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01~2005年长春市紫外线观测资料的分析,得出紫外线强度与总云量、日平均气温有很好的关系,利用2001~2005年紫外线强度的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回归分析建立了紫外线强度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强度的计算及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一般常规的辐射观测资料 ,通过经验公式计算紫外辐射的方法 ,讨论了紫外辐射强度的月际变化特征 ,并给出应用实例 ,对开展紫外线强度指数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4年1-12月淄博市逐日紫外线辐射强度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强度日变化、年变化等时间分布特征,对2004年7月和11月紫外线辐射强度指数预报结果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预报等级误差情况及原因,并针对影响预报准确率的因素,对现行预报方程的修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紫外辐射SUR-1观测结果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楼丽银 《浙江气象》2002,23(3):43-46
采用SUR-1型太阳紫外辐射计开展温州市紫外辐射的观测。以2000年10月-2001年9月逐日紫外线指数和实测资料作为一个时间段时间分析、研究,找出紫外线辐射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征,以期对紫外线指数预报有一个指导和促进作用,提高紫外线预报的精确率。  相似文献   

5.
紫外线模式预报方法的研究和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沈元芳  况石 《应用气象学报》2002,13(Z1):223-231
文章介绍了在T106全球谱模式中应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式预报紫外线辐射(UVR)的方法,给出了试验运行的结果.UVR强度的划分考虑了到达地表的UVR通量.参考国内、外紫外线(UV)预报服务的经验,制定了5个日光暴露的级别、相应的紫外线指数(UVI)及防护措施.1999年9月起,国家气象中心已在NOTES网上每月不定期地展示UVR预报的一些结果,2000年9月起,在Cray-C92业务操作系统上实施了连续的试验运行.  相似文献   

6.
贵阳地区太阳紫外线辐射及其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一年的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后发现:贵阳地区紫外线辐射较强,夏季辐射量比冬委大,一天中12-15时是紫外辐射最强的时段,少云天或晴天,冬季此外线辐射指数可达5以上,属中等辐射,夏季紫外辐射指数可达8以上,属较强或很强辐射。决定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重要因素的重要因素主要主要是纬度,当地日照时间,云量,云状,空气污染程度等。因此可以通过对云量的预报作出相应的紫外线辐射量及紫外线指数预报。  相似文献   

7.
GRAPES紫外线(UV)数值预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 milation PrEdiction System)模式中的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创建了紫外线数值预报系统(GRAPES-UV)。介绍了Goddard短波辐射方案,给出了GRAPES-UV系统的运行和个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指数(UVI)除了与纬度、地形和日变化有关外,还与云的分布以及天气形势密切相关,GRAPES模式中云的微物理方案对UV预报有较大的影响,UVI在晴空和对流云降水地区的强烈反差是UVI的重要特征。在个例试验中应用了臭氧总量预报模式,通过T213模式为化学输送模式提供气象背景,利用卫星资料同化技术建立臭氧的初始场,预报大气臭氧总量。应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临界成功指数(CSI)对2007年夏季北京和上海UV预报进行统计检验。北京和上海24 h紫外线强度等级为强和很强的CSI分别为0.625和0.780,接近同样方法的美国检验结果0.677。该系统从2006年3月起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成分观测与服务中心的业务系统中正常运行,并在大气成分中心网站上发布UVI和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并提醒公众采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身免受UV的过度辐射。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紫外线实时监测及专业预报系统,该系统不仅可完成紫外线数据自动采休、接收、存储、转换,而且还实时给出了实测紫外线强度动态变化,并建立了紫外线预报模式,利用这一模式,可根据气象条件做出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并对外发布当日或次日的紫外线强度等级预报指数。  相似文献   

9.
谢静芳  应爽  刘海峰  陈雷 《气象科技》2020,48(2):248-253
利用吉林省业务运行的WRF模式,计算了与紫外线指数相关的气温、湿度、云量、风速等常规气象要素和地表向下的短波辐射通量、地面热通量、反照率等非常规气象要素,利用长春市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与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基于长春市紫外线观测实况,以常规气象要素、非常规气象要素、混合气象要素为因子,利用相同的统计建模方法,分别建立紫外线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大气短波辐射等非常规气象要素与紫外线指数的相关性,明显高于气温、云量、比湿、风速等常规气象要素;应用非常规气象要素和混合气象要素的紫外线预报方程,显著优于常规气象要素;基于混合气象要素的紫外线预报方程,与基于非常规气象要素的预报方程比较,预报性能差异不大。此外,应用常规气象要素建立的分季节紫外线预报方程,其预报效果明显优于全年预报方程。应用非常规气象要素建立的分季节紫外线预报方程,与全年预报方程相比,预报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泰安紫外线逐时和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建立了紫外线预报逐步回归方程,实现了紫外线预报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紫外线观测仪器对辽宁4个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进行观测,研究了辽宁地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到达地面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因子,结合MM5数值模式建立了统计预测模型,建立了紫外线辐射强度分级标准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辽宁地区的紫外线辐射强度,总体上是西、北部较东、南部稍强,但相差不大;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每年5~9月紫外线强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日最大值出现在每日的11~14时。夏季紫外线对人体的影响最大,冬季基本无影响。云量的变化对紫外线强度的影响较大。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模型的预测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菏泽市紫外线观测资料以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空气质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各因子的相关关系,并建立逐月预报方程。结果表明:菏泽紫外线辐射年总量达到187.98 W/m2,春夏两季明显高于秋冬两季,5月达到全年的最大值,1月为全年的最小值;3~9月紫外线辐射极大值均可达到5级,其他月份均可达到4级。不同天气条件下紫外线辐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晴天紫外线辐射强且稳定,呈抛物线变化;多云天紫外线辐射波动较大,时强时弱;阴天紫外线辐射相对较弱。紫外线辐射强度与风速、能见度、气温呈正相关,与总云量、低云量、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与SO2、PM10、NO2、PM2.5多呈负相关。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向后剔除变量方法得出的逐月预报方程,经检验总体预报效果较好,对当地紫外线等级预报工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兑 《气象》2000,26(12):38-42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0~15的数字来表示,通常规定,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0,在热带高原地区,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1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25mW/m^2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法和模式预报方法两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依赖于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紫外线实测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要素观测;而模式预报方法则主要依赖于对平流层臭氧的预报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近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2003年3月至2004年2月日照市气象台观测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资料及对应的云量、能见度、湿度气象资料,通过对气象因子与紫外线辐射强度关系的定量分析,建立了单因子识别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数学模型。选用单因子贡献度的数学累积值计算多因子综合贡献度,通过多级判别分析,确定综合贡献度与紫外线辐射强度等级的对应关系。根据数值模式输出产品的解释应用结果,对紫外线辐射强度等级做预报。2004年3~4月试运行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分析和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连市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紫外线辐射季、月和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日变化同位相,均为正午呈大致对称分布。无论何季节,日照总时数、14时能见度和太阳高度角均为影响大连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时,详细分析了雾对辐射强度的影响。并运用逐步回归方法,求得各季节紫外线辐射强度的预报方程,实现了预报的定量化。  相似文献   

16.
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兑 《气象》2000,26(12):38-42
紫外线指数一般用 0~ 1 5的数字来表示 ,通常规定 ,夜间的紫外线指数为 0 ,在热带高原地区 ,晴天无云时的紫外线指数为 1 5。世界气象组织规定了单位紫外线指数相当于 2 5 m W/m2 红斑加权剂量率。紫外线指数预报大致可分为统计预报方法和模式预报方法两种。统计预报方法主要依赖于高精密度、高准确性的紫外线实测资料和相关的气象要素观测 ;而模式预报方法则主要依赖于对平流层臭氧的预报和大气辐射传输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紫外线强度等级确定因子的季节性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南京市2005年2月—2009年1月的紫外线辐射观测资料,分析了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并重点对各月10—14时的紫外线辐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强度级别分布频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根据不同季节来选择不同的紫外线辐射特性值作为紫外线强度等级的确定因子,夏季采用10—14时的紫外线辐射强度的最大值,冬季采用其最小值,春季和秋季采用其平均值。  相似文献   

18.
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站逐日总辐射观测资料,计算出紫外线辐射量,然后反查出该量与地面天气要素问的关系,从而根据每天的气象要素预报作出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84-1998年4-9月驻马店雷达探测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强对流天气的回波形态,强度,高度和路径,确定了预报掼标,在微机上开发了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烽务系统。  相似文献   

20.
华明  周毅辉 《四川气象》2005,25(4):28-30,41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成都市紫外线监测系统的应用,和根据《紫外线预报质量考核和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和《关于城市紫外线预报业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中规定的方法,利用监测到的数据,开发了一套适合成都市的紫外线质量预报评分系统,并投入业务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