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与育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规范养殖行为,提高马氏珠母贝手术贝的成活率、成珠率和珍珠质量。2008年8月~2009年11月,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龙之公司珍珠养殖基地,采用箩筐抑制法、塑料桶抑制法、变层法和淡水浸泡法进行了马氏珠母贝术前处理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术前处理结束后,各组间的成活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休养期育珠贝的成活率和留核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和留核率分别为57.1%~84.0%和54.9%~79.1%;育珠期育珠贝成活率和成珠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成活率和成珠率分别为63.1%~75.1%和51.1%~70.1%。本实验结果表明经过淡水浸泡处理1h育珠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作为珠母贝进行插核育珠试验,分别以其左、右边外套膜作为小片,并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小片。两个试验组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的小片各插核育珠贝200个,空白对照组用海水浸泡小片括核育珠贝207个,育珠时间为6个多月。试验结束时,实验组珍珠的正圆珠率、白色珍珠比例以及珠层厚度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8%,22.57%和52μm。  相似文献   

3.
马氏珠母贝(PinotadamartensiDunker)生长于亚热带海区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及日本等沿海地区 ,是目前世界上生产海水人工养殖珍珠的最主要种类。我国马氏珠母贝的珍珠产量 ,占整个海水珍珠产量的95 %以上 ,居海水珍珠生产的主导地位。因此 ,从养殖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 ,对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和育珠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进 ,对于提高海水珍珠的产量、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于1996~1997年在海南陵水县黎安港湛江海洋大学试验站进行了马氏珠母贝人工养殖及育珠笼具改进的试…  相似文献   

4.
珍珠生长激素在合浦珠母贝育珠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启增  黎辉 《热带海洋》1998,17(4):44-50
以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作为珠母贝进行插核育试验,分别以其左、右边外套膜作为小片,并用珍珠生长激素浸泡小片,两个试验用珍珠生长激素浸光怕小片各插核育珠贝200个,空白对组用海水浸泡小片插核育珠贝207个,育珠时间为6个多月。试验结束时,实验组珍珠的正圆珠率,白色珍珠比例以及珠层厚度在比空白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28%,22.57%和52μm。  相似文献   

5.
劳赞  梁盛 《海洋科学》2003,27(9):12-15
为探索珍珠培育的新途径 ,提高珍珠养殖的经济效益 ,利用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进行第二次插核育珠 ,结果表明 :二次插核珠的珍珠层6个月就达418μm±105μm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优质珍珠的产生率达40% ,育珠贝的存活率达95% ,在每只贝插一珠核的情况下留核率仍高达0.95 ,二次插核对马氏珠母贝的重复利用率为34%。因此 ,马氏珠母贝二次插核培育珍珠技术 ,能重复利用贝体 ,缩短育珠期 ,提高珍珠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王琦  何毛贤 《海洋通报》2015,34(1):89-94
研究了5-羟色胺(5-HT)对马氏珠母贝解剖获得卵母细胞的促熟作用及5-HT受体(5-HTpf)在其性腺中的分布情况。通过体外浸泡的方法处理马氏珠母贝卵母细胞使其成熟,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5-HT可显著促使马氏珠母贝卵母细胞生发泡破裂,并使已经发生生发泡破裂的卵母细胞进一步成熟,同时可诱导5-HT受体基因的表达。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5-HT受体在马氏珠母贝性腺中的分布的研究结果揭示,卵巢中次级卵母细胞和卵细胞均存在5-HT受体,有阳性信号出现;精巢中仅滤泡壁及精母细胞中有少量表达。以上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的卵母细胞不仅能产生5-HT并且可表达5-HT受体。  相似文献   

7.
海洋酸化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酸化环境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层形成的影响。在温度为28℃,盐度为31的条件下,分别在p H 8.2(对照组,CG)、p H 7.7(实验一组,E1)和p H 7.4(实验二组,E2)的海水中养殖马氏珠母贝,观察贝壳珍珠层结晶形貌的变化,并检测珍珠层形成相关的矿化基因(pif177、nacrein及pearlin)在外套膜中央区(mantle center,MC)的表达。结果表明:(1)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贝壳,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贝壳晶体形貌变化,发现E1组贝壳珍珠层低倍镜下,生长阶梯明显,高倍镜下超微结构规则,六边形棱角不明显,但边界清晰;而E2组出现板块边界不明显,生长排列不规则等现象,说明了海水酸化影响了马氏珠母贝的钙沉积,引起珍珠层形貌特征的变化;(2)实验设定条件下,pif177、nacrein及pearlin基因表达量整体上呈现随p H降低而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E1组与CG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2组均较CG组显著下调(P0.05)。  相似文献   

8.
利用13个源自转录组序列的SNP标记对3个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家系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家系1#、3#、6#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07 8、0.318 9和0.382 7;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42 2、0.341 0和0.394 2;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43 5、0.247 9和0.297 7。结果表明,3个马氏珠母贝家系具低度或中度遗传多态性,为马氏珠母贝内SNP应用于遗传多态性分析等提供了基础。利用SNP标记对3个家系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半同胞家系1#和3#在家系及个体聚类中均先聚在一起,然后再与亲缘关系较远的家系6#聚在一起。新开发的SNP标记能较准确地对家系及个体进行聚类,为SNP标记应用于马氏珠母贝遗传关系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湛江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月—2009年1月调查分析流沙湾浮游动植物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初级生产力、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含壳重与鲜组织重的比值、养殖贝类和野生滤食性动物的滤水率、潮间带和潮下带底栖贝类及吊养区附着滤食性动物现存量等,应用营养动态模型和贝类养殖容量估算模型估算滤食性动物的总容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最终确定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2种模型估算马氏珠母贝的养殖容量分别为19637.5t和20126.4t,平均养殖容量19881.95t。依据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通常养殖密度(1.05×105个.hm-2)和平均商品规格(41g.个-1)计算,流沙湾马氏珠母贝的适养面积为461.83hm2。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外源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处理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Gould胰岛素相关多肽受体基因(irr)和5种壳基质蛋白基因(nacrein、efcbp、n19、aspein及accb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激素处理显著提高了irr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这与其在软体动物中作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的作用相一致。nacrein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激素处理组也有显著升高(P<0.05),表明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两种外源激素都增强了马氏珠母贝的生长代谢水平;与对照组相比,n19、aspein与accbp3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激素处理组均下调(P<0.05),说明这3个基因的表达受到激素调节通路的抑制作用。此外,研究发现aspein与accbp两个基因的表达在各个实验样本中具有极高的相关性,说明这两个基因在激素通路中可能受到同一个上游因子调控。efcbp基因表达水平在激素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表达稳定,各样本之间无显著性的变化(P>0.05)。  相似文献   

11.
王爱民  阎冰  苏琼  叶力 《海洋科学》2002,26(10):4-9
运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 D0外套膜组织培养过程中各种细胞的生长变化和活动状况的研究,重点是对上皮细胞分泌活动的观察。最初从外套膜组织迁出的上皮细胞为圆球形,细胞表面近似光滑,但有走向规则细而浅的花纹;培养到第4天,上皮细胞形态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分成A型和B型两种细胞,A型上皮细胞内颗粒物少,是处于合成分泌物的早期阶段或尚未开始合成分泌物,B型上皮细胞处于旺盛的分泌物合成阶段,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丰富。培养到15-16天的B型上皮细胞体积明显变大,细胞合成并聚集了大量单层膜包裹的颗粒物,培养到第31天的B型上皮细胞分泌活动减弱,上皮细胞逐渐失去分泌功能,进入衰老,死亡,胞体明显萎缩变小,整个培养过程持续了65d。  相似文献   

12.
用紫色蚌和非紫色蚌制取细胞小片,分别插入紫色蚌和非紫色蚌外套膜内,探究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无核珍珠颜色与制片蚌、育珠蚌的关系;用不同类型制片蚌的不同部位制取细胞小片,分别插入育珠蚌外套膜内,进一步探究珍珠颜色与制片蚌珍珠质颜色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为紫色系,珍珠紫色深浅与细胞小片所对应部位的制片蚌珍珠质紫色深浅呈正相关。以非紫色蚌为制片蚌,所产的珍珠有白色系和黄色系,珍珠黄色深浅与细胞小片所对应部位的制片蚌珍珠质黄色深浅呈正相关。三角帆蚌外套膜无核珍珠颜色是由提供细胞小片的制片蚌珍珠质颜色所决定,而与育珠蚌无关。该结论支持珍珠囊表皮细胞来自于移植细胞小片的观点。该结果表明,通过定向选育纯紫、纯白色贝壳珍珠质三角帆蚌新品系,即可培育出纯紫、纯白色无核珍珠。  相似文献   

13.
几种大型珍珠贝人工苗网箱式中间培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网箱式和传统式2种方法,在3个不同类型的海区(内湾性的陵水县黎安港、半开放性的雷州市流沙港、开放性的三亚市六道湾),进行几种大型珍珠贝人工苗的中间培育.经90d的中间培育后,结果表明:网箱式培育与传统式培育相比较,几种珍珠贝的生长速率和成活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壳高生长速率的增幅分别为:珠母贝18.9%、18.2%、19.9%;大珠母贝22.8%、20.6%、23.5%;企鹅珍珠贝21.8%、20.7%、21.7%;均为差异显著(P<0.05)或差异极显著(P<0.01).成活率的增幅分别为:珠母贝175.0%、147.9%、133.9%;大珠母贝172.8%、159.0%、127.4%;企鹅珍珠贝122.5%、118.2%、102.2%,均为差异显著(P<0.05)或差异极显著(P< 0.01).  相似文献   

14.
以染色体倍性鉴定方法检查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三倍体处理组的4个不同发育生长期(即2—4细胞期、担轮幼虫期、6个月小苗及14个月成员)的三倍体比例,并将同一处理组培育出的贝苗经倍性鉴定后将二倍体和三倍体分开,在海上吊养1周年,分别检查其死亡率,观察比较三倍体合浦珠母贝的死亡状况。结果表明,在胚胎发育期,三倍体和二倍体的死亡率差异不大;在直线铰合期至变态附着成为贝苗这段时期,三倍体死亡率明显高于二倍体;成贝的三倍体和二倍体死亡率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三倍体合浦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春、秋两繁殖盛期的生殖腺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并对其配子形成及受精、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浦珠母贝三倍体的生殖腺发育差,生殖细胞数量少,极少个体能见到成熟卵母细胞和精子;三倍体的配子能完成受精作用,能发育至直线铰合期。配子多为非整倍体,其染色体数目多为14—28,胚胎染色体数目主要为28—42,故胚胎不能正常发育。因此,三倍体合浦珠母贝是不育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跟踪测量和微卫星(SSR)技术研究了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和对照组的存活率、生长情况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四种壳色选育系和对照组的生长性状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30对微卫星引物中扩增筛选获得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26.67%,它们在4个壳色选育系共120个个体中产生了4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多态位点产生5.25个。4个选育系的平均期望杂合度范围为0.6622—0.6850,平均观察杂合度范围为0.2708—0.46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值范围为0.6025—0.6190,说明4个选育系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育种潜力;平均遗传偏离指数均为负值,4个选育系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杂合子缺失。遗传分化和遗传距离分析表明白壳色选育系与红壳色选育系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黑壳色与白壳色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  相似文献   

17.
海水珍珠漂白中发生斑点腐蚀原因及其抑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小丽 《海洋科学》2001,25(11):44-48
初步研究了海水珍珠漂白中引起珍珠产生斑点腐蚀的外因和内因。通过漂白剂浓度,配方pH值,漂白配方及漂白温度等因素对珍珠长麻的影响,阐述了珍珠发生斑点腐蚀的主要原因;解释了珍珠轻度腐蚀后斑点自然消失的现象;提出了抑制珍珠发生斑点腐蚀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1 98 6— 1 995年在南海北部水域对 1 6个海洋结构物 (其中 1 2个生物调查浮标 ,2个Marex水文资料浮标和 2个固定石油生产平台 )上珍珠贝科 (Pteriidae)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有珍珠贝科 2属 1 0种。文中讨论了它们的分布与该水域的海流特征、结构物离岸距离及珍珠贝幼虫发育的关系 ,并认为 ,企鹅珍珠贝Pteria(Magnavicula)penguin、短翼珍珠贝P .(Austropteria)brevialata和珠母贝Pinctadamargartifera、鹌鹑珍珠贝Pteria (A .)coturnix将分别为B2站、YM1站和Z1站海区未来海洋结构物污损生物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9.
对海南岛3个海水珍珠贝养殖区养殖贝笼内的嵌线螺及其危害的研究表明,养殖区珍珠贝养殖笼内嵌线螺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低温的12月至翌年2月份没有发生,高温的6-7月份为发生高峰期;水温较低的北部水域出现少,水温较高的南部水域出现多。在各实验区的养殖贝笼内全年共发现嵌线螺10种,其中毛嵌线螺Cymatiumpileare和环沟嵌线螺C.cingulatum为优势种。嵌线螺的捕食是造成海南岛南部海水养殖珍珠贝死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抑制第一极体(T_1组)和抑制第二极体(T_2组)形成的合浦珠母贝三倍体,其Lap-3,Pt-5和Sod-1基因座位的杂合度比野生贝或养殖贝都有提高。T_1组这三座位的平均杂合度高于T_2组。两处理组内三倍体各基因座位杂合度不一定高于同胞二倍体,在杂合座位数与大小测量间也未证实有正相关性。但三倍体的生长速度都显著高于同胞二倍体,这主要是因为三倍体性腺发育差导致能量转向体细胞生长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