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水美  杨圣云 《台湾海峡》2006,25(3):374-380
根据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灯光围网信息船1990~2002年的渔捞记录,研究该渔场蓝圆鲹和鲐鱼群聚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鲐鱼年间数量变动具有时间同步的特征,年均网次产量显著相关.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分布差异表现在:蓝圆鲹分布的海区水深较鲐鱼浅,蓝圆鲹和鲐鱼分布渔区的水深,春季分别为40~660m和40~70m,夏季分别为30~50m和30~60m,秋、冬季分别为30~60m和40~60m;鲐鱼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北、偏向台湾岛西岸,蓝圆鲹的群聚区分布较偏南、偏向台湾海峡的中心区域;蓝圆鲹与鲐鱼群聚区的时空隔离、彼此取代比较明显.蓝圆鲹与鲐鱼的群聚区存在一定的重叠,与其种间对食物的竞争有关.两鱼种所出现两种适应性趋向。增加了它们在同一生境中长期共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 & Schlegel)]属暖温性中上层鱼类,是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机帆船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机帆船底拖网的重要渔获。为探讨本区蓝圆鲹种群结构的资源特点及其数量动态,我们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制定蓝圆鲹繁殖保护措施以及多种类渔业管理提供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982年2月至1983年12月,从厦门市海洋渔捞公社灯光围网机帆船的渔获物中,周年逐月收集本区蓝圆鲹的幼鱼和成鱼样本578尾,经生物学测定后,自鱼体左右侧第Ⅴ  相似文献   

3.
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国宝  邱永松 《台湾海峡》2003,22(4):457-464
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蓝圆鲹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蓝圆鲹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4084×10~(-2)L~(2.9931),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_∞=33.1cm,渐近体重W_∞=498.6g,生长系数K=0.36,t_0=-0.44.(3)总死亡的系数Z=1.87,自然死亡系数M=0.85,捕捞死亡系数F=1.02,开发率E=0.55.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在目前的捕捞强度下的最佳可捕规格叉长为14.7cm,为我国实施拖网目限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东海产有六种圆鲹,即蓝圆鲹、无斑圆鲹、颌圆鲹、长体圆鲹、勒氏圆鲹和红背圆鲹,它们外形颇为相似,极易混淆。现根据其某些外部形态如棱鳞性状,背、臀鳍鳍条数,牙齿排列、上颌骨和鳃盖骨后缘的形状等特征进行比较,并将其结果列表以便检索。图12,表4,参考文献7。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5年1~5月从南海北部陆架区水域采集的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TemminckSchlegel,1843),测量样本矢耳石长、宽、周长、面积、长宽比、圆形趋近率、矩形趋近率、成形系数等形态学参数,分析耳石形态特征,构建耳石形态代表性参数与叉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该调查所采集的蓝圆鲹耳石呈长梭形,有基叶、翼叶和主间沟,背部的脊突较腹部的叶突明显,中央听沟深且明显.经主成分分析,耳石长、宽、周长、面积、最大半径、最小半径、最小外接矩形面积7个特征为其蓝圆鲹耳石的主要形态特征.蓝圆鲹耳石主要形态特征与叉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均适合对数函数;蓝圆鲹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叉长增长呈稳定增长趋势;耳石主要形态特征参数随体质量的增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耳石各形态特征参数中,耳石外接矩形面积增长最快,最小半径增速最慢.矩形趋近率、圆形趋近率和成形系数变化不显著,轮廓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71—1987年的蓝圆鲹叉长组成资料,应用体长股分析法评估了闽南-台湾浅滩渔场蓝圆鲹的资源。结果表明,1971—1980年的现存资源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45292×10~5尾和9.49×10~4t,1981—1987年分别为63908×10~5尾和13.51×10~4t;1971—1980年和1981—1987年的瞬时捕捞死亡率分别为0.6347和0.4859。通过Beverton-Holt模式估算出蓝圆鲹目前的持续产量为9.58×10~4t,最佳最小捕捞叉长为135mm。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蓝圆鲹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材料系1965年,1977年,1988年至1989年台湾海峡灯光围网、拖山网的渔获物。采用个体百分比(N),重量百分比(W),出现频率(F),出现频率百分比,胃饱满系数,类群更替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根据3个指标,计算了相对重要性指标。蓝圆鲹食性广泛,主要食料有桡足矣、小型鱼类、糠虾类、长尾类和短尾类等。幼鱼食料以桡足类最为重要,成鱼食料则以鱼类为重要。蓝圆鲹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周年摄食强度呈双峰型,高峰期正好比两个产卵期迟1个月,说明蓝图鲹生殖后强烈摄食。幼鱼摄食强度昼夜变化明显,以黄昏和黎明摄食较强烈。蓝图鲹主要饵料生物的高生物量区,可作为寻找中心渔场的良好生物学指标之一,这在生产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B—H模型对南海北部底拖网的主要渔获对象:深水金线鱼、金线鱼、马六甲绯鲤、条尾绯鲤、多齿蛇鲻、蓝圆鲹、长尾大眼鲷、短尾大眼鲷、红鳍笛鲷、二长棘鲷、黄鲷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进行评估,分析了拖网作业对不同鱼种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多鱼种渔业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南海北部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群体遗传变异特征,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 Cyt b基因部分序列对9个群体共203个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在722 bp长的Cyt b部分序列中,共检测出52个多态位点,定义25个单倍型;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0.577±0.036,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1 55±0.001 12,整体遗传多样性呈中等偏低水平,其中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以东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高于以西的4个北部湾群体.单倍型系统发育树和网络图均未表现出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单倍型网络图呈以主体单倍型为中心的星状结构.群体间的Fst值为-0.077~0.018,且统计检验均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全部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Tajima's D值和Fu's Fs值均为显著负值,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呈明显的单峰分布.南海北部蓝圆鲹群体约在29 000a前可能发生过扩张事件,导致遗传多样性呈现高h、低π模式;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并不显著,符合是一个随机交配种群的假设,但9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趋势,提示将南海北部蓝圆鲹作为单一种群进行渔业管理需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2—2013年在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进行的春、秋季2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2个海区的渔获种类组成、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特征和生物量密度。结果表明,北部湾口海域有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3种优势种和8种主要种。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有锯棘尖牙鲈(Synagrops serratospinosus)1种优势种和14种主要种。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发现,两水域的优势种组成变动显著,发光鲷和尖牙鲈等小型鱼类渔获比例增加,同时经济鱼类如竹荚鱼、蓝圆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和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个体尺寸有所减小,呈现经济鱼类被小型非经济鱼类取代的趋势。北部湾口和南沙群岛西南部海域的平均生物量密度分别为1 587.8kg/km~2和2 289.2kg/km~2,呈现西南部高北部低、秋季高于春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台湾海峡和邻近海域莹虾类的分布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了1975年至1984年台湾海峽及邻近海域莹是数量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分析了莹虾的数量变化与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emminck. et. schlegel等中上层鱼类的渔获量变动的关系,和莹虾密集区分布与鱼类索饵洄游路线、中心渔场的分布等的关系。对水文因素—莹虾—鱼群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4个季度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α浓度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场的分布,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各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分别采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算术平均值法、几何平均值法按季度建立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le Index,HSI),并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适应性指数模型准确,从各因子模型中计算可得出不同季节的各个因子的最适值,各模型因子拟合准确,均呈单峰分布。不同季度栖息地指数模型构建方法不同,其中春季采用最小值法,夏秋冬3季采用算数平均值法。模型分析发现渔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HSI的高值区分布在离岸较近水域。模型准确率超过70%,表明该栖息地指数模型能够较好的分析拟合南海北部蓝圆鲹渔场。  相似文献   

14.
浙江近海秋汛上层鱼资源初步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Jones(1981)体长股分析法和剩余产量模型对北纬28°30′—31°30′,东经124°30′以西海域7—10月的秋季上层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析。本海域上层鱼资源以鲐鱼数量居首位,其次为蓝圆鲹。上层鱼资源约144万担,可提供持续产量70—80万担,最佳捕捞力量为211组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蓝圆(Decapterus maruadsi)鱼肉蛋白为原料,选用6种蛋白酶在各自适宜的条件下酶解制备鲹降血压肽,通过检测酶解产物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体外抑制活性,筛选出木瓜蛋白酶为制备蓝圆降血压肽的最佳用酶。考察了不同水解度的酶解产物对ACE抑制效果,当水解度为13.7%时,产物对ACE的最高抑制活性可达67.4%。在此基础上,分别了考察酶解时间、初始酶用量、初始底物浓度、酶解温度和 pH 值对酶解工艺的影响,鲹得到制备蓝圆降血压肽的适宜酶解工艺为:初始酶用量鲹为7000 U/g,初始底物浓度为25 g/L,酶解温度为45℃, pH为7.0,酶解240 min。采用超滤技术对酶解产物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富集,发现产物中高活性部分均可富集于10 kDa和5kDa渗透液中,且高活性组分分子量主要集中在5 kDa以下,该组分对ACE的活性抑制率为88.47%。  相似文献   

16.
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蓝圆鲹产卵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7年12月到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1a的4个季度共9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及分布、季节变化和水深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海域蓝的产卵场位于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区和北部湾湾口海区;产卵期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历史资料相比产卵期有明显缩短;产卵水深增加,有外移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Levins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北部湾2012年7月9种个体数量占优势的经济鱼类的食物组成和食性类型,并对其营养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这9种经济鱼类可划分为3种食性类型:日本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日本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和六指多指马鲅Polydactylus sextarius为浮游生物食性,主要以桡足类为食;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日本鲱鲤Upeneus japonicus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为底栖生物食性,主要以长尾类为食;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和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为游泳动物食性,以鱼类饵料占较大优势。9种鱼中,白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值最高,多齿蛇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值最低。夏季北部湾这9种经济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与其摄食习性和饵料基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不同食物对紫红笛鲷幼鱼的生长和氮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摄食水平和食物种类对其生长和氮排泄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投喂鳗鱼饲料的紫红笛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为4.19%·d-1,投喂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肉和蓝圆Decapterusmaruadsi肉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83%·d-1和3.90%·d-1;不同食物组的紫红笛鲷幼鱼的氮排泄率存在差异,以投喂鳗鱼饲料组的幼鱼最高,个体氮排泄率为4.080mg·尾-1·d-1,而投喂斑节对虾肉和蓝圆肉组的幼鱼个体氮排泄率分别为3.759和3.869mg·尾-1·d-1,摄取3种食物的紫红笛鲷幼鱼的氮排泄率(NE)和氮摄取率(NI)均为直线关系,直线方程分别为NE1=2.107+0.310NI1,NE2=1.749+0.316NI2,NE3=1.879+0.348NI3。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1986—2016年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调查资料为基础,统计分析了近30年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主要经济物种渔获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珠江口海域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群落结构差异明显,2000年以前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种类数量显著高于2000年以后(F=6.711,n=1,p=0.0170.05)。2000年以前主要游泳动物经济物种有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蛇鲻(Saurida filamentosa)、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鲐(Scomber japonicus)、银鲳(Pampus argenteus)、灰鲳(Pampus cinereus)以及头足类,其中蓝圆鲹、蛇鲻、金线鱼等10种物种渔获率之间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 2000年以后的主要经济物种有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icauda)、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直额蟳(Charybdist runcata)、凤鲚(Coilia mystus)、锐齿蟳(Charybdis acuta)、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主要渔获率均表现为显著相关(p0.05)。2000年以前与2000年以后仅有4种优势经济物种相同,游泳动物经济物种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蓝圆鲹和鲐鱼趋光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鱼类趋光特性的研究,国外已有报导[1].例如,鱼在光梯度条件下选择最适照度区[2-7]、不同生理生态因素[8-12]、月光[13-15]、颜色光[16-22]对鱼类趋光性的影响等已有不少研究.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 T.& S.)、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Houtt)是我国主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为此,通过光梯度实验,研究这两种鱼属于哪种趋光类型及其最适照度区的范围,研究背景光(模拟月光)、不同颜色光对它们的趋光性的影响,这些都将对灯光捕捞实践中光强范围、颜色光的选择、克服月光影响的措施等提供重要的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