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者于1990年赴苏考察。本文着重介绍苏联地质学家对外贝加尔色楞格—维季姆地区碱性花岚岩的研究情况。该区的碱性岩浆活动分成两个岩套:早二叠世偏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岩套及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初碱性花岗岩和正长岩岩套。每一个岩套又包括早期的正长岩韵律和晚期的花岗岩韵律。每一个韵律内部按照岩石的结构特点至少可以分出2~3个顺序的侵入阶段,最后以脉岩活动结束。在每一个岩套内正长岩总是同基性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切共生。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正长岩的发现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杨树锋  贾承造 《地球化学》1996,25(2):121-128
二叠纪是塔里木盆地演化的一个很重要阶段。在研究塔里木盆地内部岩浆作用的过程中首次发现盆地内部正长岩岩体,其39Ar-40Ar年龄为277.7±1.3ma,属于早二叠世。该正长岩为形成于板块内部的碱性正长岩,它与盆地内部的二叠纪玄武岩、辉绿岩岩墙一起构成了一套发育于裂谷性盆地的岩浆岩组合,说明二叠纪时塔里木盆地处于裂谷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3.
东天山尾亚复式岩株形成时代讨论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尾亚复式岩株由尾亚超单元(外环)及环形山超单元(内环)组成。由完全不同成分、不同岩浆源的两个独立岩浆作用,沿同一通道就位的产物。外环为碱性辉长岩、石英正长岩、碱长花岗岩,内环为钙碱系列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北侧侵入于早石炭世卡拉火大山组及白尖山超单元中。依据同位素年龄测定,其生成年龄270.67-267.3Ma,为早二叠世;环形山超单元生成年龄230-250Ma,为晚二叠世。  相似文献   

4.
巨大的蒙古-外贝加尔晚古生代碱性正长岩,花岗岩岩区呈NEE-SWW展布,长约200km,包括350多个岩体。哈里顿诺活岩体位于岩区中段,面积约230km62,上A型花岗岩类组成,包括依次生成的碱性正长岩-花岗岩系列和过碱性正长岩-花岗岩系列。其中正长岩均多于花岗岩,两个系列的岩石都以含大量中条纹长石和几乎不含斜长石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山—阿拉善地区二叠—三叠纪富碱侵入岩的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甘肃北山-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发育有一套以正长岩、石英正长岩、霓辉正长岩、霓霞正长岩类为代表,包括碱性辉长岩、二长岩、石英二长岩、碱长花岗岩和碱性花岗岩等类岩石在内的富碱侵入体。本文总结了它们的空间分布、形成时代、产状、岩石组合和岩石化学特征;指出它们具有近东西向的分布特征,主体形成于二叠-三叠纪时期,具有富碱、碱性岩类的岩石化学特征,构成一条富碱侵入岩带;认为其时空分布特点与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北缘及邻区碱性岩带一致,是华北-塔里木北缘及邻区巨型碱性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中三叠世正长岩-花岗岩套分布于陵水-龙滚深断裂两侧及白沙深断裂南东侧.出露总面积516km2.由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及正长花岗岩组成.该岩套SiO2含量变化大,为58.40%-76.14%,富碱富钾,Na2O+K2O为7.10%-11.49%,K2O含量为3.78%-7.91%,属钾玄质碱性系列;A/CNK为0...  相似文献   

7.
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岩浆活动与构造序列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地质接触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划分出燕山造山带从早侏罗世到早白垩时期的五个岩浆活动阶段,并讨论了其与构造变形序列的关系。第一阶段的代表是早侏罗世玄武岩(和安粗岩);而第二阶段以罗世中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第三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和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的活动。早白垩世时期发育有两次岩浆活动阶段,较早的阶段(第四阶段)以安粗岩和流纹岩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正长岩-碱性正长岩-花岗岩侵入岩组合为标志,而后一个阶段(第五阶段)以120Ma以后发育的小规模火山岩和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组合为标志。其中,第二,三岩浆活动阶段分别早于燕山造山带在中,晚侏罗世末的两次主造山幕发生的时代,所以燕山地区主造山幕的P-T-t演化为逆时针轨主迷。同时,第五阶段岩浆活动对应于造山后崩塌阶段。本文归纳的燕山造山带侏罗-白垩纪造山过程演化模式为:玄武岩底侵,地壳物质熔形成安粗岩和流纹岩岩浆→地壳被加热并弱化→推覆构造发育,地壳增厚→造山后崩塌和碱性花岗岩形成。  相似文献   

8.
东天山—北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带,对于其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构造演化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东天山东段国宝山地区出露有一系列晚二叠世—中三叠世花岗质岩石,包括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正长花岗岩和天河石花岗岩.该系列岩体整体以富硅、富碱为特征,其中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具有钾质和富镁特征,轻稀...  相似文献   

9.
许保良  阎国翰 《岩石学报》1996,12(1):145-155
河北雾灵山碱性花岗质杂岩主要由似斑状碱长正长岩、碱长正长斑岩、碱性石英正长岩和碱性石英正长班岩组成,是华北地区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代表。本文系统报道了它的地质学、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讨论了它的成因类型归属和所代表的大地构造环境问题。这些资料表明;该杂岩体形成于白垩纪早期,是一个剥蚀程度较小、定位于浅成环境的硅饱和碱性-过碱性岩杂岩体,属裂谷-类裂谷A型花岗岩类,它的出现表明华北地区早白垩纪时期曾处于板内裂谷-类裂谷的引张环境。  相似文献   

10.
水泉沟杂岩体的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泉沟岩体为岩浆成因,岩体的侵位深度2-3km,侵位时代为印支期,划分为4种岩石组合1,水泉沟岩体是一个钾质-高钾质的钙碱性,弱碱性和碱性岩石共存的杂岩体。岩石化学成分变异图解证明岩浆存在两种演化趋势,一是酸性演化趋势;辉石闪长岩-角闪二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碱长花岗岩;二是碱性演化趋势;正长岩-霓辉正长岩-碱长正长岩。  相似文献   

11.
东天山尾亚复式岩株热变质晕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尾亚椭圆形复式岩株位于兰新铁路尾亚车站一带,距哈密市约140 km。在构造上位于卡瓦布拉克微地块中部几个大构造线交切处的构造软弱部位。它是由尾亚超单元和环形山超单元组成的典型环状杂岩体(称尾亚超单元组合)。经对其地质特征研究,前者由深源碱性的碱性辉长岩-石英二长岩-石英正长岩-碱长花岗岩-斑状钾长花岗岩5个单元组成;后者由壳幔混合源的石英闪长岩-花岗间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4个单元组成,它们间为超动式接触关系,反映了岩株是不同时代、不同岩浆的演化序列。 尾亚复式岩株使围岩地层有显著的避让机械…  相似文献   

12.
华南绍兴-恩平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及其动力学意义初探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根据野外地质及室内岩相学、矿物成分和岩石化学的研究,从华南腹地厘定了一条重要的中生代NE向富碱侵入岩带-绍兴-恩平富碱侵入岩带。该岩带全长约1400km,宽100-150km,不仅发育有狭义的碱性岩(方沸黑云橄榄黄长岩、白榴黄长煌斑岩、霞石正长岩、霓辉石正长岩、黑榴石正长岩和含霓石石英正长岩)和碱性花岗岩(钠闪石花岗岩、霓辉石钠闪石花岗岩),还发育有大量的正长岩类-二长岩类-碱长花岗岩或晶洞钾长花岗岩。这些富碱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晚中生代。绍兴-恩平燕山期富碱侵入岩带的厘定将对研究华南中生代的动力学的背景与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北京及附近元古宙裂谷槽中球斑花岗岩套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北京及其以东地区(河北省境内)受东西向断裂制约,侵入了一套元古宙(1.4—1.8 Ga)的球斑花岗岩套,并形成了3条侵入岩及火山岩带。斜长岩/辉长岩及碱性玄武岩与含橄石英正长岩、球斑花岗岩及粗面岩构成的双峰式岩石组合,和钾质A型花岗岩及非造山花岗岩的同位素、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都说明本区存在一个初期裂谷。由上地幔及下地壳低比例熔融派生的混合岩浆,经分离结晶形成堆积斜长岩。缺水的花岗岩浆,分异演化成钾质次碱性花岗岩系列,分离结晶不彻底时,则形成韵律式喷溢行动。  相似文献   

14.
卧虎山早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位于北山南带晚古生代陆内裂谷,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化学参数碱性值为0. 74 ~ 0. 77,属于钙碱性花岗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岩石长英指数(FL)和镁铁指数(MF)同分异指数DI与固结指数SI均反映花岗岩分离结晶程度高;微量元素富集 Rb、K、Ba、La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P、Ti亏损明显;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右倾,存在显著的负Eu异常;LA-ICP-MS 锆石 U-Pb 定年结果表明岩体成岩年龄为(289. 8 ± 2. 7)Ma,时代为早二叠世。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拉伸、地壳减薄的板内裂谷环境,源岩可能是地幔岩浆底侵加热下地壳岩石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侵入岩是壳幔混合成因的,形成于早二叠世后碰撞伸展体制,反映北山南带于早二叠世晚期进入后碰撞裂谷伸展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安徽两条A型花岗岩带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23  
邢凤鸣  徐祥 《岩石学报》1994,10(4):357-369
安徽长江两岸平行对称分布有两条A型花岗岩带。江北为大龙山-城山-黄梅尖岩带;江南为花园巩-茅坦-浮山岩带。它们均由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和碱长花岗岩组成,形成年龄约128Ma.这些岩石富碱贫水,全碱含量高达9%~12%,而H2O+只有约0.5%,富含高场强元素,Ga×104/Al比值也高,花岗岩高达2.7~3.8。其形成环境为古裂谷拉张环境。两个岩带的花岗岩是正长岩浆通过AFC(同化混染-分离结晶联合作用)机制演化形成,而正长岩浆则是碱性玄武岩浆通过以分离结晶为主的AFC机制形成.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北部富碱侵入岩岩石化学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东秦岭北部,富碱侵入岩的侵位与空间分布受同一个区域构造带(华并陆块南缘)控制,构成一个区域性的富碱岩浆岩带。根据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岩石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1)碱性岩类,即含有似长石或碱性暗色矿物的正长岩类;(2)碱性花岗岩类,包括钠铁闪石花岗岩及孪生的钾长花岗岩类;(3)石英正长岩类,包括碱性长石为主的石英正长岩、英碱正长岩和花岗正长(斑)岩类。根据富碱岩浆岩带的岩石化学特征,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三个亚带:北部碱性岩亚带,以SiO2饱和而l2O3不饱和出现碱性暗色矿物为特征;中部碱性花岗岩亚带,以SiO2强饱和而Al2O3不饱和出现碱性暗色矿物和大量石英为特征;南部石英正长岩亚带,以SiO2和Al2O3都饱和但CaO强烈亏损,缺乏Ca质斜长石,出现碱性长石占长石总量的绝对优势(一般>95%)为特征。三个亚带富碱岩浆在化学成分方面虽有差异,但共同具有富碱高钾钙征,ALK=10-15,K2O含量范围5%-15%,K2O/Na2O=1.26-8.30。  相似文献   

17.
该区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通过对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1],所获得年龄为(313±5)Ma~(323±4)Ma,属于晚石炭世侵入体;前进场和达青二长花岗岩各单元岩体均侵入了该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海陆交互相碎屑沉积岩,侵入接触关系明确,红柱石角岩发育。测得前进场岩体和达青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280.8±3.6)Ma和(281.5±0.5)Ma,说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乌兰陶勒盖正长花岗岩岩体获得了259Ma、羊角林高勒二长花岗岩为246~216Ma的U-Pb同位素年龄,说明在晚二叠世—三叠世又有一次侵入高峰。石炭—二叠纪裂谷发育时期,部分跨入三叠纪,先后有3次侵入高峰,即晚石炭世的石英闪长岩、早二叠世的英云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晚二叠世—三叠纪的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东昆仑造山带祁漫塔格构造走廊域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岩类的野外地质学、岩石学、时空分布和同位素定年资料,可以识别出5个构造岩浆阶段和5个构造岩浆带。研究区的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早中二叠世阶段、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中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早中二叠世阶段的岩浆活动产物为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组合、石英闪长岩+斑状石英闪长岩组合及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晚二叠世晚期—中三叠世早期(254.1~240.6Ma)为(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中三叠世(安尼期晚期—拉丁初期)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组合;晚三叠世(212~225Ma)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瑞替—郝塘期)代表性的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斑状)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这些火成岩组合有规律地分布在构造走廊域内,是揭示东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华北克拉通北部1.70Ga非造山环斑花岗岩岩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北京裂谷是古克古代晚期在华北拉通太古代基底上直接发育的初生夭折裂谷。U-Pb年龄表明,位于裂谷的断陷台阶至断陷中的四条平行的东西向带是同时的岩套。这包括北部大斜长岩-纹长二长岩杂岩体;赤城-古北口岩带的斜长岩,含橄石英正长岩及富钾与环斑花岗岩;沙厂环斑花岗岩杂岩体及南部谷-蓟县火山岩带。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锡林浩特北部朝克乌拉山附近分布有早二叠世花岗岩类,可作为兴蒙造山带东部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载体。本文通过对花岗岩类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的研究,讨论其岩石成因、构造环境。早二叠世侵入岩岩性主要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正长斑岩。地球化学上,岩石具有高硅、富碱、贫钙、贫镁的特点,属于偏铝—过铝质碱性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馏,总体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Rb、Th、K、La、Ce、Nd、Zr、Hf、Sm元素明显富集,Ba、Ta、Nb、Sr、P、Ti元素显著亏损。岩石的锆石饱和温度为802℃,具有低Sr高Yb特征,指示岩体形成于高温低压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表明岩体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其源岩与岛弧岩浆作用有关。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75.6±1.3) Ma(正长花岗岩)、(274.2±1.4)Ma(正长斑岩),表明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结合区域上阿木山组中安山岩夹层的锆石U-Pb年龄,古生物、花岗岩证据表明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期,贺根山洋闭合并完成了板块碰撞挤压到碰撞伸展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