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香港人喜欢吃海产,1983年海产销售超过15亿港元(批发价值),重量超过18万吨,其中海鲜鱼类1.0亿元(约14.5万吨),贝类4亿元(1.2万吨),软体类1亿元(1.2万吨)。1984年数字为17.5亿港元(20万吨),增加16.5%(重量  相似文献   

2.
温宁 《海洋世界》2016,(4):50-51
正人类吃海鲜的历史很久远,早在距今4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了采拾贝类来食用。早期的人类文化中,尤其是临海而居的人类,海鲜是一项重要的食物来源。海鲜不但种类多样,味道鲜美,而且营养极为丰富。中国自古就有"山珍海味"之说,所谓山珍就是山野  相似文献   

3.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关于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大禹是第一个吃蟹的人。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洪水蔓延,人民饥寒交迫。大禹四处奔走,寻找食源,偶见洪水退却之处,爬行着众多类似蜘蛛之物。大禹忽然想到此物能否用来充饥,于是仿效神农氏,吃将起来,顿觉口生甘津,竟是人间美食。如此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蟹便成了大众美食。另一种传说更加有声有色,说第一个吃蟹的人是大禹手下的一名小官。在大禹治水之时,有一  相似文献   

4.
江浙沪地区的人在吃的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无论江鲜、海鲜,各种山珍海味,他们都有自己独有的料理之法。就拿吃蟹来说吧,他们吃蟹成精,对清蒸螃蟹这种单一的海边做法早已不能满足。毛蟹炒年糕就是一道经典的上海本帮菜,只要听到这个菜名,就能隐约闻到那带着一丝甜味  相似文献   

5.
能吃的“细泥”1572年到达墨西哥谷地的欧洲探险家,曾描述过当地印第安人打捞、加工一种叫“德奎特拉特”的水中“细泥”,晾干后做成各种食物。他们写道:“印第安人很喜欢食用这种食品,就象我们的奶酪一样,市场上到处都有卖的。”400多年以后,人们才弄清楚印第安人的“德奎特拉特”便是螺旋藻。1963年,法国石油研究所对一个报告产生兴趣。报告中说中非乍得湖附近的居民长期生活在家畜、野生鸟兽和鱼类资源及粮食蔬菜等农作物  相似文献   

6.
牡蛎妙用     
“入市子鱼贵,堆盘牡蛎鲜。”这是宋代诗人戴复古对海鲜佳品牡蛎的赞美。牡蛎俗称蚝、蛎黄,是一种生长在海边岩石上的贝类,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出产。牡蛎味美嫩滑、营养丰富,远在汉代,就已开始为人们所食用。唐宋年间,已被视为珍品。如今,牡蛎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已不鲜见。但是,关于牡蛎可以美溶,知道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7.
<正>吃了一冬天的冰冻的海鱼海虾,早就期盼着能品尝到刚出水的海鲜,一解心头的馋瘾。这不,刚出正月,就在绥中尝到了今年头一道海鲜——面条鱼炖豆腐。葫芦岛市的绥中县在辽宁的最南端,紧临着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面朝渤海,冰雪消融最快,是全省最先感受春天的地方,也是最早吃到海鲜  相似文献   

8.
以藻类为食的石鳖和拟帽贝的消化腺中 含有酶解藻类的消化酶,从这两种海产贝类中提取混合酶能够成为对海藻细胞遗传学研究有 效的工具酶。通过对20种青岛海滨常见藻类酶解效果的比较发现:(1)该酶对各种藻类均有 一定的解离作用,尤其对红藻效果好,对绿藻次之;(2)解离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h左右 ,解离甘紫菜30min即可有50%的单细胞游离。贝类混合消化酶由于综合多种贝类的食性特 征,具有比单一动物消化酶更广泛的消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旦发生赤潮,不但严重地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由于人们吃了被有毒赤潮生物毒化了鱼和贝类,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研究赤潮预报方法在理论或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预报赤潮发生一般有2种方法。一种是在几个月前,至少在一个月前,就能预测到是否会发生赤潮的长期预报;另一种是在几个星期前,至少在一个星期前,就能预测到发生赤潮的时间、场所和规模等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0.
贝类杂交及杂种优势理论和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中国是个海水养殖大国,也是贝类养殖大国,贝类养殖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80%左右。目前在中国海水养殖的贝类有20余种,但主要种类如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海湾扇贝(Amopecten irradian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近江  相似文献   

11.
猫猫 《海洋世界》2011,(7):52-54
番茄是生长在南美洲秘鲁国家森林里的一种野生植物,原名"狼桃".当地传说狼桃有毒,吃了狼桃就会浑身起疙瘩长瘤子,所以人们一直对它敬而远之.以南美秘鲁为中心的安第斯高原是番茄的故乡,在那里生长着8-9种野生番茄,它们的形状很近似现在的迷你番茄,结有许多小果实,属于樱桃番茄.据说,这种野生番茄是被人或鸟携带到墨西哥的.  相似文献   

12.
<正>悉尼鱼市场是悉尼乃至澳大利亚最大的集批发、零售与餐饮为一体的鱼市,也是市民们享用和采购海鲜的好去处。位于达令港的布莱克沃特海湾,是悉尼最大的海鲜批发市场。每当凌晨开市时,在船夫独特的叫卖声中,各种琳琅满目的海鲜海货摆上货架,海鱼、淡水鱼、龙虾、牡蛎、贝类和鲍鱼等一应俱全。因为价格便宜,新鲜生猛,成为了当地市民购  相似文献   

13.
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资源时空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贝类十多年来的动态变化,在1992年研究基础上,于2003年度再赴南麂列岛对岩、沙相贝类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鉴定出贝类105种,其中岩相93种、沙相12种,6种为南麂列岛新记录种,对岩相、沙相贝类组合的生态特征进行了分析,岩相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1.25~2.20和0.54~0.70)高于沙相的(0.23~0.95和0.17~0.94).岩相贝类数量为3025.70g/m2和2660个/m2,生物量垂直分布为低潮区最高(6471.99g/m2),中潮区居中(3772.09g/m2),高潮区最小(78.35g/m2),栖息密度为中潮区最大(4245个/m2),低潮区居中(2973个/m2),高潮区最小(439个/m2).沙相贝类数量为16.81g/m2和11个/m2,低潮区(29.43g/m2和11个/m2)大于中潮区(14.01g/m2和10个/m2).通过与以往资料比对发现,岩礁贝类数量有所增加,沙滩贝类数量则明显下降,监控区贝类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区域,对贝类资源变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子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滤食性贝类对养殖海区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杨红生  周毅 《海洋科学》1998,22(2):42-44
贝类是世界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形成产业的养殖种类多达30余种[4]。以牡蛎养殖等为代表的贝类养殖业,在国内外均有悠久的历史。贝类养殖形式主要有3种:潮间带和潮下带的底播养殖、潮间带插桩养殖和浅海筏式养殖。贝类养殖发展规模日趋扩大,但由于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某些海区自身污染加重,生态系统失衡,对养殖海区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有关滤食性贝类自然种群对海区影响的研究始于50年代,主要研究的对象是贻贝(Mytilusedulis,Pernacanaliculus等)、牡蛎(Crassostreavirginica等)和扇贝(Chlamysislandic…  相似文献   

15.
说来奇怪,我们把先人“茹毛饮血”的习惯视为时髦。作为一个医生,看到生吞活剥大嚼河海鲜的人们,一股阴云袭上心头。当你一饱“口福”之时,是否想到虫患之祸呢?“虫”从口入隐患多肺吸虫病肺吸虫多寄生于溪流中的螃蟹、淡水螺内,调查发现,约有18种蟹内寄生着肺吸虫的幼子——囊蚴,且多在鳌肢及胸部肌肉内。在北方,(虫刺)蛄也是肺吸虫囊蚴寄生之处。如吃了生蟹或半生不熟的河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9-04—2010-02对桑沟湾9个调查站位贝类养殖区重金属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海水、沉积物和养殖贝类体内铜(Cu)、铅(Pb)、锌(Zn)、镉(Cd)、汞(Hg)、甲基汞(MeHg)和砷(As)的含量水平,就重金属污染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和类别划分,并对食用贝类中重金属的暴露水平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桑沟湾贝类养殖区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养殖贝类质量水平范围为1~3级,平均分别为1级、3级和2级,养殖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水平为2级;总体上,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质量处于良好水平,贝类产区生态环境质量为1类区(清洁区)。这表明该海区重金属污染对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较小或无明显影响。另外,针对食用桑沟湾贝类水产品的消费人群进行了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调查人群食用贝类中Pb,Cd,Hg,MeHg和As的日摄入量(DI)值分别为15.67,62.02,0.001 8,0.001 6和0.188μg/(人·d),摄入量低于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的推荐限值,因此桑沟湾食用贝类中重金属污染的健康风险处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7.
南麂列岛作为观光旅游的休闲去处正在日益升温,其中沙滩游玩是最大的活动亮点,大沙岙是南麂列岛最具代表性的沙滩,沙滩内生活着较多贝类,随大量人员的涌入和沿岸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大沙岙沙滩贝类的栖息地环境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危害、人为活动正影响着贝类的生长发育。为探明近年来大沙岙贝类种类、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在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初期(1992年)生态调查的基础上,于2003年再次对大沙岙贝类进行了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大沙岙沙滩12种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别为30.16g/m2和20个/m2,北断面开放区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13.98g/m2和11个/m2)明显少于受监控的南断面核心区(46.33g/m2和30个/m2),贝类的平均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低潮区(48.43g/m2和31个/m2)高于中潮区(28.03g/m2和20个/m2),贝类的平均栖息密度7月高于3月,北断面贝类的季节变化、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大于南断面。与建区初期同季调查资料比对发现,2003年北断面贝类数量下降幅度(14倍)显著大于南断面贝类下降幅度(1倍)。分析认为,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采捕是影响沙滩贝类数量下降的主要外部因子。  相似文献   

18.
用马捕鱼     
玉茹 《海洋世界》2004,(1):21-22
马会捕鱼?真是咄咄怪事! 美洲探险家亚力山大·洪博曾亲眼目睹用马捕鱼的情景。一天,几十名手持标枪和长棍的印第安人,将几匹强壮的马赶进一条大河里、让它们分散开站成一个圆圈,有的人还爬到树上,手持木棍等武器,大喊大叫。不多一会,只见马乱蹬蹄子、竖起鬃毛,惊慌地往岸上跑,有的马被电鳗电倒在沙滩上挣扎,有的马逃出后又被印第安人重新推进河里。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洪博发现河里有  相似文献   

19.
邵传贤 《海洋世界》2010,(12):78-80
<正>绝处逢生爱斯基摩人称自己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是印第安人对他们的谑称,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们不仅仅能吃生肉,还能在零下60、70度求生。北极冬日的气温经常是零下50、60度,最低时达零下80度。零下80度是什么概念有人为此专门作过试验,将一暖瓶开水从一人高处倒下,落到地上竟然全是冰块;连几毫米厚的钢板落到地上,也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9年全年4个航次浙江沿岸海域单船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资源密度分布的季节变化,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浙江沿岸海域全年共捕获螺贝类43种,隶属于2纲, 7目, 26科。螺贝类群落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习见蛙螺(Bursa rana)和褐管蛾螺(Siphonalia spadicea),其中棒锥螺为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中的绝对优势种。浙江沿岸海域螺贝类年平均资源密度为212.06kg/km2,其中夏季平均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资源密度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高的趋势。种类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三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均不高,螺贝类群落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根据ABC曲线评估干扰对螺贝类群落的影响可得:全年4个季节浙江沿岸螺贝类群落均处于中等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