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制图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编制中暴露出的许多不足,使其很不适应当今土地管理的信息化需要,因此,机助制图(Computer Aid Cartography,简称CAC)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应运而生。文章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传统编制方法,着重论述了如何利用CAC技术编制这种规划图,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了用CAC技术编制规划图的高效、优质、经济等特征,指明了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F592 2007021484乡村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Research on several issues of country tour development/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390~394参9 Be F590.7 2007021485同里镇居民旅游感知调查分析=Research on residents' per- ceptions in Tongli town/刘莉,陆林//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395~398表5参3 Be F590.7 2007021486红色旅游地客源市场结构研究:以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例=Study on the characters of red tourist market structure:a case  相似文献   

3.
王福鑫教授著的《宋代旅游研究》一书,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全书共33万字,除序言和参考文献、后记外.主要分为绪论与正文5章16节。该书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旅游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按照“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媒介—旅游业”的理论分章设节、架构铺陈,全面、系统、  相似文献   

4.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1):F0002-F0002,F0003
河北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是国家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旅游开发研究。1985年编制的《老岭旅游区总体开发规划研究》是我国最早完成的旅游规划之一。在理论上发现并命名了“嶂石岩地貌”,提出了旅游经济—文化二元论、游憩—经济—社会—生态四大效益统一、资源—市场—文化综合导向、社会生态旅游区等新理论、新观点,创办了“河北旅游规划网”,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奖7项。  相似文献   

5.
创意是影响旅游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综合运用旅游学、心理学、思维学、可拓学等学科理论,研究了旅游项目创意的理论基础、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旅游项目创意是指主要基于个体的理念、情感、知识、经验、信息和技能,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关于旅游项目主题选择、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的独特意念和新颖构思。旅游项目创意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是在旅游资源—需求整合论、旅游体验—符号经济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论等理论基础上,根据问题解决策略—创新论、项目要素拓展—变换论、旅游创意现象—本质论等基本原理生成的。旅游项目创意方法是包括组织方法、思维方法、技术方法和程序方法等的有机体系,其中,破—连—选三部曲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综合方法。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安全是由环境安全理论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安全概念,在国内多应用于对土地、水资源和城市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生态安全理论,以2010年的实地调研为依托,尝试构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座谈和熵权分析法为各指标赋值。本研究综合当前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表明,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5.8023上升到2010年的6.459,生态安全状态逐年好转,达到了生态安全的“良好”状态。然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却呈现出非相关性,7年间生态响应值远远低于生态压力值,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研究引入限制性因子的概念,根据公式分析出影响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十个影响因素,并探讨未来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正在兴起,并对地方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阿拉善沙漠e族英雄会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沙漠非传统节事游客出游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并为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亚文化群体是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主导者,具有亚文化性、团体性、爆发性和跨地域性特征。(2)影响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推力因素依次为社交和休闲 > 附带出游 > 求新求异 > 寻求亚文化归属;拉力因素依次为亚文化主题活动 > 商品展销 > 英雄会文化 > 地域文化,推、拉力驱动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并呈双因子非线性增强,形成“T (推力)激发旅游需要—L (拉力)催生旅游动机—T、L共同促成旅游行为”的驱动过程。(3)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流的产生一般要在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下经历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决策—旅游行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点-轴系统理论在我国西北地区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区域旅游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点—轴开发”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对区域旅游的辐带作用、提高区域旅游的可达性、实现区域旅游的最佳发展。该文在分析西北地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旅游开发空间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点—轴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西北地区分布有序的旅游“点—轴”开发结构,力求优化旅游空间结构,实现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河北省旅游开发研究中心是国家甲级资质旅游规划设计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旅游开发研究。1985年编制的《老岭旅游区总体开发规划研究》是我国最早完成的旅游规划之一。在理论上发现并命名了“嶂石岩地貌”,提出了旅游经济文化二元论、游憩—经济—社会—生态四大效益统一、资源—市场—文化综合导向、社会生态旅游区等新理论、新观点,创办了“河北旅游规划网”,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奖7项。截至目前,完成了河北、山东、山西、宁夏等省(区)旅游规划百余项。主要有:河北省红色旅游、…  相似文献   

10.
翁时秀  闫罗彬  王华 《地理研究》2018,37(12):2411-2419
彭华先生长期从事丹霞地貌和旅游地理研究,为中国丹霞事业和旅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家的典范。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阶段的代表人物,彭华先生在丹霞地貌分类系统、丹霞地貌发育过程、国内外红层分布及其地貌发育的对比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同时,针对中国南方湿润环境下红层区严重的地貌灾害和荒漠化问题,用跨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开展了红层区地质构造—岩石特性—地貌发育—自然灾害—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综合景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地理学研究实践,将原来的红层地表研究拓展为“地下+地表+地上”(红层的地质问题+地貌与土地问题+生态问题)的一体化研究,为丹霞地貌的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彭华先生在旅游开发实践中不断总结新思想、新方法和新理论,在旅游地开发、旅游文化、城市旅游、区域旅游发展和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所提出的“大旅游”理念在学界有重要影响。在“大旅游”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旅游系统及动力机制、旅游地发展阶段论、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市场分类研究法、产品—需求对应分析法等理论,创新意义显著。彭华先生的学术研究典型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陆林  任以胜  徐雨晨 《地理学报》2019,74(6):1267-1278
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群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群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维持传统人文活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空间。关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过程、格局和机制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旅游地理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城市群空间、旅游发展影响、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基本属性等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对城市群内部及周边的边缘地带关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诠释新的功能地域空间;对旅游显著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的事实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旅游助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空间性”研究;对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利用方式关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城乡空间利用和城乡关系演变研究。研究认为,以旅游作为新的产业路径、新的利用方式科学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推动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转型升级,发挥旅游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探索国土整治与国土空间优化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三阶段”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遵循“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研究路线,探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实践路径,提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的技术路径,探索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一般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吉林省9个地级市(州)为例,综合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2002—2014年吉林省旅游经济差异性以及空间格局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地带内、地带间以及总体地带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且地带间差异程度呈现出由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中部地带,逐渐演化为中部地带东部地带西部地带。2西部地带对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贡献最大,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小;中部次之,但贡献程度不断变大;东部最小且贡献程度也逐渐缩小。地带内旅游经济差异对全省旅游经济差异平均贡献程度最大,但贡献率不断缩小,而地带间贡献率不断增大。3 2002—2004年以及2006—2007年吉林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国内旅游经济收敛性逐渐趋同,2004—2006年中部地带与东部地带、西部地带之间的空间差异不断扩大,而2007—2014年地带之间旅游经济差异程度逐渐缩小。4吉林省旅游呈现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由于地理临近效应发挥,形成了四平—辽源旅游经济组团、白城—松原旅游经济组团以及通化—白山旅游经济组团。并且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但并不等同于路径锁定效应,区域旅游的异军突起可以形成路径创造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届旅游地貌学术议论会在丹霞山召开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旅游地貌组、中国旅游协会区域旅游专业委员会、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和丹霞山风景名胜区联合召开的第一届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25——29在广东丹霞山风景名胜区举行,来自全...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旅游景区重旅游品牌创建轻市场感知问题,从大学生视角,通过四象限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大学生市场对34个旅游品牌的知晓度—吸引力感知情况.结果表明:34个旅游品牌在知晓度—吸引力维度上两极分化严重.在知晓度维度上,"全国5A级景区"这一旅游品牌存在明显专业上感知差异."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存在明显性别上感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香港旅游业市场运作模式的分析和总结,对内地旅游行业管理得到如下启示:①实施政府—市场—企业协调运行的旅游发展战略;②建立旅游—社会—环境共同发展的行业互动机制;③建立研究—开发—推广三位一体的市场管理体系;④构建人才—信息—技术相互配套的管理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旅游产业发展动力是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与重要领域,以近20年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核心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厘清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脉络、热点与趋势,探究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的演变规律与特征。研究发现:国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多元,侧重微观层面,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虽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多从宏观角度展开分析;国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了环境-资源驱动(2000—2009年)和创新驱动(2010—2019年)两个阶段,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经济驱动(2000—2005年)、市场驱动(2006—2011年)两个阶段后,逐渐过渡到创新驱动阶段(2012—2019年)。通过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动力研究的对比分析,揭示旅游产业发展规律与阶段性动力特征,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创新动能培育及旅游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世界旅游日口号与旅游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年9月.世界旅游组织第三次代表大会正式决定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创立节日的目的.在于给旅游宣传提供一个机会。引起人们对旅游的重视,促进各国在旅游领域的合作.以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推动社会进步。选择9月27日为世界旅游日.主要是因为在1970年的这一天,国际官方旅游联盟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特别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将要成立的世界旅游组织章程。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此外.这一天又恰好是北半球的旅游旺季刚过而南半球的旅游季节即将到来的时候,是世界各国人民旅游、度假的好时节。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云南省公路旅游包车数据和交通流数据,利用旅游季节性强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游客转移密度、旅游流转移态等测度指标,建立了旅游空间行为模式分析方法,识别出云南省团队旅游客流空间行为模式。结果表明:(1)云南省团队旅游客流具有3种空间行为模式:双核往复式双向强转移流动模式、单核单向较强转移流动模式和圈层一般转移流动模式。(2)团队旅游客流对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选择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丽江市、昆明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和迪庆州,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相吻合。(3)团队旅游客流的旅游天数随旅游目的地距离中心城市昆明的远近而产生变化。距离中心城市昆明越远,旅游天数越长;反之,目的地距离中心城市越近,其旅游天数越短。(4)高峰期双休日团队旅游客流呈现“五降一升”的趋势,高峰期双休日跟团人数从周五开始降低,周一人数又开始上升。(5)“十一”黄金周期间,自驾旅游客流与团队旅游客流呈现“一升一降”的趋势。(6)高峰期团队旅游客流形成了以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昆明—保山—德宏、昆明—普洱—西双版纳为主要通道的强转移模式,以昆明、大理、保山、玉溪、红河为核心的较强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开展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表征旅游接待能力的旅游公共服务能力的量化研究,对三者空间分布特征与匹配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区旅游发展的问题,为旅游发展量化研究提供测度方法。本研究以四川省178个典型区县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旅游业绩效指数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指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弥补传统旅游统计数据的不足,采用核密度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三类指标空间分布及匹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旅游公共服务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呈较强集聚性;(2)旅游业绩效受资源丰度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影响,资源丰度指数越大,旅游绩效随公共服务能力增长的速率越快;(3)四川省71.91%的区县属于三者匹配不平衡状态,低丰度—高公共服务—低绩效、中丰度—中公共服务—低绩效是匹配不平衡的主要类型。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及研究结果,能够科学表征旅游资源丰度、旅游业绩效和旅游公共服务配套三者匹配关系,对准确定位旅游资源开发、优化旅游公共服务和推动旅游产业协调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概述我国近几年旅游景区建设的成绩和存在问题,结合笔者旅游规划工作的体会,提出风景旅游区是旅游的核心,以及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结构图式等新见解。讨论人造游乐景观在旅游资源开发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指出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规划建设,可根据区位—资源—游客市场定位的研究,按照“资源型”、“客源型”、“资源—客源混合型”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