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秦浩  李玉全 《海洋与湖沼》2014,45(4):834-838
为探讨生存密度和饵料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国明对虾仔虾为材料,设置300尾/m2(DL)、600尾/m2(DA)、1200尾/m2(DH)3个密度梯度,鲜活卤虫和人工配合饵料2种饵料及饱喂(FF)、少喂(LF)、不喂(NF)3个投喂丰度,测定中国明对虾的体长增长、存活率,以及投喂前、投喂时、投喂后对虾之间的争斗行为等指标。结果表明,仔虾间的争胜行为随生存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生长和存活率逐渐降低;饵料种类和丰度能显著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和生长性能(P0.05)。结果显示,生存密度、饵料种类及丰度会影响中国明对虾的争胜行为,投喂鲜活饵料有利于提高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罗日祥  王玉英 《海洋学报》1990,12(3):355-358
本文采用了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人工配合饵料中添加蜕皮激素混合物的方法,试验β-蜕皮激素和水龙骨素B(2:1)的混合物促进对虾蜕皮生长的作用.经实验证明:饵料中添加蜕皮激素1.33-30μg/g,均可不同程度地促进蜕皮生长,然而以每克饵料添加5.33-10.67μg较为显著.相反,若含量达到60μg/g就会抑制对虾蜕皮生长,乃至中毒.食用添加蜕皮激素混合物(10.67μg/g)的饵料促进蜕皮生长的虾,其水分、灰分及蛋白含量,经测定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饵料中钙磷含量及钙磷比对中国对虾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是:对仔虾,当饵料中钙磷总含量约为1%而钙磷比为1:7.3时,其成活率及增重最好;对幼虾,当钙磷总含量约为2%而钙磷比为1:1.7时,其增重及饵料转化率最高。钙磷总含量较低时,钙磷比中磷含量虽高,也会影响仔虾的成活率和增重。本文结果和Kanazawa等报道的在饵料中最佳Ca/p比为1:1的结论不同,而和Deshimaru报道的结果一致。在饵料中可不另加钙盐,而宜加入适量的磷酸盐。  相似文献   

4.
研究青海钩虾对罗非鱼两品系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生长的促进作用。实验用青海钩虾与面粉、麸皮和豆饼制成 5组 ( ~ )配合饲料及良种场原用饲料 ( 组 )饲育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 ,经2 5 d试验结果表明 :( 1)彩虹鲷增重效果以 组饲料最高 ,平均增重为 4 4 .9g,较大于 组的 4 3.1g;( 2 )所有钩虾饲料对彩虹鲷的增色效果都高于良种场的原用饲料 组 ,其中以饲料 组最高 ;( 3)饲料 I组饲育吉富罗非鱼平均增重为 4 4 g,高于 组的 4 0 .1g;( 4 )吉富罗非鱼和彩虹鲷比较则显示出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明显高于彩虹鲷而饵料系数又较低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日本沼虾幼体摄食量及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90年6月—7月,用南京丰年虫无节幼体作饵料,在培养皿中对日本沼虾溞状幼体作单只培养,测定了各期溞状幼体(Z_1—Z_9)的日摄食量及总摄食量,并观察了饥饿条件下溞状幼体的生长与成活情况。实验表明,Z_1,Z_2阶段,不投饵并不影响其变态和成活率;但自Z_1孵出连续饥饿5d后,即使投饵,溞状幼体也不能正常蜕壳和成活;Z_3阶段是摄食量增加的突变期。南京丰年虫无节幼体是日本沼虾幼体的适口饵料,P_1育成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配合饵料添加维生素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维生素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加以试验,配备5个不同维生素水平(0,0.27,0.54,1.1,2.1%)的饵料试验组,经较长期的室内饲养试验以考察混合维生素对对虾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随着添加维生素份量的增加,对虾的成活率也增高,增重倍数也提高。这就表明,维生素(在试验范围内)有降低对虾死亡率、促进生长的作用。维生素促进生长的效应最敏感区间是0~0.54%,在此范围内,维生素的少量增加也能明显地提高其生长效果,而维生素在1.1~1.2%范围内,增重曲线就逐渐趋向平坦,表示2.1%的添加量接近维生素的最适添加量。 维生素还有降低饵料系数的作用,在试验范围内,随着维生素的增加,饵料系数也降低,最低可达2.48。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饵料中钙磷含量及钙磷比对中国对虾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是:对仔虾,当饵料中钙磷总含量约为1%而钙磷比为1:7.3时,其成活率及增重最好,对幼虾,当钙磷总含量约为2%而钙磷比为1:1.7时,其增重及饵料转化率最高。钙磷总含量较低时,钙磷比中磷含量虽高,也会影响仔是的成活率和增重。本文结果和Kanazawa等报道的在饵料中最佳Ca/p比为1:1的结论不同,而和Deshimsru报道的结果一致。在饵料中可不另加钙盐,而宜加入适量的磷酸盐。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鱼夋)(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饵料2: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鱼夋)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鱼夋)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摄入碳量受饵料种类影响,与饵料营养价值成反比。碳摄入量中用于生长的部分(以比例衡量)不受饵料种类影响,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量远远高于粪便途径,约为后者的8~10倍。转运碳(y)与体质量(x)之间成线性关系为:y=723.13x-62.124(饵料1)与y=718.99x+832.32(饵料2)。(鱼夋)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摄入碳=13.03生长碳+13.08粪便碳+73.89非粪便流失碳(饵料1)和100摄入碳=12.70生长碳+8.18粪便碳+79.12非粪便流失碳(饵料2)。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利用氧化铬作为中性指示剂,对体重8.8克白对虾5种糖类(小麦淀粉、纯小麦[柔软发白,40%硬核,60%软核]、营养粘合剂[部份胶凝预先消化的颗粒状高梁]、颗粒高梁和膨化玉米)估算其近似消化系数。试验饵料包括70%的对比饵料和30%的上述5种糖类之一。试验发现:对虾对试验饵料的消化量与其能量有相关的关系。试验饵料的消化系数明显地比对比饵料要低些。它表明:对虾对糖类的消化能力很差。试验饵料近似蛋白消化作用的减少看来是和饵料干物质消化率或消化的饵料量有关。虽然对虾生长速度的降低是和玉米淀粉有关,但是还不能得出对虾对蛋白质、干物质、脂类或糖类的近似消化系数有明显差异。膨化玉米的干物质近似消化率  相似文献   

10.
两种饵料条件下鮻的碳收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鮻(Liza haematocheila)进行21 d 的室内模拟实验所得数据, 分析了两种饵料条件(饵料1:高营养价饵料; 饵料2: 低营养价饵料)饲育下鮻的碳循环过程。结果表明: 鮻摄食高营养价饵料后的碳消化率显著低于摄食低营养价饵料。摄入碳量受饵料种类影响, 与饵料营养价值成反比。碳摄入量中用于生长的部分(以比例衡量)不受饵料种类影响, 通过非粪便途径流失量远远高于粪便途径, 约为后者的8~10 倍。转运碳(y)与体质量(x)之间成线性关系为: y=723.13x?62.124(饵料1)与y=718.99x+832.32(饵料2)。鮻的碳收支方程式为100 摄入碳=13.03 生长碳+13.08 粪便碳+73.89 非粪便流失碳(饵料1)和100 摄入碳=12.70 生长碳+8.18 粪便碳+79.12 非粪便流失碳(饵料2)。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中华原钩虾(Eogammaruspossjeticus)对黄海绿潮原因种浒苔(Ulva prolifera)及海水池塘4种优势大型海藻,即肠浒苔(Ulva intestinalis)、扁浒苔(Ulva compressa)、线形硬毛藻(Chaetomorphalinum)和丝毛藻(Cloniophorasp.)的摄食率,比较了对浒苔与其他不同类型饵料(包括人工饵料)的摄食,开展了不同密度的中华原钩虾对浒苔的现场摄食研究。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的摄食率、饵料吸收率与海藻的含水量成呈正相关,表明该端足类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对不同类型饵料的摄食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除了摄食海藻,对豆粕、虾饲料等人工饵料也具有较高的饵料吸收率,表明其可人工投喂培育。中华原钩虾具有一定摄食节律,夜晚摄食量高于白昼,表明夜晚投喂有利于中华原钩虾摄食,可减少饵料污染,有利于清洁生产。现场摄食实验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摄食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摄食率和存活率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表明高密度时中华原钩虾竞争摄食增加了饵料消耗,同时中华原钩虾为抵抗养殖密度过高造成的竞争而增加能量等消耗。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年度的小试和生产性试验,从越冬亲虾入池至产卵过程全部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其成活率和性腺发育要好于投沙蚕、四角蛤的鲜活饵料组(对照组),生产性试验的产卵量、孵化率和幼体变态率优于对照组。试验用饵的成本比对照组低45.3%。  相似文献   

13.
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鱼、星虫、牡蛎、乌贼、虾进行中国鲎幼体饵料种类、粒度以及白天和夜间摄食量差异等试验。结果表明: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对乌贼的相对摄食量最大(2.1%),而对小杂鱼的相对摄食量最少(0.2%)。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均对粒度为0.3~0.5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大(2.0%),对粒度为2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小(0.1%)。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夜晚的摄食量明显大于白天:平均体重为147.4g组的昼夜相对摄食量的差异最大(白天为0.8%,夜间为1.7%),平均体重为258.7g组的差异最小(白天为ll%,夜间为l4%)。  相似文献   

14.
白虾人工育苗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化卿 《海洋科学》1988,12(1):42-44
本文以实验生态方法对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的繁殖习性、胚后幼体发育及人工育苗进行了初步研究。所得结果:(1)我国北方白虾1年内产生两个世代。越冬后的亲虾在春、夏季产生第1世代,第1世代亲虾夏、秋季产生第2世代。(2)白虾胚后幼体发育到仔虾经过6次蜕皮,即6个幼体期。(3)在打气条件下,以卤虫幼体为饵料进行人工育苗,从幼体培育到仔虾成活率可达80%左右。  相似文献   

15.
对虾养殖生产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养虾生产中存在着虾池“老化”,沿岸水域受到污染,养虾用水的溶解氧含量低于正常水平,有害生物泛滥等问题,给对虾养殖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1 改善虾池环境,稳步发展对虾养殖 据有关资料介绍,100亩(1亩=666.7m)的池内养虾5000kg,人工饵料以虾体重的5%计算,每天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小黄鱼、黄姑鱼、蓝点鲅、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鯒鱼和孔鳐的饵料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有:(1)在饵料组成中,主要的饵料生物是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虾蛄、中国毛虾、黄鲫、日本鳀鱼、钝尖尾鰕虎鱼和尖尾鰕虎鱼等,这些主要饵料生物基本上都是群众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3)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别存在于鲈鱼与小黄鱼、鲈鱼与半滑舌鳎、鯒鱼与小黄鱼的种间。本文从饵料保障的角度,探讨了上述8个经济鱼种资源的恢复与其饵料生物资源的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配合饵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于1991年7月21日-8月19日在河北省唐海县西林养殖场以养成期中国对虾为材料,在其配合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进行中国对虾对维生素C需要量的试验。结果表明,当中国对虾体长为5.5-7.5cm时,若以本项研究采用的配合饵料的基本成分和配比为基础,配饵中维生素C的最佳变化添加量为0.018%-0.030%。研究发现,变动的维生素C适宜添加量对于中国对虾具有明显的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和抗低氧能力以及提高存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不同饵料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与文蛤(Meretrix meretrix)生长和存活的影响,本实验选用紫菜(Pyropi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人工配合饲料5种饵料,采用单一饵料投喂方式进行饲养.结果表明:小球藻组中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及饲料转换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显著低于紫菜组、海带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人工配合饲料组中青蛤与文蛤的特定生长率与各饵料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青蛤的增质量率与各饵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文蛤的增质量率显著高于紫菜组、浒苔组及人工配合饲料组(P<0.05).在3组大型藻中,海带组中青蛤的特定生长率为0.07%,增质量率为4.59%,饵料转换率为7.09%,存活率为74%;文蛤的特定生长率0.13%,增质量率为8.36%,饵料转换率为1.41%,存活率为55.6%.综上,小球藻和人工配合饲料有利于青蛤和文蛤的生长,在3组大型藻中,投喂海带有利于文蛤和青蛤的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自然成分添加剂对东星斑Plectropomus Leopardus的影响,选择了虾青素、叶黄素、螺旋藻和玉米蛋白粉4种自然产物,以不同量分别添加到石斑鱼配合饵料中制成实验饵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喂养东星斑75 d,测定了实验前后东星斑的生长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3个主要生长指标和鱼体代表部位的体色指标。结果显示,4种添加物对东星斑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下同);4种添加物均使东星斑的体色亮度L*值略变小,且部分体色L*值影响显著;4种添加物均能使东星斑的a*值和b*值升高,且与空白对照组比差异显著,尤其是虾青素,对东星斑体色整体变红、变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郑乐云 《台湾海峡》2004,23(3):341-346
使用5种不同的饵料,投喂全长6.72mm的点带石斑鱼,分析和比较不同饵料的营养成份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饵料中粗蛋白的含量在48.8%~72.8%之间,粗脂肪含量在5.4%~10.3%之间,相差很大,但点带斑鱼幼鱼均能正常生长,且存活率无明显的差异.对5种饵料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饵料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和EPA的含量之间的比例,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比其含量本身更加具有明显的影响,DHA与EPA相对含量的比值为6.3的1组,其幼鱼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比值为1.73~2.75的其他4个饵料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