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新济洲湿地为例,研究了长江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江宁区段,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新济洲湿地的野外研究,分析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湿地生境、生物、结构与功能方面阐述了生态恢复的总体构想,研究了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新济洲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栖息地、基底、水体和土壤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途径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外来物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内容包括生态序列重建,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有景观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定位站、血吸虫防治、植被移植、防护林和河道整治等;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2.
中国退化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晓林  吕宪国 《湿地科学》2009,7(4):379-384
湿地退化、恢复和重建是当前湿地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中国湿地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作为一种典型的海岸湿地,河口湿地在围垦、水利工程建设和环境污染等多重因素的干扰下,面临着自然来水减少、水盐失衡、植被退化、生境质量下降等多种威胁。介绍了当前中国河口湿地的分布情况以及四大主要河口湿地的退化现状,针对已经开展的河口退化湿地恢复的现状,总结了目前中国河口退化湿地恢复所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河口退化湿地恢复研究的趋势:开展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演替与退化机制研究;发展河口湿地生态恢复技术;加强河口湿地生态恢复示范研究以及建立动态监测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3.
湿地保护修复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片区洪涝调节、水质净化等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天津大黄堡湿地为例,在“生态+”理念统领下,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水位多情景分析等方法,统筹考虑湿地修复、保护区人地矛盾、周边区域发展,明确苇田区、苇塘区及过渡区不同分区的主导功能。基于水位差异将湿地核心区域分为保水区、浅水区、富水区,通过湿地肌理重塑、鱼塘整合及修复,营造鱼塘-水塘-复合湿地-芦苇湿地-林地的丰富生境,恢复大黄堡湿地独特生态本底,为人口密集的城镇群区域湿地保护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草海是我国亚热带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近年来草海湿地退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草海鸭子塘入湖河口湿地位于草海东部入湖口区域,存在水质恶化、湿地面积骤减等问题。通过开展鸭子塘入湖河口湿地修复工程,选择生态塘作为恢复湿地生境主要措施,并通过科学的工程设计使生态塘融合于自然环境中,达到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及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流域干旱对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一些湿地严重退化。其中,流域干旱问题是导致湿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干旱严重制约着湿地的生态水文过程。一方面,干旱通过造成湿地水量亏缺和水分条件改变,来影响湿地生物和生境条件;另一方面,湿地中的生物对干旱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个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适应等来避免干旱造成的伤害;同时,这一过程还伴随着生物种群的数量、密度、生物量、分布以及群落的组成、数量、生物量、分布等特征的变化;最终干旱对湿地的影响将体现在湿地规模、构成、格局和功能的变化上。在理论上,干旱作为一种扰动对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耐旱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由于缺少长期的湿地恢复过程研究,这一学术观点并未被广泛认知;长时间的严重干旱则会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导致其退化、消失。  相似文献   

6.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是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沼泽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恢复和扩大芦苇种群有利于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修复。与利用根状茎恢复方法相比,采集芦苇种子破坏性小、更易获取,但芦苇有性生殖能力弱,种子成熟率低。于2021年10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生态研究站的退化区、水文恢复区和养殖河蟹区,收割芦苇样品,测定芦苇的生长指标和有性生殖指标,分析水文恢复和河蟹养殖对芦苇有性生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蟹养殖区和水文恢复区芦苇种群株高、穗长、抽穗数、抽穗率、单穗总花数和结实数的平均值都显著大于退化区(p<0.05),河蟹养殖区的芦苇种群株高和抽穗率的平均值显著大于水文恢复区(p<0.05);河蟹养殖区的芦苇种群密度平均值显著小于退化区(p<0.05);退化区芦苇种群穗的全碳和全氮含量平均值都显著小于水文恢复区和养殖河蟹区(p<0.05),碳氮比平均值显著大于水文恢复区和河蟹养殖区(p<0.05),退化区、水文恢复区和河蟹养殖区内芦苇种群茎叶的全碳、全氮含量以及碳氮比差异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从湿地公园定义及效益分析入手,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及恢复措施。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隐蔽条件建设、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建设生态廊道、野外投食以及建设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等,达到保护湿地生物的目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基质恢复、植被恢复、水环境恢复以及岸坡恢复等。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可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强国目标,生态修复与湿地保护也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北方河流湿地水源不足、污水泛滥、洪水频发、生境退化等问题,介绍了山西省晋城丹江湿地恢复工程的规划方案和实施情况,旨在为河流生态补水、湿地生态修复、生境恢复重建与湿地工程措施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北京翠湖湿地生境恢复及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自2010年,翠湖湿地综合运用了微地形重塑、基质恢复、植被种植和岸带护坡等湿地生境恢复技术,累计应用面积约13.33 hm2。翠湖湿地应用生境恢复技术之后,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血红裸藻"水华"现象爆发频率显著降低,水华覆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湿地基质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湿地植被覆盖度由恢复之前的51%增加到恢复后的71%;植物物种由221种增加为236种;水鸟种类和偶见种有所增加。本研究可为城市湿地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不同补水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湿地恢复情景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翀  刘高焕  王新功  葛雷  范晓梅  王瑞玲  单凯 《地理研究》2010,29(11):2026-2034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现状,设计了三种湿地修复水量预案。利用水文模型SOBEK和地下水模型Visual Modflow对不同补水预案下湿地水文过程进行模拟,将水文模拟结果与湿地立地条件、植被条件在景观决策支持模型LEDESS框架下进行集成,对三种补水预案下湿地修复情景进行模拟和评价。研究表明,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恢复,根据区域湿地条件差异,其恢复目标及所需要的适宜水量也有所不同。一千二管理区宜采用最大引水预案,提高涉禽鸟类的生境适宜性;黄河口管理区宜采用最小水量预案,同时应降低生境干扰以改善栖息地质量;对于大汶流管理区,中等水量对于涉禽类和游禽类的生境都有较大改善。本研究将水文过程与景观过程进行集成,利用情景模拟方法,为湿地恢复决策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存在着大量弱碱性湖泊和泡塘,构成了独特的盐碱湿地类型,在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腰泡作为松嫩平原弱碱性湖泡湿地的典型之一,其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相对较好和食物链较短的优点,但动植物的数量关系反映出系统结构失调和功能受阻的缺陷。根据腰泡生态系统物流特征,以建设渔-稻-草-禽-畜的复合模式为目标,提出了进行生态农业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湿地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农业文明的见证。湿地农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和适应,形成不同的功能类型和产业模式。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湿地苇-鱼-蟹-菌模式为例,凝练了湿地生态恢复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该模式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总结了该模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经验,提出了未来湿地农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论述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资源潜力和生态功能,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不合理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开发湿地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恢复效果评估是湿地恢复工程评价以及湿地后续高效管理和利用的基础。以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为案例区,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特征-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服务(ECPS)的评估体系,筛选与区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的评价因子,采用样方调查、野外监测、问卷调查等方法获取评估数据,从时空尺度评价湿地恢复区植被特征、水文过程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情况,并对影响湿地恢复的主要过程和因素展开分析和讨论。结果显示,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指数为41分,湿地恢复效果较好:① 湿地恢复区植物增加了11种,而湿地植被的平均盖度也增加了35.5%,重点监测的三种优势湿地植物(芦苇、小香蒲和篦齿眼子菜)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生物量较参照区平均增加30.9%。② 从生态过程指标来看,湿地恢复区TSIp (Total System Interflow of P)指数和FCIp (Finn Cycle Index of P)指数较参照区分别提升了37.2%和26.3%,说明湿地物质交换和循环过程有一定的改善。③ 从生态系统服务指标的变化来看,栖息地、土壤肥力、水质净化、大气调节、休闲娱乐服务分别增加了92.3%,50.9%,98.3%,73.8%和82.6%。④ 从湿地恢复的影响因素来看,湿地水深、水域面积、水温和底泥颗粒粒径大小与湿地植被恢复相关,并进一步影响湿地生态过程恢复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湿地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基于湿地是流域中重要的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思想,结合已有历史资料和遥感资料进行不同时段景观制图和GIS分析,对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和50年 (1949~2000) 来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1) 流域湿地具有特殊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的景观梯度特征和内部结构特征,并且景观梯度特征与流域地形梯度、水文梯度以及地貌结构特征相协调;(2) 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在人类活动干扰下发生了巨大变化:景观纵向结构从连续的基质景观变化为河岸带景观,横向结构从明显的景观类型梯度特征变化为单一类型景观,而景观内部结构特征则表现为镶嵌斑块体的不断丧失;(3) 大规模土地开发活动和水利工程建设是流域湿地景观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成因和对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湿地荒漠化导致湿地提供资源和改善环境功能的丧失,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随着湿地荒漠化的日益加剧,必须探讨湿地荒漠化的机制,以便采取措施缓解其荒漠化进程并最终改善荒漠化湿地的生态环境。文中介绍了松嫩平原湿地荒漠化现状,探讨了湿地荒漠化成因,并提出了缓解湿地荒漠化进程的对策,对于保护和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扎龙保护区湿地扰动因子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许林书  姜明 《地理科学》2003,23(6):692-698
扎龙湿地的扰动因子有气候、洪水、火、水利工程、农业活动等因子。这些扰动因子给湿地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而扎龙湿地在扰动因子的作用下,导致湿地面积减小、生物多样性降低、水质污染、景观破碎等,进而导致湿地功能下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湿地扰动因子进行分析,掌握它们的作用过程和发生机理,对湿地的利用、保护以及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郗敏  张晓云  袁军  孔范龙 《湿地科学》2012,10(3):371-377
山东寿光滨海国家湿地公园中,湿地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多,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该湿地公园中的湿地为典型的人工湿地,在经历了人类活动的高强度干扰后,人工湿地明显退化,亟需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和保护.通过分析区域现有湿地水文、水质条件以及湿地类型、资源现状和目标保护物种分布,综合考虑水源地,以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为根本出发点,运用生态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水系贯通、湿地功能恢复、水质和动植物生境改善等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和措施,优化该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使该公园的湿地充分发挥它的多种功能,为该公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城市湿地特征及其生态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城市湿地功能和特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湿地面积缩减、水质污染及功能退化等问题的分析,揭示城市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依据结构决定功能的生态学原理,提出湿地退化恢复的实质是结构的修复,城市湿地的恢复应采取汇水区水源保护、汇水净化治理、入湖河流截污、河道修复及重建湖滨结构的城市湿地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