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历史资料记载太白山冬夏积雪,近34 a太白气象站记录的高山积雪6月平均为0.2 d,眉县气象站为2.6 d。为了了解气象站高山积雪记录是否有很好的代表性,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太白山高山区6月积雪情况和天气气候特点,2018年6月2-3日对太白山天圆地方至拔仙台较大范围高海拔地区进行了考察。考察发现两处山体阴坡积雪,3日清晨大爷海水面有薄冰,大爷海至大文公庙之间的路边有正在消融的冻土和小冰柱。2-3日太白和眉县气象站都没有观测到高山积雪,但是监测数据说明太白山高山区部分时段气温低于0℃。由此可知太白和眉县气象站6月没有观测到高山积雪时,高山区个别地方有积雪,当气象站观测到高山积雪时,高山区积雪的面积应该比较大,说明气象站高山积雪记录有较好的代表性,也说明太白山山脚盛夏山顶寒,一日历四季,十里不同天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
1961—2017年云南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愚  李蕊  郑建萌  刘金福 《气象科学》2020,40(6):849-858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中关于气候季节的定义标准,利用1961-2017年云南122个气象站的气温资料,分析了云南的气候季节区域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开始日期及长度的变化趋势。云南共有4种气候季节区域,分别是四季分明区、无夏区、无冬区和常春区。无夏区范围最广,无冬区其次。不同年代四种季节气候区域空间分布范围不尽相同,无夏区和无冬区空间范围变化最显著。2011年以后云南出现四季分明区范围明显增大的现象,这与近年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观测事实相一致。云南四季分明区春季和秋季较长,夏季和冬季较短。无夏区秋季最长、春季次之、冬季最短。无冬区夏季最长、春季和秋季长度接近。不同气候季节区域间春季和夏季开始日期的变化均呈提早趋势,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有推迟的趋势;在季节长度变化上,夏季增长,冬季变短,但春秋季长度的变化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气候季节划分标准在贵州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贵州省8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日气候标准值和1980年1月1日~2014年5月31日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中国气象局2012年11月1日制定实施的国家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QX/T 152-2012)在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划分和当年气候季节划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可以明显分为无夏区、无冬区和四季分明区,无夏区主要集中在省西部地区,无冬区主要集中在省西南部边缘;常年春季和夏季最早开始于省西南部边缘,然后逐渐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入季,秋季和冬季最早开始于省西北部,随后逐渐自西向东、由北向南入季;1981~2013年逐年气候季节划分结果表明春、夏、冬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规律,但春、夏入季日期整体略偏早,秋季入季日期不服从正态分布,异常偏早概率较大;通过对逐年入季日期异常偏早的成因分析发现,贵州地区季节交替期间气温起伏较大,季节内气温变化规律不稳定,且"标准"中对逐年入季日期判断条件中没有限定起始日的最早阈值,是该"标准"对贵州地区春、夏、秋入季日期确定偏早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说,该"标准"对贵州地区常年气候季节的划分比较合理,具有可适用性,但对当年春、夏、秋入季日期的确定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不能完全适用于贵州地区当年气候季节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2017年“五一”假期30多位“驴友”(户外旅游爱好者)在穿越“熬太线”(指纵贯鳌山—太白山这段秦岭主脉的穿越线路)时遭遇暴雪降温天气,导致3人遇难,2人受伤。利用太白山区域内13个自动气象站2017年5月1—7日气温、降水、湿度、风、气压等监测数据和太白、眉县气象站高山积雪观测记录,分析事件前后太白山的天气条件,探讨造成“驴友”伤亡事件的主要原因,为旅游管理部门和游客了解太白山独特的天气气候特点,正确评估“鳌太线”穿越等太白山高山区旅游的风险,最大可能地减少旅游意外伤亡事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贺州市八步区1957-2012年56a逐日平均气温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152-2012)气候季节划分方法,计算建立5d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依据该序列找出常年和逐年的春、夏、秋、冬气候季节的起止日和气候季节长度,并加以分析得出:新行业标准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划分八步区的四季,从新的四季划分情况看出气候变化使得八步区的四季起始与终止变化幅度较大,气候季节长度也出现变化,总的趋势为夏季变长,春、秋变短,冬季略短,另外逐年极端最低、最高气温都有升高的趋势,与气候季节长短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利用新疆9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中国气象局《气候季节划分》(GB/T 42074—2022)和本区季节划分标准研究新疆四季起始期和四季长度时空分布特征,为该区农牧业生产、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新疆常年四季分明区春季起始期为2月上旬至3月下旬,空间上呈由南向北逐渐推迟的纬向分布;夏季起始期为4月中旬至7月上旬,吐鲁番市和南疆塔里木盆地最早入夏,北疆大部比南疆晚;秋季起始期为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北疆入秋早,吐鲁番市和南疆大部入秋晚;冬季起始期为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北疆入冬早,南疆较晚。常年新疆四季分明区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长度分别为78、113、74、106 d。新疆无夏区位于天山山区、南疆西部山区等高山地区,相较四季分明区入春晚,入秋和入冬早,常年春季、秋季、冬季平均长度为118、100、148 d。1961—2020年新疆四季分明区入春期和入夏期呈显著提前趋势,入秋期和入冬期则显著推后,春、夏、秋三季起始期转折点在2000年前后,冬季转折点在1988年,气候季节长度夏季延长,冬季缩短;无夏区入春期显著提前,入冬期显著延后,春季延长...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 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季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咸宁市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太白山和眉县气象站2013—2017年气温、湿度、风速资料,对太白山山上和山下气温进行对比分析;计算两地四季逐时风寒指数和人体舒适度指数,筛选最佳评价指标,对气候舒适度作出评价和对比分析,给出合理旅游建议。结果表明:山上山下气温差异明显。山上年平均气温0.2℃,山下14.6℃;山上常年无夏,春秋季48 d,冬季长达318 d,入春时间比山下晚112 d,入冬时间比山下早76 d;山上各月气温也明显低于山下。山上≤-10℃年均日数为78.4 d,山下为0.6 d;山上≤0℃年均日数为203 d,山下为67.8 d。山上无高温出现,山下年均高温日为24.2 d。山上春季07时开始升温,比山下早1 h,夏、秋、冬三季两地升温时间一致,分别为07、08、09时;山上冬、春季14时开始降温,夏、秋季13时开始降温,冬季比山下早2 h,春季早3 h,夏、秋季早4 h。太白山春、秋季各时次舒适度指数为-3级,冷,大部分人感觉不舒适。夏季全天各时次舒适度指数为-2级,微冷,少部分人感觉不舒适。冬季舒适度指数10—15时为4级,冷;09、16时为5级,很冷;17—08时为7级,有冻伤危险。太白山夏季是最佳旅游季节;春、秋季偏冷,但合理规划旅游时间,做足保暖措施,可领略春秋季独特自然景观;冬季十分严寒,不建议开展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9.
1960-2009年咸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9年咸宁市3个地面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分析近50 a来该区域气温、降水等主要气候要素的年变化、四季变化及年代际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近50 a研究区气温有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3℃/10a,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突变。春秋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夏季平均气温在2006年发生突变,冬季平均气温早在1990年发生突变。春季与秋季平均气温的变化比较一致,冬季平均气温对全球变暖响应最敏感,春秋与秋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比较敏感,而夏季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为迟缓。近50 a年降水量呈波动但无明显增降的趋势,其中春夏两季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并有下降的趋势,且春夏降水量的变化主导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冬季降水量有上升的趋势。通过对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比较,发现冬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显著、其余季节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REOF方法的海南岛人体舒适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8年海南岛19个气象站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52—2012)对海南岛气候季节进行划分,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体感温度方法计算人体舒适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对海南岛季节人体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获取海南岛气候康养的最佳舒适区域。结果发现:(1)海南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22.9~25.3℃,年平均雨量为1157~2615 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4%~86%之间,年平均比湿在14.8~16.4 g·kg^(-1)之间,十分适宜康养旅居。(2)与常规气候统计相比,气象行业标准更符合海南岛的季节划分。其中,海南岛夏季为3月中旬至11月中旬,春、秋两季为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中旬,表明海南岛无冬,最佳的气候康养时段为春、秋两季。(3)春、秋季海南岛人体舒适区可分为琼北、琼中、琼南3个区域,整体上以琼中为最佳舒适区,且3个区域近39 a来气候稳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44a的气温、降水量以及两个探空站500hPa露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突变及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近44a来长江源区气温普遍升高,冬季升温幅度较大,夏季增温趋势明显。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冬季增温加剧;年降水量又现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冬季。长江源区气候在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自1986年起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年1月—2019年3月杭州市国家基准气候站历史观测资料,参照《气候季节划分》气象行业标准,对过去68 a来杭州常年和历年四季的起止日、长度、气温和降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杭州四季中,夏季最长、秋季最短;夏季入季呈提前趋势、入秋呈推后趋势,使夏季长度变长,每10 a约增加4.31 d;2)冬天入季呈推迟趋势、春季开始呈提前趋势,致冬季长度缩短,每10 a约减少2.76 d;3)冬季气温升高明显,每10 a增温0.24℃;4)四季中,春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夏季呈增加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每10 a 18.5和28.8 mm。  相似文献   

13.
铜川气温气候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铜川3站40a实测气温资料,结果表明:铜川3站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变化平稳,90年代初到2003年明显变暖,北部山区增暖显著;全市没有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北部最高气温仅有33.5℃,夏季北部凉爽,冬季中部严寒;地理地形原因导致北部山区在有冷空气活动时提前1d降温,且降温幅度大于中南部,气团稳定控制时北部的最低气温高于中部;日较差3—6月偏大、9月最小;气候季节呈现冬季长,其他季节偏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以祁连山中段南北两侧11个国家气象站1960—2017年逐月气温资料为依据,利用线性回归、5a趋势滑动、M—K气候趋势检验方法,获得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根据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划分为山区和川区两个研究区域。结果表明:近58a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气温较低,且变化平缓,1986年后升温进入正距平,90年代进入急剧上升的增温阶段,对增温影响最大的季节为冬季。根据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结合M—K趋势检验方法,未来气温仍将以升温为主。  相似文献   

15.
气候舒适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影响旅游发展和人类居住环境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基于1981 2010年普洱市10个县区气象站的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风速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季节划分、气温极值和平均气温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计算舒适度指数(包括温湿指数、风寒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研究了普洱市的宜居气候舒适性。结果表明:普洱市夏季90%的区域平均气温为20~24℃,仅有东部和中部少数河谷地带超过24℃;冬季90%的区域平均气温均在10℃以上。冬半年全市最低气温低于0℃的年平均日数不足1天,夏半年全市最高气温高于35.0℃的年平均日数不足4天。因此普洱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有6~9个月的春秋宜人气候,是典型的全年"人体感觉舒适"的宜居气候区,尤以夏半年最为舒适。近10年普洱市快速增长的旅游总人数和完成的GDP进一步说明普洱市的宜居和旅游的气候适宜性。  相似文献   

16.
江西贵溪市近50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53—2002年贵溪市国家一级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近50 a贵溪市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贵溪市年、冬季气温呈上升趋势,而夏季气温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冬季增温最为明显;年降水总体呈略上升趋势,90年代降水量异常偏多;年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分析结果还表明,贵溪市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近10 a来气温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分别选取防城港市3个区、县、市(包括防城区、东兴市、上思县)气象站1988~2017年逐月气温和月降水观测资料以及防城气象站1982~2017年和上思气象站1963~2017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防城港市南北气温、降水、季节差异进行比较,加以分析得出:防城港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偏南、偏北季风交替影响,十万大山对于防城港市南北气温、降水的差异产生有着明显的地形作用影响。从季节气候特征差异看,南北的夏季季长都趋于增长,但南部的增长效应要明显于北部。  相似文献   

18.
基于乌鲁木齐市及其周边9个气象站1961-2020年气候资料以及综合气候舒适度指数模型,采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的精细化空间插值技术对近60a气候舒适度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气候舒适度及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1)气候舒适度指数的年内变化,平原地带呈双峰双谷的“M”型,山区为单峰单谷的“∩”型。(2)受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增大、风速减小、日照时数减少的综合影响,近60a平原地带春、秋、冬季气候舒适度指数显著(P=0.05)增大,夏季显著减小;山区夏、秋季气候舒适度指数显著增大,冬、春季变化不明显。(3)近30a(199l-2020年)较前30a(196l-1990年),春季和秋季平原地带气候较舒适区海拔上限升高了100-150m,山区气候较不舒适区和不舒适区向高海拔抬升了50-100m;夏季北部平原气候较舒适区海拔上限升高了100-150m,山前倾斜平原至中山带的气候舒适区向高海拔抬升了约100m,高山带气候较不舒适区和不舒适区也向高海拔抬升并压缩了50-100m;冬季虽气候舒适度指数有所增大,但全市属于气候不舒适区的状况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9.
选取中国东北区域162个气象站1961—2015年地面气温资料,采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5 a东北地区气温的一致性和局地性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存在较为良好的空间一致性,"全区一致型"气候类型为东北地区最主要气候形态;第一旋转载荷向量时间系数呈上升趋势亦存在较明显2—7 a的周期,说明北部地区气温受全球变暖、ENSO等大尺度气候背景影响显著; 1961—2015年北部区域以0. 34℃/10 a的升温率高于南部区域的0. 26℃/10 a,但1980年后增温趋势减慢;年平均气温的概率曲线随年代整体向高值区移动,北部区域冬季增暖较为显著,南部区域冬夏均较为明显,春秋季节可能有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SNOMAP算法及ARCGIS软件,利用2000—2017年Landsat TM数据提取秦岭主峰太白山积雪面积及冬半年雪线,同时结合1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太白山积雪变化情况,太白山积雪变化与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与气象观测数据及监督分类结果的比较,应用SNOMAP算法提取太白山积雪面积结果可靠;2000—2017年冬半年,太白山积雪面积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较2000年积雪面积减少的年份有13 a,平均减幅为1410%,减幅最大的是2014年,为2868%;太白山冬季雪线高度均在3 000 m以上,且雪线高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积雪面积与冬半年平均气温及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与平均气温相关系数更高,积雪面积与冬半年平均气温相关性较降水量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