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试验,从设备配套、钻具调试、降低泵压、钻头与钻进参数、钻具性能等方面,探讨了提高钻进效率、延长钻头寿命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岩心钻探工作过程中,钻杆承受着各种的应力。首先,钻机通过钻杆迴转全套钻具、克服孔内磨擦力并进行破碎岩石(尅取或研磨),同时通过钻杆传递或平衡孔底所需的轴心压力;其次,水泵通过钻杆向孔底输送具有高压力的冲洗液以冷却钻头及排除岩粉;至于经常地提升和下降钻具,采取岩心,钻进时适当地提动钻具(特别是采用无泵钻进和钻粒钻进时须节奏地提动钻具离开孔底)也全赖钻杆进行;这  相似文献   

3.
针对破碎、软弱等复杂地层岩心采取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无泵接手、岩心抓取机构和超前侧喷钻头的设计与结合,研制了一套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该钻具是一种基于普通绳索取心钻具及无泵反循环钻具设计的新型钻具,能实现孔内钻井液的局部反循环,并改变孔底冲洗液流向,从而达到排粉及提高岩心采取率的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能够实现破碎、软弱等难取心地层的正常钻进,试验孔段岩心采取率为94%,大幅度提高了岩(矿)心的采取率。  相似文献   

4.
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宏岸 《地质与勘探》2014,50(1):178-181
[摘 要]针对破碎、软弱等复杂地层岩心采取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无泵接手、岩心抓取机构和超前侧喷钻头的设计与结合,研制了一套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该钻具是一种基于普通绳索取心钻具及无泵反循环钻具设计的新型钻具,能实现孔内钻井液的局部反循环并改变孔底冲洗液流向,从而达到排粉及提高岩心采取率的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能够实现破碎、软弱等难取心地层的正常钻进,试验孔段岩心采取率为94%,大幅度提高了岩(矿)心的采取率。  相似文献   

5.
在脆、碎、风化的松散粒状、松软沉积岩,以及易被水冲毁和遇水膨胀缩径、坍塌等岩矿层中钻进,特别是在缺水地区,冲洗液大量漏失以至无法保证钻探工作顺利进行的部分坍塌、难采心井段,无泵钻进是提高岩矿心采取率,保证钻探质量和顺利通过复杂地层的一种有效钻进方法.以往使用一般的无泵钻具只能进行无泵钻进,却不能泵送冲洗液扫孔、护壁、排粉,因而井下岩粉过多,需先冲、排,然后钻进.在井壁不稳定,需先用泥浆维护的情况下,便显得无能为力,以致常常出现钻粉和岩矿心混杂,不得不和普通钻具交替使用.在孔深时,会导致钻探效率下降,甚至影响钻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大大增加工人的劳动强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我们经过反复研究,试制成功了一种既能泵送冲洗液进行正常扫孔、  相似文献   

6.
龙岩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一特大型花岗岩风化残余型矿床,仅1986年西矿段的中间性勘探结果就提交储量约××万吨。在该矿区钻探施工中,使用我队设计的隔水单动无卡簧采心双管钻具钻进,改变了无泵钻进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局面,保证了矿心的采取率和品质,为矿床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目前该钻具已成为我局高岭土矿取心专用钻具。本文就该钻具的结构设计和使用情况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昌吉硫磺沟煤田钻探施工中,为对比绳索取心和普通取心钻进效果,选用XY-5型钻机及BW-250/40型泥浆泵进行施工.在使用<75 mm绳索取心金刚石钻具钻进时,转速控制在550 r/min左右,配合泵量50 L/min,将时效控制在4~6 m/h,钻压一般在6.0 kN左右;使用<59系列钻具钻进时,转速适当提高,钻压和泵量适当降低.实践证明使用绳索取心钻进,较之普通取心钻进,提钻间隔加大至80~115 m,取心时间缩短为10 min左右;孔身直,钻具抖动小;成本低.  相似文献   

8.
洗孔是钻探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冲洗介质在孔内进行循环,可以达到清洗孔底、携带和悬浮岩屑、冷却钻头和保护孔壁的目的。不同的洗孔工艺可以产生不同的复杂情况。冲洗液孔底反循环,由于冲洗液是反向循环,与岩心进入岩心管的方向一致,因此可以提高在裂隙、破碎、性脆、软硬不均等复杂地层钻进时采取岩心的数量和质量。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地质勘探大学KULIKOV V.V.博士等人在洗孔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钻孔钻进时洗孔复杂情况的分类,对地质钻探中常用的无泵钻具钻进、喷射式钻具钻进和气举钻具钻进时的洗井工艺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湘西北复杂构造区湘慈地1井为例,针对钻进过程中遇到的岩心采取率低以及卡钻埋钻等钻进难点,通过采用无泵反循环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以及优化钻井液体系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该钻井工程中的岩心采取率;该新型钻具能够在孔底形成局部反循环,并且结合钻具内部防堵锥网以及超前侧喷钻头的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破碎地层中的岩心采取率;通过在钻井实践中应用,该钻具在岩心破碎井段的采取率达到了94.4%,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具在生产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启动困难,泵量较大,泵压较高,冲击功不足等。这些问题与绳冲回转钻进的工艺特点密切相关。对策是改进钻具,加快配套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突破坚硬致密“打滑”的石英细砂岩是福建省煤田绳索取心金刚石钻进的技术难题。本文介绍了S75C钻具在两个煤田进行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进取得的显著效果。笔者利用计算机对钻压、转速在不同岩性地层中与钻速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和双元素力差分析,探讨了钻压、转速对钻进速度的影响,就泵量、泵压对钻进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的钻进参数选择范围;对钻头造型提出了基本意见,本文还介绍了S75C绳冲钻具改进成与S75内管总成通用,实现不提钻进行绳冲与绳取回转钻进灵活互换的方法,钻具改进后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泵吸式反循环钻进工艺方法的试验研究起始于60年代,地质、冶金和农机等部门研制了泵吸式反循环钻机(ZWY-550型)和钻具,生产试验成功后在一些部门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泵吸式反循环是依靠砂石泵运转时在吸口处产生负压、抽吸作用,使冲洗液沿钻具与孔壁的外环状间隙流向孔底,携带孔底岩屑,经钻头吸碴口、钻杆内孔上返,经水龙头、砂石泵排至沉淀池。由于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只要地下水(或泵入水量)充足,120m以内,可以较为顺利地钻进破碎并含有卵砾石的地层。泵吸式反循环钻进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绳索取心技术钻进中深孔的经验:①通过使用优质泥浆、控制孔内激动压力,减少提钻次数,以稳定孔壁,实现深井裸眼钻进;②增大钻具与孔壁间的通水闻隙,减少泥浆固相含量,控制泵量与转速,以降低泵压;③选用优质钻头,钻具,根据孔深、岩性合理改变工艺参教,以获得高时效;加大回次进尺和提钻间隔,以减少辅助时间。  相似文献   

14.
我队在千镜山矿区用大口径钻进复杂地层,由于岩矿层松软怕冲刷,长期来岩矿心采取率低,一般在50%以下。曾用喷反钻具,虽采取率可达要求,但分选严重,层位错乱,品质差。为此,我们根据早期使用的无泵钻具原理,设计了一种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应用于施工的二个钻孔,效果较好(见附表)。经地质、水文、物探三家验收,认为岩矿心采取率高,层位准确,品质好,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设计要求。一、结构原理1.分水接头双动双管钻具与其它双管无泵钻具基本相同,但改进了内管回水装置,并在内管上端加了一根短钻杆(见附图)。  相似文献   

15.
在伊朗SK500m探层钻孔施工中,采用PHP-CMC凝胶低固相泥浆顶漏钻进覆盖层,以清水和金刚石单动双管取心钻具钻进试验段,进行压水试验后,一周 用PHP-CMC凝胶无固相冲洗液护壁钻进至终孔,并利用泵压注浆水加固孔壁,较好地解决了防斜,堵漏止涌以及取心困难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SMK-4型单动双管钻具是我队在SMK-J 型金刚石单动双管钻具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绳索取心钻具和单动双管钻具的优点,自行研制成功的。该钻具既可进行金刚石钻进,又可进行硬质合金钻进;既能钻进岩层,又能钻进各种煤层。   相似文献   

17.
我队自1979年在渣滓溪矿区推广金刚石钻进以来,突出的问题是矿区含矿破碎带-F_3断层的取芯问题.该断层厚度大,岩石破碎,水敏性极强,我们曾用过单动双管钻具、无泵钻进、泥浆护壁和灌注水泥护壁等措施,但效果都不好.1982年6月,在中南矿冶学院探工教研室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两次魔芋胶无固相适度交联液的试验,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范锡林 《地下水》1991,13(2):82-83,84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三喷嘴喷反钻具的结构和性能做了分析,然后通过其在实践中的使用效果,说明了三喷嘴喷反钴具有钻进效率高、泵给量调节范围广、水泵不易磨损等特点,是钻进硬、脆、碎地层的新型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段冰瑛 《探矿工程》2014,41(1):59-62
在定向钻进中,为实现有效的轨迹控制,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开发了无磁螺杆钻具。对无磁螺杆钻具的工作原理及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国内外2种无磁螺杆钻具进行了性能测试试验,比较国内外无磁螺杆钻具的性能差异,进一步掌握无磁螺杆钻具的性能特点,为做好现场应用及选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潜孔锤跟管钻进在软弱地层中难以钻进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将冲击挤压钻进与跟管钻进结合的设计思路,进行冲击挤压跟管钻具的结构设计。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钻具的钻进工况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钻具的设计、优化进行指导并为钻具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