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郯庐断裂带中段的水平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布设在鲁东南地区跨越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两期三角点成果,推求三角点位移矢量及水平应变场各项参数.结合地震地质背景对本区自1954年以来的水平形变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郯庐断裂中段处于近东西向的压应力环境中;在本区的沂水、沂南和莒南、临沂附近积累了较大的弹性应变能,因而这一地区可能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山旺火山群位于鲁中临朐-昌乐盆地,东侧紧邻中国东部最大断裂——郯庐断裂中段的沂沭断裂带。在新近纪,郯庐断裂是大陆裂谷,一系列的火山活动改造了这里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许多珍贵的地质遗产。  相似文献   

3.
使用GAMIT/GLOBK处理2013-01~2018-06期间37个AHCORS参考站观测文件,分别获取站点在ITRF2008和欧亚框架下的速度场。利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模拟出的速度场与实际速度场的误差在2 mm/a以内,说明此方法可有效反映该区域的地壳运动情况。采用多尺度球面小波法解算郯庐断裂带南段及周边地区的应变率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除阜阳、徐州、枣庄等地,大部分地区呈面膨胀状态,以东地区大多表现为面压缩状态;应变方向变化异常的地区,均处于面膨胀与面压缩的交界地带;最大剪应变率沿郯庐断裂带南段两侧呈对称分布,西北和东南地区为高值区域,存在着较大的应变积累,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应予以关注;郯庐断裂带南段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且北部存在着拉张,拉张分量向南逐渐递减,在最南部转变为压缩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沂沐断裂带     
《山东国土资源》2004,20(4):67-67
从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汪有一条大的断裂带,称郯庐断裂。郯庐断裂深达上地幔,是世界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平移断裂之一,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属郯庐断裂的中段,1948年地质界前辈李四光教授就指出:“横过山东从南边的沂水到北边的潍县有一强烈的破碎带.这个破碎带显示了新华夏系挤压的特点,形成时代为白垩纪”。  相似文献   

5.
利用江苏省内GPS连续站基线时间序列分析江苏省整体形变状态,由GPS流动站观测资料计算应变率场,并根据跨断层流动水准资料得到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和茅山断裂垂直形变速率,根据以上结果研究江苏省主要断裂2011~2015年的形变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受控于挤压应力场作用,大部分区域应变方向为东西向;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处于南北向拉张挤压梯度带,垂直形变速率处于正常活动水平;茅山断裂的水平和垂直观测结果均反映出该区域为拉张性质。  相似文献   

6.
沂沭断裂带     
从山东郯城至安徽庐江有一条大的断裂带,称郯庐断裂。郯庐断裂深达上地幔,是世界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平移断裂之一,是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断裂的重要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属郯庐断裂的中段,1948年地质界前辈李四光教授就指出:“横过山东从南边的沂水到北边的潍县有一强烈的破碎带,这个破碎带显示了新华夏系挤压的特点,形成时代为白垩纪”。沂沭断裂带的航磁场特征明显,在卫星照片上影像清晰。它南起郯城,北入渤海,纵贯山东中部,将山东分为东、西两个地块。它大致沿沂河、沭河及潍河河谷分布,呈北东10°~25°方向延伸。它南窄北宽,北段宽达60km,…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多道维纳滤波方法在处理前兆观测资料中的应用,并以安丘台的水准测量资料为例,分析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并讨论了郯庐断裂带中段在唐山地震前后应力状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在我省的一部分。郯庐断裂自从1957年航磁首次发现以来,引起了地质界的重视,有人认为郯庐断裂是我国东部一条北北东向切割上地幔的深大断裂,其长度远远超出了郯城至庐江的范围。而沂沭断裂带又是郯庐断裂露出最好的一段,是揭示郯庐断裂奥秘的一个窗口。前人曾做过大量地质调查工作,是研究程度较高区段。早在1948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指出:“横过山东从南边的沂水到北边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传统基于重力场数据一阶导数定义的总水平导数和解析信号振幅存在无法均衡深浅异常振幅的问题,应用重力全张量梯度数据,提出改进的倾斜导数地质体边界识别方法NTDM。经模型验证,NTDM在收敛性、抑噪性和边界识别精度方面均有提升。利用NTDM将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划分为14个边界较为清晰的构造单元,借助垂线偏差数据对郯庐带中南段的构造应力场和壳幔密度差进行反演。结果显示,二者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空间上显著相关,构造应力最大差异值约为16 MPa,壳幔密度差约为0.2 g/cm3,构造应力等值线密集处与构造单元划分的边界以及地震分布情况对应较好。郯庐带中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EW,南段主应力方向以EW-NWW为主,总体呈EW向,与震源机制解、地应力测量和GPS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渤海郯庐断裂西支是指郯庐断裂渤海段西侧分支断层,其形成演化对前新生代地层展布和潜山构造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基于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渤海郯庐断裂西支构造特征、成因演化模式,以及对潜山形成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喜山早期多期叠加活动的特征,喜山晚期活化作用弱,整体隐伏于新生代沉积物之下;②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具有显著的分段性,被近东西向断裂分割成北、中、南3段,各段在关键地质时期构造变形型式和强度存在一定差异;③印支期不均一南北向挤压所导致的走滑转换是渤海郯庐断裂西支的启动机制;④渤海郯庐断裂西支在印支期-燕山早期走滑逆冲活动及伴生褶皱是控制潜山地层展布及渤中19-6等潜山构造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可以为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 NNE向断裂带呈现右旋,NWW EW向断裂带呈现左旋。各个次级块体的主压应变应力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边界断裂带现今应变应力状态页不相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以压性为主,具有应变能积累显示,但是应变率相对较小,应变能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期绝对重力与相对重力联测资料,获取不同时空尺度的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周边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计算不同深度的重力变化,结合区域地质构造,从深度层次的横向变化与时间尺度的纵向变化2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重力变化主要由中、上地壳密度变化或断裂构造活动引起。沿郯庐断裂带苏皖段走向断裂活动分布不均,受周边深大断裂带交切作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淮阴-响水口断裂、滁河断裂等深大活动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局部重力变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沿断裂带走向分布有明显的重力变化梯度带;郯庐断裂带郯城-泗县段、大别山构造带霍山-六安及江苏溧阳-镇江地区在小波细节动态变化中存在重力变化梯度带异常区,但强度不高,考虑到多条深大断裂交切于此,后期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郯庐断裂中段沂沭裂谷系的构造作用与岩浆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沭断裂带是郯庐断裂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深对其研究,无疑有助于对郯庐断裂带的深入了解。近年来随着地质理论的发展,广大中外地质、地球物理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郯庐断裂带进行了大量专题性和综合性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但对其形成时代,空间展布,活动方式、演化机制等重要问题尚存有争意。有些研究者认为沂沭断裂带为中生代大陆裂谷,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沂沭断裂带及其毗邻地区为一中生代大陆裂谷系,进一步将这个裂谷系划分为轴部、鲁东、鲁西三个裂谷带。在这个裂谷系内地貌  相似文献   

14.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磁特征与深部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地球物理场的分界线。它在磁场上呈现出一条NNE向线性正磁异常带,它的重力场特征表现为规模较大的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在断裂带的两侧,其区域磁场、区域重力场无论是场值大小,还是异常规模以及各异常的展布形态等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地球物理特征揭示郯庐断裂带深部构造,为研究重点矿产分布规律及地震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沂市地处郯庐大断裂带中段,地质构造运动强烈,灾害易发区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5%,地质灾害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临沂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连续6年保持地质灾害"零伤亡",被国土资源部表彰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利用大地测量资料(水平形变资料)推求断层走向滑动分量方法的设想;推导了该方法中有关断层走向滑动条件式的若干形式;利用跨越山东境内郯庐断裂带部分地区的二期三角测量资料进行了试算,提出了在郯庐断裂带南段的郯城附近,在所求得的断层走滑分量精度范围内,在统计的意义上,郯庐带在测量间隔的近二十年间,可能存在有右旋的走向滑动。  相似文献   

17.
利用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霍山窗”区域的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运用断层形变累积率及年滑动速率比方法计算各测线近20 a的观测数据,研究区域内断层活动及能量积累的整体空间演化特征,梳理各测点所跨断裂带的断层形变特征及变化过程,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的角度探讨断层活动特征与安徽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1)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断层形变累积率总体高于“霍山窗”区域,震前存在高值聚集、区域分界、高密度低值梯度带等特征,显示震前的应力积累背景;2)安徽地区断层活动明显受郯庐断裂带整体活动的影响,区域性差异和阶段性变化显著;3)断层形变的年滑动速率比异常对地震活动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主要表现为震前2个月~1 a的高值异常及多个测点的群体性异常等特征,随着震级的增大,异常分布范围和变化幅度均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及邻区近50 a的地震数据,在定量分析区域最小完备震级Mc和推导b值计算的极大似然法基础上,重点研究G-R关系,尤其是b值时空分布演化特征,并依据b值指示意义进行5级以上地震关联性和断裂带影响区域的构造应力分布状况分析.结果显示,依据b值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区中强地震发生时段与中短期b值下降时段关联...  相似文献   

19.
根据苏鲁皖地区1953~1995年多期精密复测水准资料,以及地质地貌构造背景,研究了苏鲁皖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及郯庐断裂中南段现今的活动特征,获得如下结论:(1)横穿本区的郯庐断裂带的活动直接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活动;(2)郯庐断裂的活动特征为张压交替;(3)约自1953年开始,苏鲁皖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顺序为张→压→张→压;新的“压”性运动约始于1993年,目前正在加强;(4)郯庐断裂带近期运动性质为左旋走滑;(5)张、压运动并不处于同一方向上(彼此相差约45°)。  相似文献   

20.
对于水平位移矢量的调整,本文试图从伪位移中分离出系统误差,根据“地面无位移的三点求出的系数相等”的原理计算缩放系数入,旋转系数α,按偶然误差之和为零的原则计算重合点的重合误差,用以改正伪位移,获得调整后的位移矢量。 文中以鲁东南地区跨越郯庐断裂的一片二等三角网为例,调整其位移矢量、计算剪应变量,分析该区城二十年来地壳形变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