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自然光照,水温为11~16.3℃),对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9.64g±5.98g的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Jordan et Gilbert)幼鱼1周年的生长和生态转化效率进行定期测定。结果显示:条斑星鲽的体长和体高在实验期间皆呈直线增长;体质量的增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呈指数生长,后期为直线增长。体长和体质量呈指数函数关系:W=10-5L3.0226,r=0.9893。条斑星鲽幼鱼周年的生长率和生态转化效率都较高,属于高生长类型鱼类;生态转化效率周年波动范围是34.16%~91.07%,特定生长率的周年波动范围是0.170~1.527。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长时期大黄鱼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别测定了1704尾13月龄和596尾20月龄闽-粤东族大黄鱼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和体重(y),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重(y)为依变量、其他性状为自变量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在两个不同生长时期,全长、体长、体高和体重4个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800-0.977之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13月龄,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522)最大,其次为体长(0.445),全长对体重的直接影响不显著(P>0.05).在20月龄,体高对体重的直接影响(0.394)最大,其次为体长(0.328)、全长(0.271),各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是不同的,早期选种(13月龄)时要注意体高和体长的挑选,而在晚些时候(20月龄)选种,对体高、体长和全长均要考虑,才能够保证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2年5~6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双棘黄姑鱼(Nibeadiacanthus(Lacpde))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双刺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3.1%,摄食量占体质量的4.09%~21.07%,日摄食量占体质量的23.67%~57.24%;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y=0.1267x0.7878,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1.8603e0.0723D,体质量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M=0.0203e0.2484D。全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M=0.0024L3.4633。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选取26个微卫星标记在海捕许氏平鲉群体中进行微卫星筛选,每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在3~2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1815~15.5676;观测杂合度(Ho)范围为0.0417~0.9999;期望杂合度(He)范围为0.1581~0.9456;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1509~0.9320。利用单标记分析法分析了多态性较高(PIC0.5)的22个标记与体长、体质量、体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3个标记与生长性状显著相关,其中HJ2-32与体长、体质量和体高显著相关(P0.05),并推断等位基因D与C对于体质量、体长、体高分别具有重要的正向与负向影响;HJ7-2与体质量显著相关;HJ7-22与体长显著相关,并推测等位基因F对体长具有正向影响,等位基因B对体长有负面影响。这些标记可为许氏平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两种饵料条件下鮻的碳收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鮻(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 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 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 饵料2: 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鮻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 鮻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摄入碳量受饵料种类影响, 与饵料营养价值成反比。碳摄入量中用于生长的部分(以比例衡量)不受饵料种类影响, 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量远远高于粪便途径, 约为后者的8~10 倍。转运碳(y)与体质量(x)之间成线性关系为: y=723.13x?62.124(饵料1)与y=718.99x+832.32(饵料2)。鮻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 摄入碳=13.03 生长碳+13.08 粪便碳+73.89 非粪便流失碳(饵料1)和100 摄入碳=12.70 生长碳+8.18 粪便碳+79.12 非粪便流失碳(饵料2)。  相似文献   

6.
于2013年5~7月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仔、稚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水温为(26.7±1.3)℃的培育条件下,云纹石斑鱼仔、稚鱼摄食能力强;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率为40.00%;仔、稚鱼平均摄食率为97.63%,且13日龄之后的平均饱食个体比例为92.25%,摄食量(y)与体重(W)的关系可用二项式方程y=0.000 1W2+0.055 9W-0.629 8表达;云纹石斑鱼仔鱼、稚鱼在白天均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基本不摄食,为白天摄食类型,并可以初步确定以鱼体重的10%~20%和8%~10%分别作为云纹石斑鱼仔鱼和稚鱼的日投喂量.全长(L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为Lt=0.008 8D2+0.162 2D+1.114 5,体重(W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为Wt=0.366 0D2-11.361D+59.022 3,全长(Lt)与体重(Wt)的回归方程为Wt=0.011 7Lt3.017 8,b=3.017 8约等于3,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为均匀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7.
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本研究测量了105条2龄花鲈的眼间距(X_1)、体宽(X_2)、吻长(X_3)、头长(X_4)、躯干长(X_5)、尾柄长(X_6)、头高(X_7)、体高(X_8)、尾柄高(X_9)、体长(X_(10))、全长(X_(11))和体质量(Y)这12个形态学指标。通过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关系的最佳模型;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计算了主要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确定了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定量分析花鲈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体宽、体高、体长、全长与体质量的最优模型决定系数R~20.85,方程分别为:y=0.045x~(2.459)、y=-1 059.959+20.392x、y=4.8×10~(-5)x~(2.785)、y=8.42×10~(-5)x~(2.616),初步得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变异系数最大(19.770%),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中,剔除与全长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头高、体高、体长及回归方程中不显著的眼间距、吻长、躯干长和尾柄长,保留了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4个形态性状,其中体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P2=0.547)。所选4个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指数R~2=0.954,说明这些性状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906.939+16.033 X_2+2.199 X_4+0.773 X_(11)+6.127 X_9。研究结果表明,在花鲈的选育过程中,其体宽、头长、全长和尾柄高可作为重要的测量指标,为花鲈选种提供依据,保证选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各壳色的形态分化及养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壳色为目标性状,于2009年进行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群体选育研究,建立了红壳色选系子一代(Fl),对子一代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并对各壳色的形态、生长速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壳色具有多态性,红色、黄色、白双、黄双、波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8%、8.55%、0.53%、14.83%、0.50%.红壳色亲本的子代中出现红色∶花色=3∶1,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聚类分析与欧氏距离矩阵结果表明,文蛤波纹与黄色遗传距离最近,白双与黄双遗传距离相近,与红壳色的遗传距离最远.主成分分析显示白双文蛤与黄双文蛤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重叠,波纹文蛤与黄色文蛤具有较高的重叠率,而红壳色文蛤相对分散,从而进一步说明5种壳色文蛤的遗传距离关系.经过1a同池养殖,子代壳长多数已达到10~30 mm,红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20%,花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18%,且红壳色文蛤的相对比较生长速度比花壳色文蛤快10.41%.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的壳长与壳宽、壳高、粒重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02 4x1-0.556 0(R2=0.992 0)、y3=0.8103x3+0.620 0(R2=0.995 6)、y5=0.000 3x25.9029(R2=0.991 9),花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495 3x2-0.419 2(R2=0.990 9)、y4=0.798 5x4+0.793 5(R2=0.995 6)、y6=0.000 4x26.845 8(R2=0.993 4).研究结果为文蛤的红壳色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两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体重与体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凡纳滨对虾Litopeneaus vannamei家系的培育是遗传选育种的基础,其生长特性包括生长速度、体重与体长的关系等,是家系的表型特征。报道了凡纳滨对虾2个家系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凡纳滨对虾家系1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为:W=0.0059L3.2809(R2=0.9931);家系2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0.0059L3.2974(R2=0.9940),2个家系体重与体长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变化,得出凡纳滨对虾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0.0059L3.2895(R2=0.9934)。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9~10月西非近海调查所获得的鲐鱼样本,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9-10月鲐鱼样本体长范围13.5~29.1cm,优势体长组为19.5~25.5cm;又长范围13.9~30.7cm,优势叉长组21.5~25.5cm,占整个渔获物的76.09%;体质量范围33~551g,优势体质量组为120~210g;叉长与体质量的关系为W=0.407L~(1.879)(R~2=0.538)。其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占整个渔获物样本的81.71%。胃含物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经ANOVA方差分析发现,9月与10月份鲐鱼样本叉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分布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抗病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引进的无特定病原(SPF)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亲虾生产的子代中挑选出生长快、体格健壮等性状良好的个体作为亲本建立16个第一代选育家系,并经223d饲养和感染实验从中挑选出抗病力强、生长快的家系建立21个第二代家系.抗WSSV实验的结果表明:第一代选育各家系经感染wssv(投喂)后的成活率在0~61.5%之间,平均成活率为30.0%±16.5%;第二代选育家系成活率在14.5%~70.0%之间,平均成活率为37.3%±15.2%,比第一代提高24.3%.21个第二代选育家系经28d的生长实验显示:21个选育家系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00l5~0.0142之间,体重特定生长率在0.0053~0.0279之间;两代选育家系抗病与生长的结果表明:抗病较强的家系生长快,抗病差的家系生长慢,但抗病最强或生长最快的家系,其对应的生长或抗病性能则不理想.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4年6月和10-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168尾秋刀鱼样本,基于耳石微结构并结合基础生物学数据,鉴定了秋刀鱼的日龄,推算了孵化日期,并建立了生长模型和生长率。研究发现:耳石微结构从核心到透明区边缘,轮纹宽度由宽至窄,亮度由暗至明,标记轮多分布在透明区。日龄范围为204~549 d,优势日龄组为231~290 d和381~470 d,日龄最小个体体长207 mm,体质量39 g,日龄最大个体体长291 mm,体质量131 g。孵化日期为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孵化高峰期出现在1-3月和8-10月,初步推算秋刀鱼主要分为春生群和秋生群产卵群体。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模型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体长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别为0.224 mm/d和0.000 88,绝对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减小。体质量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别为0.293 g/d和0.003 25,最大绝对生长率(0.504 mm/d)和最大相对生长率(0.004 86)出现在351~400 d。  相似文献   

13.
利用收集的两个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群体为材料,采用群体间杂交的交配策略,以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技术为方法建立了30个俄罗斯鲟全同胞家系。在相同养殖条件下对5月龄和14月龄所有家系进行了50尾个体体长、体重和家系存活率的测定,对不同家系和不同时期的生长、存活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俄罗斯鲟个体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性状的变异系数,5月龄、14月龄体重、体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0.02%、31.46%、9.59%、10.65%;不同俄罗斯鲟家系间生长速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在5月龄阶段,F1205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40.21%,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120.83%,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14月龄阶段,F1213家系增重最快,比所有家系均值高17.6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0.64%,但不同月龄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重率及体重值排序并不一致;两个标准化养殖阶段俄罗斯鲟家系的平均养殖存活率较高,但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3.15%、5.28%。本研究结果表明,俄罗斯鲟生长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并为下一步的遗传选育提供了选育材料。  相似文献   

14.
随机从福建泉州山美水库2002年4月—2003年5月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渔获物中获取340尾样本,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获得年龄生长资料,建立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模型对山美水库翘嘴红鲌资源进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捕捞年龄和捕捞规格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美水库翘嘴红鲌体重范围是0.035—4.12kg,体长范围是15.6—73.5cm,其中体长20.1—60.0cm的样本占93.57%,且为2+—3+龄。本文给出了该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以及相关的von Bertalanffy方程。山美水库翘嘴红鲌生长拐点为10.4龄,山美水库现有资源量为10.164t,合理开捕年龄为6龄。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主成分与判别分析的方法,研究尼罗罗非鱼形态性状的增长规律,并判定其最佳生长季节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选择2—5月龄尼罗罗非鱼各100尾,测量体长、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体宽和体重共8个性状,并对其进行主成分与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各月龄的体型特征参数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体重与体长、体高的相关性最显著;不同月龄尼罗罗非鱼性状的主成分有所不同,主成分1:2—5月龄均相同为增重因子;主成分2:2—4月龄均为尾柄因子,而5月龄是躯干因子;主成分3:2月龄是头部因子,3—4月龄是躯干因子,5月龄是尾柄因子。通过建立判别式来判断错过最佳生长季节尼罗罗非鱼的体格与大小相符的月龄,判别结果表明,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9.25%,其中2—4月龄尼罗罗非鱼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resent research were to assess the heritability of growth traits under low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turbot(Scophthalmus maximus L.), 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body weight(BW) and body length(BL). There were 536 individuals from 25 full- and half-sib familie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During the entire 90-day period, which was initiated at 233 dph(day old) and ended at 323 dph, the individuals' BW and BL were weighed consecutively six times every 18 days. The heritability of BW and BL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rait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an individual animal model with the derivative-free 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DFREML) method. Thes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s(SGR) of 25 families was from 0.75±0.11 to 1.05±0.14 under water temperature of 10.5–12°C. In addition, the heritability of BW and BL estimated under low-temperature were 0.32±0.04 and 0.47±0.06, respectively. The BW had a medium heritability(0.2–0.4), and the BL had a high heritability(0.45), which suggested that selection for increased weight and length was feasible. Moreover, there was potential for mass selection on growth. The genetic and phenotypic correlations between BW and BL were 0.95±0.01 and 0.91±0.01(P 0.01), respectively.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BW and BL showed that BL could be instead of BW for indirect selection, which could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in the breeding program.  相似文献   

17.
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斑头鱼渔业生物学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0年10月采自荣成俚岛和胶南斋堂岛近海的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群体斑头鱼的体长组成和体质量组成差异不显著,优势体长组均为100~150mm,优势体质量组分别为20.0~50.0g和30.0~70.0 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分别为W=2.0×10-5L3.0.257(R2=0.968 7)和W=1.0×10 5L3.0805(R2=0.943 8),肥满度指数(K)分别为1.83±0.19和2.08±0.20.荣成俚岛斑头鱼较胶南斋堂岛群体的生长速度慢、肥满度指数低,但卵径大、性成熟较早.斑头鱼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肝脏指数和肥满度指数变化可作为判定斑头鱼繁殖时期的重要依据.水温不同造成2个群体繁殖期差异,胶南斋堂岛群体繁殖时间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8.
在人工培育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的各生长指标可拟合为具有1~2个生长转折点的2~3段直线,其中全长、体长、体质量、肛前长、头长、吻长和体高可拟合为3段直线,眼径可拟合为2段直线。头长在第一转折点后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除头长和体高在第二个生长转折点后生长速率减慢外,其余各项生长指标生长速度均逐渐加快。3~4日龄“开口期”前后的仔鱼,摄食发生率和饱食率均较低,随后逐渐升高。摄食发生率在12日龄后达到100%,饱食率在25日龄后达到100%(消化道充塞度为3~4级)。绿鳍马面鲀仔、稚、幼鱼均为白天摄食类型,白天摄食量占全天摄食量的71.6%以上。随日龄增长,鱼苗饱食时间呈下降趋势,消化时间则呈上升趋势。了解绿鳍马面鲀早期的生长发育与摄食特性,可为人工育苗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鱼苗生长,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不同月龄数量性状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平衡巢式配对的技术,构建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半同胞家系30个,估计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对3、4、5月龄的所有家系的家系个体的体重、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及体宽共9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运用半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尼罗罗非鱼3、4、5月龄数量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3月龄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较大为0.73—0.21,4月龄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21—0.06,5月龄尼罗罗非鱼数量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值为0.25—0.05,尼罗罗非鱼各性状的遗传力随着月龄增长而减小,遗传力在3月龄最高,4月龄和5月龄较低并接近。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尼罗罗非鱼选择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