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星云图在预报哈尔滨春季沙尘天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图像资料与常规探测资料,分析2000-2007年春季哈尔滨飞行区域的沙尘天气,结果发现:造成沙尘天气的蒙古气旋可分为高、低压同时发展型和强低压发展型;大风和对流层底层大气的湍流运动是造成沙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利用太原市7个国家观测站实况、探空以及MICAPS等资料,对1998—2018年5—9月太原的雷暴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选取雷暴大风的消空因子以及不同天气型下的预报因子并确定其阈值,利用指标叠套法,建立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并进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1)选取700 hPa温度露点差、850 hPa与500 hPa的温差、条件性稳定度指数和混合相层4个环境参数作为消空因子并确定了消空阈值。(2)将雷暴大风分为高空槽型、冷涡型、切变线型、西北气流型和副高边缘型5类,选取了5类天气型下雷暴大风的预报因子,利用指标叠套法,建立了太原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3)运用雷暴大风潜势预报方法开展历史样本回报检验和2019-2020年试预报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3.
成秀萍 《青海气象》2005,(2):26-28,40
利用柴达木盆地北部(1970~2003年)间春季发生大风、沙尘天气的气象实测资料,对其中典型的大风、沙尘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总结其过程发生前后的环流特征及规律,寻找准确预报大风沙尘天气的一些预报指标,为今后准确预报春季大风沙尘天气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雯超  刘爱君  宋丽莉  王丙兰 《气象》2019,45(2):251-262
利用广东省东莞市的80 m气象塔在台风莫拉菲、强对流和强冷空气期间的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强风天气系统近地面边界层的平均风和脉动风特性参数。研究发现:(1)1号强对流的风速变化最为剧烈,风速的10 min升幅可分别达台风和强冷空气大风的1.8和3. 7倍。强对流的10 min平均风向变幅也最剧烈,可达到120°·(10 min)~(-1)。(2)台风强风廓线的幂指数值为0. 177,要大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9—2012)给出的B类下垫面0.15的参考值,而强对流的幂指数值接近规范给出的A类下垫面的参考值0. 12,强冷空气的幂指数值则仅为0. 10。(3)1号强对流强风平均湍流强度分别是台风和强冷空气大风平均湍流强度的1.4~2.1和1.7~2.0倍。(4)台风和强对流的风攻角在-3°~3°范围内,强冷空气大风的风攻角在0°附近变动。(5)强风影响期间湍流空间积分尺度均有增大的现象,台风强风经过时,水平(纵向和横向)湍流空间积分尺度明显增大了一个量级。(6)台风强风的湍流功率谱不满足在惯性子区湍流能谱密度的-5/3次方与频率成正比的规律和各向同性假设。台风强风的湍流能谱值要显著高于强对流和强冷空气,其中,在桥梁敏感频域台风的平均湍流能谱值约为强对流和强冷空气的3倍。  相似文献   

5.
《湖北气象》2021,40(4)
使用MICAPS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山东省2009—2016年4—9月产生的雷暴大风以500 hPa天气系统为主进行分型,并以低层(850 hPa)中尺度天气系统和地面天气系统为辅对各型雷暴大风进行分类。然后,采用百分位数法统计分析各型雷暴大风发生时的物理诊断量,并给出各物理诊断量的临界值。结果表明:(1)基于500 hPa天气影响系统配置,山东省雷暴大风分为槽前型、槽后型和副高边缘型,再根据雷暴大风落区与850 hPa天气系统的位置关系,又分为切变线辐合类、偏南气流辐合类和偏北气流辐合类3种类型,而根据海平面气压场中天气系统与雷暴大风的位置关系,则将产生雷暴大风的地面天气系统主要归纳为6种类型。(2)将山东省划分为内陆地区和半岛地区,4—6月内陆地区雷暴大风的适用物理诊断量为850 hPa与500 hPa温差(DT_(850-500))、500 hPa与850 hPa风速差(DV_(500-850))、风暴强度指数(SSI)和大风指数(WI),半岛地区代表大气热力和动力综合特征的物理诊断量SSI和WI对雷暴大风的指示性较好。(3) 7—8月山东全省,代表大气热力不稳定的物理诊断量即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抬升指数(LI)、7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Dθ_(se700-850))、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对雷暴大风有较好的指示性。(4) 9月山东省雷暴大风主要发生在半岛地区,Dθ_(se700-850)、SSI、SWEAT和DV_(500-850)对雷暴大风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6.
WSR—88D算法和产品改进的用户反馈信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ee  RR 牛Fang 《气象科技》2000,28(2):56-58
WSR-88D(WeatherSurveillanceRadar1998,Doppler),即美国1988年定型生产的下一代天气雷达,是目前美国全国天气雷达网的布点雷达。该雷达是全相干体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它不但具有常规天气雷达扭具备的可以观测降水回波强度分布的特点,而且还能获得云体内部风场分 结构信息,是研究强对汉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有力工具。1998年上海市气象局从美国引进了一部WSR-88D  相似文献   

7.
阜新地区位于辽宁西北部,暴雨偏少,平均年暴雨日为1.5个,而气旋底部冷锋类暴雨就占28.5%(表1)。由表1可见,此类暴雨预报在阜新地区暴雨预报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气旋底部冷锋暴雨多出现南来系统影响较少的年份,时间多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9月份,多以局地暴雨为主,常伴有冰雹和大风天气,给工农业生产造成较严重的灾害。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6-2021年重要天气报、雷暴观测资料等,统计分析出贵州铜仁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的特征分析,并对其环流形势及离铜仁较近的怀化站探空特征进行分类分型,结果表明:贵州铜仁雷暴大风主要出现在3月至9月,5月发生次数最多,年均12.5站次,高频时段出现在14时—23时,峰值在22时(北京时,下同);总体呈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且主要以单站雷暴大风天气为主。根据天气形势配置将其分为以下4类:斜压锋生类、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准正压类和高层冷平流强迫类。其中低层暖平流强迫类根据中低层切变线北侧冷平流的强弱又可以分为:强冷暖平流强迫类、强暖平流强迫类和中间类。总结归纳各类雷暴大风过程的天气环流形势配置及垂直分布特征,可为短期天气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式模拟及其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雷达探测数据和地面天气现象,应用MM5模式对冰雹大风和龙卷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模式模拟回波和雷达实际回波,研究模拟的微物理和动力特征,探讨两类强对流天气微物理和动力特征差异之间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在雷达回波的模拟方面,两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的雷达回波具有一定的可靠性。(2)冰雹大风过程的微物理模拟说明,雪晶位于0℃层以上;与雨水情况相对应的回波带等值线较为密集;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层以下,呈分散分布形态;雨水含量在0℃层上下皆有分布。由龙卷过程的微物理模拟可知,云水含量主要分布在0℃层以下,基本连片分布;雨水含量在0℃层以下有所分布,但主要分布在0℃层以上,且数值大,等值线密集;云冰含量也是呈现零星分布。(3)从动力特征的模拟来看,强对流天气过程对应于强的上升运动,但是较强的上升运动区域并不分布在回波带的固定位置。  相似文献   

10.
南海南部海区的强风和大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风和大风天气在南海南部海区出现较频繁,据1984年起综合考察及永暑礁站等周边站资料分析,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差异;冬、夏季风盛行期间常出现强风和大风天气过程;热带云团对流易产生强风和大风天气;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环流等天气系统对海区内风力增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海沙尘暴分布特征及其与大风天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选用青海境内41个气象站1961年到2000年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天气等资料,统计分析沙尘暴产生的主要条件、地域变化、时间分布特征及沙尘暴天气与大风天气的关系。得出:青海近40年来沙尘暴天气的变化趋势的逐年减少;沙尘暴的中心与大风中心基本吻合;8级以上大风是造成沙尘暴天气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2.
沙漠地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1996-04-20-50-10在内蒙古自治区吉兰泰气象站以及1997-04-05-27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气象站观测到的风,温,湿廓线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每天各观测时次的流动量通量,湍流感热通量和湍流潜热通量,并且比较分析了荒漠下垫面不同沙尘天气状况下的湍流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沙漠地区春季无降水天气状况下,晴空条件下,白天热力湍流基于动力湍流,在近地层最重要的物质交换是湍流感热交换,浮尘天气条件下,近地层湍流输送较晴空天气条件下弱;扬沙天气条件下,近地层湍流感热交换和湍流动力量流感热通量的峰值大于交换,并且湍流动量通量的峰值较晴空峰值大将近一个量级,湍流感热通量的峰值大于浮尘天气峰值,但小于晴空条件下峰值,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湍流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一样都是最重要的湍流交换,湍流交换强于扬沙天气,强的感热对沙漠地局地性沙尘暴的产生和加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海陆热力差异对局地天气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云  刘月昆 《气象》1994,20(1):21-23
采用σ坐标David一层中尺度模式,研究天津及渤海湾地区冬、夏两季海陆热力差异日变化因子和下垫面日变化过程加热或冷却产生的中尺度气流,为进一步探讨渤海湾大风、暴雨等突发性灾害天气的成因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宝  熊永花 《贵州气象》2010,34(4):15-18
通过对台江县1959—2008年雷暴、大雾、大风、冰雹等特殊天气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台江县出现雷暴、大雾、大风和冰雹的日数都呈减少趋势,其中雷暴、大雾减少趋势具有较强的持续性。通过小波周期分析,都存在各自不同的周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雷暴、大雾、大风和冰雹这4类天气都对工农业生产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时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掌握这4类天气的变化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建立长效机制,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决策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近地层湍流运动是局地性地面大风的主要物理背景.对于我区几种大风过程中湍流运动的作用有人已做过初步讨论,在感性基础上认识到局地大风过程中空气运动的形式与湍流运动的密切关系.但是这里提到的“感性”是指我们在东南大风过程中感觉到湍流运动的存在却无法将其具体化或定量化.这是由于迄今为止,我们得不到不属于一般气象台站常规气象观测的梯度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统计分析了1980-1997年山东中西部地区雷暴大风天气的气候规律、天气系统特点以及雷达回波特征,对其中12次强雷暴大风个例的相关物理量参数和能量、环境风分布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产生雷暴大风的前期天气系统特征及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天气条件下城郊近地层湍流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夏季天津市郊观测塔三分量风资料,研究了正常天气和天气过程中近地面湍流谱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正常天气时,城郊的湍流谱和平坦地形的基本一致,而有天气过程时,湍流谱反映出一些特殊性。文章还讨论了出现这些特殊性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绥化市近年来的大风灾害天气个例,从气候学角度对大风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绥化市近年大风灾害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为准确判断大风天气的发生、发展,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2005-2014年丰都县地面天气、探空数据、NCEP 1°×1°FNL再分析资料等,对丰都地区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这3类强对流天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这3类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天气个例出发,利用实况资料对强对流天气的差异进行分析,为强对流天气的预警预报提供参考。得到如下结果:短时强降水通常出现在5-9月,大风通常出现在5—8月,冰雹通常出现南部的七跃山脉和北部的蒋家山和黄草山脉附近~([1]),2005—2014年间共出现了7次,3—8月均有发生。通过计算3种强对流天气环境场参量,归纳出3种物理量参数的差异:大气可降水量、AT500-T850,K指数、抬升指数(LI)、相对湿度、散度场分布等在冰雹、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天气中有明显的差异,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的AT500-T850相差了近5℃,大风天气的值介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之间。大气可降水量分布上,短时强降水的大气可降水量(PW)平均值为58 mm,比冰雹值大约多了10 mm,比大风值多了14 mm。短时强降水出现时几乎整层都是处于饱和的状态,冰雹和大风天气几乎只在中低层有较饱和的水汽,而高层的相对湿度平均值在40%~50%左右。对流指数方面,K指数和LI指数都很好的指示了强对流天气的发生,K指数在短时强降水发生时其平均值在39.8℃左右,较冰雹和大风分别高1.6℃和3℃。短时强降水出现环流位置大多位于600 hPa以下,而冰雹则在300 hPa左右,大风在400 hPa左右。  相似文献   

20.
袁慧敏 《气象科技》2019,47(3):476-485
利用呼和浩特探空站计算的16个物理量,分析了2012—2016年6—8月呼和浩特地区的冰雹、雷暴大风及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各物理量差异,结果表明:①订正后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大于等于1000J·kg-1、0℃层高度约4200m左右,-20℃层约在7200m左右,500hPa和850hPa温差达-25℃,逆温层高度在2km以上基本可以判定为冰雹天气;②短时强降水对水汽的依赖度更高,且具有更强的热力不稳定性,低层的温度露点差、500hPa与850hPa的假相当位温差Δθse(500-850)、大气可降水量PW也是短时强降水天气的重要判据;③订正后的(下沿对流有效位能)DCAPE值雷暴大风明显大于冰雹和短时强降水,约为其他2类强对流天气的2倍,订正后的CAPE略小于其他2类强对流天气。根据四分位数法、所占比例≥70%以及均值法界定各类预报因子阈值大小,进而确立了呼和浩特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指标。经检验均值法确定的阈值指标命中率均达到50%以上,可参考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