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前滞后相关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海表面温度异常的关系。选取各关键海区分析海温与西太副高在不同时段上的超前滞后相关, 结果表明,冬季东太平洋海温与滞后其2—3个月的副高异常达最大正相关,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冬季同期副高异常的正相关最显著;西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与同期的副高负相关最显著;北太平洋海温在冬春季滞后副高1—2个月时存在负相关,大西洋暖池区6月与西太副高的同期正相关最大;对南太平洋来说,冬季的西太副高与从前秋到春季的SST都存在最大负相关。海表温度的异常主要解释冬春季的西太副高异常,而对于夏秋季副热带高压,SST的作用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相关普查,分析了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太平洋海温场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前期特征,找出了影响1994夏季酉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强信号及其所在区域.以较高的信度和精度建立了夏季逐月副高强度和脊线位置两特征量的预报方程,进一步发现,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场存在与副高强度高相关的对偶相关区,该区同前一年6月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间形成的海温梯度相对应,而初夏副高脊线位置则决定于前一年10~12月赤道东太平洋一线的海温分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相关普查,分析了影响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太平洋海温场和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前期特征,找出了影响1994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强信号及其所在区域,以较高的信度和精度建立了夏季逐月副高强度和脊线位置两特征量的预报方程,进一步发现,中、东部太平洋海温场存在与副高强度高相关的对偶相关区,该区同前一年6月加利福尼亚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间形成的海温梯度相对应;而初夏副高脊线位置则决定于前  相似文献   

4.
极地海冰对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之芳  高玉庄  代民 《海洋学报》1986,8(5):558-565
本文应用1953-1977年50°N以北、160°E-110°W范围内的月平均北极海冰面积资料,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指数和北太洋海温资料,统计分析了11-7月极冰与1-7月海温的时滞相关场和1-7月海温与滞后0-11个月的副热带高压的相关场。计算表明,春季极冰号海温的时滞相关区几乎与加利福尼亚寒流和部分北赤道洋流区相重合,而加利福尼亚寒流区和部分北赤道洋流区正是海温与副高的主要时滞相关区。由此可以认为,在冰-海-气三者的相互作用中,北极海冰对副热带环流影响的可能途径之一,是通过大洋中的洋流输运影响海温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500百帕月平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变化与北太平洋和赤道海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温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副高对海温的影响不如海温对副高影响那样显著。海温与副高的相关关系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和区域差异,其中冬季赤道低纬地区的海温与冬、春季副高强度变化之间的关系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低纬地区垂直环流圈与海温的长期变化(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统计学相关分析,讨论了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经圈环流强度、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长期变化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场、热带太平洋西部—南海海温场之间的耦合关系。 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是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经圈环流强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异常,通过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经圈环流强度的异常响应,影响西北太平洋500hPa副高以及南海海温的长期变化。很有可能,东北太平洋中高纬度西风带西风强度与赤道海温的遥相关,是通过西太平洋低纬地区哈特莱环流向北的角动量和热量输送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1951-2008年全国160站盛夏(7-8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及相关环流特征指数资料,分析了盛夏(7-8月)西太平洋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变化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及其与北半球500hPa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发现: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偏西年主要集中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异常偏东年则集中出现在8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盛夏副高东西位置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气温存在着很好的负相关关系,与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降水表现为负相关,与江南和华南地区降水表现为正相关.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变化与北半球大范围环流形势调整相联系;前期春季(4-5月)北半球各副高单体强度变化,对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变化具有很好的预测指示性.前期9-3月NINO4区和NINO3区海温,尤其是前期3月NINO4区海温,前期1月NINO3区海温对盛夏副高东西位置异常变化也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计算了西沙、广州、厦门、上海、那霸、鹿儿岛、名古屋七地区台风频数与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从海温超前2年到落后1年逐月进行了计算,发现最好的相关期是海温超前2年的夏季到超前1年的夏季,大约持续1年左右的长时间的最优相关期。在此期间,北太平洋西北部为负相关;东南部为正相关。海温超前的相关在秋冬季最好;同年及落后1年在春夏季最好。同年的相关场,赤道东太平洋由前期的正相关转为负相关,落后1年最好的相关区是阿拉斯加海流区,并且还发现这种相关关系强弱的变化,大约具有1年、1年半、2年的长周期。  相似文献   

9.
赤道太平洋-印度洋海洋上层海温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来自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海温再分析资料,通过对1955-2001年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上层0-400m的海温月平均距平分析,讨论了该两大洋海温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虽然有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岛屿阻隔,但海洋上层海温距平在东西方向上的分布是连续的,基本呈正负正或者负正负的分布格局,这3大冷暖中心分别位于赤道中印度洋、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正负区域的交界处分别位于印度洋80°E和太平洋160°-135°W附近,正好对应于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不连续处,在该不连续处赤道印度洋的温跃层深度变化大于太平洋的温跃层深度变化.在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的3大冷暖中心中,赤道东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冷暖中心是一个系统,在太平洋它的移动路径是由赤道西太平洋出发,沿着赤道向东,到赤道东太平洋转向北,到10°N再转向西,到赤道西太平洋再转向南回到赤道西太平洋,组成一个逆时针回路;而在印度洋则是由赤道东印度洋出发,向赤道西北印度洋移动,和赤道中南印度洋组成一个逆时针回路;而且这2个移动回路是同时存在的,由赤道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开始分别同时完成冷暖中心交替的时间大约是10个月.  相似文献   

10.
全球主要洋流区的海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统计学和气候学方法分析全球主要洋流区的海温特征,所采用的月海温资料取自美国国家气候中心。经分析认为,海温的2—4a振荡现象存在于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区等10个洋流区。 在厄尔尼诺年,全球大多数主要海流区海温普遍上升,它们与东太平洋赤道冷水带海温正相关显著,相反,西澳大利亚寒流区、东澳大利亚暖流区、墨西哥湾暖流区海温都下降。全球任何两个主要洋流区海温以1—3波低频耦合振荡为主,其中以1波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东南沿海前汛期与后汛期降水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对东南沿海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多年气候变化及500hPa环流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对比分析发现: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在年代际变化上差异明显。前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小,大旱、大涝年少;后汛期降水逐年变化幅度大,大旱、大涝年多。前汛期降水与后汛期降水的大旱、大涝年环流形势场和海温场均存在明显差异。在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分布上,表现出基本相反的分布类型。计算分析还发现,前期8~9月和冬季1~2月北半球副高,尤其是太平洋副高与前汛期降水相关尚好。前期1月赤道洋流区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前汛期降水均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前期2月北大西洋涛动和黑潮区以东至太平洋中部海域的海温对后汛期降水具有较好的预测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1995,12(2):22-31
本文根据北极海冰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资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进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极海冰与副高是负相关,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副高是正相关,两者对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同等重要,对副高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北太平洋(55°~20°N)的SST进行了主成分分析(1951~1986年)。分析表明:前五个特征向量空间型是北太平洋SST非季节变化的主要型,它们约占海温场总方差的50%。第一特征向量空间型反映了与埃尔—尼诺现象有关的大尺度分布特征。相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可以清楚地鉴别50年代以来出现的埃尔—尼诺时期。它的10阶多项式反映了历史上的变暖(变冷)和变冷(变暖)期。其余特征向量空间型,反映了占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阿留申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和洋流区、非洋流区有关的海温分布特征。同样,对它们的时间系数序列进行了分析讨论。最后,根据前五个时间系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对北太平洋海温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印度洋海-气热交换和海温信息区分布特征,得出阿拉伯海是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区域。并讨论了阿拉伯海海温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副高转折是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转折的重要环节,也是长期天气预报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在分析北太平洋海温场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转折与副高转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北赤道流区海温异常与ENSO循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探讨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影响西太平洋暖池区次表层海温冷暖异常信号的机制。分析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海温异常冷暖与太平洋北赤道流的海温冷暖异常信号西传有重要关系。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冷(暖)信号是沿温跃层由赤道中东太平洋潜沉向西太平洋暖池区传播,对暖池区域次表层海温场产生重要影响。这一传播过程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暖(冷)信号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构成了热带海洋信号的气旋式“信号通道”。在这一“信号通道”中,北赤道流的海温异常信号西传是导致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的重要机制,是影响El Nifio和La Nifia事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的海温资料和Unisys Weather的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1960-2008年期间北太平洋上层150 m的热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频次的关系。考虑了纬度的变化对热含量的影响后,北太平洋热含量的高值中心位于10°N左右,与上层海温结构相符,计算结果更加符合物理意义。北太平洋热含量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年际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洋内区和赤道东太平洋热带不稳定波发生区呈现出前期冬季正相关性。此相关性存在显著年代际的变化,在1970-1975年和1984-2008年期间最强,1976-1983年期间较弱。在北太平洋中高纬度大洋内区,同期春夏秋季同样存在强正相关。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同期秋季负相关最为显著。赤道中太平洋区域在夏季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季减弱。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相关性前期冬季负相关最为显著,春季负相关性减弱,夏季和秋季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与赤道太平洋海温场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迪  陈锦年  左涛 《海洋学报》2013,35(6):21-30
通过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的多年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副高面积和强度均存在3~4 a和11~14 a显著周期,副高西伸脊点存在3~5 a和准13 a显著周期。副高面积和强度变化基本一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西伸脊点与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则存在负的相关关系。赤道太平洋不同经度的SST与副高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赤道中太平洋SST异常与副高变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东太平洋相对偏弱,而西太平洋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由此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异常SST变化是影响副高变化的关键区域。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它们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对2013年春夏季副高的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变化进行了预测,为2013年我国汛期降水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次表层海温距平的分布和变化的分析表明,在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存在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即在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个部分的海温距平在不少年份呈反符号分布。进一步分析表明,两大洋海温距平的偶极子模态间有密切的联系。在分析它们和850hPa纬向风距平后指出,正是Walker环流异常把两大洋的海温距平变化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低纬地区垂直环流圈与海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科罗尔等五个测站200百帕与850百帕高度风场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低纬地区经向垂直环流圈的季节变化与所在经度范围内的南北向海温梯度的季节变化一致。而纬向垂直环流圈的季节变化则与印度洋——太平洋低纬地区东西向海温梯度的季节变化一致,并且落后于海温梯度一个月。这一现象表明,赤道太平洋东部与热带印度洋西部的海温变化均与太平洋低纬地区纬向环流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单单强调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的热力作用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