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火山喷发对全球环境,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爆发性火山喷发将大量的岩浆及火山气体由地球内部喷至大气圈的平流层,改变了大气圈的成分,导致太阳总辐射下降,造成地表温度降低,同时火山气溶胶又促进了平流层多相反应过程的发生,进而造成火山喷发的气体及其气溶胶对臭氧层的破坏,因此认为,火山喷发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张家口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喷发对古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正府  刘嘉麟 《岩石学报》1998,14(3):318-331
本文在详细地研究了张家口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喷发物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学及大气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套系统估算火山喷出气体及气溶胶总量的程序与方法,并对张家口中生代火山喷出气体的种类、总量及气溶胶总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火山硫化物气体转化为火山硫酸盐气溶胶的光化学过程及可能途径。在分别研究了本区火山喷发导致的“阳伞效应”与“温室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火山喷发对地表温度的综合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张家口中生代火山盆地火山喷发向当时大气圈中输送了约9.96×1010kg的硫酸盐气溶胶,它们能导致当时北半球范围内太阳总幅射率降低0.81%~3.60%,最终造成地表温度下降约0.81℃~3.6℃。  相似文献   

3.
郭正府  刘嘉麒 《地学前缘》2002,9(4):312-312
近年来 ,在辽西热河群湖泊相沉积物中发现大量保存完美的脊椎动物化石 ,这一发现轰动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生物学以及地质学界。近期研究表明 ,这些数量大、门类多的脊椎动物化石层是同时期大规模中酸性陆相火山喷发的灾变记录 ,认为由于突发性陆相火山活动向大气圈输送的大量有害气体及其形成期气溶胶导致古气候大幅度快速变化 ,最终造成生活在陆地和空中的脊椎动物集群死亡。但是本区生活在淡水湖底的水生爬行动物 (如满洲龟和满洲鳄等 ) ,由于它们不与周围地区陆相火山喷出的气体直接接触 ,同时湖泊对大气圈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明显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4.
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脱气率和脱气量的估算方法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前人使用的火山喷发过程中岩浆脱气率和脱气量的估算方法进行了评述,并介绍了如何利用岩石学方法估算火山喷发不同阶段岩浆脱气率和脱气量的具体步骤,同时以镜泊湖地区全新世火山为例说明利用该方法估算的具体过程。估算结果表明不同气体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的脱气率是不同的,不能用包裹体中挥发分相对含量的高低来判断火山喷发所释放到大气圈中的气体类型和质量。该方法对火山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超级火山喷发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剧烈改变区域地形地貌,引起全球性气候巨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宜居环境的严重威胁。因此,剖析地质历史上的超级火山喷发事件及其环境效应,将有助于我们预测和应对未来可能的超级火山喷发及其造成的自然灾难。本文从超级火山和超级喷发的定义入手,重点介绍超级火山喷发的固相和气相产物、如何鉴别地质历史上的超级火山喷发、以及超级火山喷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由于最近一次超级火山喷发发生在2.6万年前的新西兰,人类文明并没有经历过超级火山喷发,科学家们主要通过二十世纪以来有记录的小型火山喷发、冰芯和年轮记录、火山-环境-气候模型等来推测、反演和模拟超级火山喷发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超级火山喷发产生的碎屑熔岩流和岩浆房塌陷产生的破火山口给周边地区环境造成直接的摧毁;进入平流层的火山气体经过物理化学变化形成气溶胶,有效的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导致长达数年的区域甚至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和降水减少。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数值模拟和推演,但超级火山喷发的影响仍然是难以估计的。特别是超级火山喷发发生的季节和地点会带来不同的火山-海洋-大气-植被耦合效应,导致不同规模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未来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五大连池老黑山火山弹和喷发柱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山喷发是一个气体、液体和固体混合物的复杂的流体动力学过程。正确理解这个过程是研究火山喷发的关键因素。Eject和Plumeria软件可以很好地模拟现实火山喷发过程中火山弹和喷发柱的动力学过程。在详细调查五大连池老黑山地区火山弹、火山碎屑物和整理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Eject和Plumeria软件对老黑山火山的火山弹和喷发柱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老黑山火山喷发的火山弹喷射最大高度为530 m,喷射角度45°时喷射水平距离最远为1 000 m,喷发柱最大高度为4.7 km,喷发柱半径为2.3 km。通过对其喷发规模和火山灰构成比例的探讨,认为老黑山火山喷发属于镁铁质火山小型喷发,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7.
近15年的经验证明充分监视的火山出现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前兆”),可及时识别不稳定状态,随着不稳定体系的前进发展,火山喷发的可能性逐渐增加。然而,至今为止已在频繁喷发的火山中取得了真正成功的火山预测,例如,反复的流体熔岩喷发(Kilauea)或当粘性熔岩丘增长期间频繁的中等爆发(St. Hclens山脉)。长期休眠的火山,可能发生最危险的高能量爆发式喷发。火山学家能很容易地识别这种不稳定状态,但是他们却不能预测火山喷发的时间,甚至不能确定这种“危机”是否随着喷发而终止。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每年有50座左右的火山喷发,这些火山排放出数百万吨的尘埃、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层。通过卫星测定这些火山喷发物的行踪和用计算机模拟全球气候变化,科学家们正在建立这样的个例,在建立长期天气类型时,火山的确是一个重要(但一直被忽略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公元946年的长白山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Millennium Eruption,ME)形成的火山碎屑堆积物体积高达100~172km3,并可分为大规模的ME-Ⅰ和小规模的ME-Ⅱ两个喷发阶段。通过对围绕长白山天池火山53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火山地质测量(单元构成、垂向堆积序列和堆积特征),结合筛析法粒度分析、偏光显微镜成分分析,刻画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特征,探讨了相和亚相划分,并建立了火山碎屑流搬运和堆积模式。根据火山碎屑的堆积特征,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分为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包括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火山碎屑流冲击扇相(包括扇头亚相和扇体亚相)等两相四亚相。峡谷充填火山碎屑流相主要发育在天池火山锥体周缘距离喷发中心8~23km左右范围内(坡度在15°~60°之间)的火山U型谷中;火山碎屑流冲积扇相主要发育在距离喷发中心23~45km左右范围内,地形相对平缓的熔岩台地处(坡度在5°~15°之间),火山碎屑流的搬运不受地形限制,一般形成较大纵横比扇状堆积。块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体亚相以块状混杂堆积为主要特征,而层状峡谷充填亚相和扇头亚相则以多火山碎屑流单元垂向叠加为主要特征。多单元叠加现象是由搬运过程中火山碎屑流单元发生分离增生作用形成。根据火山碎屑流的最大分布范围和厚度,如果再次发生与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类似规模的普林尼式喷发,至少距长白山天池火山喷发中心45km范围内具有巨大的火山碎屑流灾害风险。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长白山千年大喷发火山碎屑流堆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相变规律,对火山碎屑喷发灾害的预防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喷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野外调查及火山喷发观测记录入手, 结合国内外火山研究的新进展, 在火山成因类型、喷发方式及喷发前兆等方面讨论了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喷发特征。指出老黑山、火烧山的火山成因类型属于单成因火山, 喷发方式不是简单的中心式喷发, 而是经历了裂隙式喷发后转为中心式喷发。通过火山喷发观测记录的分析及与国外火山对比, 揭示出此次火山喷发是有前兆的, 其前兆特征对监测预报未来火山喷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五大连池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喷发过程和喷发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锦章  陈洪洲 《地质论评》1999,45(7):378-383
本文概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中两座近代火山老黑山、火烧山的基本情况,浮岩碎屑堆积物和熔岩流的分布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证了老黑山火山不是单成因火山,火烧山可归属为单成因火山;火山喷发活动过程的特点是先裂隙式喷发、后转为中心式喷发;浮岩碎屑喷发是同岩浆喷溢伴随发生的。并同冰岛拉基火山(Laki volcanoes)、美国夏威夷火山及意大利斯通博利火山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应把中国黑龙江五大连池老黑山火山喷发类型命名为“五大连池老黑山型”,即一种兼有上述火山的特点,又同它们有明显差别的新的火山喷发类型。这种观点对于评估五大连池火山再次喷发的危险性和预测预报火山灾害,以及丰富对火山喷发类型的认识均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托尔巴奇克火山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位于堪察加半岛的新托尔巴奇克山是世界上有史以来仅遥六个大裂隙喷发的火山之一,也是迄今对喷发研究得最为详尽的三个火山之一。本文从喷发活动、玄武岩、气体成分与升华物,喷发区地球物理特征,喷发预报,地震,形变及喷发机制等方面综合论述了该火山的观测观察成果,并指出这些成果对我国火山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山气体喷发量的一种计算方法———以汉诺坝浮岩为例夏成朱永峰王海华鲍景新(北京大学地质系,北京100871)关键词浮岩二相分流气体喷发量以火山方式将地幔气体排出是地球内部向地表输出的一条重要途径。火山喷发过程中流体(岩浆及地幔气体)带出大量动能,喷出...  相似文献   

14.
火山喷发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锋  潘懋 《地质论评》1999,45(7):63-71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能和热量释放的一种形式,火山喷发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即:灾害效应和资源效应。一方面,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不仅对人类产生直接危害,而且还会诱发次生灾害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其中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火山灾害有熔岩流、火山碎屑流、火山泥流和火山海啸。另一方面,火山活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魏海泉  Melnik  O  刘永顺  Barmin  A  Sparks  RSJ 《岩石学报》2006,22(12):3007-3013
在圆柱形火山通道的下部,岩浆上升速度与岩浆粘度、密度及压力有关。这时的流体动力学过程可以应用一般的牛顿流体模型。火山通道中部气泡化岩浆上升时,液相和气相的转化符合质量守恒方程,混合相总体符合动量守恒方程。其中气泡形成与生长过程符合达西定律与数密度方程。在火山通道靠上部的碎屑化带里,不同组分符合质量守恒方程,混合相总体符合动量守恒方程。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通道直径是62m。岩浆房内的岩浆含有约3%体积百分数的气泡,气泡体积在65%时岩浆破碎,颗粒离开通道时的速度是145ms~(-1),而气体离开通道时的速度是170ms~(-1)。气体颗粒分散相出口压力是12.2MPa。在破火山口塌陷之前,岩浆房内气泡体积可高达30%~40%。与此同时,碎屑化发生时岩浆的孔隙度也增加到70%~75%左右。这时的出口压力降低至7~8MPa,出口气体速度增加到180ms~(-1)。气象站碱流质寄生火山喷发对应的喷发通道直径是40m,喷发以气体出口速度15~25ms~(-1)的弱爆破性喷发和侵出式喷发为特征。这时浮岩的孔隙度比千年大喷发的孔隙度低,为48%~61%,而浮岩密度高,为1.01~1.35gcm~(-3)。在侵出相喷发时最高释放率可以达到42m~3s~(-1)(致密岩石当量 DRE),孔隙度变化范围是70%~80%。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吉林省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研究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将区内新生代上新世以来的火山活动划分为4个火山喷发旋回及13个火山喷发期,对爆发性火山作用划分了岩浆型、蒸气-岩浆型(岩浆-蒸气型)和蒸气型三种类型。火山喷发动力学机制的研究,对长白山天池火山的稳定性作出补步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该区生代上新世以来的火山喷发作用及其引发的火山灾害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论述。并对火山喷发作用所产生的积极环境效应,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霓  刘若新 《岩石学报》2000,16(3):357-361
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壮观的自然景象 ,火山喷发的同时一般都喷出气体 ,火山爆炸式喷发时巨量的气体被喷入空中 ,对全球气候造成较大影响。长白山天池火山于全新世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爆炸式喷发 ,根据本文的分析和估算 ,后一次即天池火山公元 1199~ 12 0 1年的那次大喷发 ,逃逸到空中的挥发气体含量分别为 :CO2 约 (0 .31~ 1.5 6 )× 10 8t,S(主要是 H2 S和 SO2 )约 1.96× 10 7t,F2 约 7.86× 10 6 t,Cl2 约 (0 .78~ 6 .2 4)× 10 7t,对全球气候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初步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根据岩浆演化和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天池火山之下存在地壳和地幔双层岩浆房。地幔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补给,保持了天池火山逾百万年持续不断的喷发活动。本文从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浮岩中的玄武质粗安岩一粗安岩角砾和条带状岩浆的岩相学、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研究,提出地幔的粗面玄武质岩浆向地壳岩浆房的注入,触发千年大喷发,初步探讨了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的岩浆混合作用与喷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广西涠洲岛南湾火山喷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涠洲岛是北部湾内的一座火山岛, 火山熔岩构筑了该岛的基底, 岛南端的南湾火山喷发物形成了涠洲岛现代火山地貌.南湾火山喷发以岩浆喷发和射气岩浆喷发交替进行为特征, 火山碎屑岩和基浪堆积物向岛北延伸, 覆盖了大半个涠洲岛.选取了鳄鱼嘴和猪仔岛2个典型剖面, 对南湾火山喷发活动进行详细的观察和描述, 发现了诸如爬升层理、大型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板状层理等射气岩浆喷发成因的基浪堆积物中特有的构造, 并且观察到射气岩浆作用的指相物质——增生火山砾.所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南湾火山是射气与岩浆交替喷发成因的复合火山, 其中射气岩浆喷发占据重要地位, 而喷发中心位于南湾海中.   相似文献   

20.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喷发及岩浆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燕山造山带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火山喷发主要有早侏罗世南大岭阶段、晚侏罗世髫髻山阶段、早白垩世东岭台阶段和东狼沟阶段。多阶段火山喷发可分为早侏罗世近EW向喷发带、晚侏罗世NE向喷发带和早白垩世NNE向喷发带。火山—沉积盆地主要有早侏罗世继承性坳陷盆地、晚侏罗世继承性断陷盆地、早白垩世新生性上叠式断陷盆地。火山喷发主要有南大岭阶段夏威夷型喷发、髫髻山阶段斯特朗博利型喷发、东岭台阶段普林尼型喷发3种类型。岩浆成分变化规律为:早侏罗世南大岭阶段以基性岩浆为主, 晚侏罗世髫髻山阶段中性岩浆规模大, 早白垩世东岭台阶段酸性岩浆活动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