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南西南缘凭祥地区位于特提斯构造域东端,华南与印支陆块碰撞缝合带的北部,该区出露的三叠纪中酸性火山岩是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在华南陆块边缘形成的大陆弧产物,这些火山岩同时携带的大量来自华南陆块基底的捕获锆石为华南陆块的构造热事件研究将提供重要的信息。对凭祥地区三叠系北泗组英安岩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研究,获得了一个英安岩样品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27.8±1)Ma,这些英安岩具有高SiO2、K2O含量,极低的MgO、MnO和CaO含量,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U)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的特点,显示了典型的岛弧岩浆作用特征,代表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至华南陆块之下形成的大陆弧产物。其余两个英安岩样品中的70粒锆石主要为来自华南陆块基底的捕获锆石,其年龄数据变化区间较大,为1010~231 Ma,这些捕获锆石U-Pb年龄频谱分布主要集中在四个区间:11010~800 Ma(峰值900 Ma),其锆石的εHf(t)值为4.5~15.1,响应扬子和华夏陆块之间聚合-裂解-再聚合的构造演化事件,反应了其幔源岩浆的广泛参与;2720~620 Ma(峰值680 Ma)响应南华纪已拼合的扬子-华夏陆块的再次发生裂解;3490~400 Ma(峰值450 Ma),其锆石的εHf(t)值为2.2~-7.8,响应华南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岩浆事件;4280~230 Ma(峰值250 Ma),其锆石εHf(t)值为-13.6~-16.5,地壳模式年龄为2.3~2.1 Ga,代表了印支与华南陆块之间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岩浆事件。文章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凭祥北泗组英安岩与华南陆块的亲缘性,其结晶年龄限定了华南与印支陆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俯冲结束、陆-陆开始碰撞的最晚时限为中-晚三叠纪。   相似文献   

2.
位于印支陆块东北部长山成矿带内的越南石溪铁矿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矽卡岩型富磁铁矿。本文对矿区与铁矿成矿有关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岩体富硅(SiO2为69.82%~71.8%)、贫钙镁(TFeO/MgO比值为4.07~4.76)、弱过铝质(A/CNK为1.01~1.05),明显富集Rb、Th、Pb、Zr,亏损Ba、Sr-P和Eu-Ti,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矿区Phia Bioc杂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位于257.8±2.2 Ma,属于晚二叠世。锆石的εHf(t)值为-2.6~-6.4,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为1296~1505 Ma。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Hf同位素组成表明,石溪铁矿区Phia Bioc杂岩体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古老下地壳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应该形成于特提斯马江洋向长山带下俯冲时期的弧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3.
印支地块的板块构造归属不仅对特提斯演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对探讨新生代青藏高原及周缘板块的陆内变形同样至关重要.我们近期的研究工作表明, 本区的花岗岩主要是印支期旧特提斯闭合的产物, 少数花岗岩与加里东期的构造活动有关.花岗岩内锆石Lu-Hf二阶段模式年龄主要聚集在1.8~1.6 Ga, 此外在1.4~1.2 Ga有另一峰值区.老挝北部花岗岩峰值区与印支地块内其它地区的锆石U-Pb年龄及Lu-Hf二阶段模式年龄峰值相似, 表明印支地块内部有稳定的基底组成.老挝花岗岩年龄峰值与昌都-思茅地块的年龄峰值近于一致, 同时, 由于奠边府构造带不具有缝合带的属性且两个地块有相似的古生代暖水动物群, 我们认为印支地块与昌都-思茅地块可能为同一陆块, 这个联合陆块与华南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时期可能是一体的, 因为他们的峰值区在4.0~3.5 Ga, 2.0~1.8 Ga, 1.4~1.2 Ga的3个峰值区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4.
对西秦岭疑似为燕山期花岗岩的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和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1.3±0.9Ma和232.6±2.2Ma,表明2个岩体均属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澄清了有关地质图(1∶25万陇东幅地质图和1∶25万临夏市幅建造构造图)中2个岩体的时代归属。通过研究认为,西秦岭内部无论南带或北带基本不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其花岗岩主体为出露于北带的印支期花岗岩体。因此,西秦岭可以与东秦岭的南秦岭构造单元对比,在构造带的划分上相当于南秦岭的西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西秦岭与南秦岭花岗岩形成时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看,两者的岩浆源区相似并具有扬子地块基底属性。西秦岭缺少燕山期花岗岩的原因归咎于它的构造位置与东秦岭尤其是燕山期花岗岩极发育的小秦岭完全不同,后者燕山期岩浆作用得以盛行,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或与中生代中晚期华北地块向秦岭造山带的陆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5.
昆嵩地体位于印支陆块的核部,记录了大量的印支期岩浆作用和构造热事件,是了解古特提斯洋演化及印支与华南陆块碰撞拼合过程的关键区域,但目前对该期岩浆事件的成因及其与北部长山带的关系未能得到有效厘定.对昆嵩地体绥安(■ Tuy An)和胶寮(Chu Loan)地区的Van Canh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原位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限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锆石U-Pb定年显示花岗岩样品的结晶年龄为244~239 Ma.该套样品包括了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均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它们的A/CNK值为1.03~1.21,为S型花岗岩.花岗岩均显示明显的Rb、Th和U富集,以及Nb、Sr、Zr和Ti的亏损,并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Eu/Eu*=0.24~0.56).锆石具有富集的原位Hf同位素组成(εHf(t)=-11.2~-0.7)以及古-中元古代的Hf二阶模式年龄(TDM2=1.98~1.31 Ga).研究表明该套中三叠世花岗岩是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变沉积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并伴有少量变火成岩...  相似文献   

6.
湖南紫云山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紫云山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黑云母花岗岩两种岩石类型组成,前者为岩体的主体,呈环状分布于岩体的周边,发育同时代的暗色微粒包体;后者为补充侵入体位于岩体的中央部位,两者呈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2.5±1Ma和222.3±1.8Ma,都为印支晚期的产物。两种岩石类型的SiO2含量存在明显间断,A/CNK变化范围分别为0.99~1.05和1.08~1.15,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为弱过铝-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两类岩石都具有高的Rb、Cs含量和Rb/Sr比值,低的Sr、Ba、Eu含量,强-中等负铕异常,以及高的(87Sr/86Sr)i值和低的εNd(t)值,显示了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起源的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种岩石类型形成的温压条件和成岩深度有明显差别,暗示两者的源区不同。紫云山岩体两类岩石都是在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挤压-松驰构造环境下形成,岩浆底侵作用形成了少量有幔源组分加入的花岗闪长岩,其后上地壳泥砂质沉积物部分熔融形成了黑云母花岗岩。华南印支期主要花岗岩体的空间分布和高精度年龄数据显示,在华南内陆带和武夷-云开山脉带,由南而北,岩体形成时代逐渐变新,是印支陆块与华南陆块碰撞拼合所引起的挤压应力由南向北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南秦岭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南秦岭勉、略构造带以北迷坝、光头山和东江口等花岗岩体形成于三叠纪(206 ̄220Ma),与南秦岭勉-略构造带洋盆的闭合时代及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时代基本一致显示了它们的形成与勉-略古生代洋盆闭合后及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碰撞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支持华南和华北两大陆块最终在印支期碰撞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大湄公河次地区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湄公河次地区在地质构造上是西南三江构造带和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向南或南西的延伸。在理清了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对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作了统一划分和对比。以印缅山脉结合带、澜沧江-文冬-劳勿结合带、金沙江-哀牢山-马江结合带作为主结合带,将该区划分为印澳板块、中缅马陆块、印支陆块和华南陆块4个一级单元。然后在亲冈瓦纳的中缅马陆块和亲华南型的印支陆块内再以次级结合带分别划分出4个二级构造单元:亲冈瓦纳型的西缅微陆块、腾冲-毛淡棉微陆块,保山-掸泰微陆块、临沧-景栋微陆块,亲华南型的景洪-帕府-东马来西亚微陆块、思茅-大叻微陆块、昆嵩微陆块和长山微陆块;华南陆块以越北斋江结合带为界分为扬子和华夏两微陆块。简要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基本地质特征,提出将可可西里-澜沧江-文冬-劳勿结合带作为南部冈瓦纳大陆和北部劳亚大陆的分界,指出昆嵩微陆块和长山微陆块是华夏微陆块的南西延伸,其西部的对应体可能是昌都微陆块。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沟造格架和构造地层演变:中国是由不同构造期的褶皱带所分隔的陆块镶嵌结构所组成的.其中有些褶皱带可能是缝合带,因为在其中发现有洋壳的残留体、中国的主要缝合带是西伯利亚和华北陆块之间的中亚一蒙古海、华北和华南陆块之间的昆仑一秦岭海以及华南陆块和印度板块之间的特提斯海等占海洋关闭消亡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岩浆岩石地球化学作图软件,处理了海南岛晚海西-印支期埃达克质岩以及钾玄质岩的岩石化学分析数据,目的在于探讨其形成构造环境。根据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海南岛在海西-印支期属于火山-岩浆弧环境,并将其与隔海相望的印支陆块东侧和华南板块同构造旋回的埃达克质岩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海南岛与长山带晚海西-印支期埃达克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主要为主动大陆汇聚边缘带,其次为碰撞后板内地壳伸展-减薄环境。而华南板块同期的埃达克质岩则为大陆板内陆-陆同碰撞成因,与陆内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三叠纪(印支期)是华南陆块构造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奠定华南及东亚地区基本构造格局的关键时期,因此阐明印支期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揭示华南腹地造山作用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了华南地区野外构造解析及热年代学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华南陆块南部三叠纪两阶段演变过程。其中印支早期(约250~225Ma)变形表现为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具右旋走滑压扭性逆冲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的根带位于华南南部海南-云开一线,以厚皮构造沿中-上地壳拆离层低角度自南向北扩展为薄皮构造。印支晚期(约230~190Ma)构造样式以一系列近平行的北东向左旋压扭性脆-韧性冲断构造及褶皱体系为特征,区域上表现为花状背冲或鳄鱼式样式。结合华南陆块周缘印支期构造样式的基本面貌,认为华南陆块印支期两期变形样式的形成是在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深俯冲及东侧古太平洋板块阻塞作用围限下,华南南缘东古特提斯洋的剪刀式穿时关闭及随之的扬子与思茅-印支陆块俯冲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三叠纪(印支期)是华南陆块构造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奠定华南及东亚地区基本构造格局的关键时期,因此阐明印支期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揭示华南腹地造山作用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了华南地区野外构造解析及热年代学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华南陆块南部三叠纪两阶段演变过程。其中印支早期(约250~225Ma)变形表现为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具右旋走滑压扭性逆冲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的根带位于华南南部海南-云开一线,以厚皮构造沿中-上地壳拆离层低角度自南向北扩展为薄皮构造。印支晚期(约230~190Ma)构造样式以一系列近平行的北东向左旋压扭性脆-韧性冲断构造及褶皱体系为特征,区域上表现为花状背冲或鳄鱼式样式。结合华南陆块周缘印支期构造样式的基本面貌,认为华南陆块印支期两期变形样式的形成是在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深俯冲及东侧古太平洋板块阻塞作用围限下,华南南缘东古特提斯洋的剪刀式穿时关闭及随之的扬子与思茅-印支陆块俯冲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润生 《福建地质》2015,34(2):87-102
建瓯上房白钨矿产于上房正长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上。上房正长花岗侵入时代为晚侏罗世。在上房矿区2线ZK201处正长花岗岩(样品SF201)中发现了一类不同于岩浆锆石的锆石类型,锆石中具有较多的包裹体,Th/U比值低(0.02~0.17,平均0.07),稀土元素含量高,配分模式左倾平缓,Ce异常不明显,Eu负异常(Eu/Eu*0.06)极显著。研究表明其属于热液锆石。利用LA-ICP-MS定年,热液锆石具2组谐和年龄,其中一组加权平均年龄为(232.6±2.2)Ma(MSWD=0.74);另一组加权平均年龄为(218.8±6.9)Ma。前者代表了印支期岩浆侵入结晶年龄,后者可能代表了印支期后的热液叠加改造年龄。这些热液锆石是燕山早期(晚侏罗世)岩浆侵位过程中捕获的印支期岩浆锆石,暗示存在隐伏的印支期岩体,或是燕山早期花岗岩来自于深部印支期花岗岩的部分熔融(再造)。分析认为,福建省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广泛存在,但不能仅从测年数据确定其形成时代,应着重分析和调查接触关系、岩相学特征等。利用锆石定年还要加强研究锆石成因类型。印支期花岗岩可能与华南钨多金属成矿有一定的关系,初步富集钨多金属的印支期花岗岩在燕山早期部分熔融形成含钨岩浆,为钨多金属成矿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14.
赣西北蒙山岩体的锆石U-Pb-Hf、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成因机制存在较大的争议,赣西北印支期岩浆活动的规模及该次岩浆活动是否与基性岩浆的底侵有关,仍缺乏可靠的资料.过去认为赣西北蒙山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而本次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蒙山3次花岗质岩浆活动的时间分别为236±3 Ma,220±3 Ma和217±1 Ma.蒙山花岗岩属准铝-过铝质,高硅、富钾,K2O+Na2O为7.53%~8.86%;稀土总量为213.09~380.75 μg/g,轻稀土元素富集,δEu=0.07~0.4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Nb-Ta弱亏损,P、Ti亏损.大部分花岗岩的εNd(t)值为-9.9~-6.1,Nd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5~1.8 Ga.第1次形成的灰白色粗粒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大部分集中在1.10~2.65,Hf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集中分布于782~866 Ma,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分布在1 096~1 186 Ma,说明其物源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地壳;第3次形成的细粒花岗岩锆石的εHf(t)值集中分布于1.71~4.98,tDM1为671~832 Ma,tDM2集中在932~1 139 Ma.蒙山细粒花岗岩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暗示成岩过程中有基性岩浆加入,为华南部分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与基性岩浆底侵有关的关系提供了证据.蒙山花岗岩的Nd同位素和锆石Hf同位素出现了解耦现象,解耦原因可能与花岗岩的物源主要为新元古代早期形成的具有Nd-Hf解耦特征的弧源地壳有关.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华南印支期火成岩的资料,总结了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据此讨论了华南印支期的动力学背景和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成因机制,认为华南印支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西北向俯冲于华南板块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  相似文献   

16.
帕米尔高原上广泛分布的加里东期火山岩,印支期火山岩与燕山期火山岩被认为是块体依次向北俯冲拼贴到欧亚板块上的产物。特别是燕山期火山岩被认为是Rushan-Pshart中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但近年来地层古生物、火山岩证据不断表明Rushan-Pshart洋闭合时间在晚三叠—早侏罗世,由此限定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性质,而帕米尔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燕山期火山岩是更南部的Shyok中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目前,中国境内Rushan-Pshart缝合带属性的研究工作展开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我们对塔什库尔干明铁盖沟一线燕山期火山岩带展开的工作发现零星分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显示岩体侵位时间在201 Ma左右。全岩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为Ⅰ型高钾钙碱性闪长花岗岩;稀土元素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海鸥型。明铁盖岩体的微量元素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倾向花岗岩属性为岛弧型花岗岩,Sr-Nd-Hf同位素比值特征显示岩体形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环境。岩体的地化特征表明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板块汇聚的洋壳俯冲阶段,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将花岗岩体归为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的产物。Rushan-Pshart缝合带传统上认为是中特提斯带,近年的研究进展认为其为古特提斯缝合带,本文的工作支持这种观点。Rushan-Pshart古特提斯缝合带的确立对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主体的块体对比提供了可信的对比方案,并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陆内变形方式的争论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正>王家坪金矿大地构造位于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凤县-镇安褶皱束,山阳-凤镇断裂和镇安-板岩镇断裂之间。区域岩浆活动剧烈,山阳-凤镇断裂两侧有晚元古代-加里东期花岗岩、印支期酸性岩和印支期岩浆活动伴生产物的纳长角砾岩出露。本文在综合利用前人资料基础上,对王家坪金矿地  相似文献   

18.
珲春市地域内花岗岩出露面积约达3000km^2,占地域总面积一半以上,前人均认为以大荒沟花岗闪长岩大岩基为代表折花岗岩类主要为华力西晚期的产物,并成为晚华力西期地槽(褶皱带)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八十年代以来,新的地质调查逐步对大荒沟大岩体进行了岩石谱系单位划分,确认存在着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晶洞(文象)钾长花岗岩呈套叠式产出的岩石序列,时代为早印支期,成因类型为I-A型花岗岩系,形成于早印支造山运动的过程之中,反映了整个陆缘造山旋回的成岩浆作用的特点,标志兴凯地块西部陆缘活动带过渡型陆壳经历了早印支期的构造岩浆作用。转化为成熟陆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湖南歇马、沩山和粤西那蓬3个印支期花岗岩体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湖南的歇马岩体(214.1±5.9Ma)、沩山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10.3±4.7Ma)和粤西那蓬岩体(206.0±1.8Ma),具有相似的印支期形成年龄。结合华南内部印支期花岗岩、及其他构造-热年代学资料认为:华南内陆形成于210Ma左右印支晚期花岗岩与形成于230~245Ma的印支早期的花岗岩具有形似的形成构造背景和成因,即华南内陆整个印支期花岗岩的形成可能与挤压构造背景下陆内地壳物质叠置加厚作用有关。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华南印支期花岗岩的时空分布及其动…  相似文献   

20.
江西赣县韩坊岩体的成岩时代及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选择我国重要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产地———韩坊花岗岩体开展了锆石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MC-ICPMS)定年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岩体中锆石的晶型较完整,环带明显,属于典型的岩浆锆石;韩坊岩体存在两期岩浆活动,粗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加里东期,而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早期。加里东期的花岗岩是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接的结果,燕山期花岗岩是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板块俯冲而导致岩石圈拆沉和减薄的结果。如果说南岭燕山期花岗岩控制了大规模钨锡成矿作用的发生,则加里东期花岗岩对南岭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加里东期的花岗岩含有褐帘石、锆石、萤石等易风化的富稀土副矿物,且因经受多起构造事件,断裂发育,加之多位于炎热多雨的地理位置,易于遭受强烈的风化作用。因此,易于形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