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对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角度探讨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为: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边缘层,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社区和企业,其对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为高影响力和低利益,关注生态价值;非政府组织是低影响力和低利益,关注社会价值;当地社区具有高影响力和高利益,关注经济价值;当地企业为低影响力和高利益,关注经济价值。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选择政府主导的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型等公共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陈传明 《湿地科学》2012,10(3):359-364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处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毗邻社区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自然保护区研究者、决策者和社区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毗邻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影响;保护区的建立使大多数社区居民收入减少,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居民面临着缺少资金、补偿制度缺失和缺乏生产技术等问题;提出了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阐述了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一步探讨了保护区长远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运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4 157.91×104元;其中,生产有机物价值为1 314.98×104元,气体调节价值为513.59×104元,防灾护堤价值为1 177.00×104元,维持土壤和减少侵蚀价值为6 639.28×104元,净化水体环境价值为2 952.29×104元,蓄水价值为1 280.77×104元,栖息地价值为280.00×104元.  相似文献   

5.
以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周边社区经济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程度。选择竹塔村和船场村为研究对象,按滩涂承包户、鱼塘养殖户及农户3大类随机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进行入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区经济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依赖方式主要有滩涂承包、讨小海、受雇捡拾海产品及鱼塘养殖。用依赖系数作为衡量社区经济对自然保护区资源依赖程度的指标,从3个层面来分析依赖系数,一是以村为基本单位的层面,竹塔村、船场村两村依赖于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经济收入成份分别为48.4%和51%;二是以户为单位的层面,竹塔村调查样本依赖系数D>50%的占总样本数的46%,船场村为41%;三是以不同调查群体为单位的层面,滩涂承包户及鱼塘养殖户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系数非常高,接近于100%,而对于农户来说,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的依赖系数相对低一些,在其经济收入超过全村平均值的群体中,农户对红树林保护区资源依赖系数大于50%的,竹塔村占6.3%,船场村占16.7%。村民的经济收入结构中,依赖于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的经济成份占有重大比重。提出政府应该鼓励村民公众参与保护区管理,使得村庄与保护区和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类活动对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巨大影响.以1989年和1998年Landsat TM影像和2003年Aster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3个时期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分布信息;采用Costanza R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计算3个时期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3个时期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分别为2 945.95×104 $、2 904.05×104 $和2 730.82×104 $,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该现象说明研究区十余年来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严重降低了保护区及其周边的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对比3个时期研究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发现建设用地和养殖用地的扩张是导致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传明 《地理科学》2011,31(5):594-599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保护区取得资源环境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利用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机会成本法和意愿调查法等,分析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社区的影响,从补偿主体、客体、标准、方式和途径等方面探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建立持赞同态度,这种态度受被调查者的教育程度、年龄和性别的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限制了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大多数社区居民收入减少,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居民面临着资金不足、补偿措施不到位和缺乏致富技术等问题;确定了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意愿调查的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客体;依据发展权限制的损失(包括退耕还林的机会成本、野生动物破坏造成的损失)、社区居民受偿意愿和受益者的支付意愿,制定了生态补偿的标准,明确了生态补偿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省级湿地保护区3个红树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栖软体动物在中等尺度下的共存格局及机制。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基于蒙特卡洛的零模型和网络分析探讨底栖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利用raup-crik零模型识别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测定底栖软体动物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漳江口、九龙江口和泉州湾湿地共发现37种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物种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呈现非随机分散和模块化,这些格局同时受到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调控作用,其中,物种竞争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漳江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将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划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包括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以2010年为基准年,评价了研究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得出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21472.25万元,其中直接使用价值为6910.69万元,间接使用价值为14509.56万元,非使用价值为52.00万元。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的间接使用价值远高于直接使用价值。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积累营养物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约占总价值60%,说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工作富有成效,维持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完整性,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生产力,对生物多样性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确有关利益主体在特定区域和事物发展情境下的角色及互动关系,是界定各主体的权、责、利内容并构建相应补偿机制的基本前提。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地域系统,存在生态保护的公益性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私利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以及不同主体围绕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以生态经济利益为基本内容的复杂利益关系。旅游发展相关要素注入将导致自然保护区原有利益主体关系格局的深刻变化。旅游生态补偿实施过程,是对旅游背景下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匹配关系的重构过程,也是形成不同主体间利益平衡和制约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尚处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进程中的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对旅游背景下该保护区利益关系主体及其基本利益诉求特征进行分析;借助Mitchel等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界定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所涉及利益相关者的基本属性特征,将补偿利益相关者划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核心层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关系以及各自在旅游生态补偿合理实施后的利益变化情况;继而,以旅游生态补偿实施对各主体的相关利益影响为切入点,解析补偿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和影响制约关系,构建该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系统共生界面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本研究可帮助人们进一步认知旅游生态补偿这种新型生态补偿途径的运作机理,并为自然保护区旅游背景下多方主体利益关系协调路径探寻提供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1.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公众前来参观学习。为了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科普优势,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保护区正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科普宣教模式,建立完整的解说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目前保护区已成为广大市民接受生态环保、湿地物种等科普知识教育的理想基地。介绍了保护区开展科普宣教的资源优势、工作现状和主要做法,并就改进保护区宣教模式,提高宣教成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很多情况下,自然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发展处于矛盾之中。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西民族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社区发展的很大压力。综合保护与发展的思想对解决这样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即要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就需要调和保护区管理与当地社区的社会与经济需求,在保护区外向当地社区提供可行的经济替换,减轻他们对保护区的依赖,从而使当地群众在自然资源管理中扮演积极的角色。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在加强依法管护的同时,运用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将保护区管理与周边社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利用自身的一些优势,为周边社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促进社区资源管理与经济发展,减缓了社区对保护区的压力,提高了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的村社还组织起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森林共管委员会等保护性组织,积极参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拥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除了具有防风消浪、海岸卫士的生态价值外,红树林还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以海南省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昌雅居乐月亮湾、陵水雅居乐清水湾、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门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富力红树湾等滨海湿地的调查,分析红树林景观要素的设计特点,从红树林景观的观赏方式、潮汐影响、濒危植物保护、景观文化衍生等方面,探讨滨海红树林景观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利益相关者为理论基础,得出螺髻山生态旅游的受益者涉及诸多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机构、生态旅游者、还应包括当地社区居民、生态旅游企业等。分析利益相关者在螺髻山生态旅游开发中没有起控制作用,没有真正参与,没有按生态旅游要求来进行开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加强政府控制力,扩宽融资渠道等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冯相昭  吴良  郭群  朱秋睿  田春秀 《中国沙漠》2015,35(6):1700-1707
基于单位面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分析了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5-2014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该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近30年保护区草地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减少趋势,每10年至少减少18亿元;(2)平均温度和降水对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至少为52.5%,保护区每10年因气候变化损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至少为9.5亿元;(3)保护区现有生态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制定合理的区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开发政策以及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⑴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⑵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⑷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⑸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⑹统一落实经费筹措;⑺加强部门、人员协调;⑻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针对目前存在的湿地生态补偿标准"一刀切"、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补偿标准等问题,以实现生态补偿的空间差异性为目标,建立了基于空间级别范围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基准价核算模型,重点从补偿核算标准和补偿级别范围两个关键技术出发,进行方法设计和应用研究。通过充分考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划分了生态补偿级别范围,建立了生态补偿基准价和指导价两套标准,限定了保护区土地占用补偿的准入门槛,提高了保护区管理的规范和公平性,为其它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顺利实施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云南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冲突的形式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括了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冲突形式后,深入分析了冲突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大多设立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偏远山区,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生产生活严重依赖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区的建立打断了居民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使得社区居民生存空间狭小,生活水平下降,丧失部分发展机会,在保护区建设和开发中得不到利益分配。基本结论是冲突和矛盾的解决必须基于体制的改善,必须充分考虑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最后针对云南省的情况提出一些改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1)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2)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3)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4)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5)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6)统一落实经费筹措;(7)加强部门、人员协调;(8)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自然保护区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福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及其分布,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的必要性.针对保护区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现阶段的工作重点:(1)建立自然保护区之间的群网关系;(2)开展自然保护区群网建设与研究工作;(3)保护区群网建设与森林涵养水源的重大意义和保护区域水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效益;(4)保护区群网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5)主导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6)统一落实经费筹措;(7)加强部门、人员协调;(8)配合生态省建设工作.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