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大陆31个省级区域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为例,运用熵值法对各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状况进行评价,进一步构建错位指数,对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错位(诅咒)"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旅游资源相对效率,对各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表明总体上大陆旅游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负向错位现象,正向错位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且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发生负向错位现象的地区主要位于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效率的驱动模式各不相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驱动,西部地区旅游资源总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驱动。效率排名与错位指数排名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结合两者的关系为未来省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确把握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错位关系,对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综合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均呈增长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旅游竞争力重心呈集聚分布态势,旅游网络关注度重心则随时间波动变化,大致位于旅游竞争力重心的西南方向;(2)中国省域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空间错位格局由东至西呈现出正向错位向负向错位逐渐过渡的分布特征,正向高错位区由东部沿海省域向中部省域延伸,负向高错位区主要分布在西部特色旅游地与热门网红城市;(3)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政府政策导向、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促成旅游竞争力与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错位格局。  相似文献   

3.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的河南省旅游发展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18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旅游资源单体数目和旅游接待人数作为空间错位的测度指标,构建旅游空间错位指数的测度模型,对河南省旅游空间错位的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地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旅游空间错位现象,其中,郑州、开封、濮阳、三门峡、信阳5城市存在正向错位现象,而其他13个城市表现出负向错位现象。根据旅游空间错位程度,可将18个地市分为高错位区域、中错位区域、低错位区域3种类型,并针对错位程度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采用AHP法和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指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及其各市(州)的旅游业发展的空间错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旅游资源重心、旅游收入重心、旅游客流重心分别位于(111.846°E,27.842°N)、(112.188°E,27.927°N)和(112.231°E,27.843°N);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旅游客流的正向错位区主要位于湖南省东部和中部,反向错位区位于湘西和湘南;旅游收入与旅游客流的正向错位区为长沙和张家界2市,反向错位区主要位于湖南省东南部。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4-2018年面板数据,借助空间错位、均方差分解、冷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索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东部>中部>西部的格局,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2)长江经济带冷热点时空演化总体呈"东集西散"的特征,东部地区集聚特征趋于弱化,中部集聚范围趋于扩张,西部较为稳定;3)长江经济带及各省市空间错位指数受多系统多因素影响,总体空间错位影响因素为生活垃圾清运量、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城镇登记失业率、森林覆盖率,多源于生态环境系统.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消解长江经济带空间错位态势的治理和发展性建议,一方面丰富和拓展了国内旅游空间错位领域的研究范畴和视角,另一方面为降低该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错位程度以及促使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市域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旅游化水平与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旅游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沿海地区和陆域腹地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差异明显高于内陆腹地,少数高旅游经济贡献率的城市带动提升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山东省各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均存在错位关系,依据错位方向和错位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正向强错位、正向弱错位、负向弱错位和负向强错位4种类型,分析每种错位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力模型、旅游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区域旅行服务、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和空间错位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旅行服务、交通区位和旅游经济的重心都偏向我国东部;旅游交通区位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程度较弱,天津市占据优越的旅游交通区位,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旅行服务与旅游经济间的空间错位较复杂,其中河北省的旅行服务指数较高,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四川、天津等地的旅行服务指数不高,但旅游经济处于中上水平,说明旅游经济与旅行服务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可以带动旅行服务的提升,相反旅行服务较发达地区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从而刺激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择旅游酒店数、旅行社数、旅游酒店从业人员数和旅行社从业人员数为旅游投入因素,旅游总收入为产出变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 C2 R 模型分析2001-2010年中国区域旅游效率及其空间格局和变化趋势。中国四大区域的平均旅游效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31个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区中,天津在2001-2010年期间每年都为旅游效率最高的省份。从时间的角度,中国区域旅游效率经历了一个波浪式变化过程,2003年和2008年是2个明显的波谷。2001-2005年四大区域旅游效率的变化过程基本一致。2005-2010年四大区域旅游效率变化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呈逐步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先增长、2010年开始下降,西部地区为起伏不定,东北地区为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
以14项指标因子表征旅游资源,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及Arc GIS方法对2009-2019年云南省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经济的错位关系进行探究。结果:(1)全局重心演变上,旅游资源重心和入境旅游经济重心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但两要素空间错位程度不断缩小,旅游环境优化、资源等级提升、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合作等是两要素错位程度不断缩小的影响因素。(2)局域演变上,数量方面,正错区经历“减少—增多—减少”的发展过程,负错区呈现“增多—减少—增多”的演变趋势;空间方面,正错区集聚于滇西、滇西北和边境的西双版纳州,负错区分布于滇东北和滇中地区(昆明市除外),无明显错位区主要位于滇东南地区、普洱市和临沧市。(3)优化策略上,采用“点轴面”发展战略,合理规划空间,加强旅游空间互动,强化空间引导作用,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香格里拉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冰冻圈旅游区,冰冻圈资源丰富,且旅游开发较好。以大香格里拉地区为例,运用熵值法、综合指数评价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2008—2017年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区的发展水平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但受冰冻圈资源变化影响较大;(2)该地区以中等偏下发展水平为主,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3)冰川面积、冰川面积覆盖率、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旅行社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大香格里拉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因子,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冰冻圈资源萎缩的负面影响。基于此,应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从实际出发,支持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利用当前冰冻圈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冰雪旅游产业,以促进大香格里拉地区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时空演化及其俱乐部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旅游产业的提质增效是新常态下旅游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中国大陆1997-2015年省际旅游发展相关数据,综合修正的DEA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脉冲响应模型,以及俱乐部趋同理论,在对省际旅游效率进行定量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及机理。主要结论为:1997-2015年中国大陆省际旅游效率演化具有显著的地带特征:东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较高,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程度较高;各项旅游效率水平转移在地理空间上往往受到邻域地区旅游效率的影响。考虑空间因素后,各项旅游效率的空间转移更加活跃,但基本格局没有发生变化:各项效率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尤其是规模效率;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俱乐部趋同效应,中国大陆省际旅游发展效率存在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现象。省际旅游效率的俱乐部趋同客观上使得旅游发展维持着一种“稳定”状态,不利于旅游效率的提升,未来的旅游合作必须进一步突破地理区位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东北区域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通过整理、分析东北区域3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5个地区旅游形象与省自治区整体旅游形象的关系,再结合地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与特色分析,该研究对中国东北区域3省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旅游形象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东北区域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五盟市的旅游形象体系初步形成,但还存在着定位不明确、对本地旅游特色概括不准确、对上级旅游形象支撑不足、对下级旅游形象概括不全等问题,需要继续完善、调整、优化。东北区域各地应重视旅游形象定位与研究,构建科学的旅游形象体系,促进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分析1991-2010年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呈快速扩大态势,虽然相对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②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两极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③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高收入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目的地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构建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多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SPSS 19.0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空间错位指数模型计算出各地市的空间错位指数,对安徽16个地市空间错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安徽16个地市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可分为4种类型,即低度正向偏离型城市、低度反向偏离型城市、高度正向偏离型城市和高度反向偏离型城市。安徽省整体上以旅游经济反向偏离旅游资源为主,且偏离程度多为轻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运用重力模型、二维矩阵等方法,分析安徽省16个地市旅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从宏观上看,旅游资源、经济水平、可达区位、人口丰度与旅游业绩重心呈现空间错位态势,相对于几何中心,人口丰度指数、可达区位指数重心略偏西北,经济指数、旅游业绩指数重心略偏东南,旅游资源指数重心明显偏南;从组合矩阵看,全省16个地市表现为同步与错位并存态势,同步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中,偏离错位型组合主要集中在皖北、皖西和皖南;同步性较好、偏离错位较弱的是旅游业绩与旅游资源、区位可达的组合,同步性较弱、偏离错位较强的是旅游业绩与经济水平、人口丰度的组合;同步型组合较好的地市为合肥、蚌埠和滁州,偏离错位较强的地市为六安、阜阳。  相似文献   

16.
边境旅游是中国陆地边境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依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分析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的数量、类型和质量,并结合陆地边境地级行政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从空间差异性和空间自相关两个方面刻画中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格局,探讨中国陆地边境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范围共涉及3 341个陆地边境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约占34.36%,建筑与设施是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最多的类型。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是中国陆地边境旅游资源“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地区。在2006—2015年间,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东部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边境地区,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西南部以及西藏西南部边境地区。地形条件、文化多样性、区位条件、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以及旅游设施水平是影响边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边境旅游发展政策,加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开发和区域旅游合作,完善旅游设施,积极探索开发与保护兼顾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4-2014年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数据,以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模型及空间错位分析法,探讨西部地区旅游、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空间错位问题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重心向北发展,而经济重心向东北方向发展,三者之间存在空间分离现象,且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西部地区旅游、文化及经济的总体空间错位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中、低错位区数量较多,高错位区数量较少;造成总体空间错位指数上升的关键点集中在内蒙古、宁夏等少数地区,这些地区是改善错位问题的关键;降低错位程度,发挥旅游、文化产业优势产能及带动作用,有利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广西边境民族地区2011—2017年的旅游扶贫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进行跨期动态分析,并运用ArcGIS10.0进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各县(市、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2)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整体旅游扶贫Malmquist指数总体处于逐步衰退的趋势,其中规模效率变化指数贡献最大,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次之;3)从投入产出效率角度分析,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表现出空间集聚态势增强的趋势,聚集程度增加;4)旅游扶贫效率类型主要分为潜力型、发展型、成熟型和衰退型4种类型,少数县(市、区)旅游扶贫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曾通刚  赵媛 《地理研究》2019,38(6):1497-1511
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框架,从健康、参与和保障三大维度构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重心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时序变化、空间格局、错位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2004—2016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水平整体快速增长,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区域失衡特征不容忽视。东部地区整体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并伴有“西部崛起,中部及东北地区塌陷”特征。东部地区呈现“两极化”现象。② 中国老龄事业基本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空间分布由西南-东北辐射递减模式转变为显著的“中部塌陷”式,形成一条由北向南的低值集聚带,纵贯中国中部,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关系。③ 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正向错位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长城以北等地区。空间错位强度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性,其中西部地区尤为显著。④ 老龄事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和行政导向及产业结构的时空分异对其产生正向影响。市场经济规模扩大和人口老龄化未对老龄事业发展起推动作用,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倒逼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社会下的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从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中选取69个A级景区,利用新浪微博,获取省域范围内的粉丝分布情况。从总体、区域和主要出游地区3个方面,提取省域出游驱动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微博用户的关系视角下,全国出游驱动力分布呈现明显差异,广东、北京两地在出游驱动力方面遥遥领先;通过省份-景点微博关系矩阵构成的出游驱动有向流发现,和东部地区的联系几乎占了全国出游驱动流的全部,而全国旅游接待的分布却相对均衡;最后,还发现了5个主要的聚类出游地区,并分析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