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省防雷中心利用闪电资料建立了雷电监测业务系统;采用决策树法, 结合T213模式资料和地面探空资料建立了雷电预报业务系统;采用配料法, 结合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建立了雷电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2008年中心引入CAMSLN-WS系统, 结合原有预警产品生成适合四川省的雷电短临预警产品。经过5年的效果验证, 四川省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准确率达到85%, 系统产品对政府组织防灾减灾工作所提供的支撑有效降低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气象局新一轮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精神,结合近10年来湖北省防雷减灾事业发展历程,介绍了全省雷电业务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按照适应气象事业的发展和雷电业务轨道建设的需求,探讨了全省防雷体系内部运行机制整合调整的形式和具体内容;提出了依法拓展防雷工作领域的思路和对策;最后,对全省各级防雷中心进一步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措施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一种可业务化的雷电潜势预报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梁巧倩  林良勋 《气象科技》2008,36(2):150-154
利用2000~2005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实时业务应用的数值预报产品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基于雷电发生的天气学分型和完全预报方法原理,以可业务实时实现为原则,对广州地区雷电的短期潜势预报进行了研究,引入了"马赛克化"、不确定度概念以及多元回归、线性/非线性拟合方程等数学统计方法,得到一种较有效的雷电短期潜势预报方案,该预报方案在实时业务预报中试用,预报结果对雷电潜势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江苏雷电信息综合处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雪  冯民学 《陕西气象》2009,(Z1):41-43
随着雷电灾害研究的深入,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急需一个集科研、业务、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雷电信息综合处理系统.江苏雷电信息综合处理系统主要采用Delphi作为开发工具,并且采用TatukGIS作为辅助平台实现了GIS的功能,将高精度的地理信息与雷电业务相结合,使雷电信息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成为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贵州六枝特区气象局办公楼、地面观测值班室、自动气象站等综合防雷设计施工情况,着重介绍直击雷和感应雷对基层气象台(站)业务设备损害的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宁夏雷暴、闪电观测资料和ECMWF、T213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采用VB、VC语言和MS SQL Server数据库等编程技术,研制开发了基于相似预报法的宁夏雷电潜势预报业务系统。系统在客观形势相似和影响系统判别的基础上进行物理量相似离度分析,可提供0~168h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相似预报结果,并以相似离度最小的前10(20)个最佳相似个例中的一个作为预报蓝本,以人机交互的方式完成0~12h雷电潜势预报的制作与分发,增强了雷电潜势预报的客观化和自动化;实现了历史雷电数据的查询、统计、输出、保存、添加入库及闪电信息的统计显示等功能,成为宁夏雷电潜势预报制作发布的主要工作平台。  相似文献   

7.
从雷电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雷电预警预报、雷电防护与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及山东省雷电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雷电业务轨道建设的重点任务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内陆高原正极性雷电的观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叙述了1997年夏季中日两国科学家在甘肃平凉地区合作进行的有关正极性雷电的综合观测实验情况,包括地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 取得的主要结果。实验中采用人工引发雷电技术并取得了两次成功,其中一次是利用“空中解发”方式,即火箭拖带的细钢丝下端不直接接地,而是通过一段绝缘尼龙线与接地的另一段细钢丝相连。用这种方式可以更真实地再现自然雷电的初始过程。实验中观测到了空中导线两端先导的双向传输现象;电流、电场变化  相似文献   

9.
钦州市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钦州市雷电活动的一般特点和雷电灾害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从又好又快地推进雷电业务轨道建设的高度上提出了防御雷电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1~2010年韶关地区雷电灾害资料,对雷电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韶关雷电灾害次数呈双峰型趋势分布;6~8月是韶关雷电灾害发生最多的月份,占全年雷电灾害的61%;年平均雷暴日市区和各县(区)分布较均衡,大约在60到80 d,呈线性递增趋势;雷击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呈三峰双谷型;社会经济损失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领域性,电子电器设备和供电系统受雷灾的比例最大。通过对韶关最近10年的雷电灾害特征分析,为当地的防雷减灾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计分析故宫自建成594年(1420—2014年)以来的雷电灾害事故资料及2005—2014年故宫及周边区域内闪电定位资料,结果显示:有记录的雷击灾害次数51起,雷电灾害都发生在5—9月,主要在6—8月,其中8月最多;雷电灾害发生在故宫南部建筑的次数多于北部,中轴线上的多于两侧,太和殿被雷击次数最多;遭雷击次数最多的部位是古建顶部的吻兽;雷击损害以直接雷击最多.故宫及周边1 km区域内的雷电主要发生在4—10月,主要分布在6—8月,其中8月最多;雷电发生的日变化明显,主要在下午和前半夜,占全天的63.95%;雷电流强度30~40 kA的闪电占总闪电数23.26%,比例最大,总体呈正态分布.雷电活动和雷电灾害在时间分布上整体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实验室在2006年开展了大量科研和业务工作,主要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3.
利用湖北省地面雷暴日资料和闪电定位监测资料,采取数理统计方法,对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湖北段沿线雷电活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沿线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且处在湖北省闪电高密度区;夏季平均雷暴日最多,冬季平均雷暴日最少,4-8月闪电次数占全年闪电总次数的91.5%,为闪电集中发生期;一天中闪电次数集中出现在15-19时,也是对流性雷电天气集中发生期和雷电防御关键时段;咸宁北站一带闪电密度最大,雷电活动较频繁,是雷电防御重点地段。  相似文献   

14.
广东野外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十年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雷电野外科学试验是认识雷电发生、发展物理过程及其致灾机理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真实雷电电磁环境下雷电防护技术测试的重要方式。自2006年开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气象局在广州野外雷电试验基地,持续合作开展了雷电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在人工触发闪电和自然闪电物理过程及其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若干研究结果。十年期间共成功触发闪电94次,回击电流峰值最大值为42 kA,平均值为16 kA;分析给出了自然闪电预击穿过程电场变化脉冲特征类型和差异;观测发现高建筑物上行连接先导可达几百米甚至超过1 km,其发展速度可达106 m/s量级,下行先导与上行连接先导的连接呈多样性;雷电防护技术测试试验表明人工触发闪电近距离电磁场耦合在架空线路上的感应电压达到千伏量级,多回击、长连续电流和地电位抬升是造成浪涌保护器(SPD)损害的主要因素;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性能的评估结果显示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的闪电和回击的探测效率分别为96%和89%,定位误差算术平均值为532 m,回击电流强度的估算值约为真实值的0.63倍。  相似文献   

15.
李社宏 《陕西气象》2009,(Z1):24-27
简要介绍陕西省雷电灾害天气诊断分析业务系统的主要特征、系统结构、模式参数化方案、模式输出数据解读技术和方法、模式产品发布等,重点介绍MM5V3业务化模式的建立和配置、RIP4在模式输出数据解读中的应用以及基于B/S结构的模式产品发布系统.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州市1999—2012年雷电监测资料,分析了雷电参数的差异对广州市3个区域雷击风险评估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都区、天河区、番禺区的地闪密度分别为29.16、35.44和26.13次/(km^2·年),从而导致建筑物危险事件次数的不同,其中雷击电力线路次数相差1个数量级;3个区域的雷电流幅值分别为141.5、104.4、138.7kA,导致花都和番禺2个区域的第1级、第2级SPD通流量分别比天河区的高5kA;高发时段分别为5至8月的14:00一20:00、13:00—20:00、12:00一19:00.导致易闪段和雷电预警方案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1961~2005年湖北省71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该省雷电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年雷电日数在23~53d,年平均雷电日数为36d;通过小波分析发现,湖北省1980年以前为雷电相对较多时期,1980年以后为雷电相对较少时期;一年中任何一天都有可能出现雷电天气,平均初雷日在2月下旬,终雷日在10月上旬;春季和夏季雷电日数占全年雷电日数的88.5%,秋、冬季占全年雷电日数的11.5%;雷电日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主峰、次峰分别出现在7月和4月;一年中7月、8月雷电日数最多,约占全年雷电日数的47%;鄂西南、鄂东地区年雷电日数最多,属高雷区,其它地区属多雷区;近45年湖北省雷电日数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平均初雷日有所推迟,平均终雷日则有所提早。  相似文献   

18.
钦州市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通过分析钦州市雷电活动的一般特点和雷电灾害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从又好又快地推进雷电业务轨道建设的高度上提出了防御雷电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闪电定位资料对仪征储油罐雷灾成因的分析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民学  罗慧  焦雪 《气象科学》2007,27(6):679-684
本文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结合雷电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的结果,探讨2006年8月7日发生在扬州市仪征油罐雷电灾害事故。综合分析发现当时强对流回波达55 dBz、顶高14 km;在距油罐1 km范围内有闪电13次,负电荷集聚、强度多在20~50 kA之间。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强大的感应雷电脉冲电流在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两根连接电缆上产生较大的电压,导致储油罐罐体与浮顶之间在密封处产生闪络,引起油汽外泄燃爆成灾。为减少此类雷电灾害的发生,提出防护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结合江西省南昌市某新建高层建筑物的案例,分析了高层建筑物对周边建筑物雷电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高层建筑物的存在将减小周边较低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危害的概率,具体减少的程度与建筑物的相对距离和相对高度有关;由于新建高层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的概率远远大于周边较低建筑物,雷击时所产生的电磁脉冲对周边建筑物电器设备损害的概率要大大增加;新建高层建筑物的管线与原较低建筑物的管线不可能完全分开,原建筑物管线可能流入的雷电流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新建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原周边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加强屏蔽与综合布线、等电位连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