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甘肃省人体舒适度地域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体舒适度是人居环境中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根据甘肃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日照时数、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日平均值,计算了全省各站人体舒适度指数的各级日数年分布值及平均值。结果表明,全省表现为冷到舒适的平均舒适度水平,冷感日数占60%,舒适日数占40%,没有热不舒适时间。除甘南高原外,甘肃省各地人体舒适度都比较高,大部分地方适宜居住时间都接近6个月,其中舒适度较高的地区为陇东南南部的武都、文县及北部的天水,其次为陇东地区、陇中中部地区及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2.
杨银  李岩瑛  陈豫英  陈自艳  刘蓉 《气象》2019,45(5):632-640
利用1960—2014年兰州、临夏、合作、定西、武都、天水、平凉和西峰逐分钟降水资料,分析甘肃河东强降水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基于Copula函数的持续时间和过程雨量的联合分布,基于该函数开展强降水发生概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河东近55年来平均强降水频次为1. 64次/(a·站),主要特征为持续时间短、过程雨量小,平均持续时间为2. 88 h,过程雨量为23. 4 mm,持续时间小于1 h的概率高达13. 4%;(2)强降水主要发生在汛期(4—9月),月变化服从正态分布,墨西哥帽小波分析表明频次存在着显著的22~23 a和13~15 a的年代际和3~7 a的年际变化;(3)强降水发生概率从大到小依次为平凉、西峰、天水、定西、武都、临夏、兰州和合作,相应的陇东最大,陇南次之,中部地区最小。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胡麻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麻学名为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胡麻是我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其种子含油率高,油质良好,气味芬香,是我区西部地区人民喜爱的油料。胡麻在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均有种植,其中以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为集中产区。2000年全区播种面积10.1万hm^2,占全区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5%,年总产量6505.7万kg。  相似文献   

4.
以临沂地区为研究区,基于Terra/MOD13Q1遥感植被数据产品,通过分析冬小麦的遥感光谱特征、物候历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取2009—2019年临沂地区冬小麦种植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临沂冬小麦种植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空间上,近10年来临沂地区冬小麦种植面积在2 800~3 000 km2之间浮动,占整个地区土地面积的17%左右,总体变化较小,种植区域呈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主要集中在兰陵、临沭和郯城;2)从冬小麦种植稳定度上看,连续种植冬小麦10 a及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兰陵和郯城,面积为1 638 km2,稳定度高,连续种植小于4 a的区域有1 914 km2,主要分布在莒南和费县,种植不稳定;3)时间上,冬小麦面积由2009年的2 838 km2增加到2019年的2 985 km2,变化幅度和年均变化率分别为5.5%和0.5%,呈缓慢增加趋势。本研究为临沂地区冬小麦种植的深入了解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较为准确、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陇东南9~10月的干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肃省陇东南9~10月的干旱林纾章克俭(兰州中心气象台730020)引言陇东南4地市(庆阳、平凉、天水和陇南)是甘肃省的主要冬麦区,也是典型的雨水给养农业区。在整个冬麦区全生育期(9月~次年6月)平均降水量为339.8mm,其中前期9~10月为138...  相似文献   

6.
基于甘肃天水地区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该地区1951~2012年逐年最大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利用改进的Hershfield理论方法估算其可能最大日降水量,主要结论如下:(1)近62a来,天水地区年最大日降水量平均约为59.2 mm,均方差为15.9 mm,最大值达110.5 mm,最小值仅有32.7 mm,说明该地区最大日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此外,各站点最大日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7、8月,约占总体的78.2%,其中7月最多,8月次之;(2)天水地区1951~2012年间年最大日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准2 a、准4~5 a、准8~10 a、准15 a以及准48 a的振荡周期,且最大日降水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增强趋势,年变化幅度有可能增大;(3)天水地区的可能最大日降水量(PMP)为170.5mm,天水、麦积、武山、甘谷、秦安、张家川、清水等站点的PMP分别达148.0、159.6、124.1、133.4、137.4、146.5、153.1 mm,强度均达到了大暴雨标准。  相似文献   

7.
1999年玉米生育期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秋粮作物约占全省粮食面积的43% ,而玉米是甘肃秋粮主要粮食作物 ,播种面积将近 80 0万亩 ,约占秋粮的 36 %。 1 999年甘肃省玉米产量大丰收 ,全生育期 1 34~1 5 9d ,≥ 0℃的积温 2 5 99℃~ 31 1 4℃ ,除天水、武威比去年偏少 1 5 1℃、36℃外 ,省内其余地方偏多 4~ 1 5 5℃ ;降水总量除武威等地比去年偏多 2 7.3%外 ,省内大多数地方偏少2 0 %左右 ;日照总时数比常年偏少 4~ 1 2 5h。整个玉米生长发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利多弊少。1 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1 .1 玉米播种至抽雄前后 ,降水适时 ,温度适宜 ,耕作层墒情好 ,个体发育健…  相似文献   

8.
1 概 述  三水市位于 2 3°10′N、112°5 3′E,属南亚热带气候 ,是西江、北江、绥江的汇合处。全市南北走向 ,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和台地 ,海拔高度在 10 m左右。目前芒果从南 (白坭、金本镇 )至北 (大塘、六和镇 )各镇都有种植 ,其中 6 hm2以上果园 3个 ,4hm2以上果园 8个 ,农户种植的也不少 ,约 15 0 hm2 。一般植后第二年开始少量结果 ,第三年进入投产 ,平均每 hm2 产果30 0 0~ 45 0 0 kg,高的可达 76 80 kg(如西南镇布心管理区示范园 ,表 1) ,且产量逐年递增。由于芒果生长快 ,投产早 ,粗种易管 ,经济收入比种柑橙大得多 ,三水市…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的秘鲁、智利等地冷凉山区,由于适应性强,用途广泛,早已遍及世界。丽水地区种植马铃薯历史悠久,而且面积和单产逐年增加,1989年马铃薯全区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占全省的1/4。  相似文献   

10.
林西县生长季气温16.2℃,降水量340.4 mm,日照时数1605.5 h,属半干旱温凉气候带,土壤深厚、病虫害少,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近年来马铃薯种植成为林西县确定的主导特色产业之一。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达到2000-3000 kg。本文依据赤峰市2004-2014年林西县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及农调队的农业数据,通过分析林西县的气候条件、近10 a的异常天气,对林西县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制作马铃薯产量预报模型,为马铃薯产量的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旱作区晚播回茬麦一膜两用带田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 1 993年在渭北陇东黄土高原布置了晚播回茬麦一膜两用的田间试验 ,分析试验结果得 :晚播回茬小麦覆膜 ,增温保墒效应明显 ,可提高地温 2~ 4℃ ,节水 3 0 mm以上 ,促进了作物早发 ,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 ,比单作回茬麦增产 53 .0 %。小麦返青揭膜覆于相邻作物带 ,做到一膜两用 ,集水调水效应显著 ,协调了不同作物需水的供需平衡 ,带田总产 82 1 2 .5~ 91 2 5.0 kg/hm2 ,比单作增产 4 5%~ 1 66%。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86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气象数据为依据,基于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种植季的气候特征、马铃薯生长发育需求,选取11月—翌年2月平均气温、80%保证率≥10℃积温,1—2月平均气温,11月—翌年2月80%保证率极端最低气温和霜冻日数作为区划因子。基于GIS得到定量化和精细化的广东省冬种马铃薯种植区划图。利用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冬种马铃薯种植现状对区划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自南向北冬种马铃薯种植适宜性越来越差,其中,最适宜区占24. 8%,主要分布在湛江、茂名、阳西县、阳东县、东莞、深圳、惠东县、海丰县、陆丰市、惠来县等南部沿海一带;适宜区占27. 4%,主要分布在信宜、阳春、恩平和广汕公路以北一线和封开、四会、清远、龙门、河源市、五华以南一线地区;次适宜区占26. 6%,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山区,即封开、四会、清远、龙门、河源、五华一线以北,该区域种植马铃薯风险较大,不宜大面积推广,可改冬植为晚冬植;其余市县为不适宜区占21. 1%。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美兰  侯琼 《气象科技》2003,31(4):237-242
以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盟地区为例,从1961~2000年马铃薯单产波动的相对值着手,以历年减产率指标、减产率变异系数指标、减产率概率指标和综合风险指数指标等为评估标准,结合小网格资源推算的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盟地区马铃薯单产的风险分布规律。根据气候相似性原理,利用最优动态聚类方法,给出马铃薯种植的风险区划。同时对影响马铃薯产量波动的风险成因进行分析,指出春、夏季干旱及全年干旱、降水变率大是引起该地区马铃薯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甘肃省81个自动气象站2002—2012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分析了甘肃省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频次自甘肃省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陇东南地区是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最多、强度最强的地区。短时强降水存在2个高发中心,一个在以合水为中心的陇东地区,另一个在以徽县为中心的徽成盆地。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午后至前半夜,出现时段集中在16:00—00:00,17时前后是短时强降水天气高发时段。短时强降水主要出现在5—9月,其中7—8月是一年中出现最多的月份,其次是6月。近11 a来,短时强降水频次呈上升趋势,2006年和2010年出现了2个峰值,其中2010年最多,发生52次,2004年最少只有17次。  相似文献   

15.
1996年是新疆棉花的严重减产年。播种面积比1995年增加56.36×103hm2而总产无增,棉花单产比1995年下降82kg/hm2,棉花平均品级比1995年下降0.21级,长度下降0.29mm,一级花下降11.l%,而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是新疆主产棉区(南疆西、南棉区)棉花生长期气象条件很差:早春低温多雨造成播种期明显偏晚,生长季出现了严重的延迟型冷害。五播种出苗期早春,全疆棉区多冷空气活动,气温比常年偏低l-2℃,降水明显偏多,尤其是南疆出现较为罕见的低温连阴雨(冒)天气,使棉花播种期推迟。喀什、和田地区在4月10日以后开始大面积播种,…  相似文献   

16.
一、种植概况谷子是甘肃大部分农业区主要的秋粮作物之一。30多年来,全省谷子年播种面积在160—332万亩之间变化,随着年代的推移,年播种面积呈减少的趋势。80年代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3%左右。我省谷子产量低而不稳。50年代最低和最高年亩产量分别为61kg 和77kg,60年代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是河北省主要种植作物之一,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开展马铃薯产量预报对河北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北省1982—2018年马铃薯产量数据、主产区2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分别利用大概率法和加权平均法预报河北省马铃薯单产。产量预报模型对2001—2015年马铃薯产量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大概率法和加权平均法预报单产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增减趋势平均准确率分别为62.2%和88.9%,定量预报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4.2%和90.2%。对2016—2018年河北省马铃薯单产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大概率法在3年的9次预报中单产丰歉气象影响指数增减趋势有4次预报错误,加权平均法仅有1次错误;大概率法和加权平均法的平均定量预报准确率分别为86.9%和97.4%。加权平均法预报准确率高于大概率法,说明加权平均法更适合于河北省马铃薯产量预报。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5—2019年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2019年区域站加密资料,分析了天水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同时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暴雨样本进行天气学分型及高低空物理量特征分析,确立了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近55 a来天水地区暴雨年均发生2.75站次,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幅度为0.2站次?(10 a)-1,其中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80—90年代呈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及21世纪以来呈增多趋势。(2)天水地区暴雨4月中旬—10月下旬都有出现,但集中在夏季7—8月,7月频次最高,月分布呈单峰型特征,旬分布呈三峰型特征,与副高位置密切相关。(3)天水地区暴雨空间分布自西向东依次增多,并存在多个分布中心。(4)天水地区暴雨环流形势分为低槽(涡)东移型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型两种,其高低空物理量配置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9.
陕西地处我国西部地区,陕西省可耕地约400万hm2,林地约460万hm2,草场约260万hm2,水面2.7万hm2,农林牧副渔业都有比较优越的发展条件。1主要畜种和牧场的分布按照国家标准陕西属于半农半牧区,主要集中在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榆林、神木、府谷、横山等六县。目前全省羊只650多万只。其中陕北占65%。有驴约40多万头,其中陕北滚沙驴占50%,关中驴和陕南小毛驴平分秋色。关中有牛100万多头,陕南100多万头,陕北的延安约50多万头。陕西全省草场533.3多万hm2,可利用的约400万hm2。由于地理条件、气象条件、人居条件的限制,真正能发…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地区3个气象站近30 a气温和降水的连续数据,运用Tha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对博州地区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博州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06℃·10 a-1;年平均降水量在近30 a来总体呈增多趋势,平均每10 a增加3.2 mm。气候生产力在近30 a来呈增长趋势,平均每年增长242.5 kg·hm-2。降水和温度是决定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降水对气候生产力高低的贡献率最高,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最主要影响因子。"暖湿型"气候对植被生长最为有利。未来若气温提升1~2℃,降水增加10%~20%,博州地区的气候生产力可能增加11.01%~20.18%。"冷湿型"气候和"暖干型"气候则会使气候生产力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