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本区位于秦岭东西向构造带的北部边缘。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太古界太华群的一套深变质的沉积—火山岩系(包括混合岩),在区域南部尚有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太华群地层主要由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组成,其中夹有斜长角闪岩及磁铁石英岩的小透镜体,底部偶见大理岩及石英岩夹层。区内伟晶岩、辉绿岩普遍发育。  相似文献   

2.
康山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 ,花山—龙脖背斜南翼的马超营断裂带内 ,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宙太华群及中元古代熊耳群。太华群为矿田的矿源层 ,基底隆起控制了矿田的范围 ,一、二级断裂构造控制了矿床分布 ,四级及三、四级断裂的交汇处控制了矿体的分布。燕山期岩浆活动 ,为矿源层中金的活化、迁移、富集提供了动力和热液背景。  相似文献   

3.
第二轮1∶5万区调采用岩石─构造─地质事件法填图,重新研究了小秦岭地区结晶基底变质岩系的层序(时序)关系,指出该岩系应予解体,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该方案将这套岩系两分(上基底、下基底),其间为异岩不整合界面。下基底以变质侵入岩为主体,按时序从早到晚为基性喷发表壳岩、杨砦峪灰色片麻岩、四范沟片麻状花岗岩,时代属晚太古代;上基底为一套副变质岩,自下而上为:观音堂组、焕池峪组,时代属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1977年对挡阳山—安坡山登封群剖面的地层、岩性、构造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首次发现登封群中有两个不整合存在;并将登封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青羊沟组、郭家窑组、金家门组及老羊淘组。前者置下太古界,次者置上太古界,后两者置下元古界。登封群中两个不整合,即青羊沟组与郭家窑组之间不整合(下不整合)和郭家窑组与金家门组之间不整合(上不整合),其依据是:(1)不整合上下两套岩系地层岩石组合有明显差异;(2)上下两套地层岩石变质程度有较大差别。并由此引起斜长石结构状态及角闪石光学常数不同;(3)上下两套岩石混合岩化程度不同;(4)构造形态和构造格局明显不同;(5)青羊沟组上部有类古风化壳物质存在;(6)接触带处(不整合附近)岩脉发育;(7)上下地层在时代上有明显差异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灞源地区不同时代的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前人所称的部分太华群(Arth_3b)是太古宙末期太华群韧性变形的产物;张家坪花岗岩以左旋螺旋式上升侵位;燕山期,多期活动韧性剪切带是本区金矿形成富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文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成矿带的中矿带西段,是小秦岭成矿带中14处大—中型金矿床之一。矿床深部共圈定出6个矿体,矿体形态较简单,主要呈薄脉状产出在绿岩地层太华群和侵入其内的变TTG岩系中,受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控制明显,厚度稳定,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根据野外找矿经验,总结分析了矿床成矿规律,为该矿床后续勘查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围绕豫西花山花岗岩已发现百余金矿床和矿(化)点。如祁雨沟、上宫等大中型金矿床,唯独北东部研究差而矿点不明,且本人通过近几年地质、物化探工作,对花山花岗岩北东侧金成矿特征仅作初析。1 地质背景(1)地层:出露地层以太华群和熊耳群为主。太华群与花山花岗岩侵入接触,呈南北向分布,地层走向15~45°,南东倾,倾角11~47°。熊耳群分布在太华群东部,走向135~180°,北东倾,倾角52~66°。(2)构造:研究区位于华熊地块中北部靠近嵩箕地块,属中元古代火山弧后盆地边缘。主要有庞沟—三合坪背斜和北东…  相似文献   

8.
灞源地区现今的构造特征是晚太古宙以来地壳波浪运动的结果。不整合面经历不同程度滑动;太华群具多期变形;大部分主干断裂是韧性断层并多期活动;控矿构造是次级韧性、脆韧性断层。断层与不整合面相交地段是金铅等矿产的成矿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1∶25万内乡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被评审为优秀级 项目主要成果对测区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系统划分对比,将原“太华群”解体为太华岩群和新太古代变形变质侵入体,为华北板块太古宙的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侵入岩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构造岩浆岩带划分,提高了测区侵入岩研究程度;对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变质地层单位的区域变质岩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恢复了原岩建造,提高了区内变质岩研究程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对主要边界断裂和各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进行了系统总结和研究,在地质构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栾川北部钼…  相似文献   

10.
分布于豫陕交界的小秦岭金矿,虽然在矿床成因、生成机制或控矿条件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着较大分岐,但是有一点认识却是颇为统一的,即几乎所有金矿均被限定在太古界太华群的变质岩系内。如果我们把研究领域稍加扩大即可发现,在崤山、熊耳山区域内绝大多数金矿仍然分布于太华群内或与其紧邻的熊耳群陆相火山岩底部,而不论它们是石英脉型、构造蚀变岩型或者是爆破角砾岩型。进一步研究表明,在小秦岭地区太华群整个含金岩系中,闾家峪组含矿更为集中。无论是石英脉条数或者是具有工业价值的大型矿脉数都占去了全岩系中总数的80%左右(表1)。  相似文献   

11.
陕西潼关地区太华群变质岩原岩性质的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地区太华群地层是一套以角闪岩相为主(局部达麻粒岩相)的中深变质岩系。本区太华群变质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斜长片麻岩类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二长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浅(变)粒岩类的原岩为中酸性火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一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二长安山质、英安质凝灰岩),并以后者为主,还有少量粘土质沉积岩或长石质杂砂岩;斜长角闪岩的原岩为基性火山岩—拉斑玄武岩。  相似文献   

12.
小秦岭区域复背形南侧的“秦仓沟组”,原定为一套混合岩和混合岩化变质岩,划属太华群的上部组元.近年经研究确认为具典型韧性变形的动力学标志的古老糜棱岩带,是在左行走滑的强烈挤压条件的深层塑性变形产物,从而肯定了太华群南侧也与北侧一样,为古韧性剪切带所围限.结合实际资料提出了对太华群划分方案的意见.太华群边缘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对小秦岭区域地质构造发展演化的认识具重要意义,开辟了认识区域构造格局和金矿分布规律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过渡带的南北界线大体为铁炉子—黑河断裂和石门—马超营断裂,称之为洛南—栾川过渡带。本文通过对熊耳群、栾川群大红口组和宽坪群下部火山岩的造岩元素、微量元素扣稀土元素特征的研究表明,中晚元古时期,在华北地台南缘、洛南—栾川过渡带及北秦岭造山带上存在着三条不同性质的裂谷,它们分别为大陆内部裂谷、近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裂谷和弧后盆地拉张裂谷,从而也表明当时洛南—栾川过渡带所处大地构造环境及地壳性质就已介于南北两大构造单元之间。  相似文献   

14.
南秦岭碧口群岩石组合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碧口群是扬子板块西北缘中晚元古代古海沟—岛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特征研究表明,其下部为蛇绿岩组合,以大洋E型拉斑玄武岩为特征,代表古俯冲杂岩;上部为重力流沉积组合,以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及陆源碎屑浊积岩为特征,类似于海沟型复理石组合,代表古海沟堆积。同时构造变形及变质作用特征表明,在蛇绿岩分布区发育有大型韧性剪切带和高压低温变质的蓝闪片岩。由此可见碧口群属于中晚元古代扬子板块西北缘的古海沟—俯冲地体。  相似文献   

15.
陶湾群分布于洛南—栾川一带,分三个自然段出露。本文描述了各地段陶湾群代表性剖面,论述了层序划分和区域对比。文中依据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以及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陶湾群的时代为奥陶纪。  相似文献   

16.
伏牛山地区存在着两种构造类型的花岗岩,一类呈块状构造,一类呈片麻状构造。块状构造花岗岩具岩性和结构上的双重演化趋势,不同岩性、不同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相对集中分布,构成至少8个复式深成岩体。片麻状花岗岩岩性相对单调,它以岩席楔入式侵入太华群围岩,是岩浆型而非混合型花岗岩。两类花岗岩在岩性变化范围、副矿物、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等各方面都不相同,不存在任何演化关系,更不是后期构造作用异化而成的。它们是两个时期、两种源岩、两种机制下产生的两期侵入岩。  相似文献   

17.
石门断裂到铁炉子断裂之间的广大区域是华北地台与秦岭褶皱造山带的过渡带,陶湾群分布于该带近造山带一侧的最前缘。特殊的构造环境决定了陶湾群的构造变形史是以推覆构造与平卧褶皱组合十分发育为特点。这种构造环境也是导致陶湾群变形较之其北侧寒武系及元古宇变形更为复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辽宁北部地区凡河群源于斋藤林次的凡河系,其时代归属尚有争议。目前多数人将凡河群与蓟县地区的中、上元古界对比;殷屯组的时代则以暂置震且纪居主导地位。笔者稂据凡河群地史演化、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变质作用、含海相火山岩夹层、同位素年龄资料等综合因素分析;认为凡河群的时代以归属长城纪为宜,殷屯组时代归属蓟县纪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在秦岭东段泥盆系中新发现一种似碧玉层纹钠长石岩,发育有与中泥盆统同样良好的韵律层。野外和室内研究表明,岩石具古热泉沉积成因的可靠信息。这类岩石的发现,对研究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海盆中古地热异常及热泉活动引起的局部热水沉积环境具重要意义,也为了解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时期的成因演化积累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