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南北差距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国际合作,完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提高高技术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莱昂期.D(1995)《发达生产地区高技术公司的集聚经济:以丹佛为例》,《区域研究》第29期,265-278页。研究关于由高技术产业所导致的集聚经济趋向集中在高技术核心区域还是加工制造业带。通过由丹佛-波尔德地区高技术公司产生集聚利益的调查研究,本文直接关注于中间或发达生产地区。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问题和主要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阐述了高技术产业的划分和基本特点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五项对策 :1追求高技术产业的范围效益 ,2通过税收等金融政策引导高技术产业调整 ,3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三螺旋模式 ,4投资多元化 ,5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4.
导言在60年代和70年代迅速工业化时期,高技术工业发展在韩国的地位并不显重要。然而,近10年来,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要的政策问题。为搞活经济并根据变化着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其国际竞争力,注重高技术工业发展的结构重组的必要性日趋明显。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政府高技术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韩国高技术工业已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期望随着政府高技术工业发展计划的实施会使韩国高技术工业在90年代加速增长。然而,高技术工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并非易事。因为均衡区域发展也是80年代韩国的重要发展政策问题。韩国高技术工业绝对地集中在首都区,而且在80年代更加集中。首都区高技术工业的不断集中引起了首都区整个制造业的再集中及不平衡区域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技术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差距过大,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以1995-2011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改进锡尔熵和基尼系数模型测度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区域差距显著,而且呈扩大趋势,同时发现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创新能力差距最大因素是组间差距,而组内差距对其影响较小;在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中,差距最大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而差距最小的是医药制造业.  相似文献   

6.
从高技术企业的角度.结合高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分析了浦东高技术企业合作伙伴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出地理邻近要素在本地层面和区域层面上对企业创新活动的作用机理,并以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技促进中心的研究成果为参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的现状及其技术系统的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粱启章 《地理学报》1989,44(1):117-121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新兴的高技术系统,已经应用于整个空间信息的处理领域。本文将在分析现有系统应用水平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六个方面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区位因子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高技术产业发生空间聚集是一种重要的新经济的地理现象,空间上细分,这种聚集进一步呈现形成产业专业化的产业带或者产业区具有专业化特征的产业集群。在首先讨论聚集与集群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形成有赖于产业集群。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详细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产业聚集区分布的区位因子,发现这些因子包括人力资本、知识环境、气候环境和商贸环境。并对这几个因子进行了量化,对此建立模型,验证了这些区位要素对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聚集是产业、资本、人口向空间的集中。产业发生聚集的区位因子包括知识溢出环境、人力资本聚集、气候环境、商贸环境、交通环境与供应链环境。②在6个区位因子中,知识溢出环境、人力资本、气候条件是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决定性区位因子,交通条件、供应链环境、商贸环境是高技术产业聚集发展的辅助性区位因子。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交通条件、供应链环境、商贸环境成为控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首先借助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多产出随机前沿模型估算出2008年~2013年中国30个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继而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研究了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政府投入及研发支出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30个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及研发支出结构对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而政府投入阻碍了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各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均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存在。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逻辑斯蒂曲线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并结合高技术产业成长指数的测度,定量判断长三角地区5个行业高技术产业成长所处的阶段,确立高技术产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换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近18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成长整体上可分为波动上升、整体下降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目前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进入成长期后期,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处于成长期前期。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塑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扩大市场需求是实现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河南信阳市为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和科学发展的理念,运用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生态学等理论,从国家宏观生态政策和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入手,全面分析了中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城镇生态化"概念;揭示了在我国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生态化是方向、城镇化是手段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并阐述了生态化和城市(镇)化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与作用机制,对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旅游组织确定的未来旅游业发展三大趋势之一的主题公园,近年来以极为迅猛的速度发展,而作为主题公园相对较为集中的泛长三角地区,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尤为突出。选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即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对其范围内大型主题公园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泛长三角大型主题公园的发展阶段、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以及影响分布的5个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区位因素、产业融合因素、创新因素和城市发展因素)等。最后对时空分布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需要加强研究的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13.
开发区建设中的土地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中国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29 个, 省级开发区584 个, 累计规划面积约8 000 km 2, 开发面积约1 500 km 2.本文在开发区典型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简述了中国开发区具有类型丰富、数量多、规模大和呈沿海、沿边、沿江集中布局态势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开发区土地开发以新征新占农用地为主, 以旧城区改造为辅; 以占用大量耕地为主, 以开发利用各类荒山、荒地为辅; 以先征、先占(圈地) 后再用为特色; 用地面积大, 容积率小等四个方面的现状特点。归纳了开发区有耕地开发、旧城改造、海涂及海岛开发和荒地荒山开发四个类型。分析了开发区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耕地闲置、土地出让价格偏低和管理混乱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依法统一管理开发区各类建设用地;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许树辉  王利华 《热带地理》2015,35(2):284-290
承接国际或国内区际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快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甚至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对国内外关于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作用机制和升级路径进行回顾和述评的基础上,发现与国际产业转移的丰硕成果相比,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明显不足。未来应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关联性分析、互动机制和协同升级路径3个方面进行理论构架,建立起包括三产结构、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价值结构及区位升级,体现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高效化的国内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应注重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区际产业转移共同影响下的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国外大都市区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59-64
对于任何一个大都市来说,人口问题已经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方方面面,严重影响着其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和借鉴相同时期国外大都市区的人口发展政策,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将十分有助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本文简要分析并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工业化以来,大都市区在人口发展方面的主要经验,如:科学的数据统计平台;适时的规划疏导;强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积极的市场导向机制;专门的咨询管理机构,以及配套的各项社会发展政策,等等。同时,本文也指出,由于较为类似的城市化进程,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一些成功的人口管理经验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刘鉴  杨青山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0):1882-1898
科学判断一个国家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是制定外交政策的基础。目前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遭到了西方国家的质疑,国内学者从国别比较等视角出发论证了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但缺乏从全球尺度分类视角的回应。论文基于多面体法、洛伦兹曲线分类法等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治理等方面构建经济体的多维发展水平分类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将全球190个经济体划分成发达经济体Ⅰ~Ⅲ型、发展中经济体Ⅰ~Ⅴ型和过渡型经济体共9种类型,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经济体的发展水平特征、中国在全球经济体分类体系中的地位等问题。研究发现:① 不同类型经济体在经济、社会、环境、治理等分维度发展水平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② 发达经济体各维度发展水平排名普遍较高,总体呈现“并驾齐驱”特征;过渡型经济体在很多维度的发展指标与发达经济体Ⅲ型接近,多数经济体处于逐渐向发达经济体过渡的发展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在分维度发展水平方面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③ 中国属于发展中经济体Ⅰ型类别,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排在第64位,在139个发展中经济体中排在第13位。④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多维发展水平排序、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等方面具备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特征。该研究洛伦兹曲线分类法等方法的应用可丰富区域发展分类理论,相关结论可为回击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质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现代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以大连市为例阐述了现代城市林业发展现状,并详细探讨了大连现代城市林业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功能,在此基础上构筑了现代城市林业的空间发展模型,在理论上探讨现代城市林业的地域结构和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论述世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发展模式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技术理念和发展中国家的新绿色革命技术理念与中国的生态农业的技术理念的异同及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根据山东省区域发展情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尝试建立由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构成的指标体系,并以山东省17个地市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划定山东省主体功能区。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限制开发区集中在西部地区。该研究以期为山东省制定差别化区域政策、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庐山风景区功能演化的混沌特征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风景区演化周期、混沌模型的基础上,对庐山风景区功能演化的混沌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庐山风景区主要经历了古代旅游风景名胜区的探索、形成、发展、成熟期和近现代大众旅游的度假、观光、科考旅游地的探索、形成、发展期,其功能演化体现了分形、初始条件与蝴蝶效应、混沌边缘、间歇变换、同步锁模和锁定效应等混沌特征,说明风景区演化是周期和非周期的相对统一。现阶段呈现的旅游消费需求不稳定、景区城市化、行政管理体制不顺、景区发展与社区矛盾等是庐山发展的混沌要素,控制这些混沌要素,有助于促进景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