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重磁资料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它与NW和NE向断裂互有切割,不过,NW向断裂切割滨海断裂带和NE向断裂带的频度更高,图像更清晰。在10 km以深,NE、NW向断裂基本上消失,阻截在滨海断裂带内,某些资料认为,NE向莲花山断裂带往西南入海(本区)转为NEE走向,从重磁资料分析,这些NEE走向断裂其实是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莲花山断裂带进入本区后,仍以NE45°左右方向,经深圳、香港,至万山群岛被滨海断裂带截断,图像清楚,不存在NE向转NEE向现象。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在珠江口段,强势不改,它与NW、NE向断裂交汇并相互切割,具备5级以上地震构造条件,尤其是与形成时代新、活动性较强的NW向断裂交切部位(如镇海湾、广海湾、崖门、澳门、担杆列岛地区)。但是,NW向断裂在本区较浅,不如粤闽、粤桂交界地区深(≥30 km),所以本研究区(段)地震强度应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2.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主要为弱活动断裂,分别属于NW,NE和EW向三组断裂,活动断裂是控制该三角洲断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键。珠江三角洲主要为区域稳定性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参考前人成果,研究了福建海岸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应用。结果表明,福建海岸存在着E-W、S-N、NE、NNE和NW向五组断裂带,其中明显的断裂有40条。这五组断裂生成先后顺序大致为:E-W、S-N、NE、NNE、NW向,它们既控制了福建海岸的形成与发育,也为沿海地区找矿、港口开发、地震预测、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提供了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利用SEABAT8111多波束系统在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海域进行地形地貌探测,同时还进行了单道和多道地球物理调查。探测表明该区珊瑚礁礁体的活动断裂主要有NE、NW、SN向3组。NE向断裂主要分布在岛礁区内,是晚燕山期南海第一次海底扩张时形成的断裂系,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始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NW向断裂主要分布在曾母盆地,以张剪性断裂为主,切割至基底,强烈活动于渐新世至上新世,构成了曾母盆地的主要张裂期,第四纪仍有活动,均为弱活动断裂。SN向断裂主要有南海西部的滨海断裂带,它是南海SN向扩张时期的转换断层,具张剪性,为中活动断裂,是南海西南部珊瑚礁区活动性较强的断裂,该断裂带历史上曾有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记录。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的活动性与发震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海北部陆缘地震带是一条板内地震活跃带,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华南沿海的防震减灾和南海北部的新构造活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该地震带可以划分为闽南―粤东、阳江、雷琼3个地震活跃区和珠江口地震弱活动区。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发现,印藏碰撞导致的华南地块往E―SEE向运动并且该区东侧菲律宾海板块高速向NW向运动是该地震带的主要构造背景;二者的高速碰撞以及华南地块与西南、南侧块体的挤压剪切产生了巨大的应变能,这些应变能通过区内的滨海断裂带与壳内低速层进行传递、调整。在受挤压、剪切影响强烈的东、西部区域,除了在NW向与NE向的小规模断裂交会部位形成小震密集区之外,还在NW向断裂与滨海断裂带的交汇区域产生应力、应变积累,引发大震、强震。而在中部受影响较弱的珠江口区域,局部断裂稀疏,因而未出现小震密集区,并且大震、强震空缺。  相似文献   

6.
本文初步讨论了区内活动断裂的时空展布及一般特征,NNE—NE向继承性活动断裂是渤海海域及沿海大陆的主导构造,北黄海断裂活动与渤海相似,南黄海则以NEE向为主,苏北陆地及其近海兼有NNE—NE和NW向。资料表明,断裂的水平运动量大于垂直运动量,从各自的沉积厚度所估算的沉积速率说明早、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强度是很近似的,因而华北和渤海区由走滑正断层反映的水平运动和差异升降运动仍处于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主要断裂特征和动力背景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新处理及新采集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珠江口盆地主要断裂图,讨论了主要断裂的存在证据、展布形态、活动性质以及它们与盆地各级构造发育的关系等基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珠江口盆地断裂主要由NEE向和NW向断裂组组成,其次为NWW向断裂组和NE向断裂组。中生代西太平洋俯冲带呈NESW向穿过南海东北部,相伴的有NE向火山弧、弧前盆地等压性构造和NW向左行走滑断裂,构成左行压扭体系。晚白垩纪至新生代NEE及NWW向断裂带控制了大规模张裂和沉积盆地的形成,又被NW向断裂带错切,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显示了右行张扭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8.
东海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最新的重磁资料,反演了西湖凹陷北部的基底深度,推断解释了火成岩和断裂构造,结合相关地质和构造方面资料,对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性质和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化了对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构造特征的认识。研究认为,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由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成。NE向的断裂主要为年代较老的大断裂,它们在构造上被NW向的断裂错断,并被NW向断层复杂化;西湖凹陷的火成岩比较发育,火成岩主要沿着大的断裂带以及断裂带的两侧分布,形成许多串珠状的火成岩带。岩浆岩的分布受断裂控制明显,尤其是在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处,更是岩浆活动的主要地区;西湖凹陷北部的古新近系基底构造主体走向为NE向,但明显受NW向断裂的改造,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西湖凹陷基底构造起伏较大,绝大部分的基底深度都在5000m以下,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凸凹相间分布,由东到西分别为保俶斜坡、三潭深凹、浙东中央背斜带、白堤深凹和天屏冲断带5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
泉州平原—海湾地区现今地壳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地质、地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史志、考古、测量、地震等资料,就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海湾地区现今地壳活动性作一初步探讨。一、构造格架本区岩层,主要分布着燕山期花岗岩和上覆薄层第四纪沉积物。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以断裂为主要特征,有NE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NW向晋江断裂带通过本区(图1)。长乐——诏安断裂带在本区由四条断裂组成,自内陆向海为莲塘——东田断裂、惠安岭——罗裳山断裂、小岞——金井断裂和近岸篠蚨狭?其走向大多为NE40°,倾向SE或NW,倾角50°左右。晋江NW向断裂带在区内分布有杏田——张坂断裂、双阳——洛阳江断裂、清源山南侧断裂和亭店——下辇断裂,其走向大多在300°左右,倾向不一,倾角较陡。两组断裂,各自成带出现,相互切割,构成本区主要  相似文献   

10.
莺-琼盆地基底控制断裂样式的模拟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即莺一琼盆地)是南海西北部2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走向NW,发育在红河断裂带上;琼东南盆地走向NE,与莺歌海盆地近直角相交。根据物理模拟实验,认为莺歌海盆地的演化受到了NW与近S-N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印支地块顺时针挤出应力场下发育和演化;而琼东南盆地则受到NE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SSE向伸展应力场控制下发育,NW与NE向构造带相互影响,造成了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断裂走向近E—W,向南呈台阶式下掉,南侧边界断裂走向NE,莺琼过渡区隆凹格局复杂。由于莺歌海盆地NW向构造活动早于琼东南盆地NE向裂陷作用,从而导致NW向构造控制地位的形成,NW向断裂和构造表现为对NE向断裂和构造的阻截。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渤海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华北地区一条显著的地震带.利用最新获得的高分辨率浅层地震资料研究了渤海海域内该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在渤海,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主要由沙西断裂、埕北断裂、沙南断裂、沙东北断裂、柏各庄断裂、石臼坨3号断裂、渤中2号断裂和BZ29断裂等一系列NW走向断裂组成,走向在290°~310°之间;在浅层沉积物中各断裂由多条次级小断裂组成;晚第四纪以来主要表现出强烈的垂向运动特征,具有正断性质;海域各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Q3)末期-全新世(Q4)初期,并具有相同的活动趋势,在20 ka B.P.和60 ka B.P.左右活动强烈,统计计算显示平均垂向活动速率分别为0.15 mm/a和0.1 mm/a,近20 000 a以来的垂向活动速率超过0.06 mm/a.  相似文献   

12.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13.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14.
南冲绳海槽及其邻域的基底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长松 《海洋学报》1999,21(1):61-70
EW、NEE和NE向基底断裂沿主构造线方向展布,多属张性断裂.基底大断裂宏观上形成和控制了各主构造带的基本构造格架和各具特色的地质构造发育.它们的形成与弧后地慢流上涌和岛弧的旋张掀斜运动而出现的海槽张裂运动密切相关.NW、NNW和NW向基底断裂多属张扭性平移断层.它们对主构造带分割断错,形成和控制了次一级构造区块各具特色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特征.宫古断裂带长期活动,作用十分强烈.它们的形成是由于受来自菲律宾海方向的水平应力作用,地壳作破坏性应力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福建沿海港湾的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NE、NW向断裂发育,晚更新世以来都具有明显的张性活动,严格地控制了沿海湾的形成和发育,福建沿海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在港口建设中应认真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依据最新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测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渤海中西部海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全新统和中更新统以来的地层厚度图,揭示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区域应力场从岩石圈热沉降中的裂后弱伸展环境转变为北东东—东西向水平挤压应力场,第四纪以前以渤中凹陷和歧口凹陷中北部为沉降中心差异沉积,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与秦皇岛-旅顺断裂带沿NW向左旋走滑,发生显著差异沉降,沉降中心北移,并被秦皇岛-旅顺断裂所控制,等厚度线整体呈NW向。共轭NE向新生庙西北-黄河口断裂带发育活动并发生右旋剪切平移,郯庐断裂南段由于其北北东走向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抑制至少在中更新世以前便失去整体活动性。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区域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显著减弱,以区域整体沉降和均衡沉降为主,断裂活动减弱,数量也大大减少。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及邻区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区,断裂和岩浆岩分布广泛。以1∶100万重磁数据为基础,计算了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ΔT磁异常的垂向和水平方向一阶和二阶导数,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对冲绳海槽及邻区断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发育平行和垂直于海槽走向的两组断裂带,其中垂直于海槽走向的NW、NWW向断裂带为走滑断裂,在东海构造演化过程中长期发育并逐渐向东前展,受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影响,走向自西向东发生变化,整体呈现NE向凸出的弧形;岩浆岩呈带状分布,海槽东侧自北向南纵贯海槽的岩浆岩带与琉球火山前锋相对应;与钓鱼岛隆褶带相对应的宽阔岩浆岩带南端终止于27°N的NW向断裂带附近;海槽南段轴部岩浆岩带与海槽现今的扩张活动有关,而陆架边缘和陆坡上部的台北-钓鱼岛火山岩带的构造属性不同于北部的钓鱼岛隆褶带。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及邻区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区,断裂和岩浆岩分布广泛。以1∶100万重磁数据为基础,计算了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ΔT磁异常的垂向和水平方向一阶和二阶导数,通过对比计算结果,对冲绳海槽及邻区断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发育平行和垂直于海槽走向的两组断裂带,其中垂直于海槽走向的NW、NWW向断裂带为走滑断裂,在东海构造演化过程中长期发育并逐渐向东前展,受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影响,走向自西向东发生变化,整体呈现NE向凸出的弧形;岩浆岩呈带状分布,海槽东侧自北向南纵贯海槽的岩浆岩带与琉球火山前锋相对应;与钓鱼岛隆褶带相对应的宽阔岩浆岩带南端终止于27°N的NW向断裂带附近;海槽南段轴部岩浆岩带与海槽现今的扩张活动有关,而陆架边缘和陆坡上部的台北-钓鱼岛火山岩带的构造属性不同于北部的钓鱼岛隆褶带。  相似文献   

19.
冲绳海槽断裂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乃胜 《海洋与湖沼》1988,19(4):347-358
通过解释反射地震剖面,计算处理重磁资料,数学模拟构造应力场以及综合分析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可知,冲绳海槽是一个正在活动的弧后盆地,具有高热流、强地震、多火山、薄地壳、高重力、活断层等特征。海槽内发育了两组断裂构造,其中NW向断裂是具有分割控制作用的特殊断裂,NNE向断裂是梨形正生长断层;两组断裂从中新世活动至现代。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及其邻域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简称珠盆)及其邻域的野外调查和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本区的活动断裂分NE,NEE和NW向三组构造系,以及强、中、弱和微活动四类。根据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关系,把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震亚区划分为滨海、琼雷和东沙-海南三个地震带及12个潜在震源区。通过综合评述,认为珠盆是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好的地区,盆内三大拗陷的稳定程度自高而低依次为珠Ⅰ,珠Ⅱ,珠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