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丘岭金矿床是西秦岭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之一, 金矿化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地层中, 容矿岩石的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和泥质灰岩.金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和毒砂, 非金属矿物则以石英、方解石和绢云母为主.通过对矿石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电子探针分析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对丘岭金矿床金的赋存形式和富集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 丘岭金矿床中金主要以次显微不可见金的形式存在, 其次为显微可见金.次显微金包括: (1)固溶体金(Au+), 主要存在于环带状细粒黄铁矿的含砷增生边区域和毒砂中, 少量存在于环带状黄铁矿的核部不含砷区域; (2)纳米级自然金颗粒(Au0), 存在于粗晶黄铁矿中.环带状细粒黄铁矿核部的次显微金可能主要以胶体吸附的形式存在, 暗示容矿岩石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有金的初步富集, 而环带状黄铁矿幔部和毒砂中的Au则主要来源于成矿流体, 以S和As的络合物形式搬运.显微可见金主要分布在细粒黄铁矿的晶体边缘和热液蚀变绢云母、石英及方解石中, 粒径通常小于3~5 μm, 其形成可能与成矿流体中金的局部过饱和及成矿流体对细粒黄铁矿和毒砂中次显微金的活化和再次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2.
常见硫化物矿物晶格中的金及粒径小于1000埃的分散金均称为不可见金,它们无法用矿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测到。离子探针微量分析(次级离子质谱法)表明,12个矿床硫化物矿物颗粒中不可见金的含量为0.5至1000ppm之间。不同矿床,或一个矿床中不同矿石相间不可见金含量变化很大。最主要的载金矿物为毒砂和富砷黄铁矿。黄铁矿中金与砷含量呈正相关,表明种促进了金进入黄铁矿晶格。当两种或差别大的毒砂共生时,细粒毒砂更富含不可见金。磁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方铅矿和黝铜矿中不可见金的含量通常较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分析,通过对贵州苗龙卡林型金-锑矿床矿石中不同成矿阶段载金矿物的Au、As、S、Fe和Sb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的详细研究,确定了含砷环带黄铁矿和毒砂是最重要的载金矿物。成岩期黄铁矿S、Fe含量与理论值接近,成矿期早阶段黄铁矿和主阶段S1亚阶段环带黄铁矿核心S含量与理论值接近,Fe含量具弱亏损的特点;环带黄铁矿外环S、Fe具有弱亏损的特点。沉积成岩期黄铁矿为草莓状,不含As和Sb,金含量低,平均为59×10-6;热液成矿期早阶段黄铁矿颗粒较粗(≥100μm),其As、Sb和Au含量较低,As、Au平均分别为0.205%和275×10-6;热液成矿期主阶段S1亚阶段环带黄铁矿粒度较细(50μm,10~20μm为主),外环As和Au含量高,外环As含量为0.1961%~7.897%,平均为1.4668%;Au含量为40×10-6~905×10-6,平均为429×10-6;Sb含量为0.01%~0.035%,平均为0.0233%。S2亚阶段毒砂具有富硫亏砷等低温热液毒砂特征,Au含量为230×10-6~1400×10-6,平均为643×10-6;Sb含量为0.019%~0.50%,平均为0.087%。晚阶段辉锑矿Au含量较低,平均为237×10-6。Au含量从成岩沉积期一成矿早阶段一成矿主阶段一晚阶段呈低或不含→低→高→低的特点分布。金可能以类质同象形式(固溶体形式)存在于毒砂和黄铁矿晶格中。  相似文献   

4.
天马山硫金矿床金的赋存状肪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矿床中金主要以独立矿物相存在,少数为细粒分散相,金的载体矿物主要有黄铜矿,毒砂,黄铁矿,综合脉石和磁黄铁矿等,金矿物主要为自然金,银金矿,平均成色745.57,金的嵌布类型有粒间金,包裹金,裂隙金3种,金在矿石中及不同矿体中的分布不均匀,金与流,金与砷的相关性因矿体类型及矿石类型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桂西那弱银金矿床矿物组合特征及银和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西天峨那弱银金矿床以银矿为主,共/伴生金及铅、锌、锑等金属,矿物组合在右江盆地内为首次发现。矿体受那弱背斜及其轴向断层控制,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百逢组含钙质浊积岩系。矿石矿物以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和方铅矿为主;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绢云母等。主要矿石矿物由早到晚的生成顺序为:毒砂→黄铁矿→铁闪锌矿→硫锑铅矿→方铅矿。单矿物化学分析显示硫锑铅矿含Ag最高,其次为闪锌矿;黄铁矿含Au相对较高。EPMA测试结果表明Ag于方铅矿中含量最高,其次为硫锑铅矿;主要矿石矿物中毒砂含Au相对较高,其余矿物中Au含量均偏低。因矿石中的铅矿物主要为硫锑铅矿,可以认为那弱银金矿床的Ag主要赋存于硫锑铅矿中,Au主要赋存于毒砂与黄铁矿中,二者均以显微-次显微状态赋存于载体矿物中。根据矿物组合及其相互交代、切割关系等特征,将矿床划分为2个成矿期共4个成矿阶段。其中,第一成矿期为金的成矿期,矿物组合为黄铁矿和毒砂,由于后期成矿作用的叠加,仅保留一个成矿阶段;第二成矿期为银铅锌成矿期,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硫锑铅矿;包含第二至第四共3个完整的成矿阶段。该矿床Ag、Au共生是不同期次成矿作用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金厂箐金矿金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化学物相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金厂箐金矿中金及有害元素砷的赋存状态。金主要为次显微粒和显微粒自然金,多以包裹体形式散布于毒砂和黄铁矿为主的载金矿物中,毒砂和黄铁矿主要以自形、半自形晶状态产出,少部份呈极细粒状(<10μm)包裹于脉石矿物中;矿石中有害元素砷主要以毒砂和含砷黄铁矿的矿物形式存在。本文还对矿石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为选冶试验及其生产工艺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系统的显微镜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将黔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的黄铁矿按形貌特征划分为6种类型,即立方体状、草莓状、细粒状、粗粒状、环带状及长条状黄铁矿。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环带状黄铁矿、细粒状黄铁矿)和毒砂。环带状黄铁矿核部和环带形成于不同的成岩、成矿阶段,其核部贫Au、As,富Fe、S,属成岩期的产物;环带富Au、As,贫Fe、S,形成于主成矿期。黄铁矿环带中Au与As具有正对应关系,在一定的楔形空间呈正相关,高Au含量往往与中等As含量(2%~6%)相对应;而As与S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富砷环带是As取代S而进入黄铁矿晶格所致。细粒状黄铁矿具有高Au、As,低Fe、S的特点,类似于环带状黄铁矿环带部位的特征,推测富As环带与细粒状黄铁矿同属主成矿阶段的产物。毒砂常穿插或沿含砷黄铁矿边缘分布,表明其形成晚于热液期含砷黄铁矿。因此,泥堡金矿床中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大致为:贫砷沉积成因黄铁矿(核部)→富砷黄铁矿环带和细粒状黄铁矿→毒砂。电子探针点分析和面波普扫描显示,Au在载金矿物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根据Au的溶解度极限(Au/As 0.02)和lgw(As)—lgw(Au)图解,推测Au主要以"不可见"固溶体(Au~(+1))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极少量可能为纳米级自然金(Au~0)。  相似文献   

8.
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矿床亚类的典型矿床硫化物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表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是主要的载金矿物.载金黄铁矿主要以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细粒自形含砷黄铁矿为主.环带状黄铁矿核部贫As、Au,富S、Fe,而环带则相反,且Au与As具有正相关关系.核部贫As的黄铁矿成因复杂,既有成矿早阶段的热液成因,又有受热液蚀变交代的沉积成因.核部和环带是不同成矿阶段的产物.元素的相关关系表明环带中As主要取代S的位置.多环带的特点还表明,热液活动是脉动式的,含矿流体化学成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论是核部还是环带,均有Au含量高出检出限的测点,但环带是主要的载金部位.细粒含砷黄铁矿为均质结构,具有高As、Au,低S、Fe的特点,类似环带状黄铁矿的环带特征,推测与富砷环带是同期热液活动形成的.毒砂-黄铁矿集合体中的黄铁矿分为环带结构和均质结构2种,并分别具有上述2种黄铁矿的特点.载金毒砂可以细分为3个世代,具均质结构,热液成因.各世代毒砂Au含量均有高出检出限的测点,同时Au、As、S、Fe的含量变化不大,均为主成矿阶段的产物.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富砷的细粒黄铁矿颗粒和富砷黄铁矿环带→毒砂.黄铁矿和毒砂中的Au在EPMA微束的分辨率下均显示分布是不均匀的,环带状黄铁矿中Au元素图出现的均匀结构可能为一种假象,说明金主要以"不可见"的纳米级超显微包裹金形式存在,少量为"不可见"晶格金和微米级显微"可见金".整个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不同亚类矿床之间的载金矿物特征和金的赋存状态没有本质区别,说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背景.  相似文献   

9.
次显微金在毒砂,黄铁矿等矿物中富集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详细探讨了次显微金在毒砂、黄铁矿等矿物中富集的成因机制,指出这些矿物生长时生长面附近出现的氧化还原电位局部降低和(或)(AsS)3-,S2-等组分的局部负异常会导致金的络合物变得不稳定和易于分解,从而引起次显微金在这些矿物中富集。由此笔者解释了次显微金龙富集于小颗粒的毒砂、黄铁矿中及特别富集于这些矿物边缘的原因。同时笔者认为普遍呈小圆球形态出现于载金矿物中的金颗粒可能是金胶体沉聚下来形成的。文中还对黄铁矿含Au量与含As量之间具正相关关系以及黄铁矿和黄铜矿的含Au量在不同矿床中互有高低的原因予以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镇安-旬阳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毒砂,黄铁矿,粒度多为10-100um,约为次显微状金颗粒直径的1000倍左右,黄铁矿为含砷铁矿,并常作为原生沉积成因草莓状,球菌状黄铁矿的增生环带,因而常规方法无法分出原生沉积因黄铁矿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定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改造后多段黄铁矿与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煊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造后多阶段黄铁矿的混合样品,毒砂的含金性比黄铁矿更好,成岩期黄铁矿无砷很低,金矿成矿阶段黄铁矿亏硫,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空穴导型,电子导型均有,以空穴型为主,矿带内化物的硫同位素呈多垛状产出,但主要集中于6‰-17‰之间,铅同位素反映了造山带特征,与汞锑矿石的铅同位素相近,金锑成矿与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丝毛岭金矿床产于凤太矿集区的银母寺-八方山-八卦庙热水沉积盆地中,含矿围岩为泥盆系星红铺组斑点状铁白云质粉砂质千枚岩夹条带状大理岩化灰岩组成的细碎屑岩,矿床明显受区域NWW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矿体定位于NWW向剪切带与NE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围岩蚀变主为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组合,毒砂为重要的载金矿物.金矿床属热水沉积-再...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成矿预测发现的水银洞金矿床,通过近10年的勘查,成为特大型层控金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部附近300m范围内二叠统龙潭组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形态与背斜形态一致。矿体严格受控于碳酸盐岩,顶板和底板皆为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界线清楚。矿化表现为“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组合。硅化与白云石化是成矿的先决条件,碳酸盐岩最终能否成矿及品位的高低,取决于是否具有黄铁矿化热液蚀变及其强度。矿床具矿体多、厚度薄、品位富的特点。单矿体即达中型矿床规模。具中—低温超高压热液成矿的特点。金赋存于沿自形黄铁矿内核生长成的含砷黄铁矿环带中。  相似文献   

13.
贵州豹子洞石灰岩与红土型金矿藓类植物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江洪  张朝晖 《中国岩溶》2007,26(1):31-36
红土型金矿是岩溶地区新发现的一类金矿类型,其特点是石灰岩基岩与金矿红土混生。为了探索岩溶地区苔藓植物特征, 2004年8月我们对贵州安龙县豹子洞石灰岩和红土型金矿苔藓植物进行了比较研究。野外在红土型金矿区和石灰岩各设5个采样点, 共观察和采集了105份苔藓标本。对苔藓植物的区系组成、地理成分、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两种基质上共有40种,隶属9科25属,未发现苔类和角苔类。其中,石灰岩上有7科、11属、12种藓类植物; 红土型金矿上有6科、18属、28种藓类植物。豹子洞石灰岩与红土型金矿区藓类植物其种相似性系数为0. 05。Sha nno n-Wiene r 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指数较低, Simpso n 指数则较高,表明苔藓植物分布受基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位于西秦岭礼(县)-岷(县)成矿带西段的寨上金矿床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大型微细浸染型金矿。在研究甘肃寨上金矿床物质组分的过程中,采用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扫描、化学分析等综合分析技术发现了显微自然金颗粒。矿石中的自然金颗粒形态多样,粒度变化较大(5~150μm)。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自然金中Au=88.23%~92.73%,Ag=7.41%~9.08%,为含银自然金,成色905~926。金的载体矿物有砷黄铁矿、方铅矿、碲汞矿、铁白云石等。金的嵌布类型有粒间金、裂隙金和连生金3种。赋矿围岩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出Fe和溶解Fe的大量硫化物化,可能是寨上金矿床中存在显微可见自然金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陇南的阳山金矿床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黄金部队近年来在陕甘川交界地带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金矿床。该矿床 3 0余件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结果表明 :1.镜下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类型丰富多样。据室温状态下流体包裹体的相态、加热状态下流体包裹体的性状及产出特征 ,鉴别出两种成因类型及九种物理状态类型 ;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本区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 2 60~ 3 10℃ ,2 2 0~ 2 40℃ ,15 0~ 190℃等三个区间 ,流体组份体系接近于NaCl-H2 O -CO2 体系 ,,成矿流体密度估计在 0 .3 5~ 1.0 2 g·cm- 3之间 ,成矿压力估计小于 1Kbar ,流体包裹体盐度估计在 2 .5~ 6.5wb %NaCl之间 ;3 .从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获得的 pH值在 6.91~ 7.1之间 ,还原参数H4 +CO +H2 /CO2 的摩尔数比值在 0 .0 0 9~ 0 .0 5之间 ,具有浅成中偏碱性和弱还原环境成矿特点 ;4.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δD( -SMOW ) 值在 -92 .4‰~ -62 .9‰之间 ,δ1 8O石英 ( -SMOW ) 值在 -3 .0 9‰~ +0 .41‰之间 ,δ1 8OH2O( -SMOW ) 值在 -12 .13‰~ -8.48‰之间。综合分析认为成矿可能主要与低温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阳山金矿田金的赋存状态和金矿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阳山金矿田属于类卡林型金矿床,金矿化类型主要有蚀变千枚岩、蚀变斜长花岗斑岩、蚀变砂岩、蚀变灰岩四种。金多呈独立金矿物形式出现,少许呈分散状,矿石中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次是银金矿。金矿物以包体金、裂隙金、粒间金等形式嵌布于毒砂、黄铁矿、辉锑矿、粘土矿物等主要载金矿物中,且毒砂、黄铁矿、辉锑矿较其它金属硫化物中占优势。金矿物形态各样,粒度以微细粒为主。金矿物特征反映出本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变质岩、岩浆岩和地幔,成矿作用与印支晚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这与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的矿床成因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铧厂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铧厂沟金矿位于西秦岭勉略缝合带南侧,其产出受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细碧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和灰岩。根据脉体穿切关系和矿物交代关系,可以将铧厂沟金矿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在铧厂沟金矿的石英中发育了CO2-H2O型、纯CO2型、H2O溶液型和含子矿物型四种类型流体包裹体。早期石英中原生包裹体主要是CO2-H2O型和纯CO2型,其成分为CO2+H2O±N2±CH4±H2S,均一温度集中在320~360℃,盐度为0.43%~5.14% NaCleqv;中阶段为主成矿阶段,该阶段石英中包含了所有四种类型的包裹体,其中H2O溶液型包裹体占了大多数,CO2-H2O和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40~320℃,盐度为0.43%~11.19% NaCleqv;晚阶段石英仅发育水溶液型包裹体,具有较低的均一温度(118~228℃)和盐度(0.18%~6.59% NaCleqv)。根据CO2-H2O型包裹体计算主成矿阶段压力为70~195MPa,成矿深度为5~7km。总体而言,铧厂沟金矿的初始流体具有中高温、富CO2、低盐度的变质流体特征,晚成矿阶段流体演化为低温、低盐度水溶液流体,流体的不混溶导致了主成矿期的矿质的大量沉淀,铧厂金矿为中浅成的造山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张知春 《地质与勘探》2020,56(2):277-287
桂西北林旺金矿是近年来右江盆地新发现的卡林型金矿,位于乐业碳酸盐台地边缘乐业-浪全同生断裂带上。通过对矿区进行野外调查、岩矿鉴定并结合勘探成果进行综合研究,发现I号矿体群与断裂、褶皱的时空联系具有构造分带的特征,以F1断层为界,上盘褶皱鞍部发育石英杂砂岩夹粉砂质泥岩矿体,矿体近F1断层破碎带部位发育破碎的硅化构造岩带,F1下盘近破碎带部位发育强烈劈理化、炭化粉砂质泥岩带,指示矿区在印支期挤压过程中,石英杂砂岩顺着先存构造薄弱面以泥岩层为滑动系统,往上部逆冲并逐渐发生褶皱,产生许多张裂隙,成为成矿流体富集的场所。林旺金矿床是层滑-褶皱构造体系与成矿流体耦合作用的产物,分析了矿床构造成矿规律,提出了以层滑-褶皱运动机制为基础的成矿模式以及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9.
帕奔金矿位于琅勃拉邦—黎府(泰国)成矿带的中部,矿床容矿围岩主要为灰岩,矿体严格受NNW—近SN向断裂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含矿方解石中包裹体为液、气两相包裹体,以液相为主;成矿均一温度为164~252℃,平均盐度(w(NaCl,eq))为1.77%~7.64%,具中低温、低盐度特征;估算成矿压力为9.34×10~5~21.37×10~5 Pa,成矿深度为0.48~0.960km;矿石中方解石的碳同位素δ(~(13) C_(V-PDB))=-4.5×10~(-3)~-5.2×10~(-3),氧同位素δ(~(18) O_(V-SMOW))=20.3×10~(-3)~21.1×10~(-3),方解石为流体与二叠系海相碳酸盐岩相互作用的产物。综合分析认为帕奔金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
西岭金矿床是胶东金矿集区内近来新发现的超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475吨@4.56 g/t),位于著名的三山岛金矿床的东侧。本文在详实的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西岭金矿床的基础地质特征,并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电子探针分析,系统研究了西岭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西岭金矿床大量金矿物(银金矿和自然金)主要赋存在Ⅱ阶段石英-黄铁矿和Ⅲ阶段灰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中。西岭金矿床金矿物主要有晶隙金、裂隙金和包体金三种赋存状态,以晶隙金为主。金的主要载体矿物为黄铁矿,次为石英、黄铜矿和方铅矿等。金矿物粒度大小包括粗粒金、中粒金、细粒金和微粒金,以细粒-微粒为主。金矿物形态有粒状、叶片状、线状、钩状、枝杈状和哑铃状等,以粒状为主。金矿物成分以Au和Ag为主,含微量的Cu、Cr、Fe、Ni、Te、S等元素。金成色为685~831,以银金矿为主,含少量自然金。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西岭金矿床为蚀变岩型金矿床,是由早白垩世中温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