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学的奠基人鄂栋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1日5时40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15年前,《中国测绘》记者采访过鄂栋臣,在此之际,我们把这篇尘封的稿件刊登,在此缅怀鄂栋臣教授。  相似文献   

2.
鄂栋臣,1939年7月出生于江西省广丰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著名极地测绘专家;现任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主任,  相似文献   

3.
武汉大学派出的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和青年教师艾松涛,在参加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后,已于8月25日返汉。  相似文献   

4.
庞小平 《地图》1999,(3):31-33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于1999年7月1日至9月1日进行,整个考察计划60天。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行为的方式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航线为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永久海冰区(沿西经170°至北纬82°)—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上海。科考队员及船员共80多人参加此次科学考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赴北极考察。作为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参加者,他将再次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一、北极自然地理概况  北极地区通常指北极圈(北纬…  相似文献   

5.
日前 ,武汉大学新建成南极馆 ,馆中陈列着南极石、蜘蛛蟹、南极服、北极工作仪等珍贵展品 ,生动的实物和图片记载了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北极的科学考察壮举。据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介绍 ,该馆显示了武汉大学的科学家们 2 0多年来横跨南北两极的豪情。馆内显眼的地方有3只憨态可掬的企鹅 ,这种企鹅是南极最大的企鹅 ,高达 1m ,重达 4 0kg ,其中 2只由国家南极办捐赠。武汉大学新建成南极馆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2个越冬科考站及Dome-A临时科考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越冬科考站。南极科考队员分为越冬队员和度夏队员。极地测绘工作已有70多人次参加了南北极科考、考察。  相似文献   

7.
精彩瞬间     
《中国测绘》2004,(1):52-55
两极测绘作者张继民1988年—1989年,中国组织探险队前往南极大陆创建中山站。中山站初期的测绘工作,皆由测绘学家鄂栋臣、徐绍铨实施。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山站大地卫星测量观测站(背面为中山站站名)的构建,也测算出中山站距祖国一些城市的距离,为中山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图一:企鹅瞧新奇。图二:中山站。图三:站位指向标。图四:测潮。2001年10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组队前往北德群岛考察,参观了位于北纬78度55分的地球上站———挪威北极新奥勒松空间测绘观测站。图一:北极新奥勒松空间测绘观测站。图二工程师列夫·唐金向中方队员介绍观测站情…  相似文献   

8.
目前,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举办,楚天金报和荆楚网承办的“辉煌荆楚60名片”推评活动落下帷幕。其中,第59张湖北名片是“武汉专家绘出世界首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其入选理由主要是:2000年,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彭文钧、丁士俊3位专家,率先完成了格罗夫山核心地区110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此图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张南极内陆冰盖高原人工实测的精确地形图。  相似文献   

9.
《测绘通报》2007,(12):68-69
极地基础测绘与科学考察研究,既是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我国极地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南极重点地区和有国家权益意义的地区分期完成地图覆盖和其他各项基础测绘内容,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考察急需的各种类型地图,增强为中国极地科考工作提供完善的测绘保障和各项基础空间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服务能力等,从而提高我国在南极测绘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数据资料共享的地位和能力。黑龙江测绘局作为国家直属测绘局,每年都承担着国家众多的重点测绘项目,其中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每年都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南极测绘生产任务。2005~…  相似文献   

10.
《南北极地图集》综合反映了25年来我国南北极测绘的历史与研究成果。运用航空航天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测绘技术和数字制图工艺,采用基于彩色地图桌面出版系统的全数字地图制图技术,集图像、影像、文字、图片于一体,围绕由南极洲和北极地区到中国南北极考查地区,从极地地理环境特征到我国极地测绘考察现状,突出反映了极地特有的区域地理特点和现象,汇集了普通地理地图、专题地图、影像图共70多幅,图片150张。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斐教授及南极中心博士生张胜凯同学 ,应邀出席了在乌克兰利沃夫市召开的第 5次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 (AGS’0 3)。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下属的地学常设工作组组织召开的年度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乌克兰利沃夫理工大学和乌克兰南极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主题是“南极大地测量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未来研究的展望”。参加该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本次会议内容包括 2 0 0 2 /2 0 0 3年南极夏季大地测量活动、大气对南极GPS观测的…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极地科考30年来,极地科考工作者们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换取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发展壮大,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极地科考,它标志着我国的极地科考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预示着极地考察在世界极地科考的进程中将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由281名队  相似文献   

14.
比例尺1:2000的《中国南极长城站地图》,是在鄂栋臣等同志第一次赴南极进行实地考察时测绘的铅笔底图基础上,经武测制图系教师精心清绘、整饰加工,由武测地图制印厂印刷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第1期(总第29卷第117期)专家特稿我国“数字区域”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曾澜(1)南极测绘聚焦中山站至DOME-A内陆冰盖考察导航系统设计甘昱鄂栋臣庞小平等(4)特征数据模型在《南极赛博地图集》数据描述中的应用张春奎庞小平鄂栋臣(7)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优秀论文选登浅谈  相似文献   

16.
南极、北极和珠穆朗玛峰被称为“地球三极”,代表地球的三个极限:最北端、最南端和海拔最高点。近50年来,人类对极地探险跨入科学考察的新时代。极地的开发利用引起各国广泛的关注.同时极地的气候、环境的变化也影响到人类的地球家园。神秘的极地,令人望而生畏!从上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国家测绘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测绘工作者不断深入南极、  相似文献   

17.
1984-2019年,中国共有7艘考察船38次远赴南北两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南极29航次,北极9航次,累计航程160万km.重点分析了"雪龙"号破冰船的航行特征参数,并结合GPS、机舱、罗经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破冰船航行状态分类识别模型,进而研发了破冰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的识别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以往极地考察航次中考察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进行识别和统计,累计经停了14个国家的32个港口,累计停靠了11个国家的18个极地考察站.探究了考察航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考察船的往返路线选择情况,并总结了南极考察船穿越西风带的航迹规律.最后利用分析结果,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4个阶段的特征,为未来南极科考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极地科考,测绘先行"。伴随着始于1984年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步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派出一百余人次的测绘科学考察队员,参加了全部28次的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测量标志是测绘工作的直观体现,在南极这块没有领土分割的大陆上开展测绘工作,布设测量标志,起到丰富国家基础测绘成果,彰显国家主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雪龙”号从南极返航。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