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业界动态     
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成立日前,武汉大学和黑龙江测绘局联合组建的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在武汉大学揭牌。武汉大学和黑龙江测绘局都是多年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测绘部门,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的组建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极地测绘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中国极地测绘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极地测绘科学考察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测绘在国家极地科学考察中的作用。(张文燕)“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研究与实施”项目通过鉴定  日前,“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  相似文献   

2.
日前,武汉大学和黑龙江测绘局联合组建的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在武汉大学揭牌。武汉大学和黑龙江测绘局都是多年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测绘部门,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的组建能够通过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全面提高我国极地测绘科学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中国极地测绘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极地信息开发的各种专题应用系统存在平台异构、开发接口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为实现极地信息和系统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集成服务,采用SOA的设计思想,全面考虑极地专题应用系统技术架构、管理模式等因素,提出了极地信息集成平台的架构,并通过开源SOA实现了极地信息服务的注册、授权、注销、审核、发布以及统计分析等功能,为极地信息的集成、管理、展示、服务、共享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遥感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着重探讨了其在观察极地地区进行观测的适用性。极地地区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气候变化研究的焦点。海冰的广泛覆盖对大气、海洋和极地地区特别是对其他地方的、其他进程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海冰覆盖了极地海洋广阔的区域,而两极地区的海冰受气候变化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却不同,北极海冰面积减少趋势明显而南极海冰面积却有上升趋势。本研究回顾了海冰遥感领域的相关文献,评估不同传感器监测海冰物理特性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了传感器的规格和获取的数据,概括了它们如何发展以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讨论了不同的遥感技术和观测方法及其在监测海冰变化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利用不同的数据集对海冰特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总结了用于海冰监测的数据集以监测这些实地很难到达的区域。  相似文献   

5.
基于卫星测高后向散射系数的极区海冰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了解极地海冰分布范围和表面属性不仅对于极地环境非常重要,对全球温度趋势估计和建立全球气候模型非常关键。ENVISAT卫星可覆盖至南北纬81.4°,其携带的RA2雷达高度计为极地海冰研究提供了周期性的主动微波海冰探测途径。本文用ENVISAT雷达高度计探测的Ku波段后向散射系数对2011年南极和北极各月份的海冰覆盖特征(范围和海冰表面属性)进行了详细研究,利用海水和海冰的不同散射特征,设置后向散射系数阈值为13db可成功分离海冰和海水。除夏季外,雷达高度计和美国冰雪数据中心基于辐射计获取的极区海冰覆盖边界高度符合。因北极中央区域(81.4°N以北)没有轨迹覆盖,本文只估计了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夏季海冰的覆盖范围面积比辐射计探测结果偏大,这和雷达高度计对离散薄冰较强的观测能力关,在海冰密集分布的其他季节结果则有很好的符合,其中冬季面积平均差异为0.17 Mkm2。分析了南极和北极海冰的分布特征差异,和南极相比北极冬季海冰表面较粗糙干燥,而夏季海冰表面湿度较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ENVISAT雷达高度计可准确的探测包括海冰覆盖和海冰表面属性变化在内的海冰季节性演变过程,可在海冰监测、极地科考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地冰盖关键过程和重要参数研究对揭示极地冰盖对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影响,提高海平面上升贡献的预测精度至关重要。极地科学考察的实地观测数据可以为遥感观测提供校准和验证,降低遥感反演的不确定性。本文基于同济大学全球变化研究团队近年来针对极地冰盖关键参数的测绘遥感与现场考察工作,重点阐述在极地科考观测验证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研究,包括在南极冰盖的新型测高卫星的空-地协同验证、卫星角反射器布设、粒雪层内部温度观测与模型验证、多平台无人机海冰探测和雪冰环境调查,以及格陵兰冰盖质量变化评估等。最后,本文对未来的极地科考验证计划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24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与第30次南极考察队员座谈时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决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弘扬“爱国、求实、创新、拼搏”极地精神,再接再厉,顽强拼搏,推动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极地遥感     
程晓 《遥感学报》2009,13(S1):113-118
极区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气候系统有显著的反馈作用。遥感是监测极区环境变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发展极地遥感意义重大。本文回顾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近年来极地遥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果, 包括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极区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感技术。  相似文献   

9.
科技信息     
科技新闻   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 实验室在黑龙江挂牌   经国家测绘局批准,由武汉大学 和黑龙江测绘局共同建立的极地测绘 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于2005 年1月8日在黑龙江省测绘局正式挂 牌成立。 据了解,由两个单位共同建立的极 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将 发挥各自优势,在极地大地测量、地球 动力学、极地冰雪环境遥感理论和技 术、数字南极地理信息基础框架建设 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促进极地测 绘遥感信息学科的发展,为我国极地 考察事业提供坚实的测绘保障。 我国首次为外国卫星 提供实时测控支…  相似文献   

10.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11.
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对地观测中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独特优势。近十几年来,多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大幅宽、高分辨率、多基协同等SAR技术的问世,代表着新型SAR观测时代的到来。为对这一SAR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能力进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SAR系统观测能力的发展,包括如何获取大范围、多时相、多层次SAR综合对地观测数据及实现月基SAR等观测技术;然后,总结了杂交介质建模、时频分解、深度学习、压缩感知等新型信息提取方法在SAR领域发挥的作用;最后,介绍了新型SAR在城市管理、植被调查、极地与海洋测绘以及灾害监测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旨在推动SAR观测技术在测绘领域更广泛而深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极地区域气溶胶地基遥感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全球气溶胶自动观测网在极地区域的观测,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1)温度订正在极地气溶胶光学厚度观测中的重要性及订正方法;(2)在极地进行仪器常数标定的可行性分析及温度效应的影响;(3)利用天空散射光观测反演气溶胶微物理和光学特性参数(粒子谱分布、散射相函数、复折射指数、单次散射反照率等)时,关于观测几何选择的问题,以及针对极地区域气溶胶特性的初步反演结果。这些研究可以为中国未来在两极地区开展基于自动太阳-天空辐射计的气溶胶地基遥感观测提供参考,为极地区域气溶胶卫星遥感及气候效应评估等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3.
RS技术与GIS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范围,分析了这2种技术在考古领域应用中的限制性因素,为应用遥感方法进行考古研究时了解相关技术的优势和缺陷提供了参考,以便于更有效地加以分析和利用.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15.
《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33(1):51-51
著名测绘遥感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鄂栋臣近日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的鄂栋臣教授,曾六赴南极、四赴北极,是中国极地测绘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极地测绘工作中,测定了中国第一幅南极地图——长城站地形图,命名了中国第一个南极地名——长城湾,在北极点埋设了第一个中国测绘标志。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极地环境特点,并根据极地的基本情况确定极地位置服务(LBS)的系统架构,详细介绍了在极地位置服务中所用到的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主要包括车辆和人员的监控技术、基于PDA的定位技术及极地的通讯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北极航道对于我国海洋与极地战略的重要性,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北极航道适航性研究现状,并对我国未来北极航道适航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北极航道研究,为我国利用北极航道开展极地科考和商业航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极地海区等距离正圆柱投影平面上等角航线的展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卡托投影由于其纬度渐长的特性导致在极地海区投影存在严重的长度变形,无法在南北纬80°以外高纬度海区航海图中较好地应用。将长度变形程度明显低于墨卡托投影的等距离正圆柱投影作为极地海区的海图投影,研究了该投影平面中等角航线在极地海区的展绘方法。建立了等距离正圆柱投影平面上等角航线方程并对其曲率进行了分析,推导了绘制一般曲线形态的"以直代曲"公式;最后提出了一种可满足给定精度要求的等角航线展绘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简单易行,可在海图编绘规范规定的误差范围内,实现等角航线的精确展绘。  相似文献   

19.
南极、北极和珠穆朗玛峰被称为“地球三极”,代表地球的三个极限:最北端、最南端和海拔最高点。近50年来,人类对极地探险跨入科学考察的新时代。极地的开发利用引起各国广泛的关注.同时极地的气候、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人类的地球家园。神秘的极地,令人望而生畏!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国家测绘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测绘工作者不断深入南极、  相似文献   

20.
鄂栋臣,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著名极地测绘专家;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