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了研究轨道交通中几种典型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本文通过室外模型试验,以振动加速度级作为振动评价标准,对其做出分析并给出相应评价。结果表明:(1)土体振动主要是由中低频振动波引起的;(2)对比分析几种典型连续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空沟>地下连续墙>碎石填充沟>橡胶填充沟;综合考察几种非连续隔振屏障得出:混凝土桩的隔振效果优于隔振井;隔振效果优劣比较为:混凝土实心桩>混凝土空心桩>PVC空井>碎石填充井>橡胶填充井;(3)对于单排混凝土空心桩,空心率越大,隔振效果相对越差;空心桩内部形状的改变对隔振效果影响不大,外部形状的改变对隔振效果有一定程度影响,但效果不显著,且桩体外截面为方形时的隔振效果较圆形差。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均质地基中各参数变化对土体振动响应和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二维均质地基计算模型,分析空沟尺寸、激振频率等对土体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土体弹性模量、密度及泊松比下的振动加速度差异。结果表明,空沟深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空沟深度越深,隔振效果越好;空沟宽度对隔振效果几乎无影响;弹性模量对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较密度大,且弹性模量越大,隔振效果越差;密度对土体振动加速度和振幅衰减系数的影响较小;泊松比对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大于密度,但低于弹性模量,泊松比越大,振动加速度越小,隔振效果越差;激振频率越大,空沟隔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3.
高铁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空沟填充沟是高速铁路有效的屏障隔振方式之一。文中以饱和土2.5D有限元理论为基础,考虑轨道和路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建立轨道-路基-填充沟数值计算模型,编制FORTRAN计算程序,分析列车在低速和高速运行条件下填充沟的隔振性能及设计参数对隔振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填充沟对沟后区域隔振效果较好,且高速列车的隔振效果优于低速列车;隔振后振动频段范围变化不大,但原频段振动竖向加速度幅值有较明显衰减;隔振后加速度振级下降约20 dB,加速度衰减系数衰减至隔振前的0.1倍;填充沟的弹性模量、埋深以及埋置位置对隔振效果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结合振动波在土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在传统矩形空沟的基础上,设计6种不同截面形状的新型空沟。通过有限元建立各种新型空沟在不同面积、不同空沟排数及不同截面形式等工况下的隔振模型,研究各新型空沟在均匀、各向同性的弹性半空间下对地表稳态垂直简谐激励的隔振效果,从而探索如何通过改变波的传播方向、削弱波在原方向上的传播能力等措施,提高空沟的隔振效果。数值分析结果表明:(1)新型截面空沟在沟后绝大多数位置的主动隔振效果优于传统矩形空沟。当截面斜边设置在靠近振源侧时,更有利于提高主动隔振效果,其中右侧直角梯形截面空沟的主动隔振效果与传统矩形空沟相比,沟后平均竖向隔振效果可提高10.2%,水平隔振效果可提高8.4%;(2)增加空沟的排数能有效改善各截面形状空沟的隔振效果,但是当排数超过2排时,继续增加空沟排数对水平方向主动隔振及竖向被动隔振效果的改善不显著;(3)增加截面面积未能有效提高空沟的隔振效果,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减弱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5.
双线地铁运营隔振沟屏障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双线地铁运营时隔振沟的减振效果,基于2.5维有限元法建立双线地铁列车-轨道-地基土体耦合分析模型。模型克服现有研究将轨道结构简化为弹性地基欧拉梁的缺陷,引入实际钢轨动力学参数,实现双线地铁列车荷载下隔振沟对周围地基的隔振效果分析,比较空沟、填充沟两种不同隔振措施的减振特性,并对填充沟隔振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线运营地铁荷载下,空沟隔振作用体现在沟后范围内,填充沟减振范围更广且效果更好,相比空沟更具工程实用性;填充沟在沟深较小时也能发挥良好的减振作用,增大沟深、沟宽均可有效提高减振效果。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双线地铁隔振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引起的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对策来减小其危害。采用空沟隔振施工方便,隔振效果能得到保证,故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空沟隔振的效果进行数值分析。计算模型采用无限元和黏弹性边界吸收振动波,减小边界反射波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文中引入参数ARF来评价空沟的隔振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空沟尺寸及不同的荷载频率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可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引起的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工程对策来减小其危害。采用空沟隔振施工方便,隔振效果能得到保证,故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使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空沟隔振的效果进行数值分析。计算模型采用无限元和黏弹性边界吸收振动波,减小边界反射波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文中引入参数ARF来评价空沟的隔振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空沟尺寸及不同的荷载频率对隔振效果的影响,可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肖慧娟  董尘 《地震工程学报》2021,43(6):1419-1428
为研究高速列车作用下,层状地基中空沟对场地振动的隔振效果,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有限元法,对建立完善高速车辆-无砟轨道-地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设置空沟对场地振动的影响,并探讨了空沟的深度、位置、宽度以及列车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空沟加强了沟前场地的振动,但可使空沟后方地基的竖向和水平振动水平大幅减小,但在特定位置存在振动放大区,引起隔振效果减弱;过浅或过深的空沟均不能达到最优隔振效果;对于在线路旁需要特殊隔振的场地,存在一个适用于其本身的空沟最佳位置;空沟的宽度对隔振效果无明显影响;空沟对更高速度运行列车引起场地竖向和横向振动的隔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动力机器运行和车辆行驶等会产生振动污染,危及邻近建筑物安全和干扰精密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等。这些振动污染可通过在地基中设置空沟的方式来降低或消除。针对饱和地基上明置动力机器基础的环境振动影响及空沟近场隔振问题,进行了饱和地基上空沟近场隔振的现场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无量纲化分析;基于饱和土半解析边界元法,分别推导了动力机器基础环境振动影响和空沟近场隔振的边界元方程;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空沟对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影响的隔振效果,分析了空沟深度、宽度和距振源距离对其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沟能够有效的降低动力机器基础的环境振动影响;空沟宽度对其隔振效果影响相对较小,而空沟深度对其隔振效果影响较大,为获得较好的隔振效果,空沟深度建议取1倍Rayleigh波波长;空沟距振源距离对其隔振效果也有较大影响,距离越远则隔振效果也越好,当被保护建筑距振源较远时,建议空沟在被保护建筑附近设置。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空沟隔振系统会由于共振现象而出现隔振效果劣化的现象,在工程设计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轨道交通连续型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通过Abaqus有限元数值方法,对空沟、填充沟等连续型屏障的隔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隔振屏障前侧振动加强,屏障后侧存在较好地隔振效果,屏障参数的变化对屏障前振动加强效果的影响较小,部分屏障参数的变化对屏障后侧隔振效果存在影响;屏障的隔振性能随屏障深度的增大而增强,受屏障宽度的影响较小;橡胶板墙隔振性能较差,空沟和混凝土板墙的隔振性能较强,空沟的隔振效果强于混凝土板墙;屏障距离路基越近隔振效果越好,建议工程上应用屏障隔振时,屏障靠近路基设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波函数展开法结合格拉夫加法定理分析单排实心弹性桩的SH波散射问题,通过改变单一变量,分析桩土剪切模量之比、桩体个数等因素对排桩隔振的影响效果,得到如下结论:当无量纲频率为低频和中频时,排桩后无量纲位移曲线在无限远处趋于0,随着桩体根数的增加隔振效果逐渐提高;在排桩后0~70a(a为桩径)范围内无量纲位移之比变化幅度较大,且不稳定,隔振效果较差;当桩土剪切模量之比小于500时,在250a~380a范围内减隔振效果较好;当桩土剪切模量之比大于或等于500时,隔振效果并不会随着其增加而大幅增加,即此时可将桩体认为是刚性桩体。当无量纲频率为中频时,在100a~120a范围内隔振效果较好,之后此范围内无量纲位移之比先骤升后逐渐下降,但当无量纲频率上升为高频时,各桩体根数下排桩隔振效果相差不大,且会在距离排桩更近处就已经达到很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精密仪器振速控制要求,提出“群桩基础+隔振排桩”与空气弹簧的两级组合隔振措施。主要研究路面移动车辆荷载经过时,第一级隔振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实测土体小应变动力参数,通过编写车辆-路面耦合单元(VRI)子程序引入路面不平顺,并基于三维有限元法建立了道路-排桩-地基动力模型。将模拟振速经1/3倍频程滤波与实测进行对比,并对隔振排桩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级隔振体系可满足VC-E微振动控制要求;排桩的间距、桩长和排数是影响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且竖向隔振效果较水平向好。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环境微振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层状地基的分界面对于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采用模型试验,选取三种不同深度的空沟,分别为小于分界面深度和等于分界面深度以及超过分界面深度的三种深度,分析在改变空沟宽度、空沟位置(固定振源即传感器位置,仅改变空沟所处位置)以及激振频率时对三种深度空沟隔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宽度和激振频率发生改变时,深度等于土层分界面处深度的空沟隔振效果变化最不明显;当宽度和空沟位置发生改变时,沟深小于分界面深度的空沟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在激振频率的改变下时,沟深大于土层分界面深度的空沟所受影响最大;当固定其余参数,逐渐增加空沟深度时,深度在变化到分界面处时会有Ar值发生增加现象,该现象受到激振频率影响,激振频率越低,则上升幅度越大,低频的上升区间也最长,即Ar值从出现上升趋势至恢复减小趋势的距离为上升区间。综上结论,在选择隔振沟时应注重上述因素的影响,合理设计隔振沟,使其达到最佳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工振动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环境污染,被列为世界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各种形式的人工振动都涉及弹性波的产生和传播,在既有振源与保护区之间设立屏障来切断弹性波的传播路径,衰减振动能量,降低振动幅度,是目前国际上普通采用的隔振措施。屏障按几何构造可分为两类:连续屏障和非连续屏障。对国内外两类屏障的隔振理论和试验研究进行简述,得出的结论为:(1)连续屏障隔振效果好,但对于低频振源,屏障的深度需达到十几米以上(近似于R波的半波长),在软土和高地下水位地区的工程造价非常高,施工难度也非常大;(2)非连续屏障施工方便,不受深度和场地的限制,不需要进行额外的支护和维护,多排非连续屏障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今后应注重和加强多排非连续屏障隔振的三维理论分析和吸振新材料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The three-dimensional problem of isolation of vibration by a row of piles is studied numerically on the basis of a model replacing the row of piles by an effective trench in order to reduce the modelling complexity. The analysis is accomplished with the aid of an advanced frequency domain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which is used for both the infilled trench and the soil medium in conjunction with a coupling procedure based on enforcement of equilibrium and compatibility at the trench–soil interface. Linear elastic or viscoelastic material behaviour is assumed for both the piles and the soil. The piles can be tubular or solid and have circular or square cross-section. The vibration source is a vertical force, harmonically varying with time, and the row of piles acts as a passive wave barrier. The effective trench model is constructed by invoking well known homogenization techniques used in the mechanics of fibre-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its accuracy is compared against a rigorous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modelling each pile separately in full contact with the soil medium. On the basis of the effective trench model, the screening effectiveness of a row of piles is studied through parametric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某高精密设备平台基础隔振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某高精密设备平台基础隔振实际工程,基于UPFs(User Programmable Features)二次开发特点,提出考虑基础-地基-基础动力相互作用计算基础隔振分析的三维有限元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动力机器、周围地基以及高精密设备平台基础作为完整的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三维紧支黏弹性边界单元模拟半无限地基辐射阻尼效应和远场介质的弹性恢复性能,并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实现。进而基于最小二乘方法回归分析得到振动衰减关系曲线,通过其与数值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计算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针对此工程场地条件建立隔振沟减振隔振措施的有限元模型,并对隔振沟影响因素的减振效果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隔振沟的位置、深度以及长度是实际工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合理的选取可获得较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三维层状地基空沟主动隔振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薄层法在研究层状介质中波的传播问题的高效性、边界单元法处理无限域问题的精确性,结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三维层状地基薄层法基本解答,建立了基于三维层状半空间薄层法位移基本解答的半解析动力边界元法。该方法可有效的分析多层场地的动力问题,解决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同时分别对粘弹性上软下硬地基及上硬下软地基的三维空沟主动隔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情况下采用空沟屏障隔振均可以取得一定的隔振效果;同时,地基分层参数对空沟隔振体系的隔振效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室外试验的方法并绘制二维等值线图以及将波长和双桩变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来分析瑞利波通过双桩时周边土体振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桩间、桩前存在振动加强的现象,其中桩间以及桩角处振动强度最大;桩长与波长的比值的增加会使得桩前、桩间土体振动加强,同时也会使得双桩的隔振效果提升。当比值为0.691~0.781的范围内时,各点处变化幅度趋于平缓;桩间距的增加会使得双桩失去相互影响作用,当桩间距与波长的比值在0.34~0.42时,桩前、桩间以及桩后的Ar值趋近于1,即不存在振动加强以及衰减现象;桩径的增加可提升双桩的隔振效果,同时随着桩径与波长的比值增加,桩前、桩间的Ar值均有较小幅度的增加;振源距的增加会使得双桩的隔振效果增强,随着振源距与波长的比值的增加,桩前的Ar值降低了0.13左右,桩间仅仅降低了0.068左右,而桩后的Ar值降低了0.108左右,隔振效果增强,但增强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