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空间技术和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静止气象卫星资料以其覆盖范围广、时间分辨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环境监测、防灾减灾等领域[1-2]。中国第一颗业务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FY2-C)于2004年10月19日发射升空,2005年1月1日起,FY2-C开始试验广播展宽云图,为用户提供服务,在2005年汛期前全面投入业务运行。FY2-C定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约35800km的地球同步轨道上,星下点中心位置为0°N,105°E,星上扫描辐射计有5个通道,其播发的延时可见光和红外自旋扫描辐射计(S-VISSR)展宽数据包括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汽云图…  相似文献   

2.
徐双柱  吴涛  张萍萍  王继竹  董良鹏 《气象》2015,41(9):1159-1165
根据2010—2014年风云2号(FY 2)和风云3号(FY 3)气象卫星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等,利用多阈值法、面积重叠法进行了湖北省暴雨云团的识别跟踪方法研究;利用配料法进行了湖北省6 h暴雨短时预报方法研究。建立了以网页形式的风云系列卫星资料的暴雨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定量监测和预预暴雨的发生、发展。2014年应用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于湖北省暴雨的监测和预报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FY-1C/CAVHRR数据估算巢湖蓝藻叶绿素的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巢湖为实验区,以气象卫星FY-1C/CAVHRR数据为信息源,通过遥感监测值与(淮)同步湖区实地采样叶绿素α(chl-α)含量的对比分析,建立基于FY-1C/CAVHRR数据的叶绿素α含量遥感估算模型。研究表明,FY-1C气象卫星可用于内陆大面积湖泊湖面叶绿素含量的遥感监测,在动态监测方面有明显优势,可作为现有湖泊水质采样观测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4.
气象卫星遥感资料在积雪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沙依然  王茂新 《气象》2004,30(4):33-35
介绍了在地区级气象台站采用气象系统 92 1 0工程下发的FY 1D卫星遥感数据 ,在短红外波段的基础上建立多光谱提取积雪信息的计算方法及监测模型 ,并以2 0 0 2年 1 1月至 2 0 0 3年 5月新疆积雪遥感监测为例 ,介绍了卫星遥感监测积雪深度和积雪覆盖面积的方法 ,分析了积雪覆盖特征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FY-1C遥感器可见近红外各通道在轨辐射定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中通过 1999年 7月利用敦煌辐射定标场和反射率基法对FY -1C气象卫星遥感器可见 -近红外通道进行的第一次在轨辐射定标试验 ,研究和试验了卫星遥感器的在轨辐射定标方法、同步观测方法和辐射传输计算算法及其软件开发 ,有 7个通道的绝对辐射定标系数 (或称为增益和偏离量 )被获得。经过误差分析 ,认为本次定标的不确定度小于 7%。定标获得的 7个通道定标系数与该卫星发射前定标结果比较 ,其中 5个通道 (通道 1,2 ,7,8,10 )结果比较接近 ,另两个通道 (通道 6,9)由于发射前定标误差较大致使二者有一定差别。另外 ,通过 2 0 0 0年 9月份对FY -1C卫星进行的第二次辐射定标试验 ,使该卫星在轨 1a多来的运行状态得到了定量监测 ,本次定标与1999年 7月的定标结果比较 ,发现可见 -近红外各通道性能均有程度不同的衰减 ,尤其是通道 1,7,8性能衰减分别为 35% ,2 8% ,2 2 % ,而通道 2 ,6,9,10性能衰减较小 (为 10 %左右 )。  相似文献   

6.
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的作用和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宗义 《气象》2000,26(9):55-56
20 0 0年 6月 2 5日晚 7时 5 0分 ,我国的风云二号第二颗静止气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于 7月 3日晚 2 1点 2 9分成功地定点于 1 0 5°E的赤道上空。 7月 6日 1 3时 0 8分星上的扫描辐射仪开机 ,获取了此星的第一幅可见光云图。图像清晰 ,云型特征明显 ,标志着该星的各个环节均正常工作。经过在轨测试之后 ,7月 2 0日红外通道开机 ,得到清晰的红外和水汽云图。经过进一步在轨测试和调整之后 ,风云二号第二颗星将逐渐进入业务试运行和业务运行状态。我国和周边地区的气象部门和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单位将通过 92 1 0和中规模利用…  相似文献   

7.
2007年夏季两次强雷电过程的气象卫星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FY2一C、FY2一D高时空分辨率可见光云图和FY2一C云顶亮温资料,选取了2007年6月24—25日和7月10一11日2次强雷电过程,对雷电时空分布与强雷暴云团(MCS)演变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MCS来说,落雷次数和落雷密度都与MCS的强度密切相关,即MCS强度越大,对流越强,落雷次数越多,落雷密度越大。(2)落雷集中的时段主要都出现在MCS成熟之前、水平尺度为中口尺度的时段内。(3)对于同一MCS来说,在MCS成熟之前,当前以及未来1h的落雷密集区都不是位于当前大范围较低亮温区所覆盖的区域,而是位于MCS移动方向前方和最低云顶亮温中心前方TBB梯度最大的区域内,未来1h的落雷密集区比当前的落雷密集区偏东30—50km。在MCS成熟之后,落雷密集区位于MCS主体外新生的尺度小、生命史短的雷暴云团附近TBB的密集区内。  相似文献   

8.
杨国弘  徐建平 《气象》2003,29(4):37-39
叙述了日本和中国在GMS 5卫星停止运行后的应急对策。我国将集中接收和分发美国GOES 9卫星 ( 15 5°E)和欧洲Meteosat 5 ( 63°E)卫星资料 ;各地在FY 2卫星可工作时段也可直接接收其展宽数字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利用FY2和GMS静止气象卫星建立的东亚地区气候数据集(EAGSCDR FY2 and GMS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Climate Data Record over East Asia)进行了检验和评估,使用的检验源数据包括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与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月平均云量数据集.对由上述3种不同观测手段得到的多年平均总云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3种资料的总云量分布形势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在40°N以北地区,ISCCP和EAGSCDR得到的总云量在量值上高于地面观测值.用地面观测资料检验华南及长江流域EAGSCDR的云检测产品的结果表明,总的准确率为82.10%,总漏判率6.85%,总误判率为11.05%,秋冬季节准确率偏低.EAGSCDR与ISCCP云量都是由卫星资料处理得到的,二者差异主要来自算法的不同,检验结果表明,EAGSCDR中的云量产品精度优于ISCCP云量,并且其时间分辨率可达到1 h,空间分辨率达到5 km,由此可见,EAGSCDR的云产品比ISCCP云产品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射出长波辐射(OLR)是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关键参量,并在辐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6月5日静止气象卫星FY2H成功发射,OLR产品是FY2H的业务产品之一。在原有FY2系列OLR反演算法基础上,参考国际上NOAA/HIRS OLR反演算法,结合FY2H/VISSR 3个红外通道设置,建立适合FY2H的OLR反演算法。利用该算法处理FY2H/VISSR的L1级观测数据,生成实时及日、旬、月平均的OLR产品。FY2H的OLR产品与CERES均匀性下垫面的瞬时视场OLR产品对比,RMSE=3.38 W/m~2,R=0.99,Bias=0.77 W/m~2;与CDR日平均OLR产品对比,RMSE为5~7 W/m~2,R为0.97~0.98,Bias为-2.2~1.9 W/m~2;与CDR旬平均OLR产品对比,RMSE为3~5 W/m~2,R=0.99,Bias为-1.1~0.4 W/m~2;与CDR月平均OLR产品对比,RMSE为2~4 W/m~2,R=0.99,Bias为-1.1~0.4 W/m~2。这表明FY2H OLR改进算法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可满足卫星设计和应用研究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61—2018年新疆12个探空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新疆对流层850、700和500 hPa比湿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大气比湿呈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减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分布特征,新疆比湿远小于东亚季风区;新疆夏季比湿最大,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小,850hPa和500hPa新疆各站之间比湿差异较大,而700hPa各站比湿差异较小;对流层850、700和500 hPa比湿均表现为线性上升趋势,并有1967-1986年偏干、1987-2005年偏湿的特征,1987年为突变点;对流层850、700和500 hPa比湿与降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夏季暴雨天气对流层中低层比湿最大,发生暴雨时比湿约为气候平均1—2倍,夏季暴雨的动力和不稳定条件更关键,新疆暴雨天气时的比湿比东亚季风区显著偏小;冬季暴雪天气比湿是一年中最小的,春秋季强降水比湿介于夏、冬季之间,但可达气候平均的2—3倍,春秋季需要更多的水汽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3-2007年日照市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近年日照市降水pH值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强度月变化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0%,降水pH最低值为4.37,属较强酸雨,最高值为7.12,年平均值呈下降趋势,酸性逐渐增强;酸雨发生频率按季节呈冬、春、夏、秋季递减,月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月平均值未在酸雨标准以内,ESE风向、稳定性云系和轻雾天气现象容易产生酸雨;酸雨的出现与日照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外来源和自然源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2003年—2007年日照市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2007年日照市酸雨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日照市降水pH值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强度月变化等,探讨了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日照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0%,降水pH最低值为4.37,属较强酸雨,最高值为7.12,年均值呈下降趋势,酸性逐渐增强,酸雨发生频率按季节呈冬、春、夏、秋季递减,月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月平均值未在酸雨标准以内,ESE风向、稳定性云系和轻雾天气现象容易产生酸雨,酸雨的出现与日照市当地地形、工业布局、外来源和自然源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四频微波辐射计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国  程明虎 《气象科技》2004,32(4):278-280290
论述了采用80C196单片机开发的四频微波辐射计的控制与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接口电路、数据采集电路、时序控制电路和控制与数据处理的软件模块。任务通信、实时时钟和输入输出及中断管理4部分组成。在软件设计中编写了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由任务调度、数据处理方法采用了当前国际上先进的数字调制解调技术。该系统可以完成实时控制、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实时显示及实时通信等功能。由于采用了单片机控制结构,使该系统结构简化、体积缩小、成本降低、可靠性提高,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CO2浓度倍增对大豆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研究了CO2浓度倍增对大豆的影响, 结果表明:CO2浓度增加使大豆成熟期提前,株高增加;根瘤数量、干物重和单个根瘤的重量增加;叶片厚度、干物重及单位面积的叶片重量增加;总生物量、籽粒数量、籽粒产量和百粒重明显增加;光合作用速率和气孔阻力增加,蒸腾速率减小;粗蛋白含量减少,粗脂肪、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增加。  相似文献   

16.
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58—2007年福海县大风天气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福海县为大风天气的多发年代,80年代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1993年之后年大风日数稳定在20 d左右;春季大风最多,冬季最少;大风持续时间多在0—5 h之间,持续时间大于等于19 h的大风过程多出现在春秋季;大风出现月份为5—8月,以下午机率最多,其他月份无明显差异;平原地区大风最多,中低山区次之,沙漠地区最少;春夏季多偏西风,秋冬季多偏东风,且偏西风风速大于偏东风风速,最大风速多为偏西风。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心轴线的北太平洋冬季风暴轴分类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研究了63年(1948~2010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提取风暴轴的中心轴线作为研究主体,以风暴轴的经向分布差异为重点,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将风暴轴分为平均型、偏北型和偏南型三类,并探讨了各类风暴轴对应的海气异常型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三类风暴轴分别显示了风暴轴经向差异的具体物理图像,对应着不同的涡旋移动发展路径,具有明确的天气学意义。通过EOF分解证明本文的分类反映了风暴轴的主要变化特征,物理意义清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2)三类风暴轴不仅经向差异明显,其北抬南压的纬向位置也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表明该分类方法充分考虑了风暴轴空间分布的经向纬向差异,还揭示了风暴轴多中心的特点。(3)三类风暴轴对应的不同SST异常通过热力过程影响大气的温度场、风场和位势高度场,导致阿留申低压强度位置异常和水平风场异常,进而影响大气斜压性,决定风暴轴的空间分布,是形成不同类型风暴轴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沈阳地区对流层顶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7~1992年1,4,7,10月沈阳第一和第二对流层顶月平均高度和温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沈阳是以第一对流层顶为主的地区,第二对流层顶只有夏季发生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的高度、温度以及出现频率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高度在1月最低,7月最高;温度在3月最低,8月最高。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温度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第一对流层顶在各个月份温度都随高度增高而降低,降幅1月最小,7月最大,4月和10月居中。第二对流层顶温度随高度变化只在7月显著递减;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10月显著降低,降幅为453m/10a,其他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第一对流层顶在7月显著降温,降幅为1·8℃/10a,10月增温显著,升幅为2·0℃/10a。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不同月份都表现出弱升高趋势,但不显著。1月和10月的降温和升温显著,降幅和升幅分别为1·7℃/10a和1·2℃/10a。  相似文献   

19.
杭州市区大气臭氧浓度变化及气象要素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2007年杭州市区大气O3连续监测资料, 分析了O3浓度变化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观测资料, 分析了大气O3与天气系统间的关系, 建立了O3与气象要素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 2007年O3平均浓度和最大小时浓度分别为44 μg.m-3和348 μg.m-3, 比上一年增加20%左右, 超标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O3浓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高、冬季低; 大气O3浓度超标主要出现在高压后部和高压控制等天气类型。在紫外线强度较强时O3浓度也高, 二者呈显著正相关; 对O3与各种气象因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O3主要受到温度、相对湿度、日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e aerosol module is included into the INM RAS climate model. The module computes the evolution of main aerosols: sea salt, mineral dust, sulfate aerosol, and black and organic carbon. Aerosol surface fluxes, advection, gravitational sedimentation, surface absorption, and scavenging by precipitation are taken into account to compute aerosol concentration variations. Model aerosol distribution is used to compute radiation fluxes. The ten-year run of the climate model is performed. The climatology of model aerosol is considered. The aerosol mass, integral source values, optical thickness, and radiative forcing are presente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ata of other models and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