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海域海水水质变化趋势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化区域海洋生态环境评价,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海洋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效能,是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桥头堡作用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近年来上海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资料,重点对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海域主要污染物进行分析,结合流域来水与区域排污情况,阐明上海海域水质变化特征及总体趋势,并从体系建设、基础能力、执法监督、行业管理、生态修复与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海洋垃圾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也是我国海洋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协调机制、日常监测、预测预报、风险评估、国际合作、宣传教育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厦门市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与管理实践和经验,针对国内当前在海洋垃圾防治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厦门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立法建设、关注源头控制、开展日常监测和预报、建立评价体系、拓展合作交流、强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建议,为我国其他沿海地方海洋垃圾污染防治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统筹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海洋管理工作实践,分析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和生态受损原因,探讨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统筹问题.统筹海洋产业布局,调整海洋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完善海洋经济发展政策法规与规划,建立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体系,创新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滨海核设施和核技术利用项目的大力建设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以保障和应对我国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与风险.本文分别对当前海洋放射性样品采集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规范体系、海洋放射性监测分析方法体系、海洋放射性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梳理,提出海洋放射性监测技术体系的发...  相似文献   

5.
为充分认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需求,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突破传统的监测方式和评价模式,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2014年,面向浙江沿海进行了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需求调查,分析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评价、海洋环境监管、海洋监测机构发展模式的认识和需求情况等,给出了提升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问题,是气象学和海洋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海洋与大气的能量交换(以下简称海气间能量交换)问题亦日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叶笃正在论述近代气象学的新发展和展望中指出:海洋的热容量很大,海水温度的小量变化给予大气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不了解大气和海洋的关系,对长期预告是不利的。 海气间能量交换,即海洋表面与近海面层大气的热量交换。Ⅲ早在1935年  相似文献   

7.
继多种溴代阻燃剂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黑名单后,有机磷酸酯(organophosphate esters, OPEs)作为替代品,生产和使用量日益增加。研究表明OPEs可通过大气长距离传输、河流输运等方式进入海洋环境,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风险。本文详细梳理了海洋大气、水体和沉积物介质,以及海洋生物体中OPEs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并探讨了OPEs的海气交换、大气沉降、洋流输运等物理过程,以及生物富集与转化、生物泵耦合和微生物降解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考虑到OPEs仍在大量生产和使用并将持续进入海洋环境,系统的海洋OPEs连续监测和生态风险评估亟待开展。  相似文献   

8.
《全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价业务体系"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根据海洋环境保护分级责任制,围绕地方海洋环境监测体系现状和海洋环保工作的需要,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在有一定基础的沿海县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尤其在沿海经济开发热点区、环境风险高发区、环境损害严重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关键区域,填补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布局空白,不断完善国家(海区)-省-地-县一体化的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荣成市作为全国海洋大县,其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荣成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硬件设施提高的同时,加强了软件管理的建设,取得显著绩效,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现将基层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的成果汇报如下,以期共同探讨,创新出高水平一类的县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  相似文献   

9.
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借鉴陆域经济评价、景气循环监测指标的经验,针对中国海洋经济监测问题,对海洋经济周期波动中的扰动因素进行了细致梳理与分析,研究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周期、现状、特点和形成机理,界定了海洋经济的监测对象及其指标分类体系,构建了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框架,为进一步设计分类海洋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体系的奠定了基础,对于推进海洋经济监测预警由定性研究向定量化研究转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滨海核电等核技术应用发展迅速,我国滨海放射性风险评价的需求和应用前景日益突出。本研究根据生态风险评价的"迭代"思路、放射性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以及相对风险评价模型与敏感性评价在区域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结合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与生态效应评价现状,初步提出了基于"分级评价"的海洋放射性风险综合评估框架,包含了风险排查、风险分析、风险决策3个层级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海洋放射性区域相对风险评价模型的风险决策方法,为不同时期、不同工况、不同数据情况提供全面的评价支撑。针对我国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价基础数据不足的现状,建议加强海洋放射性基线调查、海洋放射生态毒理学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为科学准确评估我国的海洋放射性风险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总结微塑料、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有潜在危害的微小物质特征的基础上,将其统归为微小污染物,分析微小污染物危害和污染的机制、监测、防控政策、认知历程的相似之处。以海洋微塑料监测为例,分析海洋微塑料的产生和影响机制,提出:建立微小污染物监测研究体系;开展微小污染物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建立前瞻性和长效支撑机制等管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洋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环境容量,但是海洋资源和环境容量都不是无限的,因此,及时地对海洋开发和保护状况进行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一、美国的海洋战略评价制度 美国非常重视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评价工作。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设有海洋资源保护和评价办公室,在办公室内还专门设立了“战略评价处”。战略评价处的工作成果对海洋开发带  相似文献   

13.
计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技术基础,海洋计量作为国家计量体系和海洋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文章在了解海洋计量工作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海洋计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尝试提出海洋计量事业的发展建议:加强计量法规体系建设、计量业务体系建设、海洋计量检测能力建设,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以及推动机构和人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基于PSR框架的中国海洋垃圾状况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我国海洋垃圾监测与评价尚无技术标准的现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近海的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框架的海洋垃圾综合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可较好地反映区域海洋垃圾状况,具有全面性、独立性和可操作性,以期为更好地开展监测评价工作、保护海洋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滨海已成为人类生活、生产、居住和休闲等极富活力的经济发展带。海洋大气中的质量问题,自然成为了人们特别关心的热点。近岸海洋大气污染监测体系由岸基、浮标、船载、探空、卫星、机载和车载等系统组成。文中介绍了我国第一个车载海洋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结构、主要设备基本原理,并指出车载海洋大气环境监测车在沿海地区大气污染控制、重大灾害和重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日益增多的疏浚物倾倒已经成为大亚湾海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大量的疏浚物倾倒到大亚湾口海域的大亚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文章从倾倒区环境监测和管理的实际出发,依托国家指令性任务,在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及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大亚湾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及其邻近海域沉积环境变化,分析了倾倒活动对海洋沉积环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监测海区沉积物所有站点的评价项目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整个监测海区沉积物环境良好,沉积物污染物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重视海洋政策、海洋发展战略与规划已成为当前国际海洋综合管理的热点。综合考虑海洋事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科学构建海洋规划体系是提高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的关键,也是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结合广东省海洋规划的实践,分析了现行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广东省海洋规划体系的原则、内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介绍国外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海洋监测传感器网络的应用情况,结合我国海洋监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了传感器网络在海洋监测中应用的概念和内容,并对应用技术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协调海岸带区域开发利用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衡量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量化研究至关重要。文章总结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分析了当前承载力评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并结合海岸带区域的特点,遴选出一套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应用的结果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体系的可行性与局限性,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鉴于海岸带区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目前一些传统、常用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文章所提出的方法体系通过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海洋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好地支持海岸带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客观地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能定量化地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开展综合分析与评估,从而为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并为确保海岸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此外,该方法体系存在着两方面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权威和统一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以及缺乏具体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鉴此,建议未来需要对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结果分类标准的相关方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从而不断地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方法体系,使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精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大量污染物通过各种途经进入大气层,而降雨的冲刷则是大气中污染物和其他营养物输入海洋的重要途经[1~8].因此研究台风降雨的化学特征对近海养殖、渔业、环境保护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