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海雾是闽东渔场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从航管部门海损事故统计表明,因海雾造成的航船触礁、碰撞、迷航、沉没的事故,约占各种海损事故的40%,可见海雾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重要灾害之一。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海上交通运输和海洋捕捞任务成倍增长,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对危害海上航行安全的海雾的预报,也就越来越迫切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本文在前人摸索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利用台山海洋站1964—1979年的海雾资料,以及本台天气图资料,和近几年的传真图的资料、对闽东渔场海雾的特点,及其预报方法做一初步探讨,以便为渔民和航海部门提供专业预报服务时,有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闽南渔场是闽、台两省的主要渔场,也是福建省三大渔场之一。闽南渔场位于台湾海峡,北起福建省晋江围头,南至台湾浇滩,渔场面积达15000多平方海里。根据福建、广东、台湾三省渔民群众的生产习惯,作业渔场还包括广东省汕头渔场和甲子渔场的一部分。其海区有厦门、金门岛、澎湖、东山岛、东北碇、兄弟岛、礼是列岛和广东省南澳、饶平、潮阳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9年11月一1999年3月)冬季北半球500hPa候平均高度资料,分析了南沙海区冬季大风(简称为南沙冬季大风)与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中的超长波、长波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中、高纬强冷空气爆发南下是造成南沙冬季大风的最主要原因;当中、高纬的角动量输送达到一定数值后,伴随南沙海区会出现一次大风过程,在南沙冬季大风出现前期,偏高纬度的角动量有一次同步向北输送过程,使中、高纬西风增强,结果还表明:纬向扰动动能大多集中在超长波段内,经向扰动动能随纬度的不同主要集中在2—6波波段内。文中在这一基础上分析得出南沙冬季大风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4.
烟、威鲐鱼渔埸及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烟台-威海海区为黄海重要渔场之一。每年4—5月间,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开始前来产卵。为了开发这个海区的水产资源,并深入了解鲐鱼的生态习性和数量变动,自1953年起,开展了烟、威鲐鱼渔场的生态调查,浮游生物生态郎列为调查项目之一。每年调查仅在鲐鱼渔汛期间(4—7月)进行。自1957年3月至1958年2  相似文献   

5.
船舰在海上航行时,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很多时候天气条件是威胁航行安全的主要因素,其中台风、大风和海雾是造成海难事故的主要原因。据山东省海上搜救中心烟台辖区1985~1994年10年资料统计,在所有沉船和破损船只中有86.5%与恶劣的气象条件有关、在海难事故的死亡人数中有63%是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青岛地区过去三年中所发生的渔船海损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发生海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错误行为,其次是船舶本身的原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同时提出预防措施:(1)抓好船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2)加强监督检查;(3)建立完善的通讯网络;(4)加强海上搜寻救助,(5)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6)抓紧海上治安管理;(7)预防涉外海损事故。  相似文献   

7.
为了掌握莱州湾海区的大风规律,更好地为建设海上潍坊服务,本文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位于莱州湾南岸的羊口港、潍坊港、下营港梯度风塔3个港口和内陆的潍坊市城区寒亭国家气象观测一级站4个地方的大风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常规天气资料,分析了大风的季节变化特点以及与天气形势的关系。分析发现莱州湾海区平均风速是内陆的1.9倍,莱州湾风速东岸略大于西岸。南(东)高北(西)低是偏南大风出现时最常见的天气形势,冷锋后部的偏北大风是造成北部海区偏北大风最主要的形势。  相似文献   

8.
渔船海损事故给广大渔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本文从加强渔船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产生海损事故的四个主要原因,并提出四项防范措施。事故原因;1.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2.职务船员素质不高;3.片面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生产;4.法制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或者违章作业以及主管部门对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者惩处不严。防范措施:1.加强对广大干部和渔民的安全教育,严格实行“渔业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2.加强对职务船员的选拔以及现职船员的培训;3.加强对普通船员的技术普及;4.加强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东沿海12个精细化预报海区2010—2012年的实况代表站逐时大风资料,统计分析了山东沿海的大风日数、风速分布、大风持续时间及大风风向等特征。结果表明,山东沿海风速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海区平均风速最大,在7 m/s左右,西部海区次之,在5 m/s左右,南部海区最小,在4 m/s左右,其中烟台南部沿海甚至在3 m/s以下。当出现大风过程时,各海区的风速相差更大。山东沿海的大风日数、大风持续时间都与平均风速表现为相同的分布特征。山东沿海的大风过程主要为偏北大风,并且量级主要分布在6—7级。由于山东沿海风的局地特征明显,因此在一次大风过程的预报中,各海区预报同一量级是不合适的,需要对预报量级和大风影响时间更加精细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西北太平洋海雾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福春 《海洋学报》1982,4(2):157-168
海雾主要影响能见度.商船、渔船和舰艇等碰到海雾,如不警惕,就有偏航、触礁,搁浅或相撞的危险.据统计,日本1948-1953年发生910次海损事故中,由于浓雾并伴随着暴风雨天气而引起的就占60%.近年来,虽然普遍采用雷达导航,但海雾仍是引起海损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海雾的研究受到沿海国家的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青岛地区过去三年中所发生的渔船海损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发生海损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错误行为,其次是船舶本身的原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同时提出预防措施:(1)抓好船员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2)加强监督检查;(3)建立完善的通讯网络;(4)加强海上搜寻救助;(5)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6)抓紧海上汉字管理;(7)预防涉外海损事故。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统计了1995-2000年发生在南黄海和东海海域舟山渔业海损事故资料和该区域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渔业海损事故发生的季节、地域分布特点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针对目前目前预报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海洋渔业气象服务提出一些建议和预防对策,希望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海损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浙江南部近海位于暖温带海区,受长江、钱塘江径流为主的浙江沿岸流影响,并提供丰富的营养盐类.台湾暖流在不同时期的盛衰对该海区亦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海区温度,丰富的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因此是我国重要渔场之一.  相似文献   

14.
船舶稳性事故的后果非常严重。造成稳性减小的原因很复杂,归纳起来有积载不当,产生自倾角或大风浪中引起货物移位;精矿粉含水量过高等。为了防止船舶因稳性问题而发生海损事故,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是,加强工作责任心,作好配积载计划,严格把关,密切配合等。  相似文献   

15.
根据灰色理论方法对影响东海某海区大风建立了GM(1,1)模型,并利用海区8~10月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该模型物理概念清晰,对9~10月海区大风预测效果较好,对海区灾害性大风长期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宇  李昱 《海洋测绘》2020,40(2):61-65
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已于2019年竣工,海进江船舶数量大幅增加,重大海损事故频发,为做好深水航道应急测量工作,分析了航道和陆域应急测绘的不同点,总结了深水航道海损事故的特征和应急测绘需求,采用运筹学理论建立了最小化测量时间模型,得到了应对特定海损事故规模所需船舶数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测绘力量配备方案和改进需求。本文的研究可为航道部门应急测绘力量配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丁宗信 《海洋科学》1994,18(2):47-51
用1983年11月在黄、东海调查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温、盐度 垂直分布类型的地理分布,详细地讨论了秋季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形成原因。分析 得出,在研究海区内,引起温、盐度逆转现象的原因有:(1)海面失热冷却产生的垂 直对流作用;(2)秋季季风已转变为北风,在北风(特别是北风大风)的驱动下,迫使 表层水向南向外扩张的影响;(3)深层暖平流(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向岸向北伸展 或切入的影响;(4)在锋区,高温(或低温)高盐(或低盐)水沿等面扩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浙闽沿海和台湾海峡海域冬季大风风速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东海区海陆大风对比试验结果及26艘船只两个月的海上航测实况资料,通过对各种风速进行海陆比值分析、差值分析和测站间对比分析。论证了据陆上大风推算该海区大风风速计算式的可靠性,从而为实时、定量地预报海区大风提供了1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979.11-1994.3月,冬季南沙海区出现的偏北大风,采用了谱分析的方法,探讨超长波、长波活动与南沙海区冬季大风的关系,通过对上述16年冬季北半球500hPa候平均高度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波数K=1-10的角动量输送,经向和纬向扰动动物物物理量谱参数及有关波参数,分析它们所提供的演变信息及南沙海区冬季大风过程的某些中期预报方法和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E和 165°E~ 180°E)对柔鱼产量分布、作业渔场与表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海区I和II ,且资源密度大 ;在海区III海域产量比重低 ,资源密度也低。 6~ 7月作业渔场广泛 ,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t /d以下 ;8~ 10月作业渔场集中在海区II,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5t/d以上。在同一时期 ,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 ,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在海区I,7~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7~ 19℃ ,18~ 2 2℃ ,17~ 19℃ ,13~ 18℃和 10~ 14℃。在海区II ,6~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2~ 14℃ ,14~ 17℃ ,15~ 19℃ ,14~ 18℃ ,12~ 15℃和 10~ 13℃。在海区III ,6~ 7月最适表温均为 11~ 15℃。以上结果经非参数统计的K~S检验是可信的。 3个海区柔鱼资源密度、产量分布及其作业渔场形成与各自海洋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