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海洋世界》2008,(8):7-7
在全球变暖的进程中。北极地区深受其害。现在,北极的这种情况可能得到暂时的缓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与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每年北美的森林大火都有增加的趋势.大火带来的烟尘将从北美转移至北极地区,进而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北极的气候。大气科学家罗伯特·斯通表示.大气中的烟尘可暂时减少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从而部分抵消温室效应所带来的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2.
与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同,全球变暖下热带大西洋变化的研究较少。本文使用地球系统模型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发现全球变暖后热带大西洋在秋季的升温类似大西洋尼诺(Atlantic Niño)的正位相,即大西洋西部增暖幅度小于东部;在夏季类似大西洋尼诺的负位相,即大西洋西部增暖幅度大于东部。利用覆盖(overriding)技术,分离了风应力、风速和CO2的直接热效应对海洋升温的作用,探讨了大西洋尼诺本身和全球变暖作用下类似大西洋尼诺正位相(下文简称“类大西洋尼诺升温”)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这两种情况下的形成机制基本相同,风应力的变化是导致大西洋东部暖异常的主要机制。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区别:1)全球变暖下海表温度的季节变化振幅减小,而大西洋尼诺时变化不大;2)全球变暖下西风异常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东部,而大西洋尼诺时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部;3)除风应力外,CO2的热效应对类尼诺升温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暖作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及生物圈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浮游动物角度出发综述了全球变暖对其生理活动、生态分布及生物气候学的影响。运用不同温度条件下浮游动物生理学上的变化来说明全球变暖对浮游动物的生理影响;通过分析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生物量,丰度和生物地理分布等指标来阐述其对全球变暖的生态响应;通过讨论浮游动物的最高丰度时间和繁殖时间这2个重要物候学指标来说明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即调查更广泛的生物功能群、关注处于热带海洋中的浮游动物以及在浮游动物个体水平上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最近许多国家的学者致力研究了形成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的原因是地球上在碳的长期作用下,人类不断活动的结果。但直到现在,科学家们对许多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根据预测到2020年,大气中的CO_2浓度将要加倍。学者们认为,在中纬度上产生飓风也与温室效应气候的变暖有关。美国的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将要变暖,首先引起海水温度的变化。在1989年12月旧金山召开的地理学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认为:由于温室效应到2052年海平面可能提高0.3~0.7m。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将提高3~5℃。 HOAA在80年代完成的海洋遥测资料证明:每年温度平均提高0.1℃,而海平面平均提高  相似文献   

5.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1):26-28
众所周知,大气中CO_(2)的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近些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引起了众多的科学家以及政府首脑的普遍关注。我们知道,作为温室气体之一的CO_(2),对于全球温度及环境的变化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的种种迹象表明,地球正在逐渐变暖。温室效应正在发挥作用,极地冰川在融化,山地冰雪在消融,海平面在上升,环境在恶化。气候模拟显示,如果下世纪CO2含量增加一倍的话,全球气温将上升1.5至4.SC[3],而在高纬度的地区可能变得更暖。通过对最近极地冰盖的跟踪分析,从末次冰期到全新世,…  相似文献   

6.
大亚湾倾倒区海洋动力对疏浚物扩散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对大亚湾海洋倾倒区在9个月倾倒期间的跟踪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其在接纳疏浚物倾倒期间悬浮物浓度的特征以及变化特点;通过相关系数的计算,分析海洋动力(波浪、海流)对疏浚物扩散的影响.结果显示:海区海洋动力较强,疏浚物扩散快速,因此,大量倾倒时,倾倒区悬浮物浓度并不大幅度上升;海域的波高与倾倒区悬浮物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波浪是影响倾倒区浓度的主要因素;海流是疏浚物扩散的主要因子,其作用导致监测海区很少出现高悬浮物浓度.自然状态下,海水的运动状态和悬浮物浓度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如何确定海域的悬浮物本底浓度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大气中逐渐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全球变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作为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的"汇",其主要吸收途径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这种无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8.
赵玉颖  孙军  魏玉秋 《海洋科学》2020,44(10):121-132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下的上层海洋变暖与酸化对以浮游植物为主的海洋生态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理解此背景下的海洋浮游植物生理生态响应,对我们理解和抑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2)升高情景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微生物循环等过程,通过不同功能群对海洋生源要素循环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区域及全球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全球浮游植物对海洋酸化生理生态的响应使得我们对生物地球化学系统的认识更加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9.
《海洋世界》2007,(12):5-6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发布了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报告中首次指出全球海洋酸化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呼吁世界各国重视气候变化并采取行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表示,在抗击全球变暖的过程中,中国和美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漂浮的冰架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物(Mercer,1978)。海洋的轻微变暖现象可以有效地减少冰架的体积。过去和现在建立的漂浮冰架下面的环流模式对于了解全球变暖对现今冰架的作用以及对全球海洋环流和气候的后期效应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全球变暖"停滞"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珊  陈幸荣  蔡怡 《海洋学报》2019,41(4):1-14
全球变暖"停滞"现象自提出以来,备受关注,是近来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停滞主要表现为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在1998-2012年增温速率明显偏低。除此之外,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也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归因分析方面,很多科学家认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的可能因素还有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和南极底层水的改变等。然而,由于观测资料在时间一致性和空间覆盖区域等方面存在偏差,从而为全球变暖停滞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但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发生改变,导致深层海洋吸收热量增多是众多科学家的共识。尝试解答变暖停滞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观测资料的丰富和完善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上行效应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勇  焦念志 《海洋科学》2000,24(11):16-18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 ,它们通过光和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为海洋中的一切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中 ,与浮游植物有关的一些生态过程及其动力学研究 ,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营养盐的调控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 ,营养盐对浮游植物有正的作用 ,但如果营养盐浓度过低 ,则会对浮游植物的生长产生限制性作用 ;同样 ,如果浓度过高 ,则会产生富营养作用 ,严重时 ,还会导致赤潮的发生。1研究方法1.1评估营养盐对浮游植物限制作用的方法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控制和调节作用统称为…  相似文献   

13.
《海洋世界》2007,(4):8-16
在地球冷暖交替的变化中,欧洲如同跳跳板的最远一角,暖得最快也冷得最快;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全世界都将变得温暖异常,包括西伯利亚地区,而欧洲会变成北半球的寒极,取代今天西伯利亚的地位,这种趋势说到底就是格陵兰和北冰洋的海洋持续融化的结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南极冰架正在融化,巨大冰山溶入海洋将导致海洋平面继续升高英国科学家1996年1月24日说,由于全球变暖,温度升高,南极冰架正在继续融化,在组成南极很大部分的厚冰架中,至少已经有5个冰架在过去50年内大大后退了.剑桥大学负责南极调查的戴维·范甘等人在世...  相似文献   

15.
1960?2017年北部湾珊瑚礁区海洋热浪增强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洋热浪频发,北部湾珊瑚礁正处于快速退化之中。探究海洋热浪逐年增强的机制,对预测珊瑚礁未来生长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北部湾东部4个海洋站(北海、涠洲、海口、东方)实测海表温度历史资料和该海域的相关气候资料,选取SSTA、DHM、DHW、DHD 4种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法探讨该海域近58年海洋热浪的变化趋势及原因,结果表明:(1)1960?2017年北部湾东部珊瑚礁区海洋热浪爆发的强度及频率逐年波动上升;(2)海洋热浪逐年增强源于全球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增多、区域性的高压系统增强及风场减弱等多因素共同作用;(3)全球变暖背景下造成的海洋热浪爆发对北部湾东部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已经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化石燃料CO2信号的海洋化学特征:高盐信号PeterG.Brawer大气CO2的含量上升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和令人费解的而明显的岸线移动及海陆间CO2气体摄取的平衡有联系(Keeling等,1996)。难道存在未知的作用来降低海洋的摄取速率,提高陆...  相似文献   

17.
桂枝 《海洋世界》2004,(12):19-20
全球逐步升高的石油价格以及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担忧.已经将人们对可更新使用的能源的期待鼓至了极点。虽然风力和太阳能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是目前对高科技水资源开发的呼声也与日俱增.海洋为人类提供的无尽的能源可以说是此轮竞赛中的一匹黑马。  相似文献   

18.
前人的模式研究表明全球变暖之后亚洲夏季风降水和环流的改变存在着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本文利用最新的IPCC-AR4模式模拟资料和FOAM模式来研究亚洲夏季风对全球增暖的响应机制。大多数IPCC-AR4模式以及FOAM模式重现了亚洲夏季风降雨与环流变化的自相矛盾性。利用FOAM模式,本文通过系统改变海洋增暖信号来理解海洋变暖在季风响应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亚洲夏季风降雨和环流对全球变暖的不同响应主要是由于印度洋的变暖加强了中上层大气的变暖(从而降低了经向的热梯度)和水汽输送。全球增暖导致海陆温差的增大使得大气对流中心北移从而减弱了北印度洋的底层大气季风风速。这些敏感性实验还表明了太平洋的变暖增强了亚洲夏季风环流但减少了降雨量,从而削弱了印度洋增暖对亚洲夏季风的颖响。模式研究还表明了海洋的增暖能够增强亚洲夏季风自身的内在变率。  相似文献   

19.
极区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快速响应和反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极区海洋的相互作用;集成极区快速变暖促使极区海洋出现快速变化的各种现象,如海冰快速变薄和退缩,格陵兰冰盖严重融化,北冰洋和南大洋碳池的固碳能力下降以及极地海洋酸化等.研究提出:北冰洋夏季海冰覆盖面积快速退缩,海冰覆盖面积在2012年8月26日呈现了记录以来的最低值,有模型预测到2035年北冰洋夏季将会见不到海冰.格陵兰冰盖的消融对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和大洋环流均会产生影响,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将会使全球海平面上升7 m.通过近10 a的观测发现极地海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不升反降,海水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趋向饱和,南大洋和西北冰洋碳吸收能力变弱.有模式预测,到21世纪末,北冰洋表层海水pH值将会降低0.23~0.45,成为全球海洋酸化最严重的海区,而南大洋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浓度在21世纪下半叶或将超过600μatm的水平,极地海洋酸化对海洋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成为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些极区海洋的快速变化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增多及强淋溶性酸雨的频繁出现,大量的铝被输入到海洋中,导致海水环境中铝浓度的急剧增加。由于可溶性铝对绝大多数水生生物具有生物毒害性,其浓度的增加势必将影响到水生生物,尤其是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水生植物等的生命活动及其所涉及的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作用。作为全球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硅藻提供了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并通过“生物泵”作用,调控着全球碳循环。海水中铝浓度的增加,是否将影响其生物作用及其固碳能力,尚不清楚。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近海典型硅藻(威氏海链藻)的实验室富铝培养,以探讨可溶性铝浓度对该硅藻的生物活性、生产力及其所驱动的碳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及机制。结果表明:当海洋环境中铝浓度略有升高时(≤50 nmol/L),海链藻未发现有铝毒害产生,其初级生产力反而有所提高。然而,不同铝浓度条件下,海链藻的固碳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在铝浓度为20 nmol/L时,海链藻的固碳能力较之未添加铝时有显著提高。对铝迁移的研究发现,环境中的铝可被硅藻通过生物作用捕获,并用于其硅质壳体的构建。上述结果表明,海水中铝浓度对于硅藻的生命活动有显著影响,也可以影响硅藻的固碳能力,进而影响到硅藻在全球海洋“生物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