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理论分析、计算模拟以及实例验证表明,断裂体系对于海岸线的发育及其分形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海岸线发育受到两组或者多组不同方向断裂的影响,并且影响程度相当或者比较接近,那么海岸线的分维值较大;如果海岸线倾向于由单一方向的一组断裂控制,那么海岸线的分维值较小。福建海岸主要受到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的控制,因此海岸线的分维值较大;台湾东海岸受单一方向(NNE向)大断裂的控制,海岸线分维值接近于1.0。该项研究对加深海岸线分形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莺-琼盆地基底控制断裂样式的模拟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莺歌海盆地与琼东南盆地(即莺一琼盆地)是南海西北部2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莺歌海盆地走向NW,发育在红河断裂带上;琼东南盆地走向NE,与莺歌海盆地近直角相交。根据物理模拟实验,认为莺歌海盆地的演化受到了NW与近S-N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印支地块顺时针挤出应力场下发育和演化;而琼东南盆地则受到NE向基底断裂的控制,在SSE向伸展应力场控制下发育,NW与NE向构造带相互影响,造成了琼东南盆地北侧边界断裂走向近E—W,向南呈台阶式下掉,南侧边界断裂走向NE,莺琼过渡区隆凹格局复杂。由于莺歌海盆地NW向构造活动早于琼东南盆地NE向裂陷作用,从而导致NW向构造控制地位的形成,NW向断裂和构造表现为对NE向断裂和构造的阻截。  相似文献   

3.
在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滦河下游从老到新分为(1)—(5)五个内迭三角洲,它们总的顺序是自西向东迁移。这种迁移与燕山褶皱沉降带南部一些 NNE、NE 和 NW 方向的断裂活动有关。进入全新世后,通过滦县的NNE 向断裂和顺滦河方向的 NE 向断裂相继活动,使(2)迁移到(3),然后又在(4)的位置形成新的三角洲,湖林口往西的沿岸沙坝如蛤坨、月坨和曹妃甸等都是(4)的产物,在 NE 方向的断裂活动后滦河才形成了最新三角洲(5)。因此,由于滦河三角洲不断向海淤进,使得渤海湾北部岸线的弧度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林秀伦 《海洋科学》1988,12(6):34-36
本段海岸北起秦皇岛市南至戴河口,为全长约25km、宽度自高潮线向陆地延伸约2.5km的狭长地带。 本段海岸主要构造线为NE向和NW向,海岸线主要沿NE向构造展布,NW向构造线则使海岸线复杂化,形成海湾与岬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初步讨论了区内活动断裂的时空展布及一般特征,NNE—NE向继承性活动断裂是渤海海域及沿海大陆的主导构造,北黄海断裂活动与渤海相似,南黄海则以NEE向为主,苏北陆地及其近海兼有NNE—NE和NW向。资料表明,断裂的水平运动量大于垂直运动量,从各自的沉积厚度所估算的沉积速率说明早、晚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强度是很近似的,因而华北和渤海区由走滑正断层反映的水平运动和差异升降运动仍处于十分活跃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所采集到的资料,对渤海海峡及两侧的活动断裂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渤海海峡内主要受到NNE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的控制,且这两个方向上的主要断裂均在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经过与地震资料比对,发现在这两组方向断裂交汇处活动性尤其强烈,历史上已经引起过较大的地震,并有继续活动的可能。此外,经过分析认为这两组断裂的分布和活动特征,是由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活动所致,且研究区内NNE向断裂和NW向断裂都参与了发震,但是主要的控震构造还是NNE向断裂。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盆地中新生代主要断裂特征和动力背景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新处理及新采集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珠江口盆地主要断裂图,讨论了主要断裂的存在证据、展布形态、活动性质以及它们与盆地各级构造发育的关系等基本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它们形成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珠江口盆地断裂主要由NEE向和NW向断裂组组成,其次为NWW向断裂组和NE向断裂组。中生代西太平洋俯冲带呈NESW向穿过南海东北部,相伴的有NE向火山弧、弧前盆地等压性构造和NW向左行走滑断裂,构成左行压扭体系。晚白垩纪至新生代NEE及NWW向断裂带控制了大规模张裂和沉积盆地的形成,又被NW向断裂带错切,形成了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显示了右行张扭应力场特征。  相似文献   

9.
东海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最新的重磁资料,反演了西湖凹陷北部的基底深度,推断解释了火成岩和断裂构造,结合相关地质和构造方面资料,对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性质和基底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深化了对西湖凹陷北部基底构造特征的认识。研究认为,区内的断裂构造主要由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成。NE向的断裂主要为年代较老的大断裂,它们在构造上被NW向的断裂错断,并被NW向断层复杂化;西湖凹陷的火成岩比较发育,火成岩主要沿着大的断裂带以及断裂带的两侧分布,形成许多串珠状的火成岩带。岩浆岩的分布受断裂控制明显,尤其是在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交汇处,更是岩浆活动的主要地区;西湖凹陷北部的古新近系基底构造主体走向为NE向,但明显受NW向断裂的改造,形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特征。西湖凹陷基底构造起伏较大,绝大部分的基底深度都在5000m以下,总体上呈南高北低、凸凹相间分布,由东到西分别为保俶斜坡、三潭深凹、浙东中央背斜带、白堤深凹和天屏冲断带5个次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0.
闽东南大陆边缘活动断裂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呈NE向展布于闽东南大陆边缘的长乐—诏安断裂带,是一条规模较大、深切地壳、新活动明显的复式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强度有自陆向海逐渐增强的趋势,近岸海域断裂活动速率最大。在与NW向断裂交汇地段,两组断裂活动速率都趋增大。断裂活动主要表现为NE向和NW向两组断裂构造控制下的断块差异运动,其运动方式既有垂直活动又兼具剪切走滑性质,地震是断裂活动的结果,区内地震空间分布与断裂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福建沿海港湾的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NE、NW向断裂发育,晚更新世以来都具有明显的张性活动,严格地控制了沿海湾的形成和发育,福建沿海地区历史上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因此,在港口建设中应认真研究活动断裂与地震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中部428构造带自印支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过程,区域内发育了大量的近S-N向与近EW向褶皱、断层构造,并控制了潜山的形成。然而目前对428构造带的研究仅局限于探索区域内潜山构造成因及其油气圈闭特性,对区域内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发育的大量近S-N向断裂的形成时期及其后期演化过程中所起到的调控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为明确其形成时期、探索其对区域构造格局演化模式所产生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石臼坨凸起东侧428构造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域典型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析,对其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428构造带与石臼坨凸起东侧连接处存在一条近S-N向走滑断裂;(2)该走滑断裂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印支期。根据古生界褶皱和薄底构造的分布特征可知,该走滑断裂最初为近E-W向逆冲推覆断裂的侧向断坡;(3)近S-N向走滑断裂阻挡了燕山期NWW向的逆冲推覆作用,从而控制古生界和中生界大量协调褶皱的发育。而近E-W向断裂表现为压扭性质,控制了中生界雁列式褶皱的形成。基于以上认识,认为该近S-N向走滑断裂在印支-燕山期均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一个重要的调节转换带...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主要为弱活动断裂,分别属于NW,NE和EW向三组断裂,活动断裂是控制该三角洲断块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关键。珠江三角洲主要为区域稳定性中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构造应力场演化及其在油气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海海域位于渤海湾盆地东部,在盆地区域动力学背景下,形成了渤海海域特征的沉积和构造环境。渤海海域新生代具有早期断陷、后期拗陷的特点,断裂以NE—NNE走向为主,其次是EW走向,再次是NW走向。通过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的深入研究,将海域新生代地质构造活动按构造应力的方向、大小和其他构造形变参数划分为4个期次:①古新世;②始新世—渐新世;③中新世—早更新世;④晚更新世至今。在一系列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对海域内的3组主要断裂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方向的断裂在不同阶段应力场的作用下,所表现的特征和对油气的控制作用是不同的,尤其是NNE—NE向断裂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多次具有走滑活动,油气主要聚集在走滑作用所派生的局部圈闭或附近存在的构造弱化带中。  相似文献   

15.
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重磁资料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重磁资料系统处理、研究、解释,确认滨海断裂带珠江口段的存在,且是一条规模巨大特征明显的断裂带,深度在30 km以上,呈NEE向展布,是由滨岸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界限的高重力地质块体带,重力、航磁梯度带或灰度带图像反映清楚。在浅部,它与NW和NE向断裂互有切割,不过,NW向断裂切割滨海断裂带和NE向断裂带的频度更高,图像更清晰。在10 km以深,NE、NW向断裂基本上消失,阻截在滨海断裂带内,某些资料认为,NE向莲花山断裂带往西南入海(本区)转为NEE走向,从重磁资料分析,这些NEE走向断裂其实是滨海断裂带的一部分。莲花山断裂带进入本区后,仍以NE45°左右方向,经深圳、香港,至万山群岛被滨海断裂带截断,图像清楚,不存在NE向转NEE向现象。滨海断裂带是一条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在珠江口段,强势不改,它与NW、NE向断裂交汇并相互切割,具备5级以上地震构造条件,尤其是与形成时代新、活动性较强的NW向断裂交切部位(如镇海湾、广海湾、崖门、澳门、担杆列岛地区)。但是,NW向断裂在本区较浅,不如粤闽、粤桂交界地区深(≥30 km),所以本研究区(段)地震强度应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和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雪峰陆内构造系统燕山期褶皱-断裂的构造特征和时空演化,得出研究区雪峰山西侧构造样式具有明显的块断效应,各次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对构造样式具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时序上,燕山期有两期褶皱变形,早期褶皱轴向总体为NE向,晚期褶皱轴向为S—N向或NNE向;动力学上,雪峰陆内构造系统在NW—SE向的缩短作用下,其中的雪峰山隆升带的前寒武纪基底垂向推挤隆升,且不同块体平面上表现为复杂的走滑逃逸:以怀化-新晃断裂为界,以南的块体向SW向挤出。结合古太平洋板块在燕山期的俯冲规律,古太平洋板块NW向和W向的两次俯冲可能控制了燕山期两幕褶皱和逆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底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港湾是在各种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在NE向、NW向、NWW向、近S-N向和NEE向等五组断裂带控制下,发育形成。的它属于潮汐汊道型港及沉溺的河口湾。塑造现代地貌发育过程的主要动力是潮流。在九龙江河口区,河流径流也起重要作用。地貌类型以堆积地貌为主,局部地段也有侵蚀、冲刷地貌(图5·2-1)。各区地貌形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东海西湖凹陷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裂系统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具有显著的"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特征。西部斜坡带北部和南部为断阶式构造样式,中部的平湖斜坡带主要为单断式;中央-洼陷反转构造带自北向南构造样式呈规律性变化,反映出断裂反转强度自北向南减弱的趋势;东缘陡坡断隆带北部以西倾的同向断阶式为主,南部以东倾的反向断阶为主,中部黄岩边缘断裂带呈过渡特征。各主要构造带南北构造样式的转换部位也具有特殊的构造现象,凹陷中南部主要表现为晚期近E—W向断裂的集中发育,两侧NE、NNE向断层多尖灭或横向错移,中北部主要表现为断裂走向的变化。构造带南北构造样式的转换部多位于区域NW、NWW向基底断裂的延伸线上,这类NW、NWW向基底断裂多具有走向平移特征,据此,笔者认为这种构造特征的南北差异可能与早期NW、NWW向基底调节断裂的限制或再活动有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西湖凹陷断裂样式南北差异的成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张远城 《台湾海峡》1993,12(3):272-279
对漳州地区温泉的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表明,本区地下热水热流值高,呈NE 向狭长条带状展布,含较多的可溶性SiO_2、F~-和Rn。温泉出露与NW、NE 和E-W向断裂关系密切,且大部分来自燕山早期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体。根据温泉分布与构造的关系及水化学特征,将本区温泉出露分为四个区。对地震前后温泉的水化学组成和水位变化的若干实例的分析表明,温泉的水文地质特征具有较好的映震效应。因此,加强地下水观测,对本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泉州平原—海湾地区现今地壳活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地质、地貌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史志、考古、测量、地震等资料,就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海湾地区现今地壳活动性作一初步探讨。一、构造格架本区岩层,主要分布着燕山期花岗岩和上覆薄层第四纪沉积物。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以断裂为主要特征,有NE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和NW向晋江断裂带通过本区(图1)。长乐——诏安断裂带在本区由四条断裂组成,自内陆向海为莲塘——东田断裂、惠安岭——罗裳山断裂、小岞——金井断裂和近岸篠蚨狭?其走向大多为NE40°,倾向SE或NW,倾角50°左右。晋江NW向断裂带在区内分布有杏田——张坂断裂、双阳——洛阳江断裂、清源山南侧断裂和亭店——下辇断裂,其走向大多在300°左右,倾向不一,倾角较陡。两组断裂,各自成带出现,相互切割,构成本区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