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已有的贵州陆生贝类标本数据,结合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对贵阳、荔波和习水等地的调查结果,整理得出贵州陆生贝类2亚纲4目20科76属316种及亚种(含13个未定种)。从种类组成看,贵州陆生贝类以环口螺科(Cyclophoridae)种类最丰富,有16属71种;巴蜗牛科(Bradybaenidae)次之,有15属61种;树螺科(Helicinidae)和槲果螺科(Cochlicopidae)均为1属1种;优势种为洞穴恰里螺(Kaliella cavicola)、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弯倍唇螺(Diplommatina herziana)、缝合倍唇螺(Diplommatina consularis)、矮小双边凹螺(Chamalycaeus nanus)和假穴环肋螺(Plectotropis pseudopatula)。从分布上看,贵州陆生贝类以黔中中亚热带湿润溶丘山原区种类最为丰富,有17科54属170种;黔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和黔西南亚热带半湿润丘原中山区次之,分别有18科56属152种、17科57属150种;黔东温热湿润中低山丘陵区最少,仅有10科18属27种。贵州省不同区域物种相似性分析表明,黔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黔北中亚热带湿润山原斜坡中低山区、黔西南亚热带半湿润丘原中山区陆生贝类物种组成比较相似,黔东温热湿润中低山丘陵区与其他区域种类组成相差较远。  相似文献   

2.
珠海市重要湿地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5年10月,调查了珠海湿地水域的鱼类资源。共采集鱼类样品261尾,隶属于7目16科22属23种,其中鲱形目2科3属4种;鲤形目2科6属6种;鲶形目1科1属1种;鲻形目1科1属1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8科9属9种;鲽形目1科1属1种。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022~2.635;Simpson指数为0.365~0.76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22~1.96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448~0.765。珠海湿地水域的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各样点间的鱼类组成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在2017年5月5~11日和2018年5月15~23日,采用样线法,调查梧桐河宝泉岭段宝泉岭大桥至梧桐河农场大桥河岸区的鸟类物种和种群数量,记录鸟类生境状况及其主要干扰因子;选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和相似度。研究结果显示,共记录鸟类15目34科79种,以夏候鸟为主(占74.68%);调查区鸟类生境类型主要为森林、灌丛、湿草甸、沼泽、河流/湖泡和农田,其中,河流/湖泡、森林和灌丛中的鸟类物种数量较多,分别为37种、34种和28种;森林中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都相对最大;灌丛中鸟类群落的优势度相对最大;灌丛与湿草甸和农田中鸟类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最大,为中度相似;干扰鸟类生境的人类活动主要有灌木砍伐、烧荒、放牧和采沙等。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夏季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8年7月,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离、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einer)、均匀度指数及生态优势度指数对该湿地内4个环境梯度带9类典型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夏季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36种,8纲28科29属,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及环节动物门;其生物量为节肢动物最高,软体动物次之,环节动物最低。随着河口滩涂湿地从水生生境过渡到旱生生境,大型底栖动物MargMef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均呈减小趋势,表现为潮间淤泥海滩最高,芦苇(Phragmites arustralis)湿地次之,海防林带最小。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5~1.00,表现为芦苇湿地最高,潮间淤泥海滩次之,海防林带最低。生态优势度表现为海防林带最高,盐碱滩涂次之,而水生生境的潮间淤泥海滩与芦苇湿地最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中现有鱼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10月2~10日、2020年5月8~16日和2020年7月14~22日,在该保护区内的扎文河和毕拉河中共设置了5个采样点,开展了鱼类资源调查,研究了鱼类资源现状和鱼类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在5个采样点的渔获物中,共记录鱼类2纲7目10科36种,其中,有鲤形目物种21种,有鲶形目和鲑形目物种各5种,有鮋形目物种2种,有七鳃鳗目、鲈形目和鳕形目物种各1种;毕拉河和扎文河中鱼类的优势种为北方须鳅(Barbatula barbatula nuda)、湖鱥(Phoxinus percnurus)、洛氏鱥(Phoxinus lagowskii)、花江鱥(Phoxinus czekanowskii)、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大头鮈(Gobio macrocephalus)、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鱼类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3、0.33和1.69;毕拉河的生境适合冷水性鲑科(Salmonidae)鱼类生长,毕拉河中有大量的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幼鱼,应该加强对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河流的保护力度,以保护黑龙江茴鱼幼鱼生长发育的生境。  相似文献   

6.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的常用技术手段。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资源,于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30个红外相机位点共布设58台红外相机,累积工作29730个工作日,共获得99850份图像及视频数据,采集独立有效照片5744张;共观测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9目19科29种,其中兽类5目10科15种,鸟类4目9科14种。观测到的动物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北山羊(Capra sibirica)、马鹿(Cervus canadensis)、猞猁(Lynx lynx)、赤狐(Vulpes vulpes)、黑鸢(Milvus migrans)以及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森林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60.569),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RAI=0.854);高山草甸及裸岩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18.693),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暗腹雪鸡(RAI=0.316)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 graculus,RAI=0.854)。物种累积曲线结果显示:兽类物种数在200 d之后几乎不再增长,而鸟类物种数在100 d之后增速放缓但一直持续增长,表明时长450 d的红外相机监测力度对保护区中的兽类而言较为充分,对鸟类而言还不够充分。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野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将太行山南端野皂荚群落分为9个群丛.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对野皂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并用方差分析研究了各群落之间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组成野皂荚群落的维管植物有58种,隶属于23科50属.(2)在立地平缓、土层较厚的生境中,野皂荚群落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指数;在干扰强烈的生境中,野皂荚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偏低.(3)野皂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主要受草本层的影响,但不同层次的物种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贡献是不等价的.(4)由于野皂荚群落在太行山南端分布范嗣的局限性、生境的同质性和群落的相对稳定性,9个群丛各多样性指数间方差分析结果差异皆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河中下游水分干扰对胡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水分干扰对胡杨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塔里木河(简称塔河)中下游胡杨林群落物种的实测数据为基础,选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塔河中下游输水干扰后的样地和对照样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胡杨群落共包括14科、27属、27种,其中对照样地内植物物种数为11种,生态输水干扰的样地内植物物种数增长15种,总共26种;(2)对照样地和输水干扰样地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不同,Pielou均匀度指数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相反,自中游到下游,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差异,表明胡杨林物种在输水干扰后发生变化;(3)群落相似性比较表明,对照样地内胡杨群落相似性为中、下游临界点下游中游,对照样地与输水干扰样地相比,群落相似性结果相反。综上分析,认为水分干扰是影响塔河中下游胡杨群落物种多样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浑善达克沙地10类植被地面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结果表明:(1)该区共发现苔藓植物23科54属115种,其中苔类6科7属9种,藓类17科47属106种(包括变种);具有4种生长型,其中茎叶体苔类4种,叶状体苔类5种,顶蒴藓类63种,侧蒴藓类43种;优势科有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等;优势属有真藓属(Bryum)、青藓属(Brachythecium)、细湿藓属(Campylium)等;该区苔藓植物可分为10个区系地理成分,以北温带成分为主;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湿地、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林、爬地柏(Sabina vulgaris)灌丛等生境下苔藓植物多,且随着水分增加物种数量和生长型类型增加,优势种个体亦增大;(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变化相反,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是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子;(3)除了沙地云杉林与臭柏灌丛和白桦林外,物种相似系数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典型样地方法,2014年7~8月,对青衣江中游4种河滨生境的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Levins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和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对各生境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草本植物91种,隶属于30科73属,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为主;乔木林地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最大,河漫滩、灌木林地、弃耕地草本植物的各指数依次减小;各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在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河漫滩和弃耕地中,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8的物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12%、54.55%、50%和34.85%,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大于0.5的物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9.39%、83.33%、68.18%和51.52%。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两个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大,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越大,但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由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异质性,4种生境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漳江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九龙江口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泉州湾省级湿地保护区3个红树林分布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底栖软体动物在中等尺度下的共存格局及机制。利用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基于蒙特卡洛的零模型和网络分析探讨底栖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利用raup-crik零模型识别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测定底栖软体动物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漳江口、九龙江口和泉州湾湿地共发现37种底栖软体动物,底栖软体动物的平均密度、物种数及群落物种组成差异显著。软体动物的共存格局呈现非随机分散和模块化,这些格局同时受到决定性过程和随机过程的调控作用,其中,物种竞争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8~2010年,在鱼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鱼类物种5目11科42属49种,其中本区土著种5目10科38属45种,包括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冷水种8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1种。土著种群落中,有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32种,鲤科(Cyprinidae)鱼类29种,鮈亚科(Gobioninae)鱼类13种;古北界北方区黑龙江亚区黑龙江分区的物种为22种;源于东部平原和北方平原生态类群的鱼类有27种;适应于江—湖缓流环境和淡水定居生活的鱼类有33种;草上产卵和水层产卵繁殖的鱼类有37种;杂食性和初级肉食性种类有28种,它们均相对占优势。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嫩江的鱼类群落物种结构Jaccard系数和Morisita-Horn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918和0.838;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和常见种分别为14种和25种;物种多度格局近似于对数正态分布。这些结果表明,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与嫩江密切相关,鱼类区系复杂,物种组成与生态类型多样;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多样性程度相对较高,但仍面临着稀有种(包括中国易危种)尚占有一定比例而导致群落结构脆弱的潜在威胁。保持嫩江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对维护和发展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6-2008年对内蒙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新记录鸟类43种,其中重点保护鸟类8种,增加4个新科15属,达里诺尔保护区鸟类达到233种,分属于16目42科113属。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5种,鸟类区系以古北界中的蒙新区、东北区成分为主。主要分布于湿地、草原、沙地疏林和山地4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性和演化规律,从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生境状态及人为干预4方面筛选12个指标,构建西北干旱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在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和苏干湖自然保护区应用表明,指标体系合理,模型适用.评价认为,西湖自然保护区目前总体状态为中,高度脆弱,苏干湖自然保护区为轻,中度脆弱.在原生脆弱性方面,两者等级相当,但西湖更脆弱;在次生脆弱性方面,西湖已受到显著影响,次生脆弱性严重.  相似文献   

15.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 洪河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红玉  李兆富 《地理学报》2007,62(11):1215-1222
从流域尺度, 应用遥感和GIS 技术对1954 年以来6 个时段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进行分析, 并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洪河保护区及其所在浓江河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和景观连通度进行计算, 系统研究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景观的影响。结果显示: ① 浓江河流域大规模土地利用发生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后, 年均耕地面积增长速度为101 km2/a; ②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直接导致流域湿地景观多样性降低, 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洪河保护区湿地景观多样性; ③ 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景观连通度降低严重割断了景观之间原有的物质交换和功能维持关系, 是导致保护区湿地景观结构和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④ 恢复保护区周围一定面积的湿地, 维持良好的景观连通度是实现保护区自然保护效益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阐述了保护区的保护与管理,分析了保护区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一步探讨了保护区长远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7.
2007-2009年2个越冬期,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湖泊共记录到水鸟6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鸟类4种,Ⅱ级保护鸟类8种,省级保护鸟类30种。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越冬期水鸟的最高数量均在12月出现,分别约为17.8万只和23万只。对2个越冬期水鸟在9个湖泊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湖池、沙湖、蚌湖和大汊湖是水鸟重要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8.
2007-2009年期间的2个越冬期,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监测与研究,结果表明这3个物种的数量一般都在12月达到最高,而10月由于候鸟刚刚迁来以及翌年3月已有部分候鸟迁离,故这2个月份鸟类数量相对较少。保护区的9个湖泊中,沙湖是白鹤、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而大湖池是东方白鹳和小天鹅极重要的栖息地。监测发现蚌湖已成为白鹤和东方白鹳重要的栖息地,建议将该湖划为保护区的核心区以加强白鹤等濒危物种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12年,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国土面积14.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资源迎合了生态旅游需求,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术研究论文集中在这些旅游活动,通过中国知网,对2000~2012年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经整理获得相关文献1 673篇,其中核心期刊414篇.在此基础上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理论、开发、管理、环境问题、社区参与及国外经验研究方面进行综述.就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概括出4点成就并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