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以宁波市现有城镇布局为基础,从空间分布和地理分布两方面,对宁波市城镇体系的地域空间结构进行评价,提出了21世纪宁波市城镇体系合理发展与布局设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从阐述本地区资源开发、交通运网和城镇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布局的变化,提出了西北地区“三角两轴两疆”的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战略格局,得出了资源,交通、城镇的相互作用与布局的演变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空间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工业企业区位和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地理学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协调工业区位选择与城镇体系布局,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空间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现实意义重大.在初步探讨了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耦合的价值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以洛阳市为例,讨论了不同时期内洛阳市工业布局指向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以部门和典型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调查大型工业企业近期研发和管理、核心生产、配套企业等生产链不同环节的布局区位指向,分析其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近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取向的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同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模式的耦合关系不尽合理,这不仅对城镇体系的完善、也对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基于此,提出符合城镇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城镇体系布局意向及其对工业发展区位的期望,分析了在符合企业意愿和政府作为的基本前提下,引导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向距离中心城市30 km县城集聚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从中心城市与县城的快速通道建设、政府补贴弥补土地价格差价、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华蓥市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制约华蓥市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镇凝聚力不强,城镇彼此联系不密切;城镇体系结构初具形态,但不够完善;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松散,缺少有序的分工协作;城镇发展迅速,但呈现出无序的状况,空间分布零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城镇体系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和完善城镇体系结构的措施,使华蓥市城镇能够形成规模等级结构层次分明、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分布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实现华蓥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玲  谢正观 《干旱区地理》2007,30(2):301-306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强烈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自然约束条件,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干旱区城镇体系构建的优化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区域的范围大小。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非均衡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开发区,构建合理的“集聚型城镇体系”是符合干旱区的最佳选择。结合阿拉善左旗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行分析,提出其未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与优势区位优先开发的道路,通过功能分区、“轴线”的打造、“极点”的快速壮大加快空间集中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我国运输通道的结构构成、区域差异和性能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生产力布局、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和外向型经济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运输通道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及其制约因素,探讨2000年我国运输通道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7.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新时期各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文章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地方实践,聚焦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目标指标、重大格局、分区布局、工程体系等规划重点、难点,提出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具体概括为:按照"六步走"的整体思路,围绕"四个维度"目标体系,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推进"重大格局—分区布局—重大工程"3个层次空间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单元尺度重点项目、场地尺度工程措施"3个尺度工程体系布局。  相似文献   

8.
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新时期各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迫切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支撑。文章从探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为指导,融合景观生态学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结合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地方实践,聚焦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目标指标、重大格局、分区布局、工程体系等规划重点、难点,提出了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具体概括为:按照“六步走”的整体思路,围绕“四个维度”目标体系,聚焦生态、城镇、农业“三大空间”,推进“重大格局—分区布局—重大工程”3个层次空间布局,形成“格局尺度重大工程、单元尺度重点项目、场地尺度工程措施”3个尺度工程体系布局。  相似文献   

9.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运用分形理论,以典型干旱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县域城镇体系──定西县为例,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镇首位度大,中间城镇缺失;城镇体系呈明显的线状分布,主要城镇均分布在几条地理要素上,即祖历河流域和陇海铁路、国道312线,交通网络不畅达,各城镇之间联系不紧密。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依据,采用平均距离摩擦指数和成本加权距离改进现有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引力模型和场强模型,定量分析城镇间的空间联系和组合特征,进而明晰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对改进的模型进行运算,实现了对非均质情况下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能够反映临安市的城镇体系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济源市区位条件和区域布局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济源市产业布局和城镇体系进行了战略探讨。提出将全市划分为以市区和周围工业小区构成的核心区,南部农业、工业、环保外围区,北部农业、工贸、旅游外围区,市区边缘农业、工贸外围区;并构想了以市区为中心的三级城镇体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形理论的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城镇体系具有自分形性。运用分形理论,对新疆干旱区绿洲城镇体系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和空间布局均符合分形的特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的分形结构在空间上是从核心城市向边缘地区扩散发育的分形结构;第二,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空间城镇分布情况只在局部空间存在分形,空间结构虚有框架但缺乏内部联动,整体结构不佳;第三,新疆绿洲城镇体系等级结构较为松散,首位度过高,人口金字塔呈"倒三角"结构,城镇体系发育不成熟,交通可达性对分形具有缓冲的效果;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来主体功能区思想,对城镇体系结构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浅谈国土规划中城镇布局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镇布局与国土规划的关系国土规划是对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部署,要求在最有效地开发、利用一定地域范围国土资源的基础上,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人口分布以及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关系。城镇体系是一定地域内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布局则是指城镇在一定地域内的动态分布,即城镇的具体位置、形式、规模、发展方向。分析一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依照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方向和区内各种建  相似文献   

15.
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1,24(4):321-326
清代以来,新疆城镇体系开始了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喀什噶尔、伊犁和迪化为中心的3大城镇群落,为奠定了今天新疆城镇体系的主要框架。其城镇的特点为规模大、密度高。清代早期的城镇功能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以后逐渐具备了经济、文化、交通等综合功能。城镇形态的演变模式为块状-条形状-块状的发展过程,且多具有双城形态,区分为满、汉两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平原地带的城镇多呈出矩形;山麓城镇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不规则的城镇形态。城镇布局模式主要为天山为界,南疆呈环状结构,偏重与以喀什为中心的西半部;北疆呈现出“工”字型结构,以天山北麓的城镇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中心地理论提供了研究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和等级结构的方法,对农村地区集镇体系研究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对江苏省赣榆县和灌云县集镇体系的基本结构、形成机制及现伏集镇体系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二县集镇体系布局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7.
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识别方法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了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定量化识别方法。该方法包含3个步骤:一是通过人口、产业或交通优势度的分析,识别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城镇或城镇集聚区(空间节点)。二是以空间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及其未来发展变化情况为依据,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空间联系)。三是确定城镇空间影响范围,进而确定城镇空间体系的整体架构(空间圈域)。以广西西江流域7个地级市为例,运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及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区域城镇体系产生的影响,对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地理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出发,本文以诸城市为实验样板,对即将在我国全面开展的中小城市市域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理论要点。第一,如何运用地理区位论来分析区域条件和划分经济腹地;第二,对城镇体系布局和空间经济组织从理论上予以探讨,提出方向;第三,对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并用城乡再生产模式预测了九十年代城市和区域的合理产业结构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9.
300 BC-1900 AD无定河流域城镇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佟彪  党安荣  许剑 《地理学报》2019,74(8):1508-1524
通过分析和整理从战国中晚期(约300 BC)至清末(约1900 AD)无定河流域历代县级及以上城址的位置、兴废年代数据,结合行政区划沿革、经济社会发展、政权更迭等资料,分析流域城镇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表明:① 受气候周期性波动影响,无定河流域城镇的兴起与衰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城镇几何中心的移动轨迹具有明显的“西北—东南”向潮汐性运动特征;② 城址存续年限普遍较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流域内曾存在过4个阶段性中心城镇,中心城镇移动的方向和过程与城镇几何中心的潮汐性移动过程趋势一致;③ 流域城镇空间格局可分为3种类型,即秦汉与隋唐时期的沿河流谷地分布,宋、明两代的沿边境线与长城分布,以及元、清两代集中于流域下游分布。流域城镇未来的发展布局应重视气候变化对城镇分布的长期影响,关注区域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安排城镇体系发展规模与布局。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市群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的关联分析是揭示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作用关系的重要切入点。采用等时线叠置法和指标分区法,分析了武汉城市群交通可达性及交通优势度与城镇空间扩展的时空格局、关联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空间扩展具有内在联系,呈现出互动耦合、协同演进格局。从作用机理来看,交通运输体系通过直接效应、外部效应和乘数效应对城镇空间扩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城镇空间扩展在“量”和“质”上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刺激并保障了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两者相互反馈、相互依赖。从政策启示来看,交通运输体系的空间不均衡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制定差别化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完善一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是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