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给出了数字化地震记录P波初始部分平均出射角和方位角的分析处理方法,研究了山西大同ML=6.1级地震以及唐山ML=5.6级地震前出射角与方位角出现的异常变化,并对地震前地震波动力学特征的这一类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乌鲁木齐地区17期高精度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用“LGADJ”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根据各项改正后的重力点值变化,对测区附近发生的阿拉沟5.2级地震、和静5.7级地震和乌苏5.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力变化的机制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太原和灵石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级和Ms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距震中越近,重力点值变化越大;震前重力场呈下降变化,震后短时间内仍维持下降,尔后,重力场逐渐回升。导致重力场变化的原因,在地质上表现为断层蠕动;而在深部构造的脆弱部位,水平梯度大,温差热应力高,差异活动明显,是推动断层蠕动,促进重力场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华北地区17 个台站25 套倾斜仪10 年以上的资料,统一用调和分析、卡尔曼滤波和周期滤波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处理,提取异常信息,统计分析与该地区MS5 级以上地震的关系,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是:地倾斜固体潮M2 波γ因子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为57% ,R=0.40;调和分析残差异常对应率为41% ,R= 0.25;由卡尔曼滤波方法识别的异常与地震的对应率为15% ,R= 0.11;周期滤波方法识别的异常与地震对应率为59% ,R= 0.51。建立了地形变预报地震的综合模型,异常信度在空间上的分布呈同心圆状,地震通常发生在信度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清理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70个Ms≥5.5级地震序列的"强余震"Lg△t-Lgt关系,对强余"等待时间"判别方案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回顾性预报的Wallen评分为:6级以上地震序列V=0.60,5.5级以上地震序列为0.44,说明其在地震序列类型判断方面有一定的效能。对实际震例分析得出,该方案在判定主余型序列方面成功率较高,而对于双震或多震序列,有时会产生某些误判;对6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预测成功率高一些,对低震级的序列判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1 前言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6.2级地震(λE114.3°,φN41.1°),是继1989年大同-阳高Ms6.1地震后,发生在华北北部地区的又一次6级以上强震。距离震中区110km的内蒙古自治区宝昌地震台的SQ-70水平摆倾斜仪和地电阻率在震前均观测到明显的前兆异常。尽管在此次张北-尚义地震前,根据某些测项的异常变化,作出了一定的预报,但从整体来讲,并未作出准确的短临预报。因此,对宝昌地震台(λE114°15′,φN41°56′)的主要前兆测项,即SQ-70地倾斜和地电阻率在张北地…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区1990 年到1998 年的多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认为小波分解本质是窗口加权滑动平均,能有效地对各种不同频率成分的形变按不同的频段分离,为识别地震形变异常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在空间分布上,地形变的变化幅度与地震活动强度相对应,即在华北西北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包头、张家口一带,台站形变的强度明显高于华北东南部地震活动性较弱的泰安、营口等地区。在时间分布上,张北ML6 .2 级地震前大约两年东西方向的形变振幅随时间变化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库诱发地震分类方法,将水库地震分为断裂活动型、崩滑塌陷型、膨胀破裂型和岩溶气爆型四大类共十个亚类。指出评价水库诱发地震的危险性实际上主要是评估诱发断裂活动型水库强震的可能性。在分析了长江三峡水库区水库诱发强震的地质条件之后,按照上述观点着重分析了水库诱发断裂活动型强震的可能性。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整个长江三峡水库区而言,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不会超过5.5级;倘若仅就库首区而论,水库诱发地震的最大震级则不会超过5.0级;水库诱发地震对三峡大坝坝址的影响烈度不会超过Ⅵ度。  相似文献   

9.
选用十个随时间趋势性变化的函数作为零漂估计函数项,选用一系列不同周期的正、余弦函数作为周期变化的函数项,建立倾斜仪观测值中所含函数项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对上述两类函数按统一标准计算及挑选的方法。对漳州地震台SQ-70B倾斜仪资料的计算结果显示这一数学模型基本符合实际;周期等于50天的振幅,与台湾M2>5.0级地震和福建省内ML≤4.0级地震对应较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三岔口地区GPS、重力、跨断层观测资料,分析2013年芦山7.0级地震、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及康定6.3级地震前后四川地壳形变异常分布及动态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2013~2014年三岔口地区几次强震前,四川地壳形变资料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现群体性中、短期前兆异常,其中跨断层形变以直接前兆的形式显现出短期异常,地震发生在异常结束后的1个月内,对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短期异常突出点分布在距震中200 km左右,异常点与强震发生地点属于同一活动构造体系;3)强震相继发生在相对重力异常区内、与跨断层中等异常幅值平行的其他断层附近以及有异常断层交汇部位,对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几次中强震的发生表明,2013~2014年巴颜喀拉块体向南东的带动作用使三岔口地区敏感断层活动加速,在加速的过程中其高应力积累区“失稳”并发生错动,导致脆性岩层产生破裂,从而以强震的形式释放长期积累的能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甘肃民乐至青海门源的多期跨断裂水准资料,对比分析了1986年、2016年两次门源6.4级地震前的垂直形变。结果表明:1)两次地震前的孕震背景不同。1986年门源地震前祁连山相对民乐盆地大幅上升,区域压应力呈增强状态;2016年门源地震前祁连山相对民乐盆地上升不明显,区域压应力相对松弛。2) 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表现形式不同。1986年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附近出现加速上升,2016年门源地震前冷龙岭断裂附近出现上升和下降相间的不稳定变化。3)两次门源地震前在发震断裂附近都观测到地表隆起区,与地震孕育的膨胀模式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构造活动与应变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截至2016年底、约30 a的跨断层短水准流动观测资料,借助灰色关联度垂向综合指标提炼、年变速率与趋势累积率计算,分析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区构造活动特性、水平及时空差异,以及与研究区内中强以上地震、区外大震孕育-发生或影响的关系。结果表明:1)断裂活动特性总体上与地质资料一致。2)研究区内MS5.8以上地震及区外汶川大震震前多出现异常。3)垂向断裂活动较快的是渭河盆地西部、六盘山构造区北部;较慢的是渭河盆地中部、海原断裂、六盘山构造区南部。山西断陷带、西秦岭构造区北部长期能量积累明显;六盘山构造区至渭河盆地西部两端活动、中间相对闭锁,尤其近几年。  相似文献   

13.
采用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邻区近50 a的地震数据,在定量分析区域最小完备震级MC和推导b值计算的极大似然法基础上,重点研究G-R关系,尤其是b值时空分布演化特征,并依据b值指示意义进行5级以上地震关联性和断裂带影响区域的构造应力分布状况分析。结果显示,依据b值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中强地震发生时段与中短期b值下降时段关联率达到80%以上;依据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区苏北盆地整体及以南和合肥盆地南缘范围内的地壳应力较高,与超高压变质带的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相关地质资料认为,该区域处于孕震阶段。  相似文献   

14.
基于漾濞地震序列及周边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初步分析震源机制类型和应力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与漾濞地震及周边中强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漾濞地震序列及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的震源机制类型主要为走滑型地震,其次为正断型。不同半径范围内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平均Misfit角和漾濞MS6.4地震等中强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漾濞地震及周边中强地震发生前,震源一致性参数均出现下降现象,即震源机制趋于一致;同时,根据计算的b值变化情况来看,研究区中强地震多发生于b值下降时段或低b值期。当研究区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Misfit角低于40°且开始下降时,可能表明区域构造应力开始集中增强,发震时间逐渐临近,强震危险性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5.
?????????????糡?????????????????????塢???????????????????3???????糡??????????????????о????????????1?????????????糡???????????н???????????????????仯????????????С???????????????λ?????2?????????????糡??????????????????????????????????????????????????????????????????????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构造以盆地群及控制盆地群的北东向断裂为主要特征,其中松辽盆地及控制该盆地的北东向断裂最具代表性,该盆地也是区域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日本大地震后对中国东北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触发的库仑破裂应力中,北东向展布的大多增加,从西北至东南、从西南至东北具有逐渐增加的特点;北西向展布以及近东西向展布的大多减小,且从西至东、从西北至东南的减小值逐渐增大。日本大地震改变了中国东北地区与日本本岛的基本运动趋势,日本大地震的发生使中国东北地区由原来的挤压状态改变为拉张状态。在2002~2018年、2006~2018年2个时段的运动趋势中,日本大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仍非常显著,现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仍将处于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之中,对较为规律的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的韵律性特征将产生一定影响。1999年开始的第5活动期已经结束,或将进入第6活动期前的间歇平静期,或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还需时间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唐山、海城、澜沧-耿马地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信息维及其在空间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结果表明:(1)局域空间分数维可以反映大震前小震活动能量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大震发生在信息维中等值区;(2)局域时间分数维显示大震前小震活动存在降维过程,且大震发生在降维之后的升维过程中或发生在降维过程结束之时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是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区域范围内外地质营力相对稳定,因此,地震的震源、震级、发生时间是影响大区域地质灾害时空发育规律的主要因素。为研究"5·12"汶川地震对四川省地质灾害时空发育的影响,以1998-2018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降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与空间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四川省主要地质灾害的活跃性呈周期变化,正常情况下呈现3 a左右的小周期,"5·12"地震后地质灾害逐年增强,4 a达到峰值,之后逐年减弱,8 a后其影响不明显;②主要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对强度地震后变化不大,但较震前在各类型分区所表现的地质灾害活力与强度不对应,地貌分区中地灾数量最多的为四川盆地,而地灾活力最强的为川西北高原;岩性分区上震后地灾易发性与震前相比较第四系高于坚硬岩区;构造分区上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地震前后扬子准地台发生的地灾强度均远远大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但地灾活力明显弱于松潘-甘孜地槽褶皱系,基本构造单元也有类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地震临界时间丛集的判定方法——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方法。把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方法运用于1999年岫岩地震序列及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特性研究,并按此方法预测了中国大陆未来大震可能发生的时间点。研究认为,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法不仅可以用作前震序列和余震序列以及正常震群活动的判断,同时也适用于区域地震活动状态的描述。震例研究表明,时间结构变异诊断法在地震预测中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й?????黮???????????????????GL???????????й???????105??E????????????????1975????????62??4.7?????????????????????????????д???????1??3????????????????????????仯??????????????м??????????????С???????????????????????????????????????????仯???????????????????????????λ?й????????С?????????仯?????????????????????????????????????????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