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诱导剂OS对切花百合病害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增强切花百合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的抗病性,本研究利用壳聚糖(oligosaccharide ,OS)50 mg·L-1、、100 mg·L-1、300 mg·L-1 、500 mg·L-1,浸泡切花百合种球根部与鳞片,通过田间种植和鳞片包埋两个试验,测定其生长指标,POD、PAL、PPO等防御酶活性以及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各种浓度的壳聚糖处理百合后,植株叶片防御酶活性增加,病情降低,株高、茎粗等生长性状得到改善,鳞片发子球率增加,病害减少。其中经OS 300 mg·L-1处理的百合在各个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抗病性上明显高于对照,而且其他浓度均未对切花百合产生药害,说明壳聚糖是一种对切花百合效果较好的诱导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土培法,设置不同的供磷水平(P0,0 mg·kg-1;P1,17.5 mg·kg-1;P2,35 mg·kg-1;P3,52.5 mg·kg-1;P4,70mg·kg-1),对蒙古莸(Caryopteris mongholica)地上部形态、根系形态、生物量、叶片和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株高、基径、茎粗、地径随供磷水平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P1水平下最大。(2)总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随供磷水平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在P1水平下总根长和根平均直径达到最大。(3)P0水平下根冠比最大,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在P1水平下最大。(4)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供磷水平增加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与根体积、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表面积均呈负相关;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随供磷水平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并且与株高、地径、基径、茎粗、地上生物量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海马齿对锌的耐性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盐生植物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对Zn的耐性和富集特征,采用1/2 Hoagland营养液水培实验,进行不同质量浓度Zn处理(0 mg/L、10 mg/L、20 mg/L、30 mg/L、50 mg/L、90 mg/L和300 mg/L)30 d后,测定海马齿的株高、叶面积和生物量;并测定其根、茎和叶的Fe、Mg、Cu和Zn含量;计算耐性指数、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和移除率。结果表明,Zn质量浓度为0~50 mg/L时,海马齿能正常生长;当Zn质量浓度大于50 mg/L时,海马齿生长受到抑制;当Zn质量浓度大于90 mg/L时,海马齿出现死亡,完全致死的Zn质量浓度为300 mg/L。Zn处理显著抑制了根部对Fe的吸收,促进了叶对Mg的吸收。海马齿Zn含量最高的部位为根。海马齿的Zn富集系数远大于1,转运系数小于1。海马齿对Zn的移除作用主要体现在生物量大且富集能力强的地上部分。海马齿适用于修复Zn质量浓度小于90 mg/L水域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采用混凝沉淀-Fenton-SBR反硝化脱氮-BAF法工艺对经SBR处理的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在进水污染物平均浓度为:CODcr=800mg·L-1,BOD5=50mg·L-1,NH3-N=10mg·L-1,NO3-N=550mg·L-1,TN=630mg·L-1,色度=600倍的情况下,组合工艺的最佳条件为:PFS加药量为0.5g·L-1;H2O2(30%)投加量为0.6m·lL-1,Fe2+投加量为0.005mo·lL-1,反应时间为4小时;反硝化以甲醇为外加碳源,碳氮比为3.2。最终出水水质CODcr≤80mg·L-1,BOD5≤10mg·L-1,NH3-N≤1.0mg·L-1,NO3-N≤10mg·L-1,TN≤10mg·L-1,色度≤15倍,SS≤10mg·L-1,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排放标准(GB16889-2008)。组合工艺的药剂总成本低于6.85元/吨。  相似文献   

5.
任珺  陶玲  杨倩 《湿地科学》2009,7(3):255-260
通过对照处理和5 mg/L、10 mg/L、30 mg/L、60 mg/L、100 mg/L和150 mg/L 6个Pb2+浓度溶液的水培试验,分析了菖蒲(Acorus calamu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的不同生长部位对于Pb2+的积累效果.结果表明,水葱、菖蒲和芦苇体内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Pb2+含量均随着水溶液中污染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同一Pb2+浓度处理条件下,水葱、菖蒲、芦苇体内的Pb2+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菖蒲地下和地上部分富集的Pb2+含量最高,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水葱地下部分对Pb2+的富集能力在各个浓度处理条件下均高于地上部分;在对照处理和较低处理浓度下,芦苇与水葱相同,地下部分Pb2+积累浓度高于地上部分,而菖蒲则是地上部分的富集浓度高于地下部分;在较高浓度处理条件下,菖蒲和芦苇地上部分的富集浓度较地下部分高. 3种湿地植物在高浓度的Pb2+处理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可作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遴选物种.  相似文献   

6.
刘建新  王鑫  贾海燕  李东波 《中国沙漠》2012,32(5):1342-1348
 为了探讨牧草光合功能对盐、碱胁迫的响应差异,采用营养液砂培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0、50、100、150、200 mmol·L-1)NaCl和NaHCO3胁迫对黑麦草幼苗生长、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Hill反应活力和AT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黑麦草幼苗全株干重、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明显下降。当NaCl浓度小于100 mmol·L-1时,胞间CO2浓度(Ci)显著降低,气孔限制值(Ls)明显增加,随着NaCl浓度进一步增大,Ci显著增加,Ls显著减小;NaHCO3胁迫下Ci随着处理浓度增大而显著增加,Ls则显著减小。但NaHCO3胁迫下各指标下降或增加的幅度大于NaCl胁迫。②随着NaCl和NaHCO3胁迫强度的增大,黑麦草幼苗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qP)及叶绿体Hill反应和ATPase活性明显下降,非光化学淬灭(NPQ)显著提高,叶片吸收的光能中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P)显著减小,天线热耗散的比例(D)显著增大。在相同浓度下,NaHCO3胁迫的各荧光参数及Hill反应和ATPase活性的变幅大于NaCl胁迫,说明NaHCO3胁迫对幼苗的伤害程度大于NaCl胁迫。由此表明,黑麦草对碱的耐性低于盐,这可能与碱的高pH值更多引起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和光合机构受到严重伤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放牧强度对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沙质草地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特征的变化规律,比较了围封、中度放牧、重度放牧3种条件下的植被盖度、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凋落物量等植被特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围封、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沙质草地的优势植物均为一年生植物,但围封和中度放牧中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优势度高于重度放牧,重度放牧沙质草地一年生植物所占优势度最大;(2)放牧强度对沙质草地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量均降低;(3)围封、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沙质草地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差异均不显著;(4)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均能影响地下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总的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小。而重度放牧草地中, 3个土壤深度间地下根系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放牧改变了沙质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极大降低了植被盖度和生产力;尤其是重度放牧急剧增加了一年生植物的优势、且对浅层根分布的减少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芦苇、菖蒲和水葱对水体中Zn2+的富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珺  付朝文  陶玲  杨倩 《湿地科学》2011,9(4):322-327
采用水培方法,在不同ZnCl2浓度(0mg/L、50mg/L、100mg/L、300mg/L、800mg/L、1500mg/L和2500mg/L)处理的水体中,对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菖蒲(Acorus calamus)和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进行培养,研究植物的不同部位对Zn2+的积累能力。结果表明,在相同ZnCl2浓度处理下的水体中,水葱、菖蒲和芦苇体内的平均Zn2+积累浓度存在差异,菖蒲体内的Zn2+积累浓度最高。在不同ZnCl2浓度处理下的水体中,水葱体内的平均Zn2+积累浓度在ZnCl2浓度为1500mg/L时最高,为31050.84mg/kg(植物地上部分为10206.67mg/kg,地下部分为20844.17mg/kg);菖蒲和芦苇体内的平均Zn2+积累浓度则在ZnCl2浓度为2500mg/L时最高,分别为54130.67mg/kg(地上部分为16774.00mg/kg,地下部分为37356.67mg/kg)和25423.34mg/kg(地上部分为4506.67mg/kg,地下部分为20916.67mg/kg)。这3种植物都可以作为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水体的遴选物种。其中,菖蒲对Zn2+的吸收能力明显高于水葱和芦苇。  相似文献   

9.
以珍稀泌盐植物长叶红砂(Reaumuria trigyna)成熟种子和不同发育阶段幼苗的不同部位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3.0mg·L-12,4-D、1.0mg·L-1 NAA、0.5mg·L-1 6-BA、30g·L-1蔗糖和6.0g·L-1琼脂,pH为5.8的MSO培养基中,出愈率达70%以上,生长量高于其他培养基,是该植物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体系;7d下胚轴和25d的幼苗较适合愈伤组织诱导,可形成淡黄色疏松愈伤组织,且褐化程度相对较低;适宜的继代周期为30~40d,随着传代次数增加,愈伤组织颜色变淡,生长速度加快;NaCl浓度为50mmol·L-1和100mmol·L-1时促进愈伤组织生长,盐浓度过高则导致其生长受抑,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0.
人工草地种植模式对沙化土壤团聚体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芳  刘晓静  张家洋 《中国沙漠》2018,38(6):1219-1229
通过连续6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单播、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3种种植模式对豫北地区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并利用分形维数对土壤团聚体特性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沙化裸地和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5~3 mm和3~2 mm粒径为主,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0.25 mm粒径为主;与沙化裸地相比,3种种植模式下5~3 mm和3~2 mm 粒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而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变化主要表现为<0.25 mm粒径显著减少,3~2 mm和2~0.5 mm粒径显著增加,同时≥2 mm粒径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明显增加;与沙化裸地相比,3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不同程度地增加,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 > 紫花苜蓿单播 > 多年生黑麦草单播,且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无论机械稳定性还是水稳性团聚体,土壤质量分形维数(Dm)沙化裸地 > 多年生黑麦草单播 > 紫花苜蓿单播 > 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5~3 mm和3~2 mm粒径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相对于沙化裸地,豫北地区人工草地建植6年后能够有效改善土壤团聚体特性,优化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其中又以紫花苜蓿/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为最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黑麦草在净化富营养化水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利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净化污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黑麦草在冬春季节的生长,可使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常年运行,黑麦草在3—4月份对水体就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在春夏季节,特别在5月份黑麦草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N、P的积累量,因而净化贡献最大。从产草量方面考虑,延长黑麦草的生长期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从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状况和饲用价值看,增加收割次数的黑麦草N、P含量高,饲用价值高;但从黑麦草对污水中N、P的吸收和积累量方面考虑,收割次数过高则不利于黑麦草对污水的净化及N、P的累积。从上述几方面综合考虑,在黑麦草整个生长期收割次数以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2013-2014年在青藏高原东缘测定了不同梯度施氮后植物群落特征、牧草营养和土壤质量的变化,并分析了施氮后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增加了各功能群植物的高度和禾本科功能群植物盖度,而对莎草科和豆科植物盖度无显著影响;施氮显著增加了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植物群落生物量,降低了杂类草盖度和生物量,其中施肥量为30.86~38.58 g·m-2时效果最为显著。(2)施氮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施氮当年显著增加了根冠比,施氮第2年根冠比无显著变化。(3)施氮不同程度降低了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其中,施肥量在30.86~38.58 g·m-2时最低。(4)施氮不同程度地提高了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植物的粗蛋白含量,降低了各功能群植物纤维含量;施氮不同程度提高了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养分和有机碳含量,其中在施肥量为30.86~38.58 g·m-2时最高。(5)施氮当年和第二年净收益均在施肥量为30.86 g·m-2时最大,分别为1 860元·hm-2和878元·hm-2。施氮缓解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草原植物生长的营养限制,提高了可食牧草产量,30.86~38.58 g·m-2可作为该区最佳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3.
四合木硬枝扦插生根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插穗长度与龄级、外源激素浓度、插穗留叶量、插穗着生部位等方面研究了四合木硬枝扦插生根特性。结果表明:2~3 a生枝条的生根率显著高于4 a以上生枝条的生根率;外源激素浓度对生根有明显的影响,使用50 mg·L-1 ABT1浸泡3 h,生根率可达91%;留叶量的多少对生根有显著影响,随着留叶量的增多,生根率升高;从南、北两个采穗方向采集的插穗,生根率、生根插穗的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采用上部带梢枝条制成的插穗,生根率极显著高于由枝条中部和下部制成的插穗;插后3 d开始出现愈伤组织,并有少量插穗开始生根,插后6 d大部分插穗已愈合、膨大,插后7~10 d为生根高峰期。  相似文献   

14.
Highland barley is an important staple food in the Tibet,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is experiencing obvious climatic warming.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warming effects on highland barley growth and biomass allocation under conditions of controlled experimental warming. This limits our ability to predict how highland barley will change as the climate changes in the future. An experiment of field warming at two magnitudes was performed in a highland barley system of the Tibet beginning in late May, 2014. Infrared heaters were used to increase soil temperature. At the end of the warming experiment (September 14, 2014),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plant height, basal diameter, shoot length and leaf number), biomass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total biomass, root biomass, stem biomass, leaf biomass and spike biomass),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arameters (carbon concentration,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he ratio of carbon to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root, stem, leaf and spike) were sampled. The low- and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il temperature by 1.52 and 1.98 °C, respectively. Average soil moistur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0.03 m3 m-3 under the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while soil moisture under the low-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low- and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biomass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arameters. There were also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plant growth parameters, biomass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parameters between the low- and high-level experimental warming.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response of highland barley growth, total and component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o warming did not linearly change with warming magnitude in the Tibet.  相似文献   

15.
强抗旱胡麻新品种陇亚11号组织培养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玮  党占海  李闻娟 《中国沙漠》2012,32(5):1355-1361
针对胡麻组织培养中胚状体诱导率低、植株再生和生根困难等问题,以强抗旱胡麻优良新品种陇亚11号为实验材料,从培养基配置、外植体筛选、生根培养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并进行相关技术优化,为胡麻组织培养技术提供一套更加适用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NAA与6-BA互作,诱导的愈伤组织深绿、致密、团状性好,玻璃化和疏松透明现象较少,二者浓度的变化对胚状体的诱导率平均值和最大值以及成苗率平均值等均高于优化前,其中MS+NAA(1.0 mg·L-1)+6-BA(0.5 mg·L-1)的培养基胚状体诱导率、成苗率均为所有处理中最高;NAA与PP333互作,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1/2MS+AC(0.05%)+NAA(0.5 mg·L-1) +PP333(0.001 mg·L-1)的培养基生根效果最好,该培养基上培养的试管苗,根上发生较多的侧根和不定根,有利于幼苗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提高移栽成活率。虽然优化后的培养基使胚状体的诱导率和成苗率均有明显增加,但通过胚状体分化的植株比率仍然偏低,与实际生产中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大量的繁殖移栽,仍需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沙丘先锋植物——沙蓬生长可塑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无论是大尺度降水的分异还是小尺度土壤湿度的差异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可塑性。比较科尔沁沙地和腾格里沙漠沙蓬的生长分异, 并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腾格里沙漠沙蓬生长可塑性的空间变化, 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和腾格里沙漠沙蓬的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都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地上部生物量和根长都呈对数递增关系;与科尔沁沙地相比, 腾格里沙漠沙蓬的根长增加20%, 根冠比大33.3%, 显然降水分异导致了地区间沙蓬的生长可塑性。地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 腾格里沙漠沙蓬植株因土壤湿度产生的空间异质性是地上部生物量小于根长但大于根重, 说明干旱逆境时沙蓬生长可塑性变化趋势的顺序依次是根长>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 沙蓬这种生长可塑性特点是其对干旱生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克鲁伦河流域选取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放牧区研究植物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根冠比及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重度放牧区的地上生物量(89.73 g·m-2)显著低于轻度(565. 61 g·m-2)和中度放牧区(488. 92 g·m-2),地下生物量(1 029. 90 g·m-2)则显著高于轻度(604.92 g·m-2)和中度放牧区(418.38 g·m-2)。重度放牧区的根冠比为11.54,显著高于轻度(1.11)和中度放牧区(0.89)。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先显著降低而后显著增大,中度放牧区的养分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8.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量对番茄根系分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齐广平  张恩和 《中国沙漠》2009,29(3):463-467
采用分层挖掘法,对膜下滴灌5 426 m3·hm-2(W1)、4 419 m3·hm-2(W2)、3 700 m3·hm-2(W3)3个灌溉量下番茄根系分布特征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减少,番茄根系表现出向深层发展的趋势,符合“水大根小”的特征,根长、根表面积、根长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单峰型”曲线:即灌水量愈少,根长、根表面积、根长密度的峰值愈位于土壤的深层;番茄根冠比也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呈增大的趋势,W2处理、W3处理分别比W1处理提高了26.53%和70.71%;适度的控制灌溉水量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扩大水分吸收空间,有利于番茄增产,4 419 m3·hm-2灌溉量是膜下滴灌最适宜灌溉水量。  相似文献   

19.
硒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能促进植物生长。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施用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一年生罗布麻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根施(R)和叶面喷施(L)两种施硒方式下,硒浓度与罗布麻一年生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极显著相关性,表现为,一定浓度范围内(0~1.5 mg·kg-1),随着硒浓度的增加,罗布麻茎干重、叶干重、株高、茎粗、主叶对数和侧枝数均有有不同程度的上升;Fv/Fm、Fv/Fo、Ψo、φEo、PIABS、均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VK、VJ、VI均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Sm逐渐上升;说明施硒促进了罗布麻叶PSII的活性,提高了PSII反应中心的开放程度,增大其光能利用率。但随着供应浓度的进一步提高,各项生长及荧光指标有所降低,因此过量的硒供应对于罗布麻生长不利,而且有益与有害之间的范围很小,具体罗布麻栽培中要严格控制硒用量在1~3 mg·kg-1范围内。搜索 #SrsZzqBAngjSTips { Z-INDEX: 999999999;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56px; HEIGHT: 24px; LEFT: 1342177.27em } #SrsZzqBAngjSTips A { POSITION: relative; LINE-HEIGHT: 24px; MARGIN: -32px 0px 0px; PADDING-LEFT: 23px; WIDTH: auto; DISPLAY: block; BACKGROUND: url(http://mat1.gtimg.com/www/sogou/sogou_tips_v1.png) no-repeat 0px 0px; HEIGHT: 24px; COLOR: #000; FONT-SIZE: 12px; TEXT-DECORATION: none } #SrsZzqBAngjSTips A:hover { BACKGROUND-POSITION: 0px -34px; COLOR: #45a1ea }  相似文献   

20.
3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对氮增加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荒漠地区广泛分布的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骆驼蹄瓣(Zygophyllum fabago)和盐生车前(Plantago maritima),研究其生长和光合生理对氮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①中等浓度和高浓度氮处理均能够促进3种植物生物量的增加。施氮浓度增加后,骆驼刺的根重和根长均增加,但是骆驼蹄瓣和盐生车前却降低。随着氮浓度增加,冠根比(S/R)亦增加,说明氮沉降增加能够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地上生产力增加。②随着氮浓度的增加, 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包括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增加。骆驼刺和盐生车前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降低,而骆驼蹄瓣则表现为增加。3种植物可溶性糖含量随氮浓度的增加而减少。3种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响应能够很好地与生长相对应,在光合生理受到氮素营养限制时,其植物的生长较慢。当解除营养限制时,光合增加、可溶性糖减少,植物生物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