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岭山地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逸  张虹鸥  周平 《热带地理》2018,38(3):293-298
南岭有地球同纬度带上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带,也是湘江、赣江、北江等众多河流的源头区。20世纪20年代,南岭山地由于丹霞地层被发现首次走进国际视野,之后的90年来,在南岭山地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了地质构造、花岗岩成矿、丹霞地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植物区系、大型真菌、鸟类监测、兽类监测、蝴蝶监测、常绿阔叶林、南岭走廊、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生态旅游等方面。通过梳理南岭山地的研究发现,南岭不仅对于研究地球科学的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命科学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交叉学科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也极具研究前景,该区域可以作为具有高潜在价值综合研究的基地。  相似文献   

2.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作为河流水环境质量良好指示生物之一,加强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对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青弋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于2019年7~8月对10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采样和鉴定,运用优势度、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物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南极真菌的多样性,进一步揭示其生态学角色和筛选有特定酶活性菌株,本研究对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自阿德雷岛的6份样品进行了真菌的分离培养及其胞外酶活性测定。从6份样品中共分离得到168株真菌,其中大型海藻腐烂物样品中分离到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占所分离菌株总数的34.6%;对选取的15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真菌ITS1-5.8S-ITS2序列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4个纲,8个属,其中青霉属5株,假散囊菌属、地丝菌属和枝孢属各2株,生赤壳属、曲霉属、出芽短梗霉属和unclassified Onygenales各 1株,该结果表明南极地区具有丰富的真菌物种多样性,其优势类群青霉菌。胞外酶测定显示产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产生菌分别占供试菌株的64.6%、45.1%、14.6%,产纤维素酶的菌株可能在南极物质能量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2000年1-12月间,通过采用半结构访谈和田野调查等方法,在高黎贡山地区就采集活动进行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的采集涉及野生动植物约600种(含菌类),其中食用植物约200种、药用植物约300种、其它用途的采集涉及动植物100多种,采集不仅在广大山地居民的经济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记录并分析了野核桃的采集与核桃油加工、高山野生蔬菜的采集、竹子采集的变迁、香叶树与香果油、嚼油与采集、胡蜂采集、大型真菌的采集与加工、燕窝采集等主要采集模式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对高黎贡山地区采集活动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正>南岭山地作为华南地区的天然屏障,其地理学意义重大,水文上是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分水岭,气候学上是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分界线,地表形态上是两广丘陵和江南丘陵的分界线,行政领地上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的地缘交界处,地貌类型上拥有典型的丹霞山和喀斯特地貌。同时,作为华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足使其堪称具有世界意义的动植物资源宝库。也正因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生态地位,该区域以"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入  相似文献   

6.
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识别及其胁迫因素的分析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效途径。当前研究大多将物种多样性及其受威胁状况结合起来确定需优先保护的热点区域,缺乏在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的基础上对其胁迫状况的深入分析。文章基于广东省动植物物种、生态系统林分类型、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利用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构建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指标,进而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分析了生物多样性受胁迫程度及主导胁迫因子。结果表明:1)广东省陆地生物多样性热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山区,基于热度值分区识别出云雾山、南岭、罗浮山、莲花山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总面积达59 931.82 km2,占广东省陆域面积的33.58%。2)热点区域内各类保护区面积合计6 594.39 km2,约为广东省所有陆域保护区面积的61.33%,涉及广东省全部204个陆域保护区中的122个。热点区域内保护区的面积仅为热点区域总面积的11.00%,生物多样性仍有大量潜在的保护需求。3)在4个热点区域中,云雾山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1982年8—10月和1983年6—9月,曾两次对南峰地区的大型真菌进行了考察,其间深入南峰以南墨脱考察,还属首次,这填补了该地区大型真菌研究方面的空白。经考察共获得大型真菌标本1628号。初步定种270种,隶属于115属,40科。其中担子菌  相似文献   

8.
2012年5月对海南万泉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和研究了万泉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大型底栖生物以及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状况,概括了万泉河口区域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特征,并提出了保护万泉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及合理开发大型真菌资源,通过线路调查法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野外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类共有101种和变种,按经济价值分为食用菌、药用菌和毒菌,分别有59种、20种和8种,隶属5纲13目43科67属,另有14种是食药不明的菌类,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它们广泛分布于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竹林、荒地等植被类型中。该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在食用、药用和营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城负载着丰富的文化物种,对名城的保护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文化多样性保护是名城保护的基础.以佛山市为例,用景观生态学视角,从文化景观斑块、文化景观廊道和文化景观基质的角度对名城的文化传承、文化物种和文化生态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动态性,从文化景观的文化适应、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景观规划和管理的方法和景观模式,这有助于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视野,并通过名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景观格局实现,以达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鸟类多样性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鸟类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和数量动态变化以及鸟类栖息地环境状况,2017年4月、7月和10月对区内11条鸟类监测样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记录鸟种11目27科89种,其中雀形目15科61种;发现频次888次,记录数量3 367只,频次和数量均居前五的有栗背短脚鹎Hemixos castanonotus、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2)居留型以留鸟为主,共61种,占68.5%;夏候鸟15种,占16.9%;旅鸟7种,占7.9%;冬侯鸟6种,占6.7%。鸟类区系组成以东洋界鸟种为主,共62种,占总数的69.7%;广布种19种,占21.3%;古北种8种,占9.0%。3)4月份是南岭鸟类繁殖活跃期,也是调查记录鸟种和数量最多的月份。11条样线中,相思坑、炉田、横水、南木、泽子坪、电视台、第一峰鸟类多样性(Shannon Wiener index)较高,怡坑、仙洞、担杆冲、竹坳多样性较低。4)根据海拔和植被类型,样线鸟类群落可分为4类:低海拔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高海拔针阔混交林和山顶矮林。300~1 500 m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生境鸟类群落并没有很大差异,优势种均为栗背短脚鹎、灰眶雀鹛、灰树鹊等;而高海拔山顶矮林(1 300~1 800 m)生境鸟种则明显不同,以画眉科(Timaliidae)的红嘴相思鸟、红头穗鹛、赤尾噪鹛、褐胸噪鹛、灰眶雀鹛及莺科(Sylviidae)的金头缝叶莺、比氏鹟莺、栗头鹟莺、冠纹柳莺为主。建议建立南岭鸟类多样性监测网络和评价体系,以鸟类长期监测数据,如种类变化、种群波动,作为评价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权擎  唐璇  吴毅  邹发生 《热带地理》2018,38(3):321-327
根据南岭山脉及周边46个地点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数据,结合系统发育关系,运用β多样性比较南岭3个动物地理亚区的物种和谱系差异,探讨南岭地区是否构成华中区和华南区动物地理分界的一部分。结果表明:1)3个区域间物种构成和谱系构成的差异较小,闽广沿海亚区和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差别,闽广沿海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物种组成和谱系结构两方面的替换;2)留鸟、夏候鸟和冬候鸟会对差异格局造成不同的影响,其中以留鸟各区域间的差异格局最为明显,将夏候鸟和冬候鸟并入分析后,各区域间的差异会缩小;3)鸟类群落在东西间和南北间均会发生明显的谱系分离,东西间的谱系分离主要发生在距离较远的地点之间,南北间的谱系分离在较远地点和较近地点之间均有发生。综合结果,南岭山脉的南侧和北侧的鸟类群落在谱系构成上发生了快速的改变,支持南岭山脉作为华中区和华南区动物地理分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交通地理的视角探讨南岭五岭是哪五岭,并对其地理位置及成名进行考证,探讨南岭五岭通道的形成及其在历史交通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随着朝代更迭的历史性变化。分析结果认为:1)五岭因其驿道而著名,因此五岭更多是指5条重要古驿道,今天的五岭通常指: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2)有学者认为南岭最东端的筠门岭驿道也很重要,它是联系赣南和粤东的重要通道。因此,我们认为,南岭古称“五岭”,改称为“六岭”也是未尝不可;3)南岭古驿道的历史功能更多的是商道,由商道而带来了更深的经济文化交往和人口迁移;4)五岭的交通重心随着政治经济的更迭变化和大庾岭通道的开通而发生了由西到东偏移。  相似文献   

14.
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的地理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钰莹  董玉祥 《热带地理》2018,38(3):337-346
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选取气温、降水、植被及土壤类型指标,从空间分层异质性的角度对南岭山地的地域分界性进行定量探测识别。结果表明:1)南岭山地具有显著的地域分界性,q值最高达到0.99,岭南与岭北2个子区域的层内方差之和(SSW)远小于全区总方差(SST),南岭山地两侧区域空间分异性显著。2)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具体主要体现在气温方面,其中最冷月均温、最低多年平均日最低温、日均温≥10℃积温、日均温≥10℃天数、年均温5项指标对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贡献度最大;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及降水指标对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的贡献度不及气温指标,且贡献度依次减小。3)南岭山地地域分界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在气温方面于春、秋、冬季显著,而夏季明显减弱;在降水方面季节波动明显,且于夏、秋2季显著,并在11月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冬季与2011年春夏季,采用样线法对位于豫鄂交界处的信阳南湾湖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南湾湖共记录到鸟类16目40科110种,其中4目5科9种均为国家重点Ⅱ级保护野生动物;特有种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鸟类2目2科2种。留鸟40种,夏候鸟38种,冬候鸟9种,旅鸟23种。古北界鸟类42种,东洋界鸟类35种,广布种33种。研究区具有古北界种与东洋界种混杂的特点,古北界种鸟类占优势,分布型以北方鸟类为主。基于科属水平上的G-F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南湾湖的F指数、G指数与F-G指数分别是29.26、4.57、0.84,低于邻近的伏牛山鸟类各指数,显示南湾湖在鸟纲科属水平上与伏牛山鸟类多样性相异,且具有相对较低的鸟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以南岭山地不同海拔高度的冠层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遥感手段获取冠幅、冠周长和冠面积(CA)等树冠性状,探讨其与基径(BD)、胸径(DBH)、2米径(D2)和4米径(D4)等树干性状间的关联性,并构建了冠面积与树干性状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南岭山地树冠性状与树干性状的典型变量显著相关(R=0.89,P<0.01),并且这种相关性随海拔的升高(600 m到1 600 m)总体呈“M”型变化。其中,冠面积与树干性状间的相关性最高,可作为单一自变量反演树干性状,具体方程为:DBH=0.35CA+14.88(R2=0.67),BD=0.41CA+17.89(R2=0.82),D2=0.33CA+14.14(R2=0.84),D4=0.35CA+11.3(R2=0.86)。文章构建的冠面积与树干性状间的回归方程,可作为南岭山地森林生物量遥感反演的基础,也可用于指导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7.
垫状植物是高寒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类具有特殊形态的植物,被称为高寒生态系统工程师,其在高寒退化草地中的作用如何?本研究以位于西藏当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4500m的一处高寒退化草地为例,调查了垫状点地梅覆盖区域内外的物种多样性、土壤养分以及水分的差异。结果表明:垫状点地梅可以显著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幅度大约为16%-48%,其中有机质和总氮(N)分别增加了16.2%和18.9%;局部土壤含水量提高约12%;样方内的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都随着垫状点地梅盖度的增加而呈增加的趋势。垫状点地梅在退化草地中具有显著的改善土壤微环境和提高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作用,应加强保育以促进高寒退化草地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样带植被序列与气候分界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将秦岭—大巴山定义为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植被南北变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南北过渡带地域结构的过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植物群落实地调查数据,本文将中国南北过渡带东段分为:东秦岭北麓(EQMN)、东秦岭南麓(EQMS)、东大巴山北麓(EBMN)和东大巴山南麓(EBMS)4个地理单元,从植物物种、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三个层面,对区域气候分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植物种类层面,EQMN主要为北方植物,EQMS出现常绿树种且北方植物减少,东大巴山以喜湿喜热的南方植物为主。② 群落结构层面,EQ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0个,广布群系1个)、EQMS有6个(北方群系3个,南方群系1个,广布群系2个)、EBMN群系有4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2个,广布群系2个)、EBMS群系3个(北方群系0个,南方群系3个,广布群系0个),只有EQMS群系出现南北性质混合;③ 丰富度层面,随着纬度增加,科、属、种3个分类群物种多样性均减小,但南北方植物混合现象开始在EQMS出现。本文对植被变化序列的研究增加了对东秦巴山地南北分界线判断的科学性,东秦岭南麓更适合作为暖温带—北亚热带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9.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 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相同的含量;②)Md、Mz、σ、Sk和Kg从LJ3\|100到LJ3\|85摆动在一个狭窄的区间;③诸样品在概率累积曲线上的各个段落以基本相同的斜率平行延展。经研究,这三个方面都共同的反映了LJ3的风成特征。据此认为,该层是发生在岭南MIS2阶段内的红色沙质沉积物,反映了当时干旱的气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