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崎岖列岛海域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0.1~0.2mm之间的细砂通常具有较好的分选性,平均粒径细于4Φ的沉积物通常分选性较差;平均粒径在4.5Φ~7.5Φ的沉积物通常表现为正偏态,且粒度越粗,偏度越正偏;平均粒径粗于4Φ的砂质沉积物偏度无显著的正偏或负偏倾向;崎岖列岛海域中值粒径位于4Φ~5Φ的样品数较少,因该粒级位于悬移质与跃移质之间。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沉积物不同粒度分析结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南黄海海域65个沉积物样品的激光法与综合法(筛析法—沉析法)的粒度分析结果,并作了对比研究。南黄海沉积物样品的激光粒度仪和筛析法测试结果很接近;激光粒度仪测定的细粒组分(>4Φ)的含量85%样品的测试效率达到75%以上,平均值为92%,表层沉积物黏土粒级的激光法与综合法分析结果呈弱正相关。用激光粒度分析南黄海海域沉积物结果可靠,可以替代传统的粒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0年4和10月青岛市区主要旅游海滩(一浴、二浴、三浴和石老人浴场海滩)的15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试验,分析了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海滩沉积物粒度的季节变化较为显著,从4~10月,沉积物平均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好。4月样品65%为细砂,以负偏、窄峰态为主,平均粒径为344μm(1.54Φ),分选性较差(σi=1.04);10月样品95%为细砂,以负偏、窄峰态为主,平均粒径为233μm(2.1Φ),分选性中等(σi=0.81)。滩肩和滩面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季节变化都较为明显。波浪特征是控制海滩沉积物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海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使不同海滩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变化程度不同。由海滩沉积物的粒度分布化可以推断其输移特征,二浴和三浴海滩基本是单向输运,而一浴和石老人海滩存在沉积物双向输运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东海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其净输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东海内陆架海底沉积物的粒度测试,运用Gao-Collins"粒度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内陆架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和净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可以分为两类:细颗粒(>5Φ)和粗颗粒(<5Φ);细颗粒分布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而粗颗粒主要分布在闽江、瓯江等入海河流口门以及马祖等海岛附近;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等粒度参数对应性较好,总体特征为粒径越粗,分选越差,偏态更正偏,而粒径越细,分选越好,偏态也较低;粒径趋势分析显示东海陆架表层沉积物的运移模式总体为NE—WS方向运移,而研究区边缘在运移过程中发生向左右两侧的偏移,南部闽江河口区沉积物由近岸向海方向辐射运移,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的净输运模式主要受控于流系和地形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多种前处理方法,对西南印度洋中脊沉积物粒度进行了测定、分析和对比研究。其中,未去除碳酸盐的样品平均粒径介于7.18~8.35Φ;分选较差;偏度表现为极负偏,且负偏程度随着分选变差逐渐变大;峰度表现为平坦。粒度频率曲线呈较显著的多峰分布。去除碳酸盐之后,样品平均粒径介于5.95~6.64Φ;分选变好;偏度由极负偏变为极正偏;峰度由正态向平坦方向变化;黏土质量分数明显减少,粉砂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粒度象特征及粒度结构也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指示了沉积物的搬运处于静水悬浮和递变悬浮的过渡阶段,而是否去除碳酸盐将对粒度分析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有机质和生物硅的存在也对沉积物粒度测试结果造成了影响,使细粒组分明显增加,但并不影响粒度分布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6.
福建洛阳江河口湿地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沉积物粒度是反映湿地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利用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对取自福建洛阳江河口不同类型湿地的6根短柱状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沉积物基本为粘土质粉砂,红树林湿地内的沉积物最细,分选程度最好;互花米草湿地圈闭了大量水流带来的粗、细颗粒物质,导致平均粒径相对较大,分选相对较差.粒度参数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粒径与分选系数的显著正线性相关,揭示了该地区水动力作用弱、物质来源单一的沉积环境,显著增加了河口湿地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7.
山东龙口港口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马启敏 《海岸工程》2009,28(3):12-19
通过对龙口港航道附近小范围内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探讨该港口航道附近的表层沉积物的类型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类型分为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和粘土质粉砂4种。2)研究海域的表层沉积物主体是砂,其主要变化趋势是由岸到海砂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又逐渐增大。从它们平面分布来看,粉砂粒组与砂粒组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正好相反,粘土含量的平面分布特征与粉砂相似。3)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平均粒径为2.14~12.79Φ,平均为7.7Φ,沉积物颗粒的直径总体上为细砂粒径;分选系数为0.55~2.99,平均为1.82,分选差;偏态为一0.10~O.75,平均为o.20;峰态为0.63~2.76,平均为1.01。  相似文献   

8.
以东山乌礁湾为典型研究区,对海滩5条剖面表层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0~5 cm)和点位测量,综合应用激光法和筛析法进行粒度测定.结果表明秋季东山乌礁湾表层沉积物以粒径0.16~0.50 mm的砂为主,具有较好的分选性,符合岬湾砂质海滩表层沉积物的一般组分规律和分选特点;粒径分布表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变细的区域差异性,主要是岬湾地形影响下的季节性风浪作用结果;从高潮带至中潮带站位主峰值粒径逐渐增大,粗粒含量增多,至低潮带主峰值粒径变小,粗粒含量降低,是近岸往复水动力作用和剖面地形作用的结果;总体看乌礁湾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主要受岬湾海岸地形特征和季风影响下的波浪、潮汐等水动力作用以及湾内局地物源输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琰  于洪军  易亮  苏乔  胡克  徐兴永  王建 《海洋科学》2014,38(5):107-113
对采自莱州湾南岸的钻孔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试和分析。样品平均粒径介于3.3Φ~6.8Φ,以极细砂和粗粉砂为主,含有少量的黏土质;分选较差;偏度表现为正偏和极正偏;沉积物粒度表现为正态、正态-尖锐和尖锐,少数表现为平坦和极尖锐。粒度象图指示了历史时期持续高的初始沉积水动能和多种沉积环境的变化,粒度参数散点图反映了多种动能影响了沉积物的沉积改造,综合判别分析对沉积环境的限定,得到了莱州湾南岸沉积物受到河水径流、潮流、波浪等共同作用形成。沉积物总体反映了莱州湾南岸长时期处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少数较细的粒度表现可能与研究区的多期海侵过程相对应。结果表明了粒度的综合分析对渤海南部的沉积环境有良好的辨识,是判断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南汇东滩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与水动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演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根据对南汇边滩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为主;随着沉积物平均粒径Mz的减小,分选逐渐变好,偏态由极正偏向正偏转变,并向近对称接近。运用Pe- jurp的三角图式对沉积环境进行划分,结果表明南汇东滩的水动力条件总体上较强,沉积物粒径总体上偏粗,属于径流—潮流共同作用的河口浅滩沉积环境。对潮流底应力和沉积物临界起动切应力的计算进一步印证了该区水动力较强,对应沉积物颗粒偏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对粒级划分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Φ、Φ/2、Φ/4为粒级间距,分别采用Folk-Ward图解法和Mc Manus矩法计算了粉砂质砂、黏土质粉砂、砂-粉砂-黏土等3类沉积物共136个底质样品的粒度参数,并引用统计学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每一类沉积物的每一个粒度参数进行分间距计算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各类沉积物在各种计算方法中粒级划分对粒度参数表征粒度分布特征均不构成影响。但粒度频率曲线形态随粒级间距的不同会有变化,同一粒径所对应的频率值在不同粒级间距下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进行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等研究时,必须对粒级间距在粒度分析中的影响给予足够重视。在进行粒度分析时,如果只求粒度参数,采用Φ间距即可,这样可以减小工作量;如果研究沉积环境,建议采用Φ/4间距。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莱州湾南岸Lz908孔下部47m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平均粒径介于3.2Φ~7.4Φ,大部分为黏土质粉砂,少部分为砂质粉砂,亦含有少量粉砂质砂;分选系数介于1.1~2.5,分选较差;偏度绝大多数介于0.7~2.4,表现为正偏和极正偏;峰度介于1.9~3.4,表现为平坦和正态。通过粒级组成、粒度象特征、粒度结构散点图等的综合分析,表明:钻孔下部沉积物与上部沉积物相比,指示了相对低能稳定的水动力环境;莱州湾南岸地区在早-中更新统处于浅湖相与深湖相交替存在的沉积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对渤海莱州湾南岸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判断沉积环境,提取古环境信息,是沉积环境的重要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13.
对南海西北部海域4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复杂,从粗粒级的砾石到细粒级的黏土皆有发育,共分为14种类型。其核心粒级为4Φ~9Φ,占71%,平均粒径范围为0.99Φ~7.44Φ;分选系数为0.54~3.72;偏态范围为-0.32~0.78;峰态范围为0.62~3.92。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基本上分为粗、细2大类:粗颗粒沉积物由-2Φ~5Φ粒级组成,细颗粒沉积物由6Φ~11Φ组成。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5种因子累计特征值比例达到89.38%。因子1、因子2和因子3是主导因子:因子1主要由9Φ~11Φ的正载荷和3Φ~4Φ的负载荷组成;因子2主要由6Φ~8Φ的正载荷组成;因子3主要由-2Φ~0Φ的正载荷组成。研究区粗粒沉积物一般在水动力较强的陆架区沉积,其分选较好,物质来源多样;细粒沉积物主要位于水动力弱的海湾、离岸较远的陆架以及陆坡和海盆区,其分选差,物质来源单一。  相似文献   

14.
锦州大笔架山岛与大陆之间发育一条由砾石组成的天桥,是典型的连岛坝地质景观,本文采用综合法(筛析法+沉析法)对锦州大笔架山海域7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发现连岛坝周边表层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砾石、粉砂-砂-砾石、砾石质砂,向两侧粒径逐渐变细,并用Flemming三角图示法指示其沉积环境,结合相关性分析,分析海洋水动力条件。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重矿物取样分析,确定连岛坝轻矿物组合主要为长石-石英,重矿物组合为绿帘石-普通角闪石-褐铁矿,与周边河流入海沉积物中矿物组合对比,结合周边海域地形地貌特征和水动力环境确定大、小凌河输入物质、海底再悬浮物质以及大笔架山基岩风化侵蚀产物是连岛坝海域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5.
采用筛析法分析了套子湾中滩面上66个表层样品的粒度。结果表明:套子湾海滩沉积物为中、细砂,为典型海滩砂。标准偏差较小,分选较好至好;频率曲线呈近正态分布,稍呈负偏;峰度中等至较窄。平均粒径和标准偏差由夹河口向东西两侧海滩变小,由于突堤的阻挡,海滩沿岸沉积物在突堤东侧产生堆积,西侧侵蚀。粒度特征和海滩地貌变化显示:套子湾海滩沉积物是由夹河口向东西两侧发生沿岸运移。为烟台开发区海水浴场的海滩养护以及芝罘岛连岛沙坝海岸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清楚南海硇洲岛海域文昌鱼分布的底质环境条件,利用2006年7月~12月3个季度采集的硇洲岛海域沉积物样品,进行8种孔径的套筛分选,取得不同粒径颗粒的百分比数据.运用沉积物的各种参数,结合文昌鱼的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硇洲岛海域文昌鱼适宜栖息底质类型为细中砂、中砂和粗中砂.中值粒径MDΦ0.547~2.745φ;四分位离差QDΦ0.536~0.980;四分位偏态SKΦ-0.147~0.101;众值粒径MoΦ0.731~3.152.φ0.2~0.85mm粒级颗粒所占比例≥58%时,文昌鱼密度显著地高.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0.2~0.85mm粒级含量和文昌鱼分布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对比各地文昌鱼栖息底质发现,砂质结构基本一致,但具体类型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对辽东半岛西部复州湾海域底质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其粒度特征有较大差异:样品平均粒径值为1.2~6.5Φ;分选系数为1.4~2.6,分选为较差—差;偏度特征表现为极正偏和极负偏并存。粒度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分异规律,由湾内至湾外粒径表现出粗—细—粗的变化特征。粒度变化是对该区域物质输运和地形变化的响应,借助Weibull分布,推断河流携带物质可以被推送至5 m等深线外堆积,5~10 m等深线间沉积物表现为细粒的浅海台地沉积,10 m等深线以外沉积物受河流的影响微弱。矿物学证据也表明,河流输运对湾内沉积物贡献有限,仅限于5 m 等深线以内的水下三角洲,湾内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辽东湾沿岸冲刷和湾内基岩的剥蚀。  相似文献   

18.
风暴潮会引起近岸沉积物再沉积,重新沉积的沉积物具有上细下粗的正粒序排列特征。通过风暴液化沉积模拟试验,我们研究了液化沉积物波动分选的问题,即试验堆中不同粒径颗粒的成层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颗粒成层问题,基于MonteCarlo方法,本文根据简化后的砂砾碰撞模型模拟了液化波动后砂砾的分层并给出了砂砾碰撞轨迹图及液化波动分布图。结果解释了两个关键问题:(1)液化沉积物在长时间的波动振荡过程后,相对粗的颗粒在液化沉积物层的下部聚集较多,上部较少,相对细的颗粒在液化沉积物层的上部聚集较多,下部较少;(2)作为标识的砂和砾石没有集中在样品柱的下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发现,Hyperion高光谱影像的中心波长为1215和2133nm的波段反射率组合与沉积物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偏态和中值粒径)之间以及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之差与分选系数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特征,据此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反演并分析了江苏省射阳河口南侧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经独立样本的检验显示,粒度参数反演的总体平均相对精度和平均绝对精度分别在75.70%和72.17%以上。从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来看,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总体变化趋势为:平行于岸线走向由北向南颗粒逐渐变细,分选变差,偏态由近对称转为正偏;垂直于岸线走向从陆向海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分选性变好,偏态由正偏转为近对称,但是在中潮位附近,沉积物颗粒粗细交替分布,平均粒径较大,分选性表现为大致由中潮位附近向海、向陆变差。这种变化趋势与研究区的水动力环境及沉积物物质来源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对粤西水东湾海底表层122个沉积物样品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与沉积粒度参数等计算分析,提取的4个主要特征函数共占样品粒级分布总方差的96.4%,4个函数分别代表了极细砂、细砂、中砂和粗砂在近岸区的分布特征,其与沉积物样品粒度质量百分比分布符合良好。滨面坡沉积物主要由砂粒级物质组成,粒级参数MdΦ、QdΦ和SkΦ具有从海向岸、自东南向西北变化的总趋势。落潮三角洲沉积物较其邻近滨面斜坡有所粗化,分选从中部向两侧变好。海湾沉积物分布特征表明:①潮汐通道深槽受以落潮为主的涨落潮双向水流的往复分选;②落潮三角洲主要受波浪和海流冲刷分选;③上滨面受波浪变形破碎的扰动作用;④下滨面是动荡的近海水区,波浪对底质扰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