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疆皮山杜瓦普司格组晚二叠世孢粉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朱怀诚 《地层学杂志》1997,21(3):219-223,T001
新疆皮山杜瓦剖面普司格组中、上部含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并以双气囊花粉数量占优势为特征。Lueckisporitesvirkkiae、Taeniaesporitesspp.和Gardenasporitesxinjiangensis等国内外晚二叠世典型分子在该组合内出现,表明普司格组的时代并非仅限于以往所普遍认为的早二叠世,亦应包括部分晚二叠世。结合对普司格组上覆和下伏地层的古生物群分析,普司格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中期至晚二叠世中期。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自老而新可分5个植物组合:(1)早二叠世早期Neu ropterispseudovata—Lepidodendronposthumi组合;(2)早二叠世中期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alatum组合;(3)早二叠世晚期Alethopterianorini—Lobatannularissinensis组合;(4)晚二叠世早期Yuanisstriata—Cladophlebisozaki组合;(5)晚二叠世晚期Iniopterissiberi ca—Lobatannularialingulata组合。该区晚二叠世早期(窑沟组)曾出现过一次植物危机事件,而晚二叠世晚期由于大量亚安加拉植物(如Iniopteris,Comia,Pursongia,Zamiopteris和Calipteris等)的入侵,植被又得以复苏。北祁连二叠纪大部分植物群属华夏植物群;但晚二叠世晚期为华夏—亚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质的河—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晚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石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块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回才结束。  相似文献   

4.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相似文献   

5.
Anidanthus是凉水型腕足动物的代表之一,主要出现在早二叠世Sakmarian期至中二叠世Wordian期,先驱分子在晚石炭世的巴什基尔期已出现,部分种延至晚二叠世。Anidanthus主要分布于北方大区和冈瓦纳大区,具两极分布的特点。气候是造成Anidanthus两极分布的最主要因素。该属中、晚二叠世在特提斯区出现,是全球气候变冷事件的反应。  相似文献   

6.
在1:25万赤布张错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原划下二叠统开心岭石灰岩组中发现晚二叠世长头期Gallowayinella 类动物群化石,表明该区二叠纪地层非属早二叠世,而似应与青海省南部晚二叠世鸟丽群对比.  相似文献   

7.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华南西部晚二叠世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黔桂地区7条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定,发现晚二叠世吴家坪阶与长兴阶碳酸盐岩的δ13C值有明显差异,前者δ13C多大于3.0‰,后者多小于3.0‰,进一步对晚二叠世δ13C的变化原因的分析表明,δ13C的变化可能与晚古生代末期聚煤作用的减弱密切相关,后者造成自然界碳库中的12C的富集,从而使得海水以及在其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中的δ13C值降低。此外,植物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的量也随陆地植被减少而减少,结果造成大气中的CO2的大量富集,从而进一步产生温室效应,制约生物界的发展。联系到这一阶段生物界的衰亡灭绝,可以认为温室效应是晚二叠世生物逐渐衰亡及晚二叠世末群体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二叠纪末期的全球淹没事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华南层序地层学分析,着重研究了晚二叠世的淹没事件。研究表明,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曲线不同于C.A.Ross和J.R.Ross(1987)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根据华南地区和世界其它地区的古生物分析和层序地层分析,晚二叠世海平面变化结论如下:(1)二叠纪末期,全球发生海泛淹没事件,海平面急剧上升,而不是下降;(2)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开始于吴家坪末期,至长兴期末期(二叠纪末期)达到高峰时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报道了新疆准噶尔盆地东缘胜利沟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化石11属19种和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化石7属9种,并结合前人对这一地区中—晚二叠世植物化石记录,讨论了两个植物群的地质时代。研究认为:中二叠世平地泉组植物群以安加拉植物群为主,混生个别欧美植物群分子;晚二叠世黄梁沟组植物群为混生少量华夏植物群分子的安加拉植物群。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演替、植被变化、植物群混生与中亚造山带板块聚合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二叠世的暖温带温湿气候在晚二叠世转变为季节性干热气候,准噶尔盆地东缘中—晚二叠世植物群混生与准噶尔—吐哈地块、塔里木板块、佳蒙地块、华北板块的拼合和古亚洲洋的关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贵州罗甸沫阳、四川广元上寺和重庆中梁山二叠系及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测定结果。注意到早二叠世及晚二叠世吴家坪期的δ13C具有极大的正值,反映了这段地质历史时期生物过渡繁盛和有机碳的高速埋藏。晚二叠世长兴(大隆)期的δ13C值急剧降低,并在三叠纪初步达到极小值,反映了二叠-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的迅速衰亡和集体绝灭。界线附近生物的集体绝灭事件除与二叠纪末的火山作用、环境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还与晚二叠世的碳循环平衡失调造成广泛缺氧事件有着密切关系,实际上是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南部—松辽盆地西斜坡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关于该地区中—晚二叠世古环境演化方面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西斜坡蒙科地1井中—晚二叠世古沉积环境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中二叠世为明显的海相沉积,沉积水体相对较深,期间可能存在多次干热—暖湿波动,其中中二叠世ZSI晚期—ZSII早期较为明显,水体性质体现为咸水—微咸水—半咸水,水体还原性—偏氧化性—还原性,气候干热—温湿—干热。晚二叠世早期为微咸水—半咸水海相沉积,至晚二叠世晚期转变为淡水—微咸水海陆过渡相沉积,期间存在两次明显的气候环境波动,与中二叠世哲斯组沉积中期气候环境变化相似,表现为水体变浅、咸度降低、还原性减弱,气候由干热转向温湿。晚二叠世以来气候逐渐向温暖湿热转变,水体逐渐变浅,可能与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气候变暖有关。至三叠纪、侏罗纪时期,区域处于构造抬升阶段,沉积环境由海陆过渡相环境转变为陆相沉积。结合TOC、古生产力指标分析得出,中二叠世ZSI晚期—ZSII2早期、晚二叠世LXI晚期、晚二叠世LXII中期、晚二叠世LXIII沉积期偏湿润的气候条件和低咸度、弱还原—偏氧化性的沉积水体环境,是形成厚度较大、富有机质烃源岩的有利的气候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林西地区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政军  王瑜 《中国区域地质》1997,16(4):403-409,427
在林西地区新发现的叶肢介和介形虫等化石,证实了大兴安岭南部存在早三叠世地层,这套地层为具有红层性性质的河一湖环境产物,与下伏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有较大的差异,林西组中-下部以海相沉积为主,并发育浊流沉积,反映直到第二叠世中期大兴安岭南部仍有残余海盆存在,应是造成晚二叠世南北植物化仍保持区系特征的主因。林西地区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的沉积-构造演化特征揭示,大兴安岭南部的晚古生代板构造活动一直到印支构造旋  相似文献   

14.
西南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以大地构造研究为主导,初步梳理了三江地区洋板块地层系统的分布及其构造演化规律。本文阐述了三江地区经历原-古特提斯大洋连续演化、分阶段拼贴增生至最终俯冲消亡的地质演化历程。甘孜-理塘弧后洋盆于早石炭世打开,二叠纪—中三叠世进入顶峰扩张期,晚三叠世洋盆萎缩引起向西俯冲,最终在晚三叠世末局部地区保留残留海。哀牢山弧后洋盆不晚于早石炭世形成,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整体扩张发育,早二叠世末或晚二叠世初开始向西俯冲,晚三叠世最终完全关闭。金沙江洋盆早石炭世时已扩张成洋,到早二叠世晚期开始俯冲,石炭纪—早二叠世早期是金沙江洋盆扩张的主体时期,早二叠世晚期至早、中三叠世俯冲消亡。澜沧江弧后洋盆中晚泥盆世开始扩张,在石炭纪—早二叠世发育为成熟洋盆,早二叠世晚期洋内俯冲形成洋内弧,晚二叠世—早、中三叠世双向俯冲消亡。昌宁-孟连洋为特提斯洋主带,具有原-古特提斯洋连续演化的地质记录,晚奥陶世开始向东俯冲消减,二叠纪末、早三叠世发生弧-陆碰撞作用,昌宁-孟连洋盆闭合。  相似文献   

15.
青海可可西里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可可西里地区发现的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及不整合于其上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滩亚相石英砂岩表明此区曾存在过古特提斯洋,早二叠世末古特提斯基本闭合。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相对稳定阶段。中、晚三叠世海侵,沉积了巨厚复理石。三叠纪末—早侏罗世发生了强烈的造山作用,形成造山带,可可西里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6.
方中  李惠民 《地层学杂志》1994,18(3):168-172
苏南晚二叠世末期双峰次火山岩的发现和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意义方中,李惠民,夏邦栋,楚雪君,刘寿和,王学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08;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关键词晚二叠世,双峰火山岩,同生锆石,捕虏晶锆石,U-P...  相似文献   

17.
黄本宏将小兴安岭东南部晚二叠世地层划分为早期的三角山组和晚期的红山组。笔者认为它们属异地同时沉积,时代为晚二叠世。三角山组命名较晚,建议取消,保留红山组名,代表本区晚二叠世陆相碎屑沉积,而原三角山组上段的火山碎屑沉积仍归五道岭组。此外,在红山组中首次发现了数层煤线,这为在本区寻找晚二叠世可采煤层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8.
地质历史中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是时间的函数,全球海平面变化是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上扬子地区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海平面变化曲线有着很好的一致性。锶同位素演化曲线说明:1)早石炭世是一个海水逐渐加深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锶同位素最小值所显示的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342 Ma,位于杜内阶和韦宪阶的界线上;2)晚石炭世是一个全球海平面下降时期;3)整个二叠纪都是全球海平面上升时期,晚二叠世的海平面上升不仅幅度大,而且海水在短时间内迅速加深;4)晚二叠世具有古生代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最小值,显示晚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最大海泛面的年龄为250 Ma,正好在二叠/ 三叠纪界线附近;5)二叠/ 三叠纪之交的全球生物绝灭事件可能与二叠世末的全球淹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9.
苏南晚二叠世末期双峰次火山岩的发现和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意义方中,李惠民,夏邦栋,楚雪君,刘寿和,王学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08;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关键词晚二叠世,双峰火山岩,同生锆石,捕虏晶锆石,U-P...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采自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蛇绿混杂岩硅质外来岩块中的二叠纪阿尔拜虫目放射虫化石,包括3属7种,可以划分为2个放射虫化石组合,能够与日本、美国的放射虫化石带进行对比,其地质时代分别为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恩格尔乌苏缝合带位于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之间,这些放射虫化石的发现为研究恩格尔乌苏缝合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鉴于其中最新的放射虫组合的地质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认为华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自中二叠世晚期-晚二叠世早期曾经存在古海洋,即华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的拼合时间是晚二叠世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