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36  
张文忠 《地理科学》2007,27(1):17-23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学者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杨艺  李国平  孙瑀  付华 《地理科学》2022,42(2):198-207
伦敦、纽约、东京等国外大城市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能够为完善中国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提供参考。城市体检与规划实施评估是对城市发展中阶段性问题的响应,也是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产物。城市体检评估已成为中国城市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新模式以及进行规划动态维护的重要依据。受社会体制、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国内外大城市形成了差异化的“实施前协商-数据采集-分析论证-问题诊断-实施后反馈”评估框架。从评估指标体系来看,中国城市体检评估指标以宏观经济社会指标为主,伦敦等国外大城市还会对新建项目、新增设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从评估方法来看,大数据与智能化数字平台的发展有力增强了评估的精准度和科学性,国外大城市在社区微观层面评估和多元主体参与协作方面进行了较多探索。基于此,提出以下优化中国城市体检评估体系的对策建议,包括动态优化指标体系、挖掘利用多源城市数据、加强多层级评估的协调、完善常态化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体系网络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当前,学者普遍认同城市体系研究的重心从等级范式向网络范式转向。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阐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体系研究范式的转向过程,并进一步梳理中国城市网络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关注重点。结果表明:2010年之后,网络成为中国城市体系研究的主流范式,等级体系文献数量呈波动递减趋势,全国和长三角成为热点关注区域;属性数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城市网络研究中数据匮乏的状况,关系数据应成为未来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视角及其所应用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多元视角的综合研究成为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网络研究未来可能的突破点,包括:调整国家城市网络的研究框架、超越交通数据直接考察城市间的实体联系、测度企业外部的横向联系、有向加权网络分析和可视化、增加研究中的地理“意味”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忠 《地理科学》2021,41(10):1687-1696
城市体检评估是中国城市新发展阶段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从地理学的系统性思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城市规划关于密度与空间的匹配以及城市宜居性等视角分析了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城市体检评估的基本导则。在此基础上对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数据采集、评估分析方法和整体技术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得出结论:城市体检评估必须建立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形成综合和系统评价体系、科学数据采集手段、分析和模拟方法、诊断和反馈机制等全流程的体检评估机制,全面推进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韧性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城市研究者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实现模式有了全新认识,韧性城市是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该文从韧性城市的内涵、指标体系、计量模型、应用研究和管理工具等方面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韧性城市的研究方向与侧重点.1)针对城市系统风险的不确定性,考虑城市系统复杂、混沌的特征,挖掘城市韧性的内涵;2)通过对城市系统扰动的分析,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韧性城市评价指标;3)注重韧性城市时空量化分析,通过韧性城市时空演化研究为城市系统共建共享提供科学依据;4)从区域视角分析城市的可浸性,促进区域城市环境系统的压力转移;5)注重实证研究的系统性,聚焦城市多案例分析与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6.
詹美旭  刘倩倩  黄旭  李琬  王建军 《地理科学》2021,41(10):1718-1728
首先探索了城市体检治理的新模式,明确了涵盖“市?区?镇街?社区”不同尺度行政主体纵向传导、横向联动的规范化城市体检组织模式。其次,基于“指标设计?征求意见?指标筛选?指标确认”4个步骤完善城市体检指标体系,提出了数据收集的标准化、模块化工作思路。再次,城市体检的指标评价应坚持多维度、差异性、定量定性相结合等原则,以六维分析法为基础对城市问题进行识别与诊断。另外,城市体检的公众参与过程需要充分体现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城市政府需要搭建市民深度参与的常态化、共治型治理平台,各部门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协同式、全周期系统治理,最终推动建立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全球城市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拉昌 《地理科学》2007,27(4):449-456
全球城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范式由20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全球与地区相互作用的范式转换。全球城市体系的划分从单一指标向经济与文化结合的多指标方向发展。但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指标的测量,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以及如何采集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数据与资料,都是全球城市研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全球城市建设要从全球城市体系的等级、位序规律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稳步推进,逐步提升城市发展的层次,促进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建设中国的国际城市。  相似文献   

8.
(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樊杰  吕昕  杨晓光  田明 《地理科学》2002,22(6):641-648
在分析我国(高)科技型城市生成与发育条件、归纳世界主要(高)科技型城市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设计4类11个指标构成的(高)科技型城市判断指标体系、以及包括3个方面内容的(高)科技型城市标志,揭示了(高)科技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基本定位。继而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型城市创新框架与重点,并对政府职能、中介体系与知识产权等近期创新网络构筑的核心内容,以及投资和人才等近、远期支撑系统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研究已成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核心问题,其评价的指标组成也成为城市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较为成熟的鲍氏(RichBoyer)九要素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卫星城镇2001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卫星城镇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而从实证主义角度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西安卫星城镇生活空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国内外绿色城市建设经验及国内各类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南京绿色城市建设的现实要求,初步构建了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转型发展、社会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选取了26项评价指标。结合南京市"十一五"城市建设的成效和"十二五"相关专项规划成果,构建绿色南京城市建设评价目标值,并提出指标权重设置的方法和评价步骤,为"十二五"绿色南京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物流是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城市物流对于改进和提高城市经济运行质量、完善城市现代化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物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要对其运转绩效进行评价,必须把整个系统划分成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层面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别提出合适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以利于科学、方便地评估城市物流竞争力。结合Delphi法、AHP、多层次模糊判断等多种评价方法,介绍了一种综合评算法,能够考虑影响城市物流的不同因素,包括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层、相关主体层、服务保障层3个方面,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物流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客观合理的比较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当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气候因素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气候特征,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基于气候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区分为受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和非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并根据气候影响碳排放的关系框架,建立了包含32项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迫切需要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来衡量城市自身的休闲实力和休闲发展能力,以此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建设休闲城市的资质和条件。本文综述了当前人们对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看法,在对休闲城市内涵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休闲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依据,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评价了杭州、成都、大连、青岛和南京等15个城市的休闲水平和实力。结果表明,深圳、杭州、成都、北京休闲主体意识、休闲设施水平较高,而厦门、上海、大连、杭州休闲环境较为适宜。就综合休闲实力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水平较高,充分证明了其构建休闲城市的实力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结构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城市关注的焦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管理水平.结合城市环境保护局的工作内容及实质,提出了基于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发布系统、GIS可视化信息系统的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并对系统框架的构成、信息流程、服务和应用模式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基于WEB GIS的信息系统应用的系统数据体系以及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图文一体化、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等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主体功能区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展监测和评估是掌握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情况、动态监管主体功能区运行状态的基本途径。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念,继而分析了指标遴选原则,即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核心功能、具备较强空间展示能力、满足管理基本需要,以及指标的可操作性、综合性与独立性等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9个指标组和60个具体指标的体系框架。具体为:监测评价指标组包括资源、环境、生态、自然灾害、经济、人口社会、政策、交通和主体功能区运行等9个指标组;每个指标组内包含若干个可操作的具体指标。进而,还讨论了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与实用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指标数据的空间化处理与表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城市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当前,脆弱性为可持续性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城市脆弱性是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基于国内外城市脆弱性研究文献资料的回顾,梳理了城市脆弱性概念、研究分类、分析框架、动力机制和评价方法.目前对城市脆弱性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框架,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动力机制与调控的研究不足,缺少对城市耦合系统脆弱性的研究.未来,应在现有城市脆弱性研究基础上,建立综合、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注重典型区域的城市脆弱性评价,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2000-2002年大量基础数据支持的基础上,设置了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的4个层次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结构评价、功能评价、协调评价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比评价了9个城市之间在结构、功能、协调和综合等4个方面的异同。通过评价找到了中原城市群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与国内生态城市及同类城市的差别,解剖了9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城市之间与城市内部的主要限制因子,为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发展的坚实保障和前提。只有实现两者的协调,才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定量评价,是测度两者发展状态的工具,对城市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 示功能。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系统存在于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其中存 有多种不确定性的因素。因此,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如何建立评价体系,采用什么样 的方法进行评价是当前研究的难点之一,也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对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引入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一套基于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价方法与模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长沙市的实证研究中。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大体吻合。该方法不仅能反映城市发展整体协调状况,而且能模糊辨别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模式与演进方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何丹  金凤君  周璟 《地理研究》2011,30(4):655-666
以山东省济宁市大运河生态经济区为例,探讨了煤炭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选取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安全因素3方面8个单因子构成该研究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设计了四种煤炭塌陷的未来情景,...  相似文献   

20.
北京城区公共交通满意度模型与空间结构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珏  高晓路 《地理学报》2009,64(12):1477-1487
以北京市城八氏的公共交通为切入点.探索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评价分析方法.通过"公共交通可达性"指标.将城市实体空间结构的指标与居民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连系起来.建立了以满意度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结构评价体系.并对提升城市空间结构的实体空间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公共交通可达性"的各项影响因子进行了梳理,从公共交通服务质量、区域经济特征、道路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包括公交通达度、人口和经济集聚度、道路密度、区位指标等在内的城市公共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构建了以居民满意度为因变量的公共交通可达性评价模型.分析定量揭示了公交站点配置、公交通达度、经济密度等凶素对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作用.同时分析表明.公共交通的优化需充分考虑不同属性的居民群体的空间分布规律.据此,从城市空间结构评价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公共交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建议:①市政交通规划的重点应放在五环以内地区;②实现800m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全覆盖;③加强各地与市区重要功能节点的公共交通联系来提高其通达度;④根据居民的分布和属性特征出台相应的公交服务政策提高不同居民群体的公共交通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