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分布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和崮山镇,该剖面寒武纪地层发育,出露良好,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保存完好,笔者根据微体古生物牙形石的种属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序列,建立了上寒武统6个牙形石生物带,并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的首现,准确地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寒武系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把长山阶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华北寒武系与国内以及国外寒武系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2.
四城岭地区上寒武统生物化石的新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在桂西四城岭地区寒武系中新发现三叶虫Chuangia sp.、Skirakiella atilimbata及Rhaptagnostus sp.等,首次发现腕足类Lingulla cf.sanfangensis等及遗迹化石Chondrites sp.等一批古生物化石,填补了桂西碎屑岩型寒武系下部地层的化石空白,并将该区寒武系首次划分为芙蓉统第九阶、第十阶。江南型晚寒武世半游泳、漂游、深水混合型斜坡至次深海生物群落的发现,指示该区为次深海盆地相环境,应为江南盆地的组成部分。这一发现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寒武纪地层的研究程度,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该区地层剖面及古生物的初步研究,发现在震旦系——寒武系边界层位存在有丰富的小壳化石、三叶虫、古介形虫、海绵、遗迹化石及迭层石等。笔者根据国际地科联关于层型剖面的标准,对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与邻区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朝阳董家店地区寒武系发育,岩石地层单位从下面上分为A组(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白云岩组),B组(红色砂页岩、白云岩组),董家店组(C组,鲕粒白云岩组),D组(薄层灰岩组)。生物地层单位从下而上为Probowmania带,Taitzeuia-Crepicephalina带,Blackwelderia-Cyclorenzella,parabola带,Chuangia带,Tsinania带,Tellerina带。年代地层单位可划分为寒武系下统(缺少化石,不能建阶);寒武系中统毛庄阶,张夏阶(因缺少化石,徐庄阶不能建立);寒武系上统崮山阶,长山阶,凤山阶。董家店组是笔者命名的岩组,其命名的主要依据是岩性、岩相特征明显,岩组全为鲕粒白云岩,在该区延展较广,与邻区同层岩组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罗圈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内,其层位介于寒武系与晚前寒武系之间。罗圈组的冰碛成因,首先是杨志坚在一九五八年提出的,其后刘长安,林蔚兴将其命名为罗圈组。这套冰碛地层在华北其它地区多缺失,因此罗圈组成因和时代的研究对华南、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着重要意义。一、罗圈组冰碛岩剖面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据扬子台地西南滇桂交接部寒武系地层中首次新发现的球接子类三叶虫Proagnostus bulbus(此化石为彭善池所创建的芙蓉统古丈阶三叶虫带化石)。这一发现为扬子台地西南的滇东与桂西一带三叶虫化石提供了新的资料,对该地区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学、古地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辽东半岛市部上先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4群15组,其中细河群的三个组即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产宏观藻类化石;五行山群的长岭子组、南关岭组产蠕虫和宏观藻类化石;金县群兴民村组产类水母化石,葛屯组产蠕虫、宏观藻类化石,上覆的下寒武统碱厂组产三叶虫和古杯动物化石。上先寒武系7个宏体生物化石层位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宏体生物序列,可分为4个演化阶段:①细河期宏观藻类发生发展阶段;②五行山期蠕虫发生发展阶段和宏观藻类发展阶段;③兴民村期类水母发生发展阶段;④葛屯期蠕虫和宏观藻类新的发展阶段。据此可以划分为4个生物群,即细河生物群(800Ma前)、五行山生物群(800—700Ma)、金县生物群(677Ma)、满家滩生物群(600Ma)。另外早寒武世三叶虫和古杯动物组成葫芦套生物群,为早寒武世晚期。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晚先寒武纪地层不仅沉积序列相同,而且宏体生物序列也基本相同,两区生物地层完全可以对比。辽东半岛南部晚先寒武纪宏体生物序列的建立及其在同一地层区的延展性,提高了本区晚先寒武纪地层剖面的地位。使其可能成为全球晚先寒武纪生物地层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8.
在陕南镇巴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海绵骨针化石。基于形态描述法,对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产地与层位判断。结果表明:根据与其共生的小壳化石和三叶虫等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属于筇竹寺期;该区海绵骨针类型不仅包含有形态规则的二轴四射骨针、三轴六射骨针、三轴五射骨针,而且还有形态不规则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式骨针等;其中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五刺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二射式骨针为本次发现的新类型,极大地丰富了海绵骨针的类型。陕南镇巴筇竹寺期海绵骨针化石的数量以及分异度快速增加,充分说明海绵动物在陕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开始大量繁盛并且迅速演化。  相似文献   

9.
前言自从乔秀夫提出辽东细河群与青白口群对比意见以来,先寒武纪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均将辽东上先寒武系置于辽西上先寒武系之上,但有人主张自桥头组向上全部划归震旦系,有人则主张桥头组一大林子组位于青白口系与震旦系之间。近年,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持这种认识所依据的实际资料,有的被否定,如“水母”为假化石,有的需重新认识,如同位素年龄值和迭层石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上的意义。笔者依据上先寒武纪地层-古生物方面的资料,兹将相关的几个问题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碳同位素地层学是寒武系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豫北驴驮沟剖面碳酸盐岩地层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发现,驴驮沟剖面寒武系鼓山阶(Drumian)底界附近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分布于3.1‰~-1.7‰之间,δ18O值分布于-3.9‰~-9.4‰之间。δ13C、δ18O之前的非协变关系指示碳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鼓山阶底界附近δ13C表现为负漂移演化趋势,漂移幅度为3.0‰,最低值为-1.7‰,出现在三叶虫Proasaphiscus首现位置15 m之下。出现负漂移的位置和负漂移的幅度与华南湘西王村剖面、美国犹他州Drum Mountains等剖面的鼓山阶底部的负漂Drum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DICE)一致,表明DICE负漂移具有洲际对比意义,可作为寒武系鼓山阶划分和对比的工具。负漂移峰值处岩性为位于青灰色页岩之间的薄层灰岩夹层,超覆于鲕粒灰岩之上,因此,寒武系鼓山阶底部附近的DICE负漂移对应于苗岭世早期的海侵时期。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前寒武纪地层发育,研究历史悠久,许多学者对辽宁上前寒武系层序、分层和对比发表了很多见解,加深了对辽宁上前寒武系的认识。近读洪作民同志《辽宁晚先寒武纪几个地质问题的商榷》(刊《辽宁地质》1985年,第一期)一文,深感见解新颖。洪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辽宁上前寒武系对比的依据,有些观点颇有见地,但有些观点笔者尚不敢苟同。本文也拟就辽宁晚前寒武纪几个地质问题谈点看法,作为对洪作民同志文章(以下简称洪文)的补充和质疑。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分析早寒武世(541~509 Ma)海洋化学状态、有机质富集机制,积极评价四川盆地西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潜力,基于四川盆地威远地区威207井筇竹寺组岩石学、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孔隙结构与吸附特征,对寒武纪早期上斜坡区古海洋环境、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及页岩含气潜力进行了探讨。沉积旋回显示筇竹寺组细粒沉积期发育多个海平面升降控制下深水-浅水陆棚交互转换旋回,但以浅水陆棚相为主,发育典型斜坡浊积体(扇)、重力流沉积。以威远地区为代表的上斜坡区未长期处于深水区,富有机质黑色泥页岩沉积厚度受限。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威207井筇竹寺组有机质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热演化程度高,残余烃较少,生烃能力偏低。氧化还原参数指示地处上斜坡的威远地区寒武纪初期海洋环境处于中等限制程度,仅存在一定程度的上升流,海水经历了“缺氧-氧化-缺氧-次氧化-氧化”的转变过程,致使上斜坡区古海洋生产力水平整体较低,由下至上呈明显下降趋势。微观孔隙结构与氮气吸附曲线指示筇竹寺组储层以复杂的、无规则狭缝型孔为主,甲烷吸附量和w(TOC)呈正相关性,但与温度呈负相关性,表明筇竹寺组现今普遍面临的高压高温条件不适于甲烷吸附。上述证据指示上斜坡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地质条件较复杂,勘探风险较高,建议资源评价方向应往以深水陆棚相沉积为主的拉张槽区转变。   相似文献   

13.
温都尔庙群出露于内蒙古朱日和车站东北方。不整合覆于温都尔庙群之上的地层含有珊瑚化石Cladopora sp.及Trypolasma sp.等,并可与上志留统西别河组对比,故温都尔庙群时代为前泥盆纪。在温都尔庙群上部哈尔哈达组的含铁石英岩中发现了开腔骨类化石,为解决温都尔庙群的地质时代提供了依据。开腔骨类Chancelloria属在中国常见于下寒武统,如云南的渔户村组中谊村段—筇竹寺组八道湾段,贵州的灯影组戈仲伍段,湖北的灯影组天柱山段和西蒿坪组以及新疆的肖尔布拉克组。当前标本较难进一步鉴定到属,但为开腔骨类不容置疑,因此温都尔庙群的时代应归于早寒武纪。  相似文献   

14.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层序地层研究中,在寒武系、石炭系等许多层位的地震剖面上,发现了一系列高频前积层序。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为例,探讨其中高频前积层序的主要特征。由于这些高频前积层序形成在相似的沉积背景条件下,故每一高频前积层序的内部结构和沉积特征基本一致。高频前积层序的发现使传统地层对比中的某些基本地色质概念需要修正,在地层对比性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得到了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山西吕梁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地层学与沉积学问题,根据山西文水苍尔会剖面寒武系地层叠置关系,将该剖面寒武系地层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基于沉积相的变化规律和地层叠置关系的旋回性研究结果,苍尔会剖面存在两个特殊的地层学与沉积学现象:下部为霍山组砂岩直接覆盖在太古宙变质岩系上,其较为良好的出露与明显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探讨山西中部霍山组砂岩的地层归属问题提供依据;在该剖面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中分别发育不同的均一石生物丘,代表华北地台寒武纪晚期—奥陶纪中期"随着后生动物辐射,微生物碳酸盐也在增加"微生物碳酸盐复苏期的基本沉积样式。在新的寒武纪年代地层框架下,对山西文水苍尔会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不但为研究华北寒武系生物丘沉积组构多样性提供参考实例,同时也为探讨山西中部地区前寒武—寒武巨大的古地理变迁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观察桂西三处寒武系分布区并采到较多的三叶虫化石资料,提出该地区中、晚寒武世生物地理分区,那坡县坡笨剖面三叶虫组合与吉林浑江大阳岔区非常相似,坡笨和蛇场地区的动物群可与华北—扬子型动物群对比,果乐地区为过渡型动物群。根据三叶虫化石将蛇场剖面下部划分出中寒武世早期的陡坡寺组和顶部划分出晚寒武世晚期的风山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鲁中南上前寒武系土门群地质特征的研究,确定了土门群各组的时代归属,并应用数学地质方法划分了化学地层,进而通过苏皖北部和辽南上前寒武系的对比,阐明了晚前寒武纪华北地块东南缘的古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测莱芜黄羊山晚寒武世地层剖面,利用牙形石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莱芜地区上寒武统与华南以及国外上寒武统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确认米仑山南坡的寒武系以潮坪相为主,并有浅海、生物礁和三角州相。文中阐述了这些相的特征和它们的时空分布,提出了该区寒武纪近岸盆地沉积模式,并指出寒武纪沉积为一海进一海退沉积旋回。文章还对寒武纪的地理景观和气候演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长清张夏-崮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出露完好,接触关系清楚,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现象丰富,古生物化石富集,保存完整,研究历史悠久,是进行层序地层学,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的理想地区,是进行地质科学教育的良好基地,是不可多得的“地学实验室”。这里早己被确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并己列入我国地学教科书。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对该地质遗迹实施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