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9 毫秒
1.
研究了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5(M_L)地震前的小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近震中区106公里范围内,M_L≥3.0地震活动具明显的寂静—活化—寂静—发震的异常动态过程.将此称为主震前的重复寂静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寂静过程(即早期寂静和临近主震前的晚期寂静)前长后短,且小震的活化阶段与晚期寂静阶段的持续时间基本相同.最后对产生这种过程的物理机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74年和1979年两次溧阳中等地震(近震震级分别为5.8、6.3)前的小地震空区、活化图象的动态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假设单位时间的发震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并利用其检验各时段小地震频数的概率,表明震前活化、复活期的频数剧增不是随机因素引起,而属时间分布异常;同时引入描述地震聚散性的参数——平面集中度Pr,对小震活动不同时段(纯空白区除外)计算结果表明,溧阳6.3级地震前的园环形空区阶段Pr值最大,即平面分布异常显著。文章最后讨论了震前空区、活化图象显著与否,与其背景地震活动水平高低有关,在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注意在不同地区寻找不同的显著性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引用地震活动度 S 对苏、鲁、皖、豫地区几次中等强度地震前 S 值进行时、空扫描。结果表明,该区大多数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 S 值等值线分布范围有扩展—收缩现象;主震前2~3年内,在震中区一定范围 S 值时序曲线出现升高—降低或升高—降低—回升发震的过程。上述 S 值的时、空变化反映了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活化—寂静或活化—寂静—二次活化的发震过程。初步认为,适当选择 S 值的权系数进行其时间和空间扫描可给出中等强度地震前近震中区地震活动的异常信息,对本区地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复微震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深部滑动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识别出23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变化明显.重复微震的时空变化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频繁的背景地震活动和相邻较近的重复微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产生影响.利用重复微震的震级和复发间隔,估算得到红河断裂带北段6.0~13.4km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mm·a-1,显示不同孕震深度的滑动速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梅世蓉 《地震学报》1996,18(2):170-178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 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 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 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 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6.
从华北37次M≥6.0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以及1954~1992年首都圈地壳形变图象研究中,提炼出强震前的异常特征;对强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异常与地壳形变异常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强震前出现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地壳形变速率的增大;②震前数年环绕强震震中出现孕震空区与形变空区;③在图象动力学参数方面都表现出信息维的减小,表明地壳形变局部化随着时间而增加,是反映强震孕育阶段的重要现象和参量.最后,应用非均匀介质中非均匀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强震前地震活动图象与地壳形变图象异常物理机制给予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所发生的N_L≥4.7中强地震在时空分布和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析,发现该区地震活动主要受NE向的木里——宁蒗——剑川断裂的控制;具有在中甸——洱源与木里——华坪来回跃迁的特点,为NE—SW向迁移的现象。震前M_L≥3.0的地震频度在三个月内小于或等于四次的背景下突然增强;缺震出现两个月以上低于2.96/月;应变将放能量低于0.48×10~6焦耳1/2二至八个月后,在几天至一个月内应变释放能量≥0.6×10~6焦耳1/2;b值低于0.84;断层面总面积≥2个月低于7.27焦耳2/3后出现1—2个月高峰值等短临异常指标。并通过定量的分析,认为宁蒗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具有正常——偏低——增强———发震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现象,发现溧阳两次地震的前震活动图象具有某些共性特征:(1)前震活动的时间尺度雷同;(2)前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同具有时强时弱的分期活动特点;(3)震前孕震空区形态相似;(4)临震前地震活动同具有条带分布图象;(5)前震活动在时—空图形上分别形成“时—空”弯形平静区。溧阳两次同源地震前震活动图象具有共性特征这一客观事实,可能反映两次地震在同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具有类似的孕震破裂过程。追溯这些过程,它们可能同受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同一介质和构造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65年以来宁夏及邻区ML≥5.0以上地震前中等地震资料的分析,发现大多存在中等地震活动增强特征,在A级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异常结束后7个月内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71;B区在3年内发震概率为0.60。发震地点位于异常分布范围的外围连线附近的概率为0.79。其预测效能R值评分为0.75,因此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可以作为本区5级以上地震的一种中期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1979年6月介休5.2(Ms)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震前在太原盆地南部存在一个孕震空区.空区内外频度比上升.应变释放加速.而且空区的长轴方向与低b值区的长轴方向大体一致,显示了介休地震前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1.
水口水库诱发地震的微震前兆信息与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作馨 《地震》1997,17(1):98-102
福建水口水库地震是我国当前正在发生的一个大型水库诱发地震实例。针对水库地震序列中普遍含有大量微震的特点,探讨微震活动可能包含的前兆信息。研究发现,“微震相对频度”在水口水库地震趋势预测中具有明显的前兆性质,文中还介绍了“微震相对频度”作为一种前兆指标在该水库地震趋势预测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对“微震相对频度”的物理意义以及深入开展“微地震研究”的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大地震发生前孕震区内微震辐射波谱的变化,在新疆西克尔地区,用选频测震仪对微震波谱进行了观测和研究。选频测震仪分为6个频道,各道中心频率分别为6.0周、8.1周、15.7周、30.0周、50.0周、75.0周。初步结果表明:在一个地震系列中,随着临近较强地震(ML≥3.2)的发生,微震P波在10周-60周频率范围内的谱值增高,其置信水平一般在70%以上。较强地震发生以后,微震P波在相应频率范围内的谱值下降。 文中还简要地分析了选频地震记录的物理意义,并对较强地震前,微震辐射波谱变化的原因作了初步说明。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专家系统”的思想对每一地震前兆异常事件进行了综合评估,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计算发震概率,利用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群体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场,源兆的关系,分析了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各类地震前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唐山为中心在空间上划分三个区,近区,中间区和远区,分别计算了三个区各类地震前兆异常信息熵的时间演化值,分析了震前这种信息熵的场,源兆特征,震中近区的信息熵值要比中  相似文献   

14.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15.
1969年渤海7.4级大震前后的区域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与总结了1969年渤海M7.4大震前后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包括大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及前兆地震活动图象特征、大震等距迁移、主要间隔缩短、共轭断层蠕滑、小震成带、诱发前震现象,地震触发响应系数异常十分显著。指出地震相互作用和自组织性为中长期地震预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6.
川滇地区7级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 70年代以来 ,川滇地区发生的 8次 7级大震前 5年内 ,发生在大震孕震区和震源区内的中强震震源机制解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最早中强震发生在大震震源区或其附近 ,其发震应力场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一致 ,与大多数大震发震应力场一致或接近。大多数中强震震源破裂特征与大震明显不同。之后有多次中强震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远的大震孕震区内其他地方 ,它们的发震应力场往往经历了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大震应力场一致与不一致的多次交替变化。大震前最后 1个中强震也发生在距大震震源区较近的地方 ,其发震应力场与大震发震应力场明显不一致 ,偏转了 30°~ 5 0° ,或更多 ,大多数也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一致 ,有的中强震发震断裂破裂特征与大震不一致。大震前中强震震源机制的变化 ,反映了大震孕育过程的不同阶段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时空调整变化和增强过程 ,以及由此引发的构造断裂异常活动 ,揭示出与大震发生有关的应力场和震源破裂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新04号泉溶解气氢气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乌鲁木齐周围100 km范围内MS4地震和300 km范围内MS≥5地震,分析新04号泉氢气资料。结果显示,新04号泉对乌鲁木齐周围100 km范围内4级地震无明显震兆异常,对300 km范围内MS≥5地震对应情况较好,对应率为80%。  相似文献   

18.
震源硬化模型的理论、实验及观测事实依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立德 《地震》2000,20(1):1-9
从前兆异常共性特征、有关理论分析及岩石实验结果等方面,论证了震源硬化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To detect any temporal change in coda-Q associated with an earthquake of M 6.2, digitized data from analog magnetic records of microearthquakes for a small confined region just around its hypocenter have been processed,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measuring errors. The M 6.2 earthquake took place at the Misasa town, Tottori Prefecture, in southwest Japan with preceding anomalous seismicity changes. TheQ values were elevated 20% around three years before the M 6.2 event for frequencies of 5 to 20 Hz, and tended to decrease around two years before. Data with high quality show undulated temporal variation with a period of 5–6 year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hich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egional seismic activity.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the observedQ change stands for precursory effect of the medium-scale earthquake.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lso shows an undulated temporal variation ofQ with a period of 150 days for around 10Hz, correlating also with the seismic activity. The fracturing processes by numerous microearthquake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attenuation property of randomly scattered seismic waves.  相似文献   

20.
2003年4月17日,德令哈西发生了Ms6.6级地震,通过分析区域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认为该区域强震活动具有相对活跃时段和相对平静时段,在强震的相对活跃时段内,强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