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探讨制度变革对农田生产活动的影响可加深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理解,丰富和发展农业区位理论。通过实地调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团三连农业生产管理体制的变革对农田生产活动的影响,首先,运用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比了制度变革前后农田生产活动的变化特征:制度变革后种植结构趋于多样化,棉花种植面积迅速降低,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多数农田(64.8%)投入减少;绝大部分农田(94.3%)生产效率提高。其次,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法,剖析了形成此现象的原因:①越倾向于认为体制因素是阻碍连队经济发展的职工,其作物种植种类越多;②制度变革后,生活费用增加的农户愿意增加农田投入,并通过调整生产要素投入结构来降低农田总投入成本;③制度变革后,生产资料的效用增强。结论:以农业生产的最小组织单元为研究对象,选取制度变革前后农业生产数据,测度新的政策方针对农户的影响,将更能真实地反映新制度的效应。  相似文献   

2.
制度变迁影响下的中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变迁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量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阐述了制度变迁对于中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影响,采用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占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地方财政预算内支出占GDP比例和实际利用外资占GDP的比例3个因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加权最小平方法对制度变迁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制度变迁的边际作用做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迁不但具有空间的分异性,亦具有等级分异性。私劳比率这个代表市场化的因素对各个等级城市的影响方向和度量是接近的,分异性并不明显;而财政比率和外资比率这2个与行政因素关系密切的因子则明显地倾向于高等级城市。  相似文献   

3.
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创新与运作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苏南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变迁过程进行了回顾与比较,详细分析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制度性缺陷,并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发达国家经验和苏南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出苏南农业生产模式创新的理性选择是家庭农场制。在新生产模式下,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和市场参与程度提高,经营主体面临风险大幅度上升。文章从自然、经济、社会3个角度分析了家庭农场制运作风险,提出了依靠健全农业法制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加强政府支农力度等方面保证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根据社会嵌入理论,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分析乡村社会嵌入的各个因素对江西省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兼业水平和农业收入比重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家庭总人口负向影响农户生态耕种行为;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有助于提高农户生态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生态耕种行为的普及要从农户、不同群体和地方政府3个维度出发:农户自身要提高认知和技术水平;农户之间、农户和其他乡村主体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分享资源和信息,并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地方政府要提高自身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因地制宜地为不同群体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等相关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5.
区域内的社会主体可以划分为生产部门、生活部门和政府.区域开发离不开上述3个社会主体的积极参与.生产部门的生产行为直接影响着区域内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以及区域环境的质量;生活部门通过消费行为和非消费行为间接地影响着区域环境;政府制定环境政策的行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它2个主体行为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在区域环境保护中,政府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要对上述3个主体在区域开发中的行为进行环境效益评价.建立我国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制度、环境垂直监管制度和区域开发规划公众参与制度;以5R理念为指导,修改《环境影响评价法》,弥补现有立法的缺失,从而维持并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6.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创新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构建完整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协同创新基础上,提出以工业化的顶层设计、体制保证、机制畅通、流程再造的理念驱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协同创新。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要素、活动、协同模式的协同创新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吴亚平  陈志永 《热带地理》2012,32(5):537-545
通过对贵州3个典型乡村旅游地——平坝县天龙屯堡、雷山县郎德苗寨和西江苗寨旅游业的发展进行观察和研究,认为乡村旅游制度主要包括与旅游资源相联系以经营权为核心的产权制度、乡村旅游主要经营组织的运行体制、政府的政策倾斜及具体管理制度3个方面内容。以此为依据,对3个乡村旅游地从制度安排视角进行了横向比较:以社区居民、企业、政府为核心力量导向的乡村旅游地在制度安排上呈现巨大差异,实质上反映出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利益博弈。不同的制度安排建立在乡村景区具体现实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之上,乡村旅游制度一旦被建构,又对乡村旅游发展走向产生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8.
提升休闲农业效率对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2013-2016年华东地区8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休闲农业效率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示范县休闲农业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受纯技术效率影响较大,规模效率普遍较高,综合效率高值呈现向长三角集聚态势;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下降态势,受技术进步不足制约明显,技术效率增长态势显著;休闲农业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为资源、旅游、经济、企业、需求、政府和科技,要从合理提升科技与管理水平、着力培育市场经营主体和多重优化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刘敏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492-1502
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现象.为探讨中国旅游学界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研究现状,部分借鉴系统综述方法(systematic review)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对2002-2011 年143 篇入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总体脉络.目前我国有关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是属于探因式、应对式、后补式和改良式的研究,而非前瞻性的引领性研究.②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上升趋势.③研究深度.总体上主题较为分散,深度不足.主要集中于基本分析、价值评估、转让效应、转让模式、制度安排、政府行为与政策建议、经营主体、综述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够深入.⑤研究主题.总体上较为分散.相对而言,价值评估、委托代理关系和转让效应等方面较为集中.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①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法制环境;②景区经营权流转的驱动因素及机理;③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及制度安排;④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利益主体关系及利益分配;⑤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微观尺度效应及实证;⑥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宏观政策建议及规制.  相似文献   

10.
黄普基  吴俊范 《热带地理》2022,42(5):834-842
韩国济州岛的柑橘园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当地人利用济州岛特殊的气候、水文、植被环境所塑造的独特农业景观。16世纪朝鲜王朝建立柑橘进贡制度,济州官府设置柑橘园,此后至今,济州岛柑橘园区域分布与地理景观都呈现较大变迁。文章结合气候、水资源等自然因素与韩国柑橘产业政策、市场、社会变化与技术进步等人文因素,分析16世纪以来济州岛柑橘园景观与空间分布变化,探讨济州岛柑橘生产空间变迁原因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6世纪至2019年,济州岛柑橘生产经历了发展、没落、强力复兴的大起大落发展历史,呈现从北到南的生产空间大迁移,柑橘生产空间逐渐扩大。济州岛的柑橘园生产经历从朝鲜时期的官府果园到现代观光体验农场的转变。柑橘生产空间变迁与地理景观变化的原因与驱动力较复杂,水资源是影响朝鲜时期柑橘园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社会制度、交通与市场是16世纪以来影响柑橘园生产空间扩展的主要人文因素,在近500年的柑橘生产空间发展变迁的过程中,人文因素不断加强,影响柑橘空间与地理景观的优化调整。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资源开发技术的进步改变了现代柑橘园生产空间分布格局。对济州岛柑橘园长时段的生产空间与地理景观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为中国传统柑橘栽培地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柑橘园文化景观与民俗、文化产品,以及中国柑橘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测算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为基础,构建分层模型探讨影响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样本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总体偏低。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组织形式对农户种植业生产效率有显著影响,种植面积和种植业投资对生产效率的效应呈"U"型。规模效率最优时土地经营面积为2. 399 hm2。随着投资增加,农户种植效率先降后升,说明存在投资瓶颈。建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2.
杜志威  文志敏  金利霞 《热带地理》2022,42(8):1217-1227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蔓延,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造成极大的冲击。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中国展现了强大的经济韧性,这为研究中小企业经济韧性重塑提供了契机。结构和能动性是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两种因素,但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结构因素的作用,对于不同经济主体在危机中的能动性则关注较少。通过对东莞市43家中小制造企业的访谈,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企业能动主体的响应与行动,运用能动性视角对较短时期内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化进行分析,并构建“结构-能动性”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影响经济韧性重塑的微观机制。研究发现:经济韧性并不是经济主体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其形成过程从冲击发生开始先后经历认知―适应―重塑3个阶段;重塑经济韧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个体能动性和集体能动性得到发挥,也受到产业经济、制度安排和基础设施等结构因素的影响。基于揭示能动性因素在塑造短期经济韧性关键作用,总结出3个方面的理论启示:注重短期适应与长期变革的转换;强调能动性对结构因素的塑造;关注能动主体与外部联系的耦合。  相似文献   

13.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周明茗  王成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1):1655-1664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典型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论文以系统论为指导,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从学理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内涵及要素构成进行辨析,并围绕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划分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主要由基础要素(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核心要素(多元经营主体和乡村文化)、驱动要素(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和管理要素(制度和政策)4种要素构成;依据乡村生产关系变革、经济体制变迁、城乡关系转变等规律,将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进历程划分为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不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特征表现各异;乡村生产空间系统通过支撑与约束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及调控与反馈机制推动自身运行发展。从要素功能、结构关系、协同等视角去审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运行状态、诊断系统运行的动力机制或障碍因素等,将成为未来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4种类型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速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依靠科技进步,采取切实措施增强全民科技意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营造农业产业化外在的科技氛围,培育实力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业市场化政策,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内部运行机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多种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制度变迁是城镇空间演化的重要驱动,农垦城镇作为一类特殊且重要的城镇类型,受制度因素影响更直接、更显著。鉴于现有研究较少基于制度变迁探究农垦城镇空间演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农场制度变迁的总体情况,并以湖北省五三农场为例,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揭示了制度变迁下农垦城镇空间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 农垦城镇空间演化主要体现在空间形态、空间关系和功能结构3个方面,即空间形态从缓变到剧变,空间关系从生产协作关系转为城乡关系,功能结构不断从公办到私营、从生产主导到消费主导、从单一化到多元化;② 制度变迁通过改变农场身份、利益关系和资源配置推动农垦城镇空间演化,其中农场身份变化直接影响农垦城镇空间的发展方向,利益关系变化促使农垦城镇空间产业化、市场化,资源配置变化通过改变资源配置主体、类型、尺度和速度作用于农垦城镇空间演化。通过研究,以期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农垦城镇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也可丰富城镇空间演化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日益成为中国农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短板。如何提高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缺乏清晰的一致的理论与经验支撑。本文尝试以1961–2013年间全球32个主要农业大国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收敛指数、相关系数、非参数检验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各国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差距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其中日本等土地资源稀缺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跃迁,印度等国家与领先国美国的发展差距相对扩大;(2)农业劳动力剩余程度、农产品加工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资源禀赋、农业机械化水平、生物化投入等因素的影响效应则持续降低甚至不再显著,一定程度上表明农业生产由侧重实现集约化、集中化与规模化转向更加关注市场化、多样化与优质化,是推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经验所在;(3)中国人多地少以及农业劳动力占比仍超过30%的基本国情,决定当前政策应以提高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效率为重点,中长期则需通过诱致性技术进步、生产要素替代、多功能农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安排来根本上提高中国农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概括了制度环境的变化与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指出了耕地保护制度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结了现行制度的被动性、镶嵌式、地方政府主导征用收益、违法占用耕地与地方政府GDP冲动及官员的政绩追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评估内在制度的柔性对刚性制度的化解与冲突,提出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用地观念、计划意识与强势主导等3类因子的影响。分析了未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需及其主体,指出耕地保护作为我国重要的管理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执行主体及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最终执行主体耕地保护的行为与利益诉求。据此,提出了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开展村域发展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对黄淮海平原3 个典型县区内5 个代表性村域在过去30 年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考察,探讨传统农区农业型村域转型发展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① 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内源性影响因素以及制度安排、市场需求和专业技术等外源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案例村域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起步、转型发展3 个阶段。② 案例村域转型发展过程的共性特征包括:重视民众参与;以能人为关键主体,着力实现内发动力与外发动力的统筹协调;日益重视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创新是村域发展的力量源泉;战略、规划及行动力是村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村域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网络化的动态过程。③ 其内在机理可归纳为:村民是村域发展的主体,能人是村域发展的核心因素,能人基于对村域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意愿、市场供需、政策导向、外域经验的洞察,着力激发内部动力、整合外部动力,共同构建协作组织、开展学习创新、制定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分工、参与市场竞争,切实推进村域自然—生态结构、技术—经济结构、制度—社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村域转型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为加速传统农区的村域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应注重村域生产体系和城镇生产体系的要素融通、信息互享、产业融合、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子通信产业受国际贸易保护的冲击日趋严重。国际贸易保护与地方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影响企业参与全球生产网络(GPN)高技术附加值环节,而影响中国电子通信业在全球的分工。制度是衔接演化经济地理与GPN两个范式重要的共有要素,但已有文献对产业演化、制度变迁与GPN动态三者之间的融合缺乏关注,关于超国家制度与区域制度对区域产业嵌入GPN的复杂影响探讨不足。本研究基于2002—2016年间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相关制度数据,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中国电子通信产业嵌入GPN的分工情况对国际贸易保护与地方知识产权制度演变的时间响应;并进一步建立空间收敛模型,对不同区域间这一分工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中国各地区电子通信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差异未随时间变化而缩小,贸易保护使得区域间电子通信业参与全球分工的差异逐渐扩大,而知识产权制度则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这一差异。具体发现:① 在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国际分工差异随时间变化而扩大,而中部地区各省份的差异则在缩小。② 从长期来看,贸易保护制度有助于提升中国整体和东部、中部地区电子通信业在国际上的水平分工度;东部地区对贸易保护制度的响应更快;贸易保护对东部地区在国际分工中位置变动的影响更强。③ 各地区知识产权保护对其产业嵌入GPN分工演化的影响不尽相同,且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对当前中国电子通信业遭遇贸易保护冲击以及“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制定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当下制定产业发展政策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各地区电子通信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实现出口额和产品附加值的双增长。  相似文献   

20.
李宝田  李丞 《地理研究》2012,31(6):1159-1160
中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不但是历史时期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环境变化。因此历史农业地理不但是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变迁研究的基础。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积十年之功写就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一书,堪称是历史农业地理的创新和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