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浦城-三都澳和崇安-石城成矿带钢金锡多金属矿床及相关岩体的铅同位素特征作了系统研究和对比。结果表明,两成矿带不同成矿期以及同一成矿期不同区段间的铅同位素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并就此探讨了在成矿作用和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等地质问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猫岭—王家崴子金成矿带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猫岭-王家崴子金成矿带是辽东金矿集中区的重要亚区之一。在阐述成矿带及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所收集的20个铅同位素组成数据的分析与讨论,认为猫岭-王家崴子金成矿带铅同位素演化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进行,各类型金矿床具同源异生的特点,即成矿物质均来源于辽河群地层,但在成矿时代、成矿作用、矿床成因等方面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山东土堆-沙旺金矿床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矿床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堆-沙旺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 为胶东东部牟平-即墨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年龄为119±10 Ma,与胶东大规模成矿时间一致。矿石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δ34S介于8.50‰~12.72‰之间, 成矿热液δ34S∑S=10.03‰, 铅同位素组成中206Pb/204Pb=17.12~17.86, 且具有低μ高ω特征, 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或地幔。氢氧同位素δ18OH2O值为+1.96‰~+7.71‰, δD为–68.64‰~–86.47‰, 显示成矿流体主体为岩浆水, 并有部分后期大气水的参与。矿石铅同位素与同期脉岩组成接近, 且具有线性特点, 指示二者可能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体制转化所引起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矿石包体稳定同位素实测资料基础上编制了研究区成矿溶液δD等值线图,表明该成矿带内多数矿床在大气降水参与成矿过程方面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计算各个成矿系统的水岩比后,根据其在δ ̄(18)O-δD坐标系中的位置可发现:成矿带多数矿床分属3个构造-水文成矿系列——每个系列是由一组相对富岩浆水的成矿流体矿床为内核;一组相对贫岩浆水的矿床为外围围绕该核心。基于对各个成矿系统流体演化成熟度的计算,提出一种预测、评估矿床规模的构造-水文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国锡矿床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我国主要锡矿床的钾-氢、铷-锶和铀-铅同位素年代学和铅、硫、氢、氧等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规律,提出燕山晚期成锡最佳,次是燕山早期和海西印支期;锡矿成矿硫源具有岩浆和岩浆与地层混合两种来源;锡矿成矿流体有5种类型,铅同位素的线性关系能指导评价锡矿床。  相似文献   

6.
西藏驱龙-甲玛-邦铺铜矿集区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立娟  王阔  王开建 《岩矿测试》2016,35(3):320-328
驱龙-甲玛-邦铺铜多金属矿集区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的重要矿集区,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前人研究认为三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但未讨论不同时代、不同矿化的岩浆岩铅同位素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的关系,并缺乏从矿集区尺度来分析。本文通过分析已发表的矿石、岩浆岩和地层铅同位素数据,认为驱龙、甲玛、邦铺矿床矿石铅与中新世含矿斑岩铅同位素特征基本一致,区别于与成矿无关的岩浆岩铅同位素组成。空间上,从南西的驱龙,至甲玛,至北东的邦铺,成矿年龄从老到新,铅同位素演化规律明显,放射成因铅递增(矿石206Pb/204Pb平均值18.521→18.644→18.684)。这种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不仅指示了成矿物质来自岩浆,并可区分与成矿有关和无关的岩浆岩,同时指示了成矿期岩浆岩与成矿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7.
田湾金矿成矿带中 ,成矿流体同位素组成的复杂性 ,反映了成矿流体是多源的。石英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 ,成矿流体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岩浆水的混合。碳、氧同位素(δ13 C和δ18O)组成表明 ,既有沉积围岩中的碳 ,也有深部来源的碳 ,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成矿带内δ3 4S波动于 0‰~ 10‰之间 ,变化不大 ,具有深部来源硫的特征。大发沟矿段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 ,具有深、浅多源性。  相似文献   

8.
藏南拉木由塔锑(金)矿床S、Pb同位素组成及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拉木由塔锑(金)矿床位于藏南Sb - Au成矿带东段,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中侏罗统遮拉组地层与辉绿(玢)岩脉接触带上.在分析该矿床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并通过与区域成矿带中典型矿床硫、铅同位素组成的对比分析,探讨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成...  相似文献   

9.
区域成矿带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是区域地球化学分区、示踪成岩成矿物质来源、阐明矿床成因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中国特有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基础,以新生代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场为依据,示踪了中国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及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结果显示:①斑岩型铜矿床及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成矿母岩继承了所属陆块的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特征;②两类矿床的含矿岩体和矿石矿物铅同位素组成十分一致,示踪两者同源;壳熔花岗岩和围岩地层的铅同位素组成与矿石铅同位素组成迥异;③位于各陆块的斑岩型铜矿床及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的成矿母岩和矿石铅同位素组成除继承了各陆块上地幔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外,还示踪了壳幔层圈间耦合性的"块体效应",同时,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可能还具"延迟效应"。  相似文献   

10.
广西有色金属成矿系列与成矿区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矿种的矿床在成因上的联系和时、空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广西有色金属矿床归为6个成矿系列,即热水沉积-叠生改造成矿系列、花岗岩成矿系列、热卤水成矿系列、基性-超基性岩成矿系列、地台型海相沉积成矿系列和表生成矿系列,其中热水沉积-叠生改造成矿系列是广西锡、铜、铅、锌、金、银、锑、汞等矿种最重要的成矿系列。按成矿系列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及其与不同构造层的关系,笔者划分了9个主要成矿区带,即丹池锡-铜-铅-锌-银-锑-汞成矿带、桂北锡钨-铜-镍-铅-锌成矿带、桂东北锡-钨-铜-铅-锌金银成矿带、大明山钨-铜-金成矿带、大瑶山铜-铅-锌-金成矿带、云开大山铅-锌-钨-金成矿带、西大明山铜-铅-锌-银成矿带、桂西金-锑成矿带、靖西-平果铝成矿带。  相似文献   

11.
王占彬 《地质与勘探》2020,56(1):102-112
河北怀安朱家洼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中段太古宙、元古宙、中生代金银铅锌铁硫铁矿成矿带,为火山热液型金多金属矿。为查明该区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在区内开展了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等工作。通过对元素分布、元素相关性、元素异常等特征研究表明,Au、Mo为本区主成矿元素;各元素异常平面分布具有分带性,高温元素W、Sn、Bi异常位于骆驼山火山机构中心,中低温元素Pb、Zn、As、Ag等异常分布于火山机构边部及周边围岩中,成矿元素Au、Mo异常主要位于火山机构西侧围岩中。异常查证发现金钼矿化体2条,金钼矿化受火山机构和北西向构造带控制。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及查证成果认为,朱家洼矿区Au、Mo成矿潜力大,火山机构西侧围岩区是该区重点找矿地段。  相似文献   

12.
矿物中元素迁移变化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证实,岩块在高温高压受力变形后,其矿物中的元素将发生迁移和变化,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矿物中的不同元素或相同元素在不同矿物中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说明,就许多内生金属矿床成矿作用而言,构造及构造变形不仅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沉淀提供场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能促使成矿元素的活化、分异甚至富集。   相似文献   

13.
徐巧 《地质与勘探》2023,59(2):271-284
大兴安岭南段是我国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集中区,为促进区域锡多金属找矿突破,以在黄岗-甘珠尔庙地区多年的野外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运用年代学测试、化学分析及地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区域锡的成矿作用。认为二叠统基底地层及锡林郭勒杂岩是成矿物质的初始来源,经历的变质过程具有进一步富集的作用,大部分锡矿均遭受了多期次的火山-岩浆活动,最终决定锡多金属成矿的是燕山期酸性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同时成矿作用还受到控岩控矿构造、围岩性质、氧化-还原条件、开放-封闭环境的制约,认为在氧化性花岗岩浆侵入钙质地层条件下成矿作用以铁锡为主;还原性岩浆在侵入具开放性特征的围岩时,成矿作用以花岗岩外带围岩中的热液型脉状锡矿为主,而在侵入具封闭性特征的围岩时,成矿作用以花岗岩内带岩浆凸起部位的花岗岩型锡矿为主。因此,建议将主攻矿种由铅锌调整为锡银,部署重砂及化探方法圈定异常,针对硫化矿体部署电法,针对隐伏岩体部署磁法与重力,还可部署烃、汞、氧气测量等非常规化探方法预测隐伏岩体。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金厂金铜矿田成矿构造形变特征分析和成矿迹象的评价,指明不同成因的成矿构造控矿性差异悬殊,矿田内局部地段矿体的富集是具有一定成生联系的成矿构造组合共同控制的结果。成矿构造形变机制与成矿作用具密切的有机取系,且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者的特性。利用成矿构造特征分析法可求解反映构造控矿性的定量参数—构造变量和构造组合关联,从而确定最佳控矿构造组合,查明预测隐伏矿化区的构造准则和最佳矿化地段。  相似文献   

15.
萤石是四川牦牛坪稀土矿最重要的脉石矿物之一。根据稀土含量、有关参数及配分模式,矿区萤石可分为LREE富集型、KLEE平坦型和LREE亏损型3种,不同类型萤石之间以及每种类型萤石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具有连续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矿区3种类型的萤石为同源不同阶段形成的产物;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本区正长岩-碳酸岩岩浆演化分异的相对富集LREE的流体;矿床成矿过程中较少再有相对富集LREE的流体参与;成矿环境由相对氧化向相对还原变化。  相似文献   

16.
高温高压下成矿元素运移聚集模拟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岩块受力变形的模拟实验,证实了岩块受力变形导致成矿元素的迁移和富集,发现了高温高压下不同元素在同一温压条件下和同一元素在不同温压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迁移和富集规律。实验表明,构造应力对许多内生金属矿产的形成、矿产中成矿元素的分带现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大西洋中脊的26°S热液区广泛发育多金属硫化物、底泥、枕状熔岩、非活动性烟囱体和活动性烟囱体。为了有效探索硫、铜等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过程,分别以玄武岩、烟囱体残片及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熔融包裹体、硫同位素和铜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区内玄武岩新鲜未蚀变且斑晶中产出大量熔融包裹体;熔融包裹体气泡壁附着黄铜矿、黄铁矿及磁铁矿等子矿物,说明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可从熔浆中分离出成矿所需的金属元素和硫,这些成矿元素随着岩浆去气作用进入挥发分中,并随着脱气作用迁移出来。通过对烟囱体残片及块状多金属硫化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比对分析,发现26°S热液区内硫化物的硫同位素与大西洋各热液区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变化范围相一致,但δ34SV-CDT值略低(3.0‰~3.9‰)。低的δ34SV-CDT值指示硫以岩浆硫源为主,海水硫酸盐还原硫占比低。黄铜矿呈现略微富铜重同位素特征且分馏程度较低,其δ65Cu值(0.171‰~0.477‰)趋近于大洋中脊玄武岩的铜同位素值(0)。综合硫同位素及铜同位素特征,表明热液流体经历了岩浆和海水的混合过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过程中可能有少量海水混入。  相似文献   

18.
不整合面中的成矿机制与找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不整合包括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两种。不整合面附近成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但通常只简单地认为不整合面只是成矿的有利通道和储矿场所 ,而对发生在不整合面中的后期构造活动主动促进成矿 (成矿流体流动 )的作用认识不足。文中在列举了国内外一批产于不整合面中的矿床的基础上 ,总结了这类矿床的主要特点是 :矿床均产于不整合面及其靠近的盖层和基底地层中 ,常呈矿产密集区分布 ,规模一般较大 ,品位较富 ,矿床的成矿过程一般是经过沉积和热液叠加两个阶段 ,成矿作用和围岩蚀变都是以低温为主 ,矿床的成矿元素与同区域的其他类型矿床相似 ;两种不整合面中的矿床的矿体形态与产出位置不大一样。最后讨论了中国为什么不能形成不整合脉型铀矿床和为什么在不整合面中主要只形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9.
刘翼飞  江思宏 《矿床地质》2017,36(3):557-594
兴蒙造山带及其南侧受古亚洲洋南向俯冲所影响的华北板块北缘内各有1条显著的中生代斑岩钼成矿带,并在东西两侧首尾相连。文章综述了伸展环境下的斑岩钼矿床的研究进展,对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内这2条钼成矿带的成矿背景、分布规律、矿床共生组合特点、成矿岩浆的属性、巨量金属和水的来源以及斑岩铜、钼矿化的异同等进行了总结,并从成矿岩浆源区塑造过程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巨型钼成矿带的形成特点。这2条钼成矿带在地质特征和区域矿床组合上非常相似,具有相似的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与区域内的斑岩铜矿化在时代上具有不共生的特点,矿化特征也与美国科罗拉多地区产出的高F型斑岩钼化类似,二者构成了统一的整体。元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显示,南、北2条钼成矿带的成矿岩浆与古生代斑岩铜成矿岩浆以及中生代的碱性岩浆均具有相似的特征,为脱水熔融的产物,并与古老陆下岩石圈地幔包体、新生代软流圈地幔玄武岩具有显著的差别。研究认为,南钼矿带的岩浆源区是亏损金属和水的古老岩浆源区在古生代洋片俯冲过程脱水交代改造后的产物,北钼矿带的岩浆源区是古生代洋片俯冲增生形成的富水源区。成(含)矿岩石Sr同位素研究显示,南、北2条钼成矿带成矿源区均启动于Rb/Sr比值较低的源区,受到上部高Rb/Sr比值地壳的混染;Nd同位素特征的对比研究显示,二者初始Nd值差别极大,但是Sm/Nd比值非常相似,显示放射性成因Nd的积累在三叠纪以后是一致的,也说明初始Nd值的差别是成矿源区塑造前所形成和继承的,同时也说明初始Nd值的差异可能掩盖了Mo成矿岩浆形成的真正原因。通过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典型钼成矿带的对比研究,认为南、北2条钼成矿带成矿的岩浆源区位于陆下岩石圈地幔,古生代期间古亚洲洋向南、北两侧的俯冲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塑造富集型源区、水化造山带和增厚岩石圈等几个方面。俯冲改造、加厚并富集了水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陆下岩石圈获得了地球化学上的不稳定性,在伸展构造环境(可能有多期伸展)驱动下,脱水熔融以达到稳定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其化学成分将逐渐与古老陆下岩石圈地幔的化学成分趋于一致。因此,水化的陆下岩石圈地幔在伸展过程中的低程度批式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富含金属和水的高分异型岩浆构成了成矿岩浆,并在岩石圈的不同尺度经过多阶段结晶分异-同化混染后,就位成为近矿岩浆房。陆下岩石圈脱水熔融的结束也意味着巨型热液钼矿化作用的结束,并决定了俯冲后巨型热液成矿带总的生命周期,这也与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钼矿化(甚至其他热液型矿化)在早白垩世(约130 Ma)趋于减弱并熄灭的现象一致,也使得新生代的碱性岩浆岩不具有显著的脱水熔融特征。综上,笔者认为兴蒙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北缘的斑岩钼矿化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属于古亚洲洋俯冲作用水化的源区在后期强烈伸展环境下部分熔融的产物,是古亚洲洋俯冲成矿作用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古生代塑造的富集型源区在中生代伸展构造驱动下的复合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