙述地球深部物质演化,避免名词混用引起的读者误解,以达到准确进行科学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区内独立矿床空间分布 ,同一矿床中元素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富集关系 ,成矿元素矿化富集阶段性 ,元素的相关及因子分析的综合研究 ,进一步证实了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中金与砷、锑、汞存在既共生又分异的双重地球化学特征 .金、锑矿物的溶解度及络合物分配热力学计算表明 ,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 -2 迁移 ,而锑则主要以Sb(OH) 03 为主 ,锑在成矿晚阶段低温酸性环境中HSb2 S-4 作用有所加强 .物理化学条件变化是导致金、锑共生分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共存于同一成矿热液中的金、锑由于其络合物类型、溶解度相异 ,及其对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作出的响应不同 ,使其沉淀在时间、空间和沉淀物种上有所差异 .  相似文献   

7.
前兆异常判定工作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兆观测数据的异常判定和落实是地震分析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前兆异常判定需根据观测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观测仪器工作原理和观测数据正常变化动态背景,对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和观测仪器等各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地球深部和大气圈之间的碳循环(即深部碳循环)作用对于全球气候的长期和短期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从地球深部进入大气圈,但从地表返回地球深部的途径主要是板块俯冲作用.由于碳存在形式的多样性和碳酸盐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俯冲带中碳及含碳矿物的物理化学行为会显著地影响俯冲带动力学、氧逸度结构以及壳-幔作用过程中其他元素的活化迁移.因此,俯冲带碳循环不仅是调节大气CO_2浓度、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维持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地幔物理化学性质和不均一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俯冲带碳循环的观察和示踪、俯冲带碳的迁移与变化、俯冲带碳循环通量以及俯冲带碳循环的效应等四个方面对俯冲带碳循环的研究现状和需要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自然电场(又称自然电位)是由地下矿体、电解质与周围介质之间、以及地下岩石结构体之间的物理化学反应产生,包括氧化-还原电场、过滤电场、接触-扩散电场等.一般情况下,自然电场具有局部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也会由于局部性的地下水系、裂隙的变化,产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剧烈变化等.自然电场的物理意义比较明确,变化(孕震)机理相对明晰,在唐山7.8级地震、海城7.3级地震、松潘7.2级等中强以上地震前后,记录到了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变化形态.  相似文献   

10.
金矿床黄铁矿热电性质形成机理实验研究及其找矿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采用黄铁矿热电性质特征寻找内生金矿以得很大进展,但在具体矿床应用中,不同学者有不同认识和结论。作者通过实验矿物学的研究方法,模拟金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实验合成各种特征的黄铁矿晶体,深入探讨黄铁矿形成时物理化学条件对黄铁矿的化学组成及热电性质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10号泉溶解气甲烷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乌鲁木齐10号泉观测点的地质构造背景以及甲烷的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泉21年来甲烷测项所出现的3次长趋势异常变化的原因,初步认为主要是对远场大地震的。应力一应变事件”的响应,同时也包含了乌鲁木齐周围地区(300km范围)中等强度地震的一些地震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2.
构造物理化学或地质构造物理化学(tectonophysicochemistry或tectionic physicochemistry)是研究地质构造作用条件下地壳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联系的学科领域,是随着地学边缘前沿——岩石形变与相变相关性研究日益深入而出现的新的研究领域.它不仅对地质研究工作者,而且对地质科技情报人员来说也是陌生的. 岩石形变与岩石相变往往密切共生或者构造现象与成岩成矿特征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03-2004年采卤初期西台吉乃尔盐湖矿区卤水中钾、锂、硼水化学数据的分析,初步揭示了其在采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成因.研究表明,湖卤水中钾、锂、硼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地表径流变化;地下卤水中钾、锂、硼的含量在停采恢复期高于采卤期,在孔隙卤水区高于晶间卤水区,而且三者在空间上的分异程度有明显差异.相图分析表明停采恢复期已达到钾石盐析出阶段.大部分矿区的地下卤水基本处于滞流状态,地下卤水水位与钾锂硼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地下卤水中钾、锂、硼的变化很可能是由卤水本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引起的,在短时间内,采卤活动和径流补给作用尚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64年文献曾对地下水预报地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由于震前地下的变动及岩层物质溶于水中可引起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派出了一个地震队,在邢台地区开展了氡气及水化学因子预报地震的工作,首先观察到震前氡气突跳的现象。随后,辽宁省地震局在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四川省地震局在预报1976年松潘、盐源等地震的实践中,都充分注意并应用了氡气突跳现象。1977年  相似文献   

15.
武山矿泉水中氡值,在七九年五月廿二日平武4.7级地震和七九年七月廿五日礼县4.7级地震前,都出现负值突跳变化。深入研究其突跳原因,对识别地震异常和予报地震是有意义的。本文是在实地考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武山矿泉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和地球化学环境,就矿泉氡值突跳与地震活动相关的可能性和引起氡值突跳的物理化学解释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冯锦江  程绍平 《地震地质》1991,13(4):361-368
土壤是母岩、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土壤特性的物理化学参数均随着风化时间的增长而有规律的变化。本文初步建立了河源断裂山前地带三级冲积扇中Bms层土壤的pH值、容重、有机质、次生粘土和三水铝石等与冲积扇形成年龄的关系,并依据次生粘土与三水铝石的增长速率对第Ⅲ级冲积扇的形成年龄进行了计算,初步确定了三级冲积扇形成的年代序列  相似文献   

17.
湖泊现代沉积物碳环境记录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通过对云南程海现代沉积物的精细采样和分析, 研究了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与无机碳含量阶段性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变化. 结果表明, 温度及其引起的相关变化是控制沉积物无机碳含量、碳酸盐δ 13C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 当温度及其引起的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对湖泊自生碳酸钙沉淀起主导作用时, 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无机碳含量及碳酸盐δ 13C呈正相关变化; 当温度及其引起的蒸发速率等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变化对湖泊自生碳酸钙沉淀起主导作用时, 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无机碳含量及碳酸盐δ 13C呈负相关变化. 程海沉积物无机碳含量和碳酸盐δ 13C是湖区气候冷暖变化的良好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红山铜矿为隐爆角砾岩-斑岩型铜矿床,通过对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和成矿实验地球化学的讨论,阐明了矿床地矿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19.
某些震源物理化学现象与地震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我们在《震源物理》一书中曾指出,震源物理的内容应包括某些物理化学问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作一概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氡射气性能的压力实验,氡射气分配系数实验和岩石的溶滤实验等,对地下水氡及其它地震地球化学前兆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氡射气的最高值发生在岩石严重破裂时;岩石射气性能高低与其本身的铀含量成正比;岩石在压力作用下射出的氡气在水中的分配大于在气相中的分配;岩石在饱和CO_2水中和压力作用下的溶滤程度要比在纯蒸馏水中和常压下大得多。因此,地震前地下水氡浓度和水中离子组分和气体组分会出现异常变化,而这种变化既与应力作用有关,又与地球内部水-气-岩系统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