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在大别造山带东部广泛发现了假玄武玻璃出露点,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沿NE-SW向断裂带或剪切带发育。某些假玄武玻璃内发育糜棱质条带。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显微构造、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发育在该地区的假玄武玻璃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发育在东南极普里兹湾西南部哈姆峰地区麻粒岩相花岗质片麻岩中的假玄武玻璃沿着近东西向断裂带分布。显微构造特征表明,该地假玄武玻璃基质中普遍发育球粒结构及树枝状、放射状-针状等不同形状及组合的矿物微晶体,说明这些假玄武玻璃是地震断层快速滑移过程中摩擦熔融作用的产物。假玄武玻璃中的微晶体矿物组合大体分为两种,它们分布在构造带不同地段:一种是以"紫苏辉石+斜长石"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东北部地段;一种是以"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组合为主,分布于构造带西南部地段,说明沿构造带不同部位构造环境及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同时,微晶体中富铝紫苏辉石的存在,表明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及其后期的结晶过程可能处于高温(麻粒岩相)的构造环境下。假玄武玻璃的基质全岩K-Ar年龄为878.1±16.8 Ma,全岩40Ar/39Ar年龄谱系中所记录的年龄值主要集中在925~626 Ma。结合区域对比看,假玄武玻璃应该形成于格林维尔期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3.
发育在新疆富蕴可可托海—二台断裂带中的假玄武玻璃是古地震断裂快速滑移形成的构造岩。地质产状、显微构造研究表明,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由发生重结晶的玻璃质熔融体形成。假玄武玻璃基质的全岩40Ar/39Ar阶段升温方法主阶段和KAr年龄分别为282.8±3.8 Ma和276.4±7.4 Ma。假玄武玻璃所在母岩(黑云母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90.4±1.0 Ma和396.3±0.1 Ma,表明二台断裂带中的假玄武玻璃是在二叠世早期形成的,也说明二台断裂带古地震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晚古生代(早二叠世早期)。尽管二台断裂带是现今仍然活动的地震构造带,但目前所见到的假玄武玻璃是早二叠世时期古地震活动的产物。1931年的富蕴80级地震仅仅是沿着二台断裂带发生的多次构造活动的一次活动,与假玄武玻璃之间没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大别造山带东部假玄武玻璃的显微构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在大别造山带东部发现了广泛的地震成因假玄武玻璃,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呈简单脉状沿NE-SW向走滑断裂带或剪切带发育,后者大多与郯庐断裂带平行并穿切了包括白垩纪花岗岩在内的地质体。某些假玄武玻璃内发育由暗色石英条纹构成的糜棱质条带。本文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详细研究对比了不同断裂带内部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及其围岩在显微构造特征上的差异及联系。根据岩石的组构特征,证实所发现的这些假玄武玻璃主要是由母岩的超碎裂岩化形成的,但在点1发育的假玄武玻璃基质的扫描电镜影象特征上,沿某些残斑矿物(钾长石、斜长石、黄铁矿)的边缘可以看到些许代表摩擦熔融成因的熔蚀状港湾结构,说明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中曾经发生了程度较低的局部熔融作用。肉眼所见到的糜棱质石英条纹在显微镜下证实为早期的糜棱面理。同时,岩石组构的叠加显示,含假玄武玻璃的断裂带及假玄武玻璃本身普遍具有多期性,且晚期构造产物(或假玄武玻璃)总是较早期产物(或假玄武玻璃)碎裂岩化作用更加强烈,说明先期存在的构造软化带在控制假玄武玻璃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构造带抬升过程中伴随的多期构造及细粒化是形成假玄武玻璃的基础。岩石的变形序列总体上显示为韧性-韧脆性-脆性的演化过程,从而证实了这些假玄武玻璃总体上形成于造山带抬升过程,而不是早期的俯冲过程。  相似文献   

5.
东天山造山带右行剪切变形及构造演化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王瑜  李锦轶  李文铅 《新疆地质》2002,20(4):315-319
对新疆东天山觉罗格地区克孜尔塔格岩体(舌状岩体)角闪石、黑云母和钾长石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及热年代学研究,为确定该区右行走滑作用及NS向挤压作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天山造山带,NS向挤压作用结束于276Ma,右行走滑发生于276Ma至240-239Ma间,主要集中于276-253.9Ma。  相似文献   

6.
野外地质和室内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东昆仑造山带存在大量后造山期花岗岩.在此基础上,对其重要地段的典型样品进行了40Ar/39Ar同位素年龄测定,分别得到142.14±1.98 Ma,207.35±0.86 Ma和223.6±1.3 Ma三个坪年龄.结果表明,本地区印支末期已经进入后造山作用阶段,该阶段延续时间可能较长,一直延续到燕山期--典型的陆内碰撞时期.本文从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角度对本区酸性岩浆活动的构造环境和时限进行了制约.  相似文献   

7.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9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该带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的研究表明,肥东浮槎山一带是被郯庐断裂带截切,牵引,叠加,改造的印支期大别一胶南造山带的残块,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系统的产物,前者属于滨太平洋构造系统,后者属于特提斯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8.
藏北巴毛穷宗-羌巴欠火山岩K-Ar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两种方法(K-Ar和^40Ar/^39Ar)测定藏北火山岩同位素地质年龄表明其相当于渐新世到中新世:巴毛穷宗钾质碱性火山岩为32Ma~19Ma,涌波错和羌巴欠为17Ma和14Ma~12Ma等,同位素地质年龄范围在32Ma~12Ma,而且火山喷溢作用,从南到北逐渐变新。其中在巴毛穷宗火山岩区获得32Ma的年龄,证实青藏高原的隆升至少在32Ma以前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9.
对分布在攀西古裂谷带内的禄丰县鸡街和大向坪超基性碱性环状杂岩体中霞辉岩,以及西昌太和层状辉长岩等两类岩石进行全岩^40Ar-^39Ar坪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鸡街岩体和大向坪岩体中霞辉岩年龄范围在214~193Ma,相当于晚三叠世,属于印支期。总体上,超基性碱性环状杂岩的侵位时间略晚于含矿辉长岩;太和层状辉长岩^40Ar-^39Ar坪年龄,由于过剩Ar等原因的扰动,使其年龄值远远高于成岩年龄。暗示全岩或辉石单矿物等不适合作为攀西地区层状辉长岩定年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林爱明  孙知明  杨振宇 《地质学报》2002,76(3):373-378,T003,T004
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大河镇剪切带中首次发现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假玄武玻璃。野外产状及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与碎裂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产出于以脆性破裂为主的断层浅部(<15km),而与糜棱岩共生的假玄武玻璃则产出于以韧性变形为主的断层深部(>15 km)。这两种类型的假玄武玻璃均含有熔解起源的自形微晶体,圆形或港湾状的碎片,流动结构和部分玻璃质基质。假玄武玻璃与碎裂岩和糜棱岩共生的现象说明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形成和隆起过程中同一断层剪切带内大地震重复发生。大河镇假玄武玻璃的研究可对大陆型大地震的发震机制及地壳浅部的脆性变形领域到深部的塑性变形领域的地震断层的破裂过程和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云开群硅质岩的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粤西云开群浅变地层年代的确定对于研究华南地壳演化有重要意义。以往的同位素年龄值多测自其中的顺层火成岩,故对其他质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本文首次测得了云开群中硅质岩的40Ar/39Ar年龄,从而提供了云开群的沉积年代。  相似文献   

12.
笔者对大兴安岭西部乌兰盖盆地南、北缘出露的中生代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中生代火山岩成因与地质意义。乌兰盖盆地南、北缘的中生代火山岩主要为中性岩(安山岩)与酸性岩(流纹岩)类,各类岩石总体激光全熔40Ar/39Ar定年结果为(151.8±1.5)~(120.2±1.8) Ma,说明其形成时代总体为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岩石总体为一套钙碱性系列到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性至酸性岩石组合,各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壳源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它们应来自于地壳物质局部熔融形成的壳源岩浆系列。该套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闭合碰撞造山构造背景,在早白垩世151.8 Ma左右区内曾发生地壳加厚的造山过程,其岩浆深部动力学背景与岩浆源区的性质主要归因于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发生的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自广东南澳韧性剪切带和莲花山韧性剪切带的6个单矿物的40Ar/39Ar年龄谱数据可分为3组:151~162Ma、117.5~129.7Ma、66~97Ma。第1组年龄代表较深层次逆冲、褶皱和动热变质的时代,该期间沿莲花山断裂带开始出现火山活动;第2组年龄(2/3样品40Ar/39Ar坪年龄值集中于这一组范围内),代表强烈韧性剪切、左行平移兼逆断层活动的时代,即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代,此期在南澳断裂带还发生了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第3组年龄代表后期热扰动,即韧脆性转化、右行平移正断层活动和地壳伸展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1IntroductionAuriferousquartzveinsarecommonintheFengyangandZhangbalingregionsofAnhuiProvinceandtheyconstitutetheRongdu ,Zhuding ,Dagongshan ,MaoshanandShangchenggolddepositsandalotofgoldperspectives .TheRb SrisochronagesofalterationmineralsfromtheRongduandDagongshangolddepositsare (10 9.0± 4 .4 )Maand (15 3.76± 11.2 )Ma ,respectively (Dongetal .,1995 ) .Thereisalargedifferenceinagebetweenthetwogolddeposits ,butitcanbeseenthatthegolddepositswereformedinLateJurassictoEarlyCretaceous .A…  相似文献   

15.
许光  王二七 《地质科学》2010,45(3):626-652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发现,该山体在地貌上呈北陡南缓的格局,表明它在演化的晚期经历过一次向南的掀斜运动。殷店和桐柏韧性剪切带构成山体的南北边界。前者倾向南,呈右行剪切,后者倾向北,呈左行剪切。殷店断裂中的糜棱岩产状很稳定,一直延伸到桐柏山主峰——太白顶(1 140 m)。其下部为桐柏杂岩体,后者的产状虽然复杂,但其中的拉伸线理的产状却稳定,走向北西—南东,向北西倾伏。按此产状追索,它们也应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通过构造恢复,可以推断在掀斜运动发生之前,殷店和桐柏韧性断裂应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向北西倾伏的低角度正断层,本文称之为太白顶拆离断层。基于对桐柏杂岩的运动学和显微构造学研究,可以推断桐柏杂岩原来位于东秦岭之下,是中下地壳的组成部分,由于中生代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碰撞和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而造成南东侧向挤出,它们作为异地地体从原地地体—超高压变质岩之下隆升到地表,太白顶拆离构造的功能与藏南拆离系一样,构成桐柏杂岩隆升顶部的滑脱面。~(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桐柏山侧向挤出隆升造山事件发生在晚白垩纪早期(102~85 Ma)。南阳盆地形成于桐柏山的西侧,是一个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其沉积作用始于早白垩世,大规模沉陷发生在晚白垩世,这与桐柏山的隆升是同时的,反映出沉积和构造隆升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16.
冈底斯铜矿带含矿斑岩的40Ar/39Ar年龄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含矿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本质特征,是由俯冲到深部的新特提斯洋壳在榴辉岩相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本文用冲江和拉抗俄两个矿区含矿斑岩的黑云母和斜长石斑晶测定了它们的40Ar/39Ar年龄,结果表明两个矿区虽然相隔百余千米,但形成时间非常一致.两个黑云母斑晶的坪年龄分别为13.5±1.0 Ma和13.42±0.10 Ma;两个斜长石斑晶分别给出了12.22±0.05 Ma和12.5±1.3 Ma的坪年龄.考虑到斜长石和黑云母对40Ar/39Ar系统较低的封闭温度,这些结果与辉钼矿给出的斑岩铜矿的Re-Os等时线成矿年龄(14 Ma±)是一致的.根据含矿斑岩的产出位置和形成时间推测,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可能以高角度向亚洲大陆下俯冲进入岩石圈地幔.含矿斑岩和矿(化)带近EW向产出指示着斑岩岩浆上升侵位和铜矿化过程与高原达到最大高度的隆升过程是同步的.在此之后,高原的应力体制转变为Ew向伸展,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SN向塌陷构造-裂谷和正断层.  相似文献   

17.
Quartz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Jinman vein copper deposit in the Lanping Basin of western Yunnan were determined by 40Ar/39Ar fast neutron activation techniques, and the spectra are characterized as being saddle-shaped. The samples yielded a plateau age of 58.05 ±0.54 Ma, a minimum appearance age of 56.76 ± 0.81 Ma and an isochron age of 54.30 ±0.15 Ma, the three ages being close to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at the ages of the quartz samples so far determined are true and reliable. The plateau age represents the time of formation of Cu-bearing quartz veins,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Early Himalayan. This age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ime at which a tectonically thermal event (60 Ma) took place within the Lanping Basin, Yunnan Province.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fact that copper ore and other ore types in the vast area of western Yunnan are concentrated mainly in the Early Himalayan strata,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re must have existed some indispensable key factors leading to metallogenesis on a large scale during the Early Himalayan period in western Yunnan and also constraining in union the formation of ore deposits there.  相似文献   

18.
Ar同位素地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讨论作者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作者认为一定要重视岩石、矿物中36Ar对定年的影响,只有较好的解决K-Ar定年系统的初始比,才能较好的提高定年的准确性。油气田Ar同位素分馏及He、Ar在瓦斯突出的预报方面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湖南瑶岗仙钨矿床成矿流体的氦、氩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瑶岗仙钨矿床是南岭地区最典型的石英脉型钨矿床之一。本文对该矿床黄铜矿和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氩同位素进行了较系统地测定。研究表明,黄铜矿和黑钨矿流体包裹体中3He/4He分别为0.37—0.43Ra和0.05~0.49Ra,明显高于地壳值;黄铜矿和黑钨矿流体包裹体中的氩同位素分别为673~886和325~903,均明显高于饱和大气雨水的40Ar/36Ar值。这些氦、氩同位素组成揭示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具有壳、幔两端元混合的特点。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和成矿年代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瑶岗仙钨矿床的成矿流体是由瑶岗仙S型花岗岩浆分异出的含有地幔He的岩浆流体与大气成因地下水的二端元混合产物,S型花岗岩的形成也是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小明  谭凯旋 《地球学报》2005,26(Z1):248-251
本文简单介绍地质热年代学的含义、应用和进展,并重点介绍了裂变径迹与40Ar/39Ar热年代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