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霜出现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成因和规律分析,确定出产生霜冰的天气学条件和影响系统关键区,在对各条件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ECMWF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建立起一相对稳定的霜冻中、短期预报系统,制作霜冻预报。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霜冻天气分区客观预报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山东省霜冻气候概况,把全省分成6个预报区,每个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测站,应用探空、地面观测资料和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测站的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地温的短期预报方程;把HLAFS数值预报资料代替高空资料代入预报方程,进行最低气温和地温的预报;根据霜冻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及分区预报霜冻的标准,判别预报区内有无霜冻。建立了山东省霜冻天气短期分区预报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3.
根据云浮市1965~2010年46年的低温霜冻资料,用统计和直观的折线图等方法,总结出云浮市低温霜冻的气候特征:云浮市低温霜冻经常出现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的隆冬季节,低温和霜冻的逐年分布不均匀,出现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结合日常的低温霜冻预报经验,认为有两种典型的环流形势常造成云浮低温霜冻天气,西路或中路南下路径的中等偏强冷空气对云浮影响较大,T639、日本数值预报对预报低温霜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结合单站要素特征,归纳总结出一些低温霜冻预报指标和技巧,这对云浮市的低温霜冻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清远市低温霜冻监测预报系统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根据清远市低温霜冻气候概况,应用1970~2000年的地面和高空气象历史资料作统计样本,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测站的日最低气温和日最低地温的短期预报方程,作定量预报;并根据霜冻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判别预报区内有无霜冻,建立了广东省清远市低温霜冻监测预报系统。用2007—2008年冬春低温雨雪冰冻历史资料进行试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与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 ,建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的概念模型 ,结合预报指标、相关因子普查 ,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广西 89站逐日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及霜冻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6.
酒泉地区区域性短期霜冻预报的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冻是酒泉地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本文通过对环流分型、预报指标筛选、预报量值确定三个方面的探索 ,提出了短期霜冻预报的着眼点 ,由此建立的预报模式 ,使短期霜冻预报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对阿坝州4、5月份的晚霜冻进行了气候学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由逐步判别分析提前4个月发布晚霜冻预报的长期预报方法。此外,还就防御晚霜冻危害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许存平  海显峰  王海玲 《气象》1991,17(4):43-44
本文在分析青海省高海拔农业区霜冻出现规律的基础上,针对易受霜冻危害的关键时段,依次建立了霜冻有无、出现时段和危害程度的长期预报方程。检验和试用表明,方程有较好的预报效果,能为防御霜冻灾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中部寒潮、霜冻天气过程对比分析及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玉琴  曹玲 《干旱气象》2006,24(4):51-56
从天气实况、影响系统、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对1994年5月1~4日和2004年5月1~5日发生在甘肃河西走廊的2次较强寒潮、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此类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0.
李凌  周飞 《广西气象》2002,23(3):7-10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与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对照作为分析依据,建立广西大范围霜冻天气过程的概念模型,结合预报指标、相关因子普查,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广西89站逐日最低温度预报方程及霜冻等级预报。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露霜观测的综合判别技术,2014年在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试验基地建立了近地面温湿度观测系统,利用近地面温湿度、自动气象站以及露霜的人工记录和图像自动记录数据,研究露霜综合判别技术。初步确定草温与近地面露点温度之差为露霜形成的主要判别因子。当草温与近地面露点温度差小于某一阈值时发生结露结霜天气现象,且这个阈值与日最低气温有关。资料分析显示,利用综合指标判别露霜得出结果与实测结果对应较好,一致率达到84.5%。近地面温湿度观测对露霜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1-2008年黑龙江省80个观测站的霜冻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霜冻的分布特征。并且对2001年9月21日出现在黑龙江省的典型的霜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本次过程是由贝加尔湖宽广脊前偏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南下,从而影响黑龙江省。地面为稳定少动的高压系统控制,天气晴好,风力较小,湿度小,晴空静风有利于地面辐射降温,从而造成黑龙江省南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霜冻。  相似文献   

13.
兵团农七师春、秋季气温变化很不稳定,秋霜冻往往过早来临,春霜冻也常常结束较晚,致使历年均有不同程度的霜冻害发生。本文利用该区域霜冻灾害的特征资料进行分析,并提出防御霜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横断山脉地区霜冻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于等于0℃的地面气温作为霜冻的指标,利用1961~2007年横断山脉27个气象监测站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横断山脉初、终霜期和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初霜期以1.09d/10a气候倾向率推迟,终霜期以4.02d/10a的气候倾向率提早,无霜期以4.08d/10a的气候倾向率延长,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差异.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明显提早,无霜冻期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5.
王咏梅 《山西气象》2003,(1):15-15,36
对运城市终霜冻资料时间序列进行了周期分析,再利用基于预测误差平方和(PRESS)准则的逐步回归周期分析方法建立运城市终霜冻预报模型,预测终霜冻出现的日期,经检验和试报表明,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55年广州霜冻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1951~2005年广州霜冻天气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对异常年景的500hPa环流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代至今广州霜冻天气呈锐减趋势,初霜日略有推迟,终霜日提前,霜期明显缩短;近55年来广州霜冻天气具有准2~3年的年际和准13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附近的位势高度偏高(低)、东亚大槽较深(浅)、有(不)利于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广州的霜冻天气偏多(少)。  相似文献   

17.
分析广西初、终霜日趋势变化,确定了初、终霜日早晚预报序列.用F检验的方法,分析500hPa位势高度场与广西初、终霜早晚的相关区,初选预报因子.再用逐步判别的方法筛选部分因子建立判别函数,预测广西初、终霜趋势.  相似文献   

18.
利用焉耆盆地3个气象站1961-2014年的初终霜冻日、无霜期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多项式趋势、M-K检测等统计方法,分析焉耆盆地54a来霜冻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焉耆盆地平均初、终霜冻整体均呈显著线性后推趋势,平均分别后推了3d和21d,终霜冻推后速率大于初霜冻,无霜期呈缩短趋势,平均缩短了18d,具有明显的年代际特征。(2)平均初、终霜冻及无霜期分别于1987年、1985年、1967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初、终霜冻均表现为由提前转为明显推迟,无霜期表现为由延长转为缩短.(3)焉耆盆地特早、偏早初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7%和22%,发生在60年代到90年代,特晚、偏晚终霜冻发生频率分别为4%和11%,多发生在7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各出现一次。(4)终霜日显著推后,无霜期缩短,是今后焉耆盆地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与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承德市各县区初霜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南北县区初霜出现时间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对117个初霜环流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初霜预报的天气概念模型;筛选因子,分县区确立了预报指标;采用概率、指标、数值预报产品相结合的方法及概率区间取值法建立了分县区初霜预报模型;检验表明,该模型对于中重度初霜冻预报准确率可达95%以上,对轻度初霜的预报准确率可达68%以上,无漏报出现。  相似文献   

20.
2011年黑龙江省区域性初霜冻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地面自动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统计比较的方法,分析了2011年9月16-18日黑龙江省中西部发生的一次初霜冻天气过程,并进行了天气学成因探讨,在原有的霜冻预报经验指标基础上得到霜冻预报新的着眼点。结果表明强冷空气是造成霜冻灾害性天气的直接原因,当地面处在高低压过渡带中,k850hpa RH500hpa梯度大值区和地面气压的变化对霜冻出现区域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