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矿显微组构对水银洞金矿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为产于上二叠统龙潭组中的超大型、高品位金矿床,矿床由多个金矿体组成.工业金矿体顺层产于龙潭组含煤地层所夹的玄武质、硅质、生物碎屑碳酸盐岩中.对水银洞金矿赋矿地层岩石以及矿石显微组构进行了研究,矿石中主要载金矿物为细粒黄铁矿,具再生边、粒内孔隙、铸模孔隙结构及镶边生物矿化构造、铸模式生物矿化构造,是一典型的具沉积一成岩组构.金矿化与硅化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金与SiO2来源于峨嵋山玄武岩的喷溢活动,主要金矿体更多显示与峨嵋山玄武岩准同生特征.矿床为沉积一成岩弱改造成囚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安大略省Abitibi“绿岩带”以往的黄金生产情况和金的储量估计表明,Kirkland湖—Lardar湖矿区中70%的金矿和Porcupine矿区中60%的金矿产于长英质侵入体内或其附近。然而,长英质侵入体对脉状金矿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加拿大Arrow和Murphy—Garrison矿床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金矿化只限于石英脉周围的黄铁矿化蚀变带,这些石英脉产于侵入体和其周围玄武岩中的裂隙内;2)加拿大Arrow矿床的金矿化产于侵入体中,而Murphy—Garrison矿床的矿化则产在玄武岩中;3)加拿大Arrow矿床中,形成石英的流体至少有两种:早期的流体同时沉淀了方铅矿;晚期的流体使二长岩蚀变,并沉淀了金;4)加拿大Arrow矿床中,二长岩的原生矿物组合和石英脉的液态包体显示出CO_2具高的活动性。这些资料表明:这两个矿床的矿化发生在成矿过程中的晚期,并受构造控制。但这些资料尚不足以确定侵入体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发现的高松山大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于佳木斯地块以西小兴安岭浅成低温热液成矿带。主要通过电子探针和镜下分析,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黄铁矿和黄铜矿,其中以石英为主。石英内的金伴生有大量银和一定量铋,其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于次生石英粒间;矿床内黄铁矿主要分布于安山质围岩内,并具有多期次性,其内存在自然金和离子金两种形式,整体早期以自然金为主,晚期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为离子金。黄铁矿内大量发育As,其可能为Au得以赋集的原因;沸腾作用和围岩硫化反应是高松山金矿Au沉淀的主要机制,两种机制都是在还原条件下,以H2S浓度降低为基础,使自然Au析出。矿床内大量"明金"存在于晶形较发育的次生石英颗粒间及黄铁矿(赤铁矿)内,其暗示另一期含H2S浓度较高的流体对早期矿化及围岩的清扫,使Au发生二次富集作用。矿床内发育的晚期黄铁矿和黄铜矿含有较弱金矿化,以及大量早期黄铁矿被氧化现象,其与矿床内存在的高温流体包裹体相对应,说明晚期流体性质已发生改变。在部分晚期流纹质围岩内发现较弱的金矿化,进一步说明高松山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发现的高松山大型、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发育于佳木斯地块以西小兴安岭浅成低温热液成矿带。主要通过电子探针和镜下分析,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黄铁矿和黄铜矿,其中以石英为主。石英内的金伴生有大量银和一定量铋,其主要以自然金形式存在于次生石英粒间;矿床内黄铁矿主要分布于安山质围岩内,并具有多期次性,其内存在自然金和离子金两种形式,整体早期以自然金为主,晚期黄铁矿和黄铜矿主要为离子金。黄铁矿内大量发育As,其可能为Au得以赋集的原因;沸腾作用和围岩硫化反应是高松山金矿Au沉淀的主要机制,两种机制都是在还原条件下,以H2S浓度降低为基础,使自然Au析出。矿床内大量"明金"存在于晶形较发育的次生石英颗粒间及黄铁矿(赤铁矿)内,其暗示另一期含H2S浓度较高的流体对早期矿化及围岩的清扫,使Au发生二次富集作用。矿床内发育的晚期黄铁矿和黄铜矿含有较弱金矿化,以及大量早期黄铁矿被氧化现象,其与矿床内存在的高温流体包裹体相对应,说明晚期流体性质已发生改变。在部分晚期流纹质围岩内发现较弱的金矿化,进一步说明高松山陆相火山岩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  相似文献   

5.
黑刺沟金矿床以富As和Sb的微细浸染蚀变岩型金矿化和部分石英脉型锑-金矿化为特征,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毒砂(辉锑矿)-石英;贾公台金矿床以少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化和蚀变岩型金矿化为特征,As和Sb的质量分数不高,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自然金(方铅矿)-石英-钾长石;鸡叫沟金矿床以蚀变岩型金矿化为主,次之为石英脉型金矿化,典型矿物组合为黄铁矿-黄铜矿-石英.3个金矿床的成因均与岩浆岩有密切联系,但各矿区的岩浆岩在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具有差异,表明其成因不尽相同.这可能是造成3个金矿床地质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红土型金矿是在红土化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金矿,对该类矿床,应着重掌握两点(1)金矿源(体)层或含金高的岩石.(2)先期已形成的金矿体或金矿化体.应加强找矿准则,评价标志及经济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研究,探讨红土型金矿床成因,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7.
研究新疆210金矿床中黄铁矿产状、形态特征及不同粒级黄铁矿的化学特征和晶胞参数等。结果表明,210金矿床为蚀变破碎带型金矿床,矿石中黄铁矿含量、粒径与金含量密切相关,含量高、粒径小的黄铁矿可作为强矿化标志。通常含金黄铁矿与无金黄铁矿相比颜色加深,晶胞参数轴长加长,亦可作为金矿化找矿标志及贫金、富金的评价准则。矿床具沉积矿床及热液矿床成因特点,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属"双源成因",其黄铁矿形成于中深成环境。  相似文献   

8.
任涛 《地质与勘探》2013,49(2):217-223
水银洞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已知最富的、特大型卡林型金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统龙潭组的大孔隙度生物碎屑灰岩中。镜下观察发现水银洞金矿含有五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细粒黄铁矿、粗粒黄铁矿、生物状黄铁矿和长条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为沉积成因,与金矿化关系不大;细粒黄铁矿、生物状黄铁矿和条带状黄铁矿为热液型黄铁矿;而粗粒黄铁矿由沉积型和热液型黄铁矿共同组成,内核为沉积型黄铁矿(Py1),被外带的热液型黄铁矿包裹(Py2),成环带构造。电子探针波谱分析发现,该矿床中Au主要赋存于热液黄铁矿(含砷黄铁矿)中。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分析了黄铁矿的形成和含金硫化物分解的相互制约,吸附作用、电化学作用可能是卡林型金矿床中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庙顶铜金矿床位于特提斯成矿域与滨太平洋成矿域交界部位,处于多个成矿远景区的交汇地带,成矿条件优越。矿体赋存于泥盆系碳酸盐化凝灰岩、泥质粉砂质板岩、碳酸盐化泥晶灰岩与二叠系变质玄武岩地层中。岩相学表明:矿床的矿石类型有铜金矿化碳酸盐石英脉型、铜金矿化变质岩型和铜矿化钠长石岩型。矿相学研究表明:铜矿物以硫化型为主,其次为氧化型,主要为黄铜矿,其次是斑铜矿及铜蓝;金赋存以含银自然金为主,其次为银金矿,游离金为主要的回收对象。金属矿物的生成顺序为:磁铁矿→黄铁矿→自然金、银金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黝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铜蓝、蓝辉铜矿→褐铁矿、孔雀石、蓝铜矿、氯铜矿。矿床形成经历了变质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分为3个阶段:钠长石-云母-黄铁矿阶段(Ⅰ)、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和碳酸盐-石英-重晶石阶段(Ⅲ)。电子探针结果表明,矿床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高温到低温的变化,成因类型应属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
金窝子矿带戈壁覆盖区化探深穿透找矿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金窝子金矿带为例,重点研究东天山地区戈壁覆盖层的分带结构、成分、性质和成因,以及金等成矿元素在干旱景观区表生迁移与矿化信息的传递机制。通过垂直剖面分析查明,戈壁覆盖层主要由坡-冲积层和冲-洪积层互层构成,其中坡-冲积层属当地风化产物,包含局部矿化信息,称为砾土戈壁;而冲-洪积层为运积物。两层均普遍经受戈壁化作用,形成以石膏为主的钙积层障。两互层均包含金等元素的矿化信息:在大比例尺详查找矿中采集坡-冲积成因的砾土戈壁层粗粒级(20—40目),能够揭示局部矿化地段;而在小比例尺区域地球化学测量中采集冲-洪积层中的细粒级(-160目)样可以圈定区域金矿化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复兴村金矿床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元古宇老岭群大栗子组和珍珠门组是重要的含金矿源层,也是主要的容矿围岩.区内的NNE、NW向断裂破碎带是重要的的控矿构造.断裂破碎带内分布的硅化、黄铁矿化、毒砂化是金矿重要的找矿标志,并存在后期氧化富集带.燕山期花岗岩作用区,特别是闪长岩脉与矿体相伴处是是富金矿(化)体.相关的成因机制分析表明,复兴村金矿床在成因类型上为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多因复成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沈光银 《地质与资源》2007,16(4):270-274,279
北干沟金矿床位于燕山金矿成矿带中段,属含金韧性剪切带石英脉型金矿床.新太古代变质岩含金丰度高,是金成矿的矿源层.韧性剪切带对金矿化具有控制作用.金矿化可分为2期,其与韧性剪切带脆性变形作用有关.自然金主要分布于黄铁矿、黄铜矿及其氧化物的微裂隙、粒间或空洞中.围岩蚀变强烈,主要类型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等.矿区今后的主要找矿方向是在I号断裂破碎带中寻找石英脉型、蚀变岩型金矿化和在Ⅱ号韧性剪切带东段的张性扩容段中寻找含金剪切带石英脉型金矿化.  相似文献   

13.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按照赋矿岩石不同,共包含产于矽卡岩中的与铜共生的金矿(化)体、产于板岩-角岩中的脉状金矿(化)体、产于大理岩中的脉状金矿(化)体以及产于玢(斑)岩脉中的独立金矿(化)体4种金矿化类型。矽卡岩中的金矿化较强,全矿区金品位×厚度基本都大于1 m.g/t,存在多个富金块段;板岩中金矿化主要分布在矿区外围破碎细粒黄铁矿化硅化板岩中,角岩中金矿(化)体以富含雄黄、雌黄为特征;大理岩中金矿化较弱,矿(化)体通常呈透镜状产出;玢(斑)岩中金矿化主要产于岩脉中的石英脉内。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以独立矿物和类质同像形式存在。独立矿物形式的金以自然金、银金矿存在于铜矿物、石英、黄铁矿等载金矿物内;类质同像形式的金主要存在于以斑铜矿、黄铜矿为代表的铜矿物中。金矿物赋存状态以粒间金、包裹金为主,其次为连生金和裂隙金。笔者以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的地质特征、分布规律及赋存状态为研究基础,推测甲玛金成矿作用与幔源C-H-O流体有关,并初步建立了甲玛铜多金属矿床金成矿模型。此外,提出了运用模型开展区域及矿区下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巽锋  陶平 《中国地质》2001,28(1):30-35
贵州火山凝灰岩型金矿产于二叠纪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底部和边缘或其相邻凝灰岩、沉凝灰岩或含凝灰质的沉积岩类中。同时它又是“红土型”金矿的主要物质来源。它受控于地层,顺层产出。与金矿化有关的矿化蚀变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和粘土化。金品位一般在1×10-6~5×10-6。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氧化矿石、原生矿石及混合矿石。对凝灰岩型金矿进行研究有助于该类金矿、附近“红土型”金矿的找矿工作,也有助于其他金属矿产勘查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黔西南泥堡金矿围岩与矿石的对比及其成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堡金矿的矿体主要赋存在构造蚀变体及逆冲断层破碎带中,受地层和断裂的双重控制。本文在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XRD)结合电子探针分析(EMPA)确定和量化了围岩和矿石的蚀变矿物及载金砷黄铁矿,对比了围岩和矿石的特点,并利用主微量元素分析矿化过程中围岩与矿石之间的元素带入带出通量,探讨了泥堡金矿蚀变矿物与成矿的关系及成矿机制问题。分析结果表明,黄铁矿(主要的载金矿物)与石英呈负相关,与伊利石呈正相关;矿石发生了去碳酸盐化作用,矿石中的黄铁矿大多具有环带结构,部分围岩也发生了去碳酸盐化作用,而围岩中的黄铁矿一般不具有环带结构;Au明显加入到构造蚀变体的矿石中,而CaO、MgO、S、Ba、Be等从其围岩中带出;Au、Sc、As和Fe_2O_3明显加入到逆冲断层破碎的矿石中,SiO_2、CaO、Sr、W、Be等则显示从其围岩中带出。综合分析认为,去碳酸盐化和硫化作用是泥堡金矿的主要成矿机制。在矿化前,去碳酸盐化作用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成矿过程中,矿化通过硫化作用形成了黄铁矿的载金含砷边缘。  相似文献   

16.
绿岩型金矿是刚果(金)重要的金矿类型之一。刚果(金)东北部的金矿床以内生金矿为主,次为外生金矿,内生金矿中主要为构造控制的脉状金矿床。典型矿床为基巴里绿岩带中的基洛矿区,矿化主要发生在发生碳酸盐化岩石的片理、剪切带和褶皱裂隙中;其次为受片理控制的浸染状金矿床,主要位于基巴里绿岩带的摩托矿区,矿化通常与围岩的片理相一致,并发育碳酸盐化等蚀变。研究认为,金矿床中的金质主要来源于绿岩带,太古宙岩浆活动形成了金的第一次富集,后期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和强烈的蚀变造成了金的活化,并最终沉淀在构造裂隙中成矿。文章还总结了金矿床的找矿标志,并为区域金矿勘查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石泉羊坪湾金矿床韧性剪切带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民良 《西北地质》2007,40(B07):30-36
羊坪湾金矿位于巴山弧形断裂东侧,矿区总体构造为-呈NW走向的紧闭褶皱,金矿体受北西向展布的脆-韧性剪切带控制,剪切带内窗棂褶皱、小褶曲、微褶皱劈理、节理构造及片理化带相当普遍,特别是金矿化蚀变带内及近旁更为发育;另外,岩石的显微组构也反映强烈的揉皱构造、岩石裂隙、碎裂结构、碎斑结构等,这些对金元素赋存有利;早期形成金的矿源层,在韧性剪切作用下,使金元素被激活并发生迁移,在软硬岩层的接触面附近或断裂处聚集形成金矿体;金矿化与褐铁矿化、纤维状黄铁矿、细粒黄铁矿化和石英脉关系密切;进而总结了该区8条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扎村金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嘉文  李有本 《云南地质》1991,10(1):71-104
本文根据兰坪-思茅中生代坳陷地质构造演化并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场,论证本区(巍山金矿带)含矿热液形成与元素迁移富集成矿条件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及岩浆活动。扎村金矿床是巍山金矿带中已发现的唯一金矿床,赋存在上三叠统三合洞组层间破碎带的断裂带中。层间破碎带很宽,其内形成上、中、下三“层”矿体。矿体多呈透镜体,少数似层状。矿石以破碎岩型、角砾岩型为主。矿化带虽厚,但品位低。金矿化强弱与黄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呈正相关。金矿化主要呈微细粒自然金以晶隙金(含粒间金)和裂隙金产出。根据稳定同位素、包裹体、稀土和微量元素等数据分析,含金流体主要与深源的岩浆水(含少量变质水)和地下热(卤)水组成的混合热液有关。成矿温度以230-290℃为主。据水云母Rb/Sr法年龄46.5Ma,成矿时代为喜马拉雅期,可能与同期斑岩的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扎村金矿床系多期、多源、多阶段、多因素迭加而成,据黄铁矿的Co/Ni比值,可判别为从地下卤水到岩浆热液类型。  相似文献   

19.
张兵强 《地质与勘探》2020,56(6):1145-1157
架底金矿是贵州省乃至全国在玄武岩地层中发现的最大原生金矿床,是近年来贵州西部寻找金矿的一个重要突破。为了加强对该类金矿床的研究,通过对矿区赋矿层位及围岩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对比分析,总结出空间上,矿区金矿体可划分为上下两层,两层金矿体分别赋存在上下两个含矿体中。上含矿体为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二段中部的一套以火山角砾岩(约占95%)为主,岩石具有一定破碎和蚀变的特殊岩层;下含矿体是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的不整合界面附近,在区域构造和热液蚀变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套构造蚀变体。两层金矿体容矿岩石主要为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占总量的90%以上,其次为少量的玄武质火山砾岩、浅灰色玄武岩及灰岩角砾。矿区各类围岩蚀变发育,与金矿成矿关系最密切的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白云石化。硫化物为金的主要载体,金为偏光显微镜下难以分辨的显微金、次显微金及晶格金。  相似文献   

20.
大背坞金矿床属贫硫化物(糜棱岩)石英脉型,该矿床有用组分唯有Au,自然金是Au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几乎集中富集了全部Au组分.虽然矿石中有极微量的银金矿,并在方铅矿中发现可能还存在次显微金,但含金量却微不足道.石英、黄铁矿、毒砂是自然金的主要载体.自然金成色高,多以中粗粒裂隙金形式产出,粒间金次之,包裹金较少.本矿床中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不发育,含量少,但它们与自然金关系密切,镜下常常发现与自然金共生赋存于较粗粒的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这3种硫化物是发现富矿化的标志.铅同位素结果表明本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前震旦纪变质沉积岩,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是矿源层.金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当温度降低(低于300℃),含矿溶液进入容矿空间压力降低,金发生沉淀.矿化早期石英脉包裹体pH值4.91,Eh值164.52,到矿化主期pH升高到6.38~6.72,Eh降低到57.44,从而使金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促使金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