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共识。根据核能的特点,分析了核电燃料链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其与其他能源链的比较,指出核能是各种能源中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小的发电方式。介绍了世界主要核电国家发展核能减排温室气体状况,分析了我国发展核电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提出积极发展核能是我国构建低碳型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   总被引:69,自引:2,他引:67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于2007年11月17日在西班牙正式发布。综合报告将温室气体排放、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与地球表面温度直接联系起来,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科学、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综合报告指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行动刻不容缓;能否减小全球变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在今后二三十年中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投资。这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中关于长期气候变化的预估主要基于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46个地球系统模式结果,在对模式、情景及不确定性介绍的基础上,给出了21世纪及其后更远时期的气候变化预估结果。与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不同的是,AR5预估所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为典型浓度路径(RCP,AR4主要使用的是SRES),但在相似温室气体浓度的情况下,两者给出的未来气候变化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4.
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认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摘 要:2007年5月4日,IPCC第三工作组在泰国曼谷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07:减缓气候变化》的决策者摘要及主报告。报告综合评估了2001年以来有关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考察分析了中短期(2030年前)和长期(2030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情景、减排潜力、成本范围,以及稳定大气温室气体(GHG)浓度水平的可能选择。报告总体认为,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取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现有各种技术手段和许多在2030年以前具有市场可行性的低碳和减排技术,将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有效减排;在2030年以后将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较低水平的成本并不高,但需要国际合作,采取一致行动,并认为可持续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可以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新国务卿希拉里&#183;克林顿访问中国前夕,2月5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题为《克服美中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的报告。报告指出,中美两国加在一起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全球总量的40%以上。  相似文献   

6.
IPCC于2022年4月正式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三工作组(WGⅢ)报告《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该报告以已发布的第一和第二工作组报告作为基础,评估了各领域减缓气候变化的进展。报告的第九章建筑章节系统全面地评估了全球建筑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趋势和驱动因素,综述并评估了建筑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潜力、成本和政策。报告主要结论认为,全球建筑领域有可能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但如果政策措施执行不力,将有可能在建筑领域形成长达几十年的高碳锁定效应。报告的主要结论将成为全球建筑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参考,对于我国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6年2月8日,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发表了美国第一个减少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综合报告一气候行动议程(Agenda for Climate Action)。这项议程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制定的一套可靠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8.
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与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最近联合发布了这份报告。这份吸收了中美数十位科技界、商界、政界、公民社会和政策制定领域专家意见的路线图,力荐中美两个大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灾难性后果方面开展新的全面合作。  相似文献   

9.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括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_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一1880年以来的人为CO_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于1861一1880年)。  相似文献   

10.
2022年4月4日,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报告和决策者摘要发布。报告全面评估了2010年以来减缓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科学进展,为国际社会深度认识和理解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不同温升水平下的减排路径以及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行动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基于报告主要结论,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差异、减缓路径分类、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排放评估及CO去除技术评估等方面的亮点,文中提出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政策行动中,中国应坚定“双碳”战略目标,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差异背景下,将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消除贫困植根于社会发展愿景中实施减缓路径,并加快提升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核心科学技术的研发进度,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是在世界经济、能源、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全球气候治理等战略格局经历着深刻调整,新一轮国际气候谈判正在进行期间完成的。本文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的主线思路论争,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评价的概念体系构建,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趋势与动因,实现2℃温升控制目标的转型路径,支持路径转型的体制与政策选择和减缓气候变化知识体系与方法学发展等方面,对该报告进行了评述,并从中国低碳发展战略方向与政策取向、未来如何正确解读与应用该报告的科学信息和结论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气象知识》2019,(2):43-43
IPCC发布新的评估报告,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力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1.5°C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报告指出,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需要社会各方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未来的粮食供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伟  居辉  许吟隆  林而达 《气象》2006,32(11):36-41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温度的上升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利用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SRES(排放情景特别报告)的A2(中-高)和B2(中-低)温室气体排放情景,结合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和CERES作物模型模拟和分析了未来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各个时段粮食的供需情景,并结合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未来粮食供求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的气候变化程度对未来中国粮食供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不考虑CO2的肥效作用,未来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均以减产为主,灌溉可以部分地减少减产幅度,如果单考虑CO2的肥效作用,三种作物的产量变化以增产为主。若保持959/6的粮食自给率,人口按照SRESA2和B2情景增长,到2030年的技术进步可使粮食年单产递增0.79/6以上,维持目前的种植比例和种植面积,B2情景下,气候变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将不会构成威胁,而A2情景下,气候变化将会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4.
世界各国CO2排放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任国玉  徐影等 《气象科技》2002,30(3):129-134
根据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资料,对代表性国家的CO2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对这些国家的CO2历史累积排放总量和人均历史累积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和比较。文中提出了温室气体人均历史累积排放概念,这个概念兼顾了公正和公平及其历史与现实责任,在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历史责任分担研究中应该受到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5.
IPCC影响评估中的社会经济新情景(SSPs)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情景在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得到广泛应用,温室气体排放情景是气候模拟的基础,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条件、社会管理等假设组成了社会经济情景.IPCC先后发展了SA90、IS92、SRES等情景,应用于历次评估报告.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气温升高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加大。针对这一有关全球的发展问题,文章参考“气候变化对增长和发展的影响”(斯特思报告第2部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响应”(斯特恩报告第5部分)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工程研究生院Yuzuru Matsuoka等人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式:亚太综合模式(AIM)”,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基本生活要素的影响,预估了温室气体“常规商务”(BAU)排放情况下气候变化可能对全球社会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讨论了适当气候变化产生的成本与效益,简介了斯特恩报告中采用的基本评估模式和亚太综合评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26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约700名世界经济界领导人通过投票,在四十几项世界级议程中选出六项优先议题,气候变化位居第三(得票率51.2%)。列在前两位的分别是贫困和公平的全球化,列在第四、五、六位的分别是教育、中东问题和全球治理。有的经济界领导人在推选气候变化时指出:“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7月初,在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倡议下,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第一次将气候变化作为该会议两大主题之一。会议通过了一项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计划,强调采取创新措施,支持开发和使用洁净能源,减少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八国领导人除通过这项行动计划外,还通过了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公报,强调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中有关陆气相互作用、粮食系统与粮食安全、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等的主要结论,分析了报告中争议较大的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生物质能源、土地温室气体通量等问题。我国在粮食系统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估算、基于遥感测量和地面测量的大气浓度等数据反演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我国要继续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高相应的技术措施和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浙江气象》2008,29(2):F0003-F0003
德预测未来10年气候变化趋势;法国科学家发现甲烷是导致全球变暖的“加速器”;“人工影响天气纳米复合催化剂”问世;科学家认为温室气体排放趋零方可拯救地球  相似文献   

20.
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的实践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作为一种经济激励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成本效率作用。详细介绍了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制度框架,并对其政策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