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华南沿海4省区城市分类探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忠暖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1,21(4):291-294
采用城市就业人口的统计资料,运用城市经济基础分析、多变量聚类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南沿海粤、闽、琼、桂4省区40个地级以上的城市进行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5个大类9个亚类。分类结果对认识我国东南沿海主要城市的职能结构和职能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本区域城市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参照基础。  相似文献   

2.
云南城市职能分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城市劳动力资料, 运用在城市经济基础研究之上的多变量聚类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 首次对云南省全部城市进行了统一的综合职能分类, 共分出5个大类4 个亚类, 分类结果对认识云南城市的职能结构和了解每一个城市的职能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在方法上与实践中有广泛的认识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耦合SOFM与SVM的生态功能分区方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辨析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空间异质性,划定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土开发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往自下而上的分区研究多基于行政区或流域开展,难以体现行政区或流域内部的生态功能分异。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敏感性构建区域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耦合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划定鄂尔多斯市生态功能分区。结果表明,区域内各生态功能分区指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SOFM网络基于栅格进行指标聚类,构建分类效果指数筛选最佳聚类方案,将区域分为7种不同的生态功能类型。最终,利用SVM识别最优分区界线,将鄂尔多斯市分为11个生态功能区。本文构建分类效果指数实现多分类方案优选,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解决自下而上的自然分区容易弱化要素空间位置属性的问题,完成了从分类到分区的定量转换,有助于提升分区的空间精度与客观性,为生态功能分区与分区边界划定提供了新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4.
引入湖泊经纬度、海拔、湖水温度、湖水pH值以及湖水Na+、K+、Mg2+、Ca2+、Cl-、 SO42-、CO32-、HCO3-浓度等13个基本变量作为聚类指标,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对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共计105个常年积水湖泊进行了非线性聚类,并与基于类平均法的线性聚类分析结果作对比,得到两种聚类分析方法的结果大体一致,即以雅布赖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带为界,湖泊呈较明显的二聚类分布,断裂带北部的湖泊聚集一类,接近断裂带以及断裂带南部的湖泊聚为一类,这与实地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后发现,SOFM网络的聚类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其在识别地理现象微小差异方面更具优势。而根据断裂带两侧不同类型湖泊的分布,可以推断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湖泊群地下水源补给空间上的非同源性,以及地下岩层组分和结构上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以黄淮海地区为例,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8年乡村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格局,并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人工神经网络聚类算法划分了区域乡村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全区乡村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乡村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长7.71%;(2)县域乡村发展格局无明显变化,但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仍在增大,乡村综...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体系的工业职能结构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市区的工业职能进行了分类,并结合纳尔逊统计分析方法对聚类分析结果作了适当调整及补充,将中国1984年295个城市分成四个大类、十八个亚类和四十三个职能组。在工业职能分类的基础上,通过16个工业部门在全部城市中的分布特点的分析,初步概括了中国城市体系工业职能结构的特征。最后,运用分类结果,对中国城市工业的经济效盆从投入、产出两个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地方性城市职能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运用多变量聚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50个地方性城市进行了统一的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职能特征较为明晰的7个大类和反映内部次一级差异的12个亚类,进而揭示各职能类型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地貌形态分类对于地貌研究、土壤制图、滑坡防治等诸多地学研究及应用领域都有着重要作用。数字地形分析领域的研究者将地貌形态分类知识与地理计算相结合,已开发出许多地貌形态自动分类方法。该文将现有的地貌形态自动分类方法分为3类进行讨论:基于聚类的方法、基于规则知识的自动分类方法和基于典型样点的自动分类方法。基于聚类的方法对地貌形态分类专家知识缺乏考虑,聚类结果常难以明确对应到目标地貌形态类型;基于规则知识的方法常需要显式给出分类规则,应用难度较大,扩展性较差;基于典型样点的方法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但还有待改善对隐含专家知识的利用程度。各类方法目前对复合形态类型均难以有效提取。对于可能的方法改进方向,该文从空间结构特征信息、隐性专家分类知识的来源两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董承玮  芮小平  邓羽  关兴良 《地理研究》2012,31(8):1411-1421
经济统计信息往往包含多维属性,需要采用降维方法将多维信息转换到三维以内的空间来实现多维信息可视化,这有助于研究其内在空间分布规律。在评价线性方法 (PCA)、非线性方法 (NLM和SOFM),以及监督分类方法 (SVM)等四种降维方法的基础上,以2007年四川省区县尺度为研究单元,运用不同分类方法针对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分类)处理,并对成果的差异性展开了深入讨论,主要结论如下:PCA虽然能在整体上揭示经济发展趋势,但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NLM能很好地展现出四川经济发展的区域态势和核心区域,准确反映了四川经济发展现状;SOFM的分类结果与发展现状较吻合,但局部地区存在一定的错分情况,且不能进行类内目标的比较;SVM是监督分类,需要已知样本来训练分类过程,在样本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主观性,且最优参数的搜索过程较为复杂。本文对几种降维方法的比较,并在经济统计领域中的应用,可以为相关的空间多维信息降维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作者提出城市工业职能的概念包括城市的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个要素。城市工业职能分类就是按照上述三要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城市进行分类。本研究曾采用主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和纳尔逊的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最后以沃德误差法的聚类分析结果作为分类的基础,稍加修正,并以纳尔逊法分析结果作补充。中国1984年的295个城市被分成三个大类、十九个亚类和五十四个职能组。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程度研究是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 试以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作为土地利用程度类型划分工作的理论支撑, 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 SOFM网络, 在分类过程中同时考虑土地利用程度现状情况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的社会经济因 素, 最终将云南省土地利用程度分成高土地利用程度- 高人口压力- 高经济压力区等六种类型, 以 为区域土地管理宏观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资源型城市识别与综合类型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资源型城市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区域产业开发、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2001年国家从阜新市开始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工作以来,对全国资源型城市的准确识别与类型划分一直是地理学界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城市职能分类的理论与方法,对资源型城市识别与分类的指标与阈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识别出全国262座资源型城市。同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发展程度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问题出发,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总体导向,结合资源型城市实际特点,尝试建立提出了以资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两个指标评价为基础的资源型城市综合分类框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评价分类模型,将识别出的262座资源型城市分为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再生型城市4类,并分析了不同类别城市的概念内涵与差异性特征。该研究成果很好的支撑了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对资源型城市的范围与类别的划定,并成为规划分类引导政策制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隆少秋 《热带地理》2001,21(2):169-172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它的规划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文中对广州市边缘区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背景契机、制约性和对策措施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Choosing site area, cultural layer thickness, significant relics and significant remains as the variables, we applied cluster analysis to the ancient settlements of four cultural period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Peiligang, Yangshao, Longshan and Xiashang, in 9000–3000 a BP, around Songshan Mountain. Through application of the SOFM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networks, every type of ancient settlements was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size-grades. By this means, the Peiligang settlem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ades, Yangshao and Longshan settlem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ades, respectively, and Xiashang settlem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ize-grade diversity of ancient settlements was not significant during the Peiligang period in this area. Around the middle-late Yangshao period (5000 a BP), the size-grade diversity of ancient settlements began to appear, a process that continued during the Longshan period and finally matured in the Xiashang period. Moreover, the results reflected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a particular period, which were mainly represented in that there were three Peiligang cultural system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areas. Such differences also existed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v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Xia and Shang cultures. Based on the size-grade study of ancient settlements in the Circum-Songshan area, it was found that the SOFM networks method was very suitable for size-grade classifica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since, using this method, adjacent cells would compet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 benefit that reduced the effect on classification by the inaccuracy of site acreages.  相似文献   

15.
县市分等方法及中国县市等第特征的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行政区进行适当分类管理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县市分等是行政区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因地制宜”推进行政区划管理的直接体现,对于提升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激发发展活力和释放发展动能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中国县市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等提出县市分等方法,并对县市等第特征的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 人口规模是影响县市分等的主要因素,其次是面积和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支出的影响相对较小。各等第县市数量大体呈梯形分布,高等第县市间差异较大,不同等第县市地域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② 县市分等管理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按照人口、地理、经济、管理难度分等的方法具有合理性。③ 县市分等过程中,可以考虑采取分省份、按比例的方法对县市等第进行划分,对县市差异小、分等使用的单方面指标值较高县市相对集中,以及县市数量少的省份可以给予特殊安排。④ 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县市分等的现实需求更加凸显,有助于新时期对不同县市分类施策,促进县市间良性竞争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收缩型城市:认知误区、统计甄别与测算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康  戚伟 《地理研究》2021,40(1):213-229
收缩型城市是中国城镇化、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的全新命题。论文在简要梳理收缩型城市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收缩型城市研究在中国的认知误区。因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致、划分标准不可比、数量属性与地域空间脱节等原因给科学清晰的识别收缩型城市提出了挑战。在周一星、史育龙(1995)建议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基于实体地域对比与行政地域互验来分析全国城市人口的增减变化及收缩型城市的甄别框架,测算表明:全国有114个建制市2010年的“城人口”规模低于2000年“市人口”规模,但由于2000年“市人口”的偏大统计以及2010年“城人口”存在的“个别水分”,这些城市也未必就全是“收缩型城市”;在剔除乡村人口较高的“城市型政区”后,全国2000年和2010年人口处于净流出状态的建制市分别为56个和75个。论文认为:中国应尽快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概念,推进城市化区域协同统计制度;要构建“时空对齐”的全国常住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并综合考虑各地行政区划建制差异,持续推进城乡人口的精准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